影響世界曆史進程的科學發明

§3集成電路的問世

字體:16+-

§3集成電路的問世(1/3)

1955年,發明晶體管的肖克利博士回到了故鄉聖克拉拉。肖克利此舉,正中特曼教授為矽穀網羅天下英才之下懷:有了肖克利這棵“梧桐樹”,何愁引不到成群的“鳳凰”來?

全世界電子科學界都焦急地關注著肖克利的行蹤。果然,從矽穀的瞭望山傳來消息: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宣告成立,矽穀有了自己偉大的發明家。不久,因仰慕“晶體管之父”的大名,求職信像雪片般飛到肖克利的辦公桌上。

第二年,以諾依斯、莫爾為首的8位年輕的科學家,陸續加盟肖克利實驗室,他們年齡全都在30歲以下,風華正茂,學有所成,正處在創造能力的巔峰。其中,有獲得雙博士學位者,有來自大公司的工程師,有著名大學的教授。肖克利慧眼識英才,青年科學家也都由衷地感到,今後要與肖克利博士一起,去改寫人類電子世紀的曆史。

這種感覺不久就得到驗證:當年11月,斯德哥爾摩打來長途電話,肖克利博士榮獲諾貝爾物理獎。年輕人簇擁著科學巨匠來到帕洛阿爾托,在該市最莊重的“黛娜木屋”酒家舉行慶典,用香檳酒為他們的“領航員”慶賀。

29歲的諾依斯恭敬地向肖克利博士敬酒,他是8人之中的”長者”。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固體物理學博士學位後,他曾選擇了一家很小的公司任職,因為隻有在小公司裏,他才可能獨當一麵,既當科學家,又當企業家,從而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在“投奔”肖克利諸位中,諾依斯可算是最堅定的人,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回頭。飛抵舊金山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傾囊為自己購下住所,斷然決定永久性

定居,然後才去晉見肖克利。

其他7位青年,來矽穀的經曆與諾依斯大抵相似。招齊員工後,肖克利下令實驗室大量生產晶體管,要把成本降到每隻5美分。然而,肖克利雖然雄心勃勃,但對管理卻一竅不通,把實驗室的生產指揮得一塌糊塗,全然聽不進別人的善意規勸。特曼教授後來評論說:“肖克利在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眼裏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人物,但他們又很難跟他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