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克隆技術出現和實踐(1/3)
克隆, 是英文clone的音譯,意思是為生物體通過細胞進行的無性繁殖,從而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後代個體所組成的種群,簡稱為“無性繁殖”。
1903年,“克隆”一詞被引入園藝學,後來逐漸應用於植物學、動物學和醫學等方麵。廣義上的“克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隻是我們沒有把這些叫做“克隆”。
在動物界的無性繁殖,多見於非脊椎動物。如:原生動物的分裂繁殖,尾索類動物的出芽生殖等。對於高級動物,在自然條件下,一般隻能進行有性繁殖,所以要使其進行無性繁殖,科學家必須經過一係列複雜的操作程序。在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成功地無性繁殖出一種兩棲動物——非洲爪蟾。從此,揭開了細胞生物學的新篇章。
20世紀80年代後期,英國和一些國家也先後利用胚胎細胞作為供體,“克隆”出了哺乳動物。
多利羊的叫聲響遍全球, 這隻不同凡響的小羊是由英國愛丁堡大學羅斯林學院(Edinburghs Roslin Institute)的胚胎學家伊恩.威爾馬特(Ian Wilmut)領導的科研小組從一隻成年綿羊的乳腺細胞克隆出來的。
首先,威爾馬特和他的同事們從一隻不知姓名的Finn Dorset種白色妊娠綿羊的乳腺刮下若幹個膜細胞。通常,這類細胞在10%的綿羊胎兒血清中能保持活性;血清是血液的**成分,它富含類似於食物的細胞營養物質。但是,威爾馬特意識到,利用使細胞處於休眠狀態的標準技術,即將它們置於濃度降低為0.5%血清之中,不僅可以使這些細胞";忘記";它們是**細胞,而且能使它們";記住";發育成整隻綿羊的遺傳指令。
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以前,其他科學家不理解使細胞遺傳物質和接受細胞遺傳物質的卵細胞二者在發育上同步的重要性。以往,在其它實驗室,基因在由卵細胞激活的發育過程中行進得過於超前。然而,威爾馬特從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