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阙韶华

第三十七章 玉碎瓦全

字体:16+-

太平峡谷一战,品武堂损兵折将,派出的三十名下属只回来八人,而且大都带伤,跟去的普通武士则被全歼。金铁司更加惨不忍睹,十名参与的好手中只有为首的金拓磐生还,还被削掉了左手。

此次共有十四家中原门派世家派遣门下子弟与靖羽卫联手,虽不能说毕其功于一役,但无论对辽金、禹周武林还是朝廷,都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和震动。

除了静王府,靖羽卫所是最早收到捷报的,沈翎这回嫌信差太慢,直接用飞鸽传书告知尚在豫州的宁王,自己则立即带了尉迟炎的手书进宫面呈圣上。

天宜帝的心情相当复杂,不仅由于这是他近来收到的最好消息,某种程度上缓和了户部贪腐引起的怒火和阴霾,另一方面,也是他时隔多年重新得到琅環的助力,代表着朝廷之外属于江湖的人心所向。宫廷与朝堂的勾心斗角一场又一场,永无止歇,他已忘却了早年也曾有过热血,但从尉迟炎扼要的文书中,他仍可以感觉到八百里外刚结束的激战,以及那种只属于江湖侠义的一往无前。大义所趋,远赴边关,这一切属于琅環,一朝回归,仍能唤醒曾经的震撼。

他想到了静王,对于过去的嫡长子,他先是寄予厚望,而后是日渐增长的忌讳提防,最后则转为耻辱恼恨,种种情绪针对的既是皇后,也是受到欺瞒的自己,或许还由于静王的不肯低头。他曾想过,如果洛湮华彻底放下尊严,哀恳求告,自己究竟会不会心软,还是将他一脚踢开,但两种情况都不会发生,他不可能原谅皇后的背叛,而洛湮华确实是个很难折辱的人,面对自己的盛怒甚至没有一丝心虚或胆怯。

他慢慢按捺下内心的波澜,即使不被允许使用琅環之名,仍然能做到这般程度。“含章以北,洛水之西,暗星将起,辅我帝基。”他如今可以确认,静王对帝业的确很有帮助。

从雾岚围场回来后,天宜帝一月间召见过静王两次,询问对几件政事的看法。洛湮华答得点到即止,言下之意,不欲插言朝政,以陛下之圣明,自能决断。这种态度令天宜帝放心,同时又隐约有些不惯。随着那杯毒酒,静王似乎已决意将朝堂上的锋芒彻底收敛起来,不再展露。

皇帝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思忖着是否该颁些赏赐到静王府,在奖赏有功之臣时,他一向很慷慨,但今日没来由地,觉得这些表面文章有些没意思,明天就是七月十五,静王应会进宫求药,他决定先询问过详情再说。

原先放在御案上的黄玉如意已经在围猎时赏给了林辰,如今换上了一块白玉镇纸,一拿在手中,便觉出沁凉莹润的触感,观赏也好,把玩也罢,都由他来决定,哪一天不想再用了,掷在地上看它碎掉,也全由自己的心情。他冷冷地想道,玉碎也不过是一转念间的事,若是一片瓦,根本无人注意,说不定反而能得以保全。

同一天下午,洛凭渊正在驿馆与两位官员说话,一位是豫州府总兵,正三品的武将,另一个则是豫津粮道按察使,正五品户部文官,两人官服上分别绣着狮子和白鹇。

楚桓匆匆进来耳语两句,递上刚收到的传书。两名地方官员只见到五皇子展开一幅折得很小的纸卷看了一遍,本来淡然的神色中就多了一抹欣喜,瞬间眉目舒展,像是得知了什么令人从心底里高兴的事。不过这神情只出现了短短一瞬,很快又平静如常,两人都有些好奇,但见宁王没有提起的意思,自然也不好问。

洛凭渊送走最后一名求见的官员时,已是傍晚。至此,他在豫州的事情也处理得差不多了,刘可度巧取豪夺来的店铺田产已经大致清查归还完毕,加上当街烧毁了一大箱印子钱的借据,消息不胫而走,街巷茶馆中,到处都能听到百姓称赞圣主如天、烛照万里,称赞五皇子明察秋毫、为民做主的也相当不少,甚至还有人赶来跪在驿馆外,想递状子请求伸冤。

洛凭渊从抄没的金银中留出五万两给靖羽卫,其余的和珍玩字画一起运回洛城,送到国库和宫里,刘家的宅第就交给了豫州府。

洛凭渊本想再留一两日,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收到沈翎转来的捷报之后,他心里想的全是尽快回洛城。他没想到皇兄除了玄霜,还联合中原门派,给了连年作乱的辽金重重一个教训,这许多安排事先也不向自己透露一下。他很想快些回去,坐到澜沧居的树下,好好向静王兴师问罪一番,包括琅環与靖羽卫的联手,户部侍郎的账册,还有自己在豫州的诸般见闻。

他对下属吩咐道:“留下两个人将杂事收尾,其余人明早随我启程回京。”

到了月中当日,静王本想在傍晚进宫,他最不愿面对天宜帝的就是每月这一天,但偏偏必须去,因此过程越短越好。然而宫中前一日就传来皇帝的口谕,负责传讯的内侍笑容满面地行礼问安:“陛下说了,让大殿下明日未时进宫,届时会派车马来接,殿下只需在府中等候即可。”

静王应允了。他认得眼前内侍名叫张承玦,自小跟着吴庸,而今当吴庸分不出身时,便是他在皇帝近前服侍,在宫中已是颇有权势的管事。

他说道:“有劳张管事亲自来这一趟,少坐喝杯茶。”

“不敢叨扰殿下,小的还需赶紧回宫复命,”张承玦连忙笑道,“除了早年的章太傅,还没见陛下用宫中的车马接送过谁,这是体恤您有病在身,天恩浩**,那是没得说的。”

他说是赶着回去,还是坐下喝茶吃点心,待了一刻才起身告辞,袖中揣着杨总管塞给的一只沉甸甸的荷包。

七月十五,未时初刻,宫中的车马果然到了静王府。洛湮华便带了关绫和清明一起上车。拉车的驷马全是毛色雪白,一般高矮,车厢内饰锦绣,宽敞而舒适,可坐可躺。

天宜帝必定是已经收到了靖羽卫从裕门关外发来的讯息,以此作为嘉奖。这般前往重华宫还真是招摇,看在旁人眼中,还以为他有多得恩宠。静王只想到,今日乘坐这驾车马倒有一件好处:太子若想派人袭扰,应该不会选择在途中拦截动手了,袭击宫中御驾等同直接挑战君威,洛文箫还不至于如此耐不住性子。

洛湮华被引到清凉殿,天宜帝一向在臣属面前表现得高深莫测,以免被摸透心思,因此尽管刚给予了礼遇,招见时也仍是神色威严,赐座后立即问起太平峡之役。

“儿臣也是刚刚得到消息,”静王道,“少林、黄山、万壑门等名门正派听说了我朝调兵遣将,将在韶安与北辽会战,同感振奋,盼望能击溃外虏,故而得知品武堂和金铁司欲袭击粮队,都愿意前往相助,此乃父皇决断英明,武林门派对朝廷有信心之故,儿臣不过从中联络。”

天宜帝淡淡道:“你也不必自谦,这些年武林门派便如散沙一般,朕岂有不知,能聚拢起来协力一战,你于其间起到的功劳不小。”

静王笑了笑,他已经不想再讨论琅環的沉冤及其在江湖上造成的人心崩落,信任无存之下,大多数武林同道很自然地会选择明哲保身。或许为了国之大义,会有人愿意生死以之,但若舍生忘死换来的是冤屈迫害,还会有人去做吗?天宜帝想要的是禹周武林为朝廷效力,对抗北辽与夷金,而琅環内部,最需要的却是为前任宗主江璧瑶及罹难遭害的同伴洗雪冤情,否则,凭什么要为这样的天子与朝廷拼杀呢?所以慕少卿会说,他不认洛湮华,不认静王殿下。

他还不能让皇帝对琅環更增提防,转而说道:“父皇想来听闻过昆仑府之名,近些年不但屡屡进犯中原门派,而且与北辽和夷金都关系密切,指使了门下不少西域高手投入品武堂和金铁司,武林同道出手对付品武堂,既是为了北境战事,也是由于昆仑府相欺太甚,令大家忍无可忍之故。”

天宜帝当然知道昆仑府,他闻言心下明了,中原门派与昆仑府结下了仇怨,是以愿意帮助靖羽卫,难怪静王能促成今次联手,倒不全是琅環之力。想清了这一层,心中顿感释然,神色不觉变得和缓:“不管什么原因,总是为国出力,朕不会亏待他们。你回去将名单报上来,参与的各家门派都有赏赐,死伤皆有抚恤。”

静王微笑道:“谢父皇恩典,儿臣代江湖同道拜谢圣恩。”说着起身行礼。

天宜帝摆手止住,让他坐下,事情既已问明,便想听听静王对粮仓亏空一案有何见解。这些日子他一直在考虑如何处置户部,责任最重的钱崇益是他的皇姑所生,可说是宗室表亲,刑部处置起来便不免缚手缚脚,已经试探过几次圣意,宗室中也有人说情。天宜帝怒气稍平之后,其实也有些犹豫,但若是从轻发落钱崇益,对犯事的其他户部官员又当如何处罚?

他说道:“户部刚刚清点完毕,半个太仓都是空的。”说着唇边噙了一丝冷笑,“钱崇益宴客时你也在场,对此事有何见解?”

“钱府碧箩园中,山石草木,在在耗费不菲,钱侍郎确是被名利迷了心窍。”静王的声音里并无叹惋之意,“儿臣前日刚刚收到一件消息,却是与此事有些关联,今日进宫来,正想着需向父皇禀明。”

“什么消息?但讲不妨。”天宜帝说道。

“自受父皇所托,儿臣一直在设法清查辽金在我朝境内布下了多少内奸眼线,品武堂与金铁司入境作乱,皆因有内奸传递消息,方能每每得手。故而儿臣请托了江湖上的朋友,在边境城池留意查探,可有常与辽金来往又行迹可疑之人。”静王如是说道,“每年春夏之季,辽金国内粮食匮乏,便常从彰州大量买粮,弥补国内短缺,近几年来,他们逐渐只固定向当地三家粮商购买,而且出价高于彰州本地正常粮价。儿臣只觉此事不似寻常,遣人查探之下,发现那三家粮商一直利用开在各地的米店分号收集情报提供给外夷,以此换取他们长期购粮。”

他见天宜帝神情渐转凝重,继续说道:“这些粮商与户部扯上关系还是近两年的事,他们购买库粮,作为囤积粮米的来源之一,想是为了与朝廷官员搭上关系,出价比平常粮商要高出五成之多。”

天宜帝听到后面,面色沉了下来,他看过钱崇益的账册,确实有一部分库粮卖出的净利远高于其他,原来内中还有这等缘由。此事不想则已,越想越怒,他从齿缝里问道:“钱崇益可有通敌之行?”

“这倒并未查出,”静王微微摇头,“想来以钱侍郎的身份地位,通敌于他并无好处,只是贪图其中暴利,就疏忽了彰州粮商的意图。”

“眼下没有,似这般下去,把柄渐渐都捏到了他人手中,过得几年,还能由得了他么。”天宜帝冷冷说道,“否则一样是买粮,何必要找他,当这五成的净利是好拿的?真是利令智昏,愚蠢透顶!”

静王默然,他早已想到这一层,在他看来,库粮虚数现在就被举发出来,于钱崇益及其阖府家小而言,实是悬崖勒马,不失为一件幸事。天宜帝一向在意宗室的颜面,惟其如此,更需对钱崇益依律处罚,方能明彰国法,整肃朝廷风气。

就在此时,吴庸匆匆进来,神色有些忙乱。他先是行礼,而后就在皇帝耳边低声禀道:“陛下,后宫出事了。方才丽嫔娘娘到兰亭宫去,在宫门外跌倒,出血不少,贵妃娘娘大怒,正在查问事由,刚遣了人来请陛下移驾后宫,去看看丽嫔。”

天宜帝的眉宇顿时锁了起来,丽嫔前年进宫,今年才十八岁,容姿明媚,有几分丽色,性情也可人,因而在年轻妃嫔中最得宠爱,三个月前更传出有喜。宫中已经好几年没有添丁进口,天宜帝到了现下年龄还有嫔妃怀胎,也很高兴,对丽嫔这一胎分外上心。他觉得皇子已经够多,倒希望丽嫔能给他生个公主。

如今听说出了意外,他立时站了起来,吴庸禀报得颇有技巧,既然韩贵妃要清查,说明内里定有文章。他想到后宫一群妃子不知又闹出了什么便心烦,本来就不太好看的脸上阴霾密布。这厢召见静王话也才说到一半,除了彰州粮商,他还想询问一些江湖门派的情形。

现下还是申时,他对静王说道:“你且在偏殿中歇息,若是朕抽不出身回来,到时自会遣吴庸送你出宫。”

“谢父皇。”静王知道他的意思,微笑道:“儿臣难得进宫,很想去探望雪凝,父皇可是要去容妃娘娘的兰亭宫?不知能否允可儿臣一道过去看看。”

他方才已经听清了吴庸的话,丽嫔是在容妃的宫门前摔倒的,今天注定多事,以韩贵妃的风格,不仅容妃多半有麻烦,等天宜帝到了后宫,只怕也会被缠住,吴庸能不能返回给自己解药都不好说。

“想来就来吧。”他的要求不算过分,天宜帝不欲多说,起身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