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辛家出了北魏第一漢將之後,鮮卑貴族的氣焰的確被壓製了一些。可動**更大的,卻是漢臣的陣營。
沒人拿得出實證說辛家和檀邀雨已經同盟,可無論是後來辛家女卷對白雲觀的屢屢造訪。還是辛垣在朝堂上第一次為檀邀雨出聲反駁彈劾,都已經向人表明,辛家是未來的後黨。
這事最初還沒有引起漢臣陣營的重視,直到另有兩個不怎麽起眼的小氏族被不輕不重地提了官,“後黨”一詞才漸漸成了眾人議論的話題。
雖說大多數門閥依舊以崔家為首,可曾經堅不可摧的堤壩顯然已經有了蟻穴。
而這一潰之勢最終在崔浩六十大壽時,像是一道再也掩蓋不住的傷疤,堂而皇之地展現在眾人麵前。
崔浩為北魏文官之首,又是六十的大壽,崔家提前一年便開始籌備壽宴。
宴席足足開了三日,崔家所在的巷子在這三日裏,無論白日黑夜都是燈火通明,車水馬龍,小氏族想進崔府隻能苦等幾個時辰。
莫說漢人氏族無一缺席,鮮卑貴族和皇室也是紛紛出席,不能到場的則是備了厚厚的賀禮。
然而這些都是表麵光鮮,正日子當天,賓客們雖早早就到場,卻遲遲不開席,等的就是那道最能昭顯崔家顯赫的聖旨。
拓跋燾賜的賀禮的確很重,可以說是北魏開朝以來都是前無古人了。金銀玉器算不得什麽,宮中珍藏的一些古書字畫才是真的合了崔浩的喜愛,難以用金銀此等俗物衡量。而賀禮中最讓崔浩意外的是,陛下終於同意讓他攜子弟,開始撰寫魏史!
史官雖在曆朝曆代都稱不上什麽大官,更沒什麽實權。然而能被欽點撰寫當朝史錄的人往往是朝中公認的才德兼備之人,唯有此人的落筆有聲,才能讓所有人都俯首聆聽。
即便如司馬公一般未得善終,卻依舊名留青史,無人可比。可見但凡能為一朝史冊執筆的人,非但是眾人心中公認的權威博學之人,更是日後一筆定江山之人。眾人的孰是孰非,都將由崔浩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