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襄一直有思考,如何快速結束這個亂世。
種田是急需的。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如今的生產力就約等於種植業的水平,糧食生產的效率。
隻要他能讓秦國生產的糧食是他國幾倍,秦國就幾乎立於不敗之地。
但這隻是提高了成功率,讓秦國在統一戰爭中減少了一些挫折,還不能讓秦國迅速取勝。
若要秦國快速取勝,需要在軍事上也碾壓對方。
論將領,秦國已經獨占鼇頭。那麽朱襄能做的事,就是思想和軍械。
思想即提高士氣。如今能提高士氣的方式就是獎賞。藺贄的新田律讓上戰場的兵卒少了許多後顧之憂,知道自己死後老有所養幼有所依,妻子不會被人侮辱,秦國本來就因軍功製強大的士氣肯定更上一層樓。
兵器上,朱襄曾經想過能不能多點一點科技點。
後來他放棄了。
不僅因為生產關係要和生產力相配套,這是相互的。
他前世的時代就有如小孩掄大錘的奴隸製、封建製國家,社會變革力量被上層脫離時代的武器所鎮壓,幾乎看不到前進的希望。
除此之外,朱襄還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他不會。
雖然他是農學教授,接受了現代基礎科學教育。但就算是農學教授,讓他手搓一套工業體係出來,那也是天方夜譚。
沒有科學儀器,就算腦海裏有幾組化學方程式,他要如何從天然礦物質中提純想要的材料?
如果他能做到,武器不能做,但絕對不管什麽生產力生產關係,先把化肥工業化生產線手搓一條出來,讓全國人民先吃飽肚子,再慢慢思考其他的事。
朱襄知道在華夏最危難的時機,我們的戰士們能在鄉間門手搓彈藥生產線。但知道歸知道,他自己不會。
槍支彈藥大炮什麽的,他一竅不通。
一個農學教授,為什麽會懂機械,而且還是軍事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