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有載:暮春者,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風乎舞雩, 詠而歸。
三月初三, 上巳節,士民祓除畔浴,天子亦要率皇後與妃嬪與郊外祭祀高禖。自崔諒之亂後, 皇家已不行祭祀許久,或為安撫民心考量, 或為皇室權威考量,這場郊祀已被有司提前擬定下來。即便是門閥執政, 但並不意味著禦座上的皇帝無關緊要。海清河晏之時,十二旈的國君仍需被拿出來在民間遛一遛。世家們拱衛皇權, 這是天下最體麵的職事,通過祭祀對皇帝進行確權後, 他們才能心安理得地將這些權力截流。如今長安郊野已無敵兵, 隻要將流民安頓好,郊祀自然無憂。
隨著祭祀高禖之禮提上日程,朝廷內的新一輪任命也頒布下來。原本不常置的太常, 由渤海高氏的高宇初擔任。這一信號微妙地暗指了渤海王或將迎娶楚國公主,高氏作為渤海國本地豪族,榮任九卿, 既是對渤海王的抬舉, 也是對楚國公主的尊重。畢竟魏國已稱得上是連年戰亂,繼續打下去, 熬幹的不是國庫,而是世族。因此,各家對皇帝抬舉宗王的舉動也多有容忍。
自前朝太康年間,宗王與封國世族便有諸多聯係,或姻婭相連,或主臣相托。成都王司馬穎之於蜀郡常騫,琅琊王司馬睿之於琅琊王導,所謂昔日“王與馬,共天下”之局麵便有頗多地域政治之因。諸侯王不乏辟封國內世族為官,情同兄弟,義同交友。世族以家族利益為宗旨,和本地宗王相互扶持,成為了一榮共榮的政治關係。
渤海王元洸治下,除卻國相是漢中王氏的王子卿外,屬國官員大部分都是渤海本地世人。封國之內的政策、賦稅、鑄業、魚鹽,在部分奉予宗王這個所有人後,餘者皆是世族們的隱性紅利。這既是帝王無力插手皇子封國的衰頹,也是世族內部潛移默化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