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澈離開長安後, 幾場規模較小的清談會已經陸續在長安展開,主要參與者仍是關隴世族。但由於先前以賀氏為首的關隴世族不少都在行台,一時間尚未來得及回到長安, 所以未能有效地組織起來。倒是以薛氏為首的一些關隴世族們頻頻發聲,已經有一些言論隱隱傳出, 對陸昭十分不利。
盡管目前陸昭已集結一些支持自己的時賢在都中, 但仍諄諄告誡這些人,不要妄自奔走,厚禮結交那些都中所謂的清流名士。對方很有可能借此設計, 引誘入彀,進而以行賄等名由潑汙。
好在目前聲音較大的論點都集中在太子與司徒吳淼身上, 待口水衝擊完這些第一梯隊的勢位最高者,才輪到他們這些人挨真刀子。而那些真正對他們扔出刀子的人, 並不是身居高位的公卿,反而是那些並不得誌的士人與一心隻求過好日子的淳樸百姓。因此即便自己想要還手, 都要仔細斟酌詞匯,避免觸犯群怒。
這些人大部分都難以通過自身來獲得高位者的信息, 對於執政者的認知大多來自於口口相傳與書史記載。譬如大家認為袁紹誌大才疏, 隔壁村的某人被林子裏的老虎咬死,這些沒有人真正經曆過,即便親曆也無法看到事件的所有細節與始末。這些理解都是來自於他人。這些人不得不通過清談會、各種布告、詔書以及市井茶樓裏的三言兩語來認識陸昭、吳淼這些執政者。
誠然, 這些言論都是值得推證的,但又有哪個人可以做到徹底地推證呢?這些人雞鳴則耕,日落而休, 既沒有錢財也沒有時間, 而推證能力又良莠不齊。如今,長安一場場大行清談會帶來了龐大的信息量, 日日不同,時時有更。除了少數明顯的潑汙之外,如果這些信息對自身利益與生命產生了巨大的威脅,那麽人自然會盡力考證。如若不然,姑且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