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嬴魚

第134章 刺客

字體:16+-

秦魚巡視南郡,不是騎著馬在南郡裏跑一遍,看看田地裏的莊稼種的怎麽樣就行了的,他是為了普及醫、農知識,讓南郡的原先楚人現在的秦人百姓,看到王族的存在,以及將一個鮮明的意識刻進他們的腦海裏,那就是,他們都是秦人!

百姓們親眼看到秦國的王室子孫來田間地頭巡視自己國家的領土,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才會有切身的感受:他們的王是嬴姓秦王,他們是秦國的百姓。

換句話說,秦魚來到南郡,是替秦王巡視疆土,澤被世人的。

秦魚不僅要巡視田地,還要巡視各地縣鄉的官場生態是否健康,巡視百姓們是否馴服,是否有飯吃,有衣穿,以及,他們的精神文明生活是什麽。

這種巡視行為,在先秦有一個專門的名詞來形容,叫做采風。

周天子專設采詩官行走於天下間,為天子耳目,體察自己領地和各地諸侯國的風俗文化,從而使“王者不出戶牖,盡知天下所苦。”

說白了,就是從采詩官傳來的各地歌謠和民俗中判斷當地的諸侯國政治動向的。

比如《詩經》中收錄的歌謠,大部分都是采詩官們從各地收錄上來的歌謠編纂而成的。

秦魚此次出行,足足帶了兩千多人,這兩千多人,除了醫農墨三家,還有很多年輕的學子,這些學子,儒法陰陽詩歌小說諸子百家兼容並蓄,有單修一家的,也有多家並修的,秦魚帶他們出來,就是采風來了。

采風的過程,也是一次通行教化的過程,比如之前的推倒野廟,杜絕血腥祭祀,從一開始秦魚讓人將巫婆和三老投入水中,救了童男童女,到後來的隆重祭祀雲中君,讓百姓們信仰善神,這個過程,都會被編纂成詩歌,教給百姓們傳唱,這就是教化了。

話說,自從周天子東遷洛陽,領地一再縮小,話語權幾乎全部喪失之後,周朝的采風製度基本就荒廢掉了,你看《詩經》記錄的詩歌年代,到春秋中後期就停止了,也就說明,戰國時期是沒有采風的,因為沒有詩歌傳下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