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單純的坦克裝備損失對有著雄厚重工業基礎做支撐的蘇軍坦克部隊來說根本不值一提,但毋庸置疑,來自於有經驗車組的短時間內大量損失對整體蘇軍坦克部隊而言無疑打擊更大。
一個人從出生到成人需要經曆十八載光陰歲月以及大量的學習磨煉,而對於坦克兵這種本身就屬於高技術性的兵種來講,培養出一個可以開赴戰場的坦克車組無疑耗時更長又難度更大。
比起在生產線上一旦組裝完畢就可以直接開赴戰場的蘇軍坦克洪流來說,有經驗坦克車組的大量損失恰恰是短時間內無法大量彌補而又極為致命的。
眼下斯摩棱斯克會戰的最**已經使各條戰線上的蘇軍部隊全數出擊而又打成了一鍋粥,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去從友軍部隊那裏抽調車組來補充自己幾乎來說是不可能。
但如果不這麽做,這也就等同於意味著馬拉申科所率的
達到半數的作戰坦克損失對整個營級建製戰鬥力帶來的負麵影響可不是2-1=1那麽簡單,一些原本可以輕鬆做到的戰術進攻任務,對於現在的馬拉申科來說不但得打上個問號且說不定還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如此重大的損失和進攻的最終失利結果對於部隊士氣的影響也是一個不得不去麵對的問題,一係列糟糕而又必須去麵對的現狀正如一座大山般壓在馬拉申科的背後令其幾欲喘不過氣來。
“我該怎麽做?到底該怎麽做才能力挽狂瀾?我本以為憑我現在的能力和穿越者的身份可以影響整個戰局的發展,甚至是反敗為勝也未嚐不可。但為什麽?這種什麽事都辦不到的無力感到底是怎麽回事!?”
單手提溜著自己坦克帽的馬拉申科就像是一位創業失敗又賠的血本無歸的年輕人般,報以懊惱的姿態低頭呆坐於自己的坦克炮塔之上久久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