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棣假死,我选择登基

第193章 朝野震荡

字体:16+-

京城,早朝。

“报!西洋使节团到了!”

这个消息让朝堂一片哗然。

自从王小虎他们开通西洋航线后,已经有好几个国家派使节来朝。

这次来的,是红海沿岸最重要的商业城邦。

朱瞻基高坐龙椅,看着下面议论纷纷的大臣们,心中暗暗点头。

他的海上战略,正在逐步显现成效。

“传。”

他沉声道。

很快,一队装束异族的使节在礼部官员引导下进殿。

为首的使节虽然第一次见到大明的威仪,却表现得从容不迫。

“至高无上的大明皇太子,”

使节用流利的汉语说道,“我代表亚丁城邦,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朱瞻基有些意外:“阁下竟然会说汉语?”

“是的,”

使节笑道,“我在贵国的航海学堂分校学习过。那里的老师都很优秀。”

“好!”

朱瞻基很满意,“不知贵邦此次来访,有何贵干?”

“是这样的,”

使节说,“我们希望能和大明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不仅要扩大贸易往来,还想请求在我们那里建立更大的商站和学堂。”

他接着解释道:“现在红海地区局势复杂。奥斯曼帝国正在扩张,佛朗机人也虎视眈眈。我们需要大明这样强大的盟友。”

朱瞻基早就预料到会有这样的请求。这正合他意。

“那依阁下之见,我们该如何合作?”

使节立即展开一幅地图:“请看,这是我们规划的扩建方案……”

接下来的讨论持续了很久。

等使节告退后,朝臣们还沉浸在震惊中。

“想不到我们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这么远,”

杨士奇感叹道,“殿下的远见卓识,真是令人佩服。”

朱瞻基却说:“这才刚开始。你们看……”

他指着地图:“从东洋到西洋,这些航路就像一条条丝带,把各国连接起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编织好这些丝带,让它们都系在大明这里。”

“但是,”

有大臣担忧道,“这样会不会太铺张了?朝廷的财力是否支撑得住?”

朱瞻基早料到会有这种疑虑。

他拿出一份详细的收支报告:“诸位请看,自从开通西洋航线后,我们的海关税收增加了多少?光是这一项,就足够支撑这些投入。”

“况且,”

他继续说,“我们投入的不仅仅是钱,更重要的是影响力。这些商站和学堂,就像我们在海外的据点,能带来无形的利益。”

就在这时,又有消息传来:漳州船厂新造的远洋商船试航成功,性能超出预期。

“好!”

朱瞻基精神一振,“这就更要加快步伐了。”

他立即下令:

第一,批准亚丁的请求,扩建商站和学堂。

第二,加快新式商船的建造。

第三,选派更多能干的官员和商人去海外开拓。

第四,在京城设立专门机构,统筹海外事务。

“记住,”

他特别强调,“我们的目标是以商立国,以文化人。”

消息很快传遍朝野。

而在民间,更是掀起了一股热潮。

许多人争相报考航海学堂,想要去海外寻找机会。

“你看,”

朱瞻基对郑和说,“这才是最可贵的。老百姓已经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新的出路。”

郑和感慨道:“是啊。这比任何政令都管用。”

暮春时节,京城最大的会馆内一片繁忙。

来自各国的商人、学者齐聚于此,参加朱瞻基举办的“海上丝路文化交流会”。

“这些是波斯的书籍,”

一位胡须花白的波斯学者介绍道,“里面记载了我们的天文、数学知识。”

旁边,几位阿拉伯商人正在展示他们的香料和药材:“这些都是独特的配方,可以治疗航海中常见的病症。”

朱瞻基在人群中走动,仔细观察每个展位。

他特意穿着便服,以便能和各国来客自由交流。

“殿下真是高明,”

杨士奇小声说,“这样的交流比正式外交更有效。”

朱瞻基点点头:“商贸往来不仅是货物交换,更重要的是文化互通。只有让各国真正了解我们,才能建立持久的关系。”

走到航海学堂的展区,他看到王小虎正在和几个外国学生讨论航海技术。

“这是我们根据各国经验改进的罗盘,”

王小虎用几种外语轮流解释,“综合了大家的优点。”

那些学生听得入神,不时提出问题。

“老师,”

一个来自暹罗的学生问道,“我们那里也想建造这样的仪器,不知道能不能……”

“当然可以,”

王小虎笑道,“等你们学会了,回去就能教给更多人。”

朱瞻基听了很满意。

这正是他推广航海学堂的目的——让先进技术和知识传播到各地。

正走着,突然听到一阵悦耳的音乐。

原来是几个阿拉伯乐师在演奏他们的传统乐器。

“这琴声真美,”

朱瞻基驻足倾听,“和我们的古琴各有韵味。”

“要不要让他们合奏试试?”

杨士奇建议道。

朱瞻基眼睛一亮:“好主意!”

很快,一场即兴的中西乐合奏开始了。

起初还有些生涩,但渐渐地,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开始交织融合,竟然产生出奇妙的和声。

“绝了!”

在场的人都被这独特的音乐打动。

“这就是文化交融的魅力,”

朱瞻基感慨道,“看似不同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去理解,总能找到共鸣。”

这时,来自波斯的天文学家展示了他们的星图。

朱瞻基立即让人把大明的天文典籍拿来对照。

“有意思,”

他说,“我们虽然在不同的地方观星,但对星空的理解竟有这么多共同点。”

“是啊,”

波斯学者说,“天空是相通的,人心也是相通的。”

朱瞻基深以为然。

于是他随即宣布:要在航海学堂增设天文课程,邀请各国学者来教学。

“还要建立图书馆,”

他说,“收集各国的典籍,让知识互通。”

这个提议立即得到热烈响应。

不少外国学者表示愿意捐献书籍,也希望能得到大明的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