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从一碗孟婆汤开始

第六十章 读书有妙法

字体:16+-

陈长生低下头,细细地品味了半晌,然后抬头看着空海笑道:“原来大和尚说的: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就是这个道理了?”

空海认真地回道:“便是这个道理。”

“这些道理我那个便宜师傅懂么?他有没有跟大和尚我讨论过这些典故?”这个时候陈长生想起了学识渊博的李一白。

“他啊!”空海听陈长生提起李一白,不由得笑了起来。

“我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多数是我在随顺着,因为我喜欢他的诗,喜欢他的酒,所以我们更多讨论的是当下的人生,和千金换酒但买一醉。”

想着跟李一白一道东渡大唐和海上遇险以及两人一路游历的经过,空海不由得暗自叹了一口气,心想恐怕这是两人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了。

眼下的李一白找回了杨小环,心思全在白猫的身上。

空海游历了数十年,回到大东寺也要著书立作,两人再也没有闲时去游历天下了。

陈长生却不知道他这番心思,捧着一杯清茶,嗅着一道若有若无的檀香,心思又回到了空海的著作里面。

“大和尚,我见你这里有书:故旧皇欲去儒,而儒终不可去,这是何意?”陈长生在北门口的学堂里学的知识,老师也没提及这些道理。

空海喝了一口茶,看着陈长生叹了一口气。缓缓地说道:“这是一个好长好长的故事,我就简单跟你说上一二吧。”

秦皇三十四年,齐人淳于越反对实行郡县制,要求分封子弟。李丞相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皇采纳李丞相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

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为焚书。

次年,有术士暗里诽谤秦皇,亡命而去。

秦皇得知大怒,派御史审理下来,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焚书坑及坑儒谷坑杀。此即为坑儒。两件事合成焚书坑儒。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朝建立。由于百家争鸣阻碍了秦皇对六国民众思想的统治,李丞相进言,说愚儒: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秦皇为了统一六国的思想,命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六国史书和私藏于民间的《诗》、《书》。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

……

“然即便秦皇如此暴政,《诗》、《书》等众多儒家之作依旧保存了下来,这便是旧皇欲去儒,而儒终不可去的道理。”

空海花了一个时辰的功夫跟陈长生仔细解释了历史中发生的一些故事。

陈长生看着他点了点头,接着又问道:“历代有君王欲灭佛,而佛终不可灭。佛与君王何干,使得其欲灭佛而后快?”

当陈长生问到这里,连空海也皱起了眉头,低头沉思了良久,才苦笑道:“看来和尚不回答小施主的问题,你是不会甘心的了,也罢我便勉强道来。”

北魏太武帝脾气暴躁、为人凶残,曾三次下诏灭佛。令各地碎佛像、焚佛经,佛像经典无复遗存。

佛教沙门无论少长,全部坑杀,绝不留情。若有逃窜者,一经捕获,必将斩首示众或坑杀。因而,一时国境之内,僧人绝迹。

北周武帝破毁寺塔,焚烧经像,勒令僧人还俗。

后来他灭了北齐,又对北齐实行排佛政策,焚毁一切经像,废上万所寺庙,赐王公大臣充为地宅,三百多万僧尼被迫还俗,佛法一时销声匿迹。

唐武宗下令焚烧皇宫内所有佛经,将宫中所供佛像皆深埋地下,令寺院停止讲经说法。共废大中寺院千余所,小寺庙近万所,还俗僧尼约二十几万人。

后周世宗虽没有大屠杀僧尼、焚毁佛经,但废减寺院三万多所,数万僧尼勒令还俗,销毁佛像用来铸钱,以充实国库。

后世有人称三武灭佛与道教有关,一宗灭佛跟儒教有关。不过和尚没有能力去一一求证,只能记录在案,以供后人去探寻。

也有人说几个朝代大兴佛教,加大了财政支出,使国库空竭。遇到外患,僧尼不能出征打仗,平时也不用缴纳赋税,给社会带来很多压力。

出家人本当艰苦修行,一时坐拥大量地产,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鉴于种种原因,之后采取措施灭佛。

后世有禅师自省云:“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寺空。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俭守真风。”

意为天上降下来的三武毁灭我佛,寺院和塔庙具毁,佛门弟子无家可归。

但究其原因,也是因为昔日佛门昌盛之时,众多僧人不能安贫乐道,守持清净道风,以至种下了因果。

“世间诸世皆无对错,只有愿意与不愿意。正如一念生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凡事都要从两面去分析……”

说到这里,已经是日头西沉,但陈长生却眼光精光,没有一丝倦意。

看着空海微笑着说道:“如此说来,大和尚可以做我的老师了,不象李一白只管吃喝,不管教弟子学问。”

空海一楞,看着他笑道:“李一白想要教你写诗,可你却志不在此,他修剑法你已经有了传承,说来说去只是你们脾气不对罢了。”

陈长生摸了一下自己的肚皮,笑道:“大和尚一会就在这里吃饭吧,我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请教呢。”

说完起身往外走去。

空海看着陈长生笑道:“我费了这许多的心神,你要如何感谢我这个老师才好?”

陈长生一听,禁不住回头看了看一眼,笑道:“我这里还有一腿烟肉,二颗萝卜,半瓮美酒,你吃是不吃?”

“为何不能吃,你尽管煮来,我等着。”

陈长生的耳边传来了空海的笑声。

陈长生忍不住摇摇头,心道大和尚你比不觉那家伙更厉害,他只是喝酒,你居然还吃肉?不过想到空海跟自己有长安风寸雨山庄的那番所为,便不再纠结。

吃肉喝酒难道就作不得和尚了?

陈长生心想有些道理不能认真,若是自己真要认真去纠结每一个道理,正如空海解释的三皇灭佛,难免有一丝作茧自缚,挖出坑来埋自己的道理。

道入人心,道无处不在。可又有几个人守住了自己的道?

陈长生一边煮饭洗菜,一边暗自思量。

一僧一俗,守着一盆烟肉,一碟萝卜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

“你那小姑娘这些日子怎么不见了踪影?”空海给自己倒上一杯酒,看着陈长生淡淡地问道。

陈长生指上身后的书架说:“我在这里跟大和尚学习诸法与历史,她跟我那便宜师傅去学如何写诗,再加上白猫也在,她哪舍得回来。”

空海点头回道:“萝卜、烟肉,各有所爱!”

陈长生一楞,看着空海笑道:“我看大和尚你是萝卜也吃,烟肉也爱啊?”

空海怔了怔,看着陈长生喃喃回道:“和尚不挑食,随顺众生。”

两人吃了一盆肉,喝了几杯酒,已是戌时过半。

陈长生端了碗去洗,空海又煮了一壶茶。他打算接着回签陈长生的另一个问题,心有疑问,自当为之解惑。

再次洗漱一番的陈长生回到客堂,往火炉里添上炭火,替壶中加了泉水。

端坐桌前,想到之前还有一个问题没有问完,便看着空海继续问道。

“大和尚,故旧帝欲除道,而道终不可除。你不是说道在世间,道在人心,道已经融进了万家了么?这帝何以起心灭道?”

正清理壶中残茶的空海一听,不由得停了下来,看着陈长生微笑着回道:“这便是人心的起心动念,一念沧海的代表之说了……”

梁武帝原受儒家教育,曾是道教信徒。

梁武帝与齐竟陵王萧子良等佛教信奉者,以及一帮僧众的交游的影响,使其接受了佛教思想。

天监三年四月八日,梁武帝终于下诏舍事道法,皈依佛教。

其诏书说:“弟子经值迷荒,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习因善发,弃迷知返。今舍旧医,归凭正觉。……宁在正法之中长论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天。”

至四月十梁武帝又敕门下,说唯有佛法正道。是内道。其他都是邪道,外道。要求公卿百官、侯王宗族,也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

然其入佛过甚,荒政害民,以致百姓穷饿,……侯景起兵反叛,攻陷建康。终将武帝饿死于台城。可谓身死国灭。

“凡事不可过极,正所谓物极必反的道理。我所著这本《三指教归》也没有将其任何一方奉为之上,唯有三教和诣共处,方能为众生打造一个和诣的世界。”

“从某种角度上,你也可以理解为三心,即儒心、道心、佛心。”

空海看着低头沉思的陈长生,轻声说道,仿佛眼前的陈长生便是他得意的入室弟子。

而陈长生的眼里,空海便是他行走在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为自己前行批明了道路。

“何为儒心、道心、佛心?”陈长生想了想,抬头看着空海问道。

“在和尚看来,儒为文化,为思想;道为尺度,为做人持事的度量;佛为慈悲,教世人关爱他人……”

空海将自己的理解跟陈长生说了一遍,然后指着陈长生背后的书架说:“多读经典,莫为某一书一法所误。”

陈长生看着空海嘿嘿笑道:“我以前书读得少,这会在大和尚的书山爬得好辛苦!”

空海看着他笑道:“你不是手上有剑吗?你可以劈他一下啊?”

陈长生一楞,怔怔地看着他问道:“如何劈这书山一剑?”

“书山有路千万条,又不是这千万条你都喜欢,你可以且劈他一刀一剑,先读自己喜欢的书。就跟小舞姑娘一样,她可以不跟你识字,而去跟李一白学诗。”

陈长生一听点了点头,笑道:“然而她最终还是要识字的。”

空海摇摇头,看着他轻声说道:“待她将李一白所知道的诗文识尽,这天下的文字也识得差不多了,到时候你还怕她不回过头来跟你学习更多的知识?”

陈长生听完,不由得拍掌道好。“原来这读书跟我修行不同,修行无捷径,读书却有妙法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