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地遠

7、情深意長

字體:16+-

趙逸飛所在的西皋中學,“文革”前是本縣一所農業中學。之所以叫“農業中學”,是指學校除了開設一般中學課程,還加開農業技術課,其培養對象不以升入高一級學校為主要目標,而是要學生“一顆紅心兩種準備”,考不上高一級學校深造就回鄉勞動,為成為新式農民準備有利條件,類似於現在的職業中學。經過“文革”剛開始幾年的亂象之後,全國的中小學都轉入“複課鬧革命”,1970年恢複了高中招生,這裏成為全縣共5所高級中學其中的一所。趙逸飛曾經是這裏設立高中之後的第一屆畢業生,高中畢業後成為“回鄉知識青年”,當了兩年人民公社社員,又到村上的小學校當了民辦教師。通過個人不斷努力上進,各方麵表現出色,他被抽調到公社辦的初級中學(後來人民公社體製解體,改稱“鄉辦中學”)任教。因為種種原因,趙逸飛錯過了恢複高考前通過“推薦”上大學的機會,也錯過了絕無僅有的一次已婚農村青年考大學的機會,後來隻好通過參加省教育學院正規的函授教育攻讀大學課程,取得國家承認的大專學曆。工作方麵也再次取得進步,被抽調到母校西皋中學,以“代課教師”的身份任高中教員。“代課教師”要比民辦教師高一個層次,工資全由教育係統的經費支付,基本上算跳出“農門”了,不再掙工分,而且距離擁有“公辦教師”身份更近一步。再後來,國家要適當縮減高中教育的規模,趙逸飛所在縣份的高級中學由5所壓縮為兩所,西皋中學被改製為縣辦的初級中學,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方麵遠遠優於各鄉鎮所辦的初級中學。改製之後,趙逸飛被留在這裏,成為學校的教導主任。為了不至於生疏了業務,他主動兼課,並且繼續考上了國家教育部所屬一所師範大學正規的本科函授,一邊工作,一邊攻讀大學本科課程,迄今為止尚未本科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