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井保路風雲

洋牧師

字體:16+-

當年自流井分縣衙門一側,位於桐梓坳小巷的坡頂上,也有一座洋人修建的基督教堂,當地人稱福音堂。洋人的這座福音堂,與曾樹龍那個小院,隻隔一堵圍牆。同處一條小巷,兩家就成了門挨門的鄰居。

這個教堂,建造之初,因受地勢所限,規模和格局都小。到後來,經多方努力,拓寬地皮後做了一些擴建,才有了從晚清到民國年間人們看到的那模樣。

這座洋教堂建造的時間,也比檀木林的那座天主教堂晚好些年。在自流井那一帶,其名聲與地位,都比檀木林天主教堂小得多。

這座福音堂,主樓是一幢有闊大尖頂,帶閣樓及陽台的西式樓房,當地人稱 “洋式房子”。雖說當初規模不大,但由於建在桐梓坳坳口山坡頂上,地勢較高,從釜溪河對岸河壩低處望過去,在一片青山綠水、藍天白雲中,聳立著如此一幢樣式奇特,風格別致的西式洋房。數十年上百年裏,這座西式教堂,連同後來辦起的一所教會學校的西式教學樓,一直成為自流井釜溪河畔的一道獨特風景。

這福音堂雖說是洋教堂,但進出來往的,其實都是中國人。真正的洋人,隻有一個,就是那位身材痩高,白臉紅發的洋牧師。整個教堂,就他一個洋人主事。

這個洋人牧師,五十來歲,體形單薄,又痩又高。市民記得,這洋人牧師,最早到自流井時,還有一位年齡比他小二十來歲的女洋人,與他在一起。兩人朝夕相處,甚是親密,有人說那是他的洋太太,又有人說那是他的女兒或養女。沒過兩三年,那年輕女洋人,就離開了自流井。有人說是回國回老家了,有人又說是到外省洋教堂去了。

此洋人牧師,其外國名字又長,又難懂難記。整個自流井,恐怕沒一兩個人能記得住,叫得出來。後來,他也入鄉隨俗,取了個中國名字。這個中國名字很多人也記不住,隻知他姓葛,眾人就稱他 “葛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