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井保路風雲

樹人學堂

字體:16+-

自流井市街以東,大約十裏之地,有一個叫板倉壩的小地名。

這板倉壩,在清末光緒年間,一直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不單在自流井內外,就是整個川南地方,乃至省城及重慶那些大地方,都相當有名。

原因在於,這裏建有一所全川有名的樹人學堂。其時,自流井當地人,往往把這所樹人學堂,稱之為洋學堂。

之所以稱它洋學堂,這一是在於,樹人學堂裏開設的功課,除了國文、算術、曆史、修身等通常傳統書院開設的功課外,還開設了自然、理化 (物理化學)、外語 (英語及日語)、音樂、體育等 “洋功課”。

二是在於,除了開設 “洋功課”,這樹人學堂裏麵,在中國教員之外,還真有幾位洋人教師。

其時,讀得起這樣洋學堂的,多數是井場鹽商為主的富家子弟。這些人平時與普通市民交往不多,自流井也好,富順縣城乃至省城民眾也好,對那些洋學堂如何洋盤法,一般多有不知。

真正讓人大開眼界,得以讓世人一窺這樹人學堂,到底洋氣到了什麽地步,是那年分別在縣城和省城開的兩次運動會。這才讓縣城市民和省城市民,見識了啥子叫洋學堂,啥子叫洋學生。

其實 “運動會”,也是辦起了洋學堂之後,才有的新名詞。此前,省城也好,縣城也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市民,不知道啥子叫運動會。

這兩個運動會,一個是在省城開的四川省中等學生運動會。一個是在縣城舉辦的富順縣學生運動會。兩次運動會,都是辛亥革命前一年,宣統三年(1910)的事。

在省中等學生運動會上,樹人學堂派出的運動隊,由師範班及體育班共選出四十名學生組成。一色的黃斜紋學生製服,黑呢帽,洋皮鞋,著裝整齊,令人矚目。參加比賽時,學生們脫去上衣,將黑呢帽換下,改戴便於運動的白布便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