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井保路風雲

武館糾紛

字體:16+-

中國古代,鹽業一直在國計民生中占重要地位。鹽稅收入,又是曆朝曆代國庫中的重要財源。自流井的井鹽產業在全川崛起後,自流井在全省的經濟地位日漸重要。因此,清朝從康熙二十五年 (1686)起,就在自流井設立了 “塘汛”,以及 “總衙署”這兩個官方機構,管理鹽場,以確保鹽稅收入。

不久,即組建安定營部隊,駐防自流井,專事保衛鹽場井灶,確保鹽稅,兼查緝私鹽等。安定營屬地方正式駐軍,但與清廷綠營軍隊的職責有所不同。

雍正八年 (1730)富順縣正式在自流井設縣丞署,即民間稱的分縣衙門,掌管鹽務,後來也兼管地方事務。安定營也由分縣衙門代管。

那時,朝廷國庫空虛,一時無力撥款為安定營修建新營房。在自流井分縣衙門安排下,將兵營設在荒廢的海潮寺。

其後安定營規模擴大,兵勇增多,又將鄰近的海潮井地盤侵占,一並做了安定營營房。原先海潮井的井口平壩及車房,被平整出來,做了安定營的操場。其餘工棚、庫房、灶房,一律改建為兵勇住房。加上原海潮寺地盤,四周用圍牆一圍,就成了一座可容納幾百兵勇的大兵營。

安定營實力增強,建製擴大後,逐漸脫離了分縣衙門管轄,而是直接聽命於省督及鹽道衙門。安定營這個機構,這塊地盤,也成了地方官府管不了的法外之地。

安定營官兵,經常在地方生事,而地方官往往睜隻眼閉隻眼。地方民眾飽受侵擾欺淩,卻有冤無處訴,敢怒不敢言。直到有一天,這安定營官兵,與地方上李門武館發生衝突,釀成大事端,著著實實栽了一個大跟鬥。

李門武館與官府安定營的這次衝突較量,起於安定營兵勇的一次調戲民女事件。

這天,李鬆海正在李門武館裏麵,帶著幾個弟子,在內院習練梅花樁功夫。突然,幾個手下弟子,慌慌張張跑進來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