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井保路風雲

小竹灣

字體:16+-

自流井街市西邊,從新街子下坡,即是河街 (現今稱作濱江路)。再沿數十級石梯一路而下,就是釜溪河岸。

大概在明朝嘉靖年間,釜溪河兩岸,都先後發現新的鹵源,並開鑿了以自流井為代表的一批新鹽井。自流井鹽場開始進入興旺期,井鹽外運,商旅往來,每天過河的行人轎馬很多,單靠渡口船渡,已應付不了。不知是官府當局,還是民間鹽商富室出頭,籌資在此渡口建起一座石板平橋。此橋取名“積功橋”(又稱 “濟功橋”),民間俗稱 “下橋”。

相關史籍記載,這座下橋,“明時建,清康熙三十五年,疏鑿橋石複修,始通舟楫”。當年這裏,是自流井鹽場通富順縣城官道 (俗稱井富老大路)的起始之地。自流井往隆昌縣、瀘州府、敘府,甚至遠至雲貴一帶的陸路通道,也是這裏為起點。

“下橋”,是相對 “上橋”而言。在離下橋兩裏地的上遊,也有一座模樣差不多的石板平橋,市民俗稱 “上橋”。

上橋大概也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是連接自流井與貢井,所謂 “東西鹽場”的通道。也是自流井通往榮縣、井研、犍為等縣,遠至嘉定府、雷馬屏峨的重要通道。

上橋與下橋,其特色處在於,無論橋墩,還是橋麵,都是一色巨石築建鋪就,屬於純粹石橋。其外觀,有點類似貢井至今仍保留的平橋,但是橋麵更寬,長度更長。

這天上午,兩個青年男子結伴而行,經下橋,快步過了釜溪河,再沿著一條用寬大石板鋪就的古鹽道,一路往坡頂上走。

走在前麵那男子年紀很輕,不過十七八歲樣子,穿一色黃斜紋學生製服,黑呢帽,洋皮鞋,一看就知道那人是新式學堂的洋學生。

旁邊行人不免對洋學生打扮的青年男子,多看幾眼。有眼尖的當即認出,那洋學生,正是幾天前十字口保路同誌會募捐時,在台上高唱嶽飛 《滿江紅》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