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井保路風雲

熊大漢

字體:16+-

自流井街市對麵,釜溪河南岸,有一座山崗與街市隔河相望,當地人稱此山崗為 “富台山”。為何得此名,出處不詳。

富台山不高,地勢也不算險要,但地理位置卻極為重要,可稱自流井的門戶。這是因為,富台山與壘柴口上街相連,當年沒公路鐵路時,那條被稱為東大路的古鹽道,就是從壘柴口上街,往富台山坡頂,一路向東而去的。

同時,自流井當年為富順縣轄的一個市鎮,自流井通往富順縣城的大道,民眾俗稱 “官道”,也是起於富台山。自富順縣衙在自流井設立分縣衙門以來,官府就在富台山山頂官道一側,建有一個 “接官亭”。

此地離分縣衙門,尚有三五裏路。按當時習俗,凡上級官府任命的分縣衙門主官,富順分縣縣丞到任或離任,自流井一批士子鄉紳,必代表當地父老在此接官亭,置酒迎接或送別。

此外,凡有省督院或省鹽道等衙門派出官員來自流井,分縣知事必率分縣衙門大小官佐,及當地鄉紳士子等,在此接官亭置酒接風。走時,亦在接官亭送行餞別。

當年富台山南側半坡上,離接官亭僅半裏地之處,有一個破舊院子,人稱 “熊家院子”。其住戶,大多姓熊,屬於同一個宗祠的族人。院子中有家住戶,祖上三代都是鹽擔子出身。

其時自流井所產食鹽,全靠水運和陸運。釜溪河沒整治疏鑿之前,河道險灘多,行船艱難,井鹽的水運有限。井鹽的外運外銷,主要靠陸運。挑鹽腳夫俗稱的 “鹽擔子”,就成了自流井食鹽陸運的主力。另外,還有一個配角,就是那些趕著騾馬來往於古鹽道,運鹽販鹽的 “鹽馬幫”。

祖上三代 “鹽擔子”的熊家,沒料到保路風潮鬧起的辛亥年,倒出了一個人物,這就是人稱 “熊大漢”的熊家老三。

熊老三的爺爺和父親,都是 “鹽擔子”。熊家到他那一代,共有子女三人,熊老三上麵,有一哥一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