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不才,我师傅是天生圣人

第123章 三教齐聚

字体:16+-

陆恒云,神霄宗本山八杰之一,年不满三十,便已跻身九转境第九转,是八杰中最为年轻的门人。

号称“横绝东南,十三州神剑第一”。

是神霄宗近三百年少有的青年俊才。

此番前赴金鼎山,一来确实是久闻金鼎山镇岳灵宝的传闻,宗门中也曾有弟子远赴金鼎山一探究竟,但都一无所获,败兴而归,久而久之,渐渐去的人也少了。

他九转境大成,距离迈入聚元境指日可待,凑巧门中盛典,罗天元始大会将至,门中弟子都将在会上交流展示自己所学所得。于是也就生了一探异宝真面目的心思。

二来,是他迫不及待地想试试,自己亲赴东海闭关,得到的最新成果。

此行他还带了两名九转第七境的师弟赵远盛,关远庚作为助阵护法,以防路遇妖魔。

结果从毗邻东南的金元府等候两位师弟会合,南下万里到达金鼎山时,却发现,原来此行不止他神霄宗一门,有个和尚,竟也瞧中了金鼎山。

陆恒云瞧着这位和尚胖头大耳,福相笑脸,一身明黄僧袍,手带白玉佛珠,踏着飞叶赤足而来,心中遍寻所知见闻,已有了个底。

他试探着问道:“敢问大师,可是大乘禅寺门下,法相宗的大颠和尚?”

胖和尚合十哈哈笑道:“不敢,贫僧正是大颠。”

陆恒云心中暗叫不好,大颠和尚是大乘佛门下一个怪僧,游游****,行为怪诞,偏偏佛法高妙,是光明境四轮完满的大僧,以至于道门中也有些声名。

他虽然第一次见这大颠和尚,久闻他言行举止常出怪语,但这回,他却说这金鼎山有佛门舍利之光,才特地前来。

这就有些怪了。

佛道本属两家,神霄宗是中土第一道门,固然与佛门关系尚算和睦,但终归教义功法有别,陆恒云一个九转境的弟子,怎么会分不清佛门与道门两者之之别,金鼎山上偶有散发的云光,道门弟子都说有紫气东来之象,那处想必有异宝。

道门气息他再熟悉不过,一接近金鼎山,他就运起神霄宗的“天子望气术”,瞥见金鼎山孤峰独立,周边隐隐似乎有道气环绕,怎么可能会是什么佛门舍利之光。

“晚辈神霄宗陆恒云见礼,不过大师一个佛门中人,想必是看走眼了。晚辈来时用望气术看过,此山确实有我道门气象。”陆恒云向大颠和尚行礼,淡然以对。

大颠和尚笑容可掬,哈哈道:“出家人不打妄语,贫僧我来时也以法相天眼远望此山,望去确有佛门舍利之光,至于玄门之气,却是没看到了。”

这大颠和尚传闻行事怪诞,在中土各州府都有些奇闻事迹,但陆恒云知道他总是佛门高僧,不会在这种事上随口诓人。

可是,他自己亲眼所见,那山上道气隐隐,更不会作假,舍利之光什么的,半点都没看到,对这和尚的话自然难以尽信,陆恒云瞥了一眼附近山壁:“也罢,到时等真寻到了,是佛是道,自然见分晓。”

两方人马都说自己所见的是与自己门中相合的灵宝气象,陆恒云推测,他们师兄弟三人断不会看错,那大颠和尚佛法高深,也多半不会有将道气错认成佛宝之理。

如果排除掉看错的可能,两方人马看到的都没错,那岂不是有可能说,这金鼎山传闻的镇岳灵宝,不止一件?

可能一千多年前,在山中藏下灵宝的人,不止有道门,还有佛门。

既如此,似乎也不是不能说通……

陆恒云开始想到这种可能,将注意力放到了周围的山壁上。

从进来金鼎山起,他就明显的感觉到,山里道气比起山外时,已经渐而减弱了不少,近乎于无。

这也有些奇怪。

一般来说,举凡山中水里,有珍稀灵物或者高道圣僧,外头如果有什么外露的显像征兆,内里的非凡之气必定只会更加浓厚。

而他们自从踏足金鼎山,就发现了道气不增反减。

虽然还不知道缘由是什么,但这又让陆恒云心中对这镇岳灵宝的好奇更增了几分。

这金鼎山山体越往高处就越险峭,四下周围尽是矮树低草,山脚下附近也没有什么村镇。

陆恒云要想稍作打听,就只能跑到山脚下三百里外,才有人烟聚落。

可来时他们师兄弟三人已经沿途试着问过了住在三百五十里外的村民,他们无论老小,都对这金鼎山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那远方山头的金鼎山,有时会发出如同日晕一样的光芒。

陆恒云也听门中一位前辈临终前说过,两百年前,这位前辈远游北归之时,偶然得见金鼎山山顶道气蓬勃,有异宝云光闪烁,就见猎心喜,欲要一探究竟,但在山上找了足足三天三夜,也没半点发现,除了山木花草,别无他物。

最终前辈抱憾归山,此后数次前往,但金鼎山没有异象之时更加平常,还是扫兴而归。直到一百多年前他九转境修为未能再突破下一转,寿元终结,也没能等到下一次金鼎山再生异象。

陆恒云本来九转境大成,已近聚元,是门中少有的大才,金鼎山镇岳灵宝传闻多年,也有一些初踏聚元的大宗师闻名寻访,但都无果,更高一些的长老甚至掌教,倒是都深居闭关,淡泊外事,没有赶赴金鼎山寻宝。

按说既然如此,宗门前辈,别派高人都未能找到的异宝,他一个还未踏足聚元的年轻人,找到的希望应当更加渺茫才对。

可修行遇宝讲求机缘,天地间越是有灵之物,越是如此,有些神兵异宝,诸多高人来来往往都无从发现,偏偏一个年青弟子,却得了机缘。

不说整个道门,他们神霄宗历史上,就有好几个例子,多少惊才绝艳,纵横南赡部洲的天才大都有此异缘,最终成就大名,得以跻身神霄宗圣地太真宝殿,成为长老甚至掌门。

而他陆恒云,年纪轻轻,就九转境大成,距离聚元也指日可待,备受门中上下瞩目,都说是青年俊逸,大有可为,这是他来金鼎山的一点底气。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在东海之滨闭关所得的异宝,这才是他此行的最大倚仗。

此行他除了两位师弟以外,没有通知门中任何人,若是不成,既然什么海口都没夸下,也就不算失了颜面。

陆恒云与两位师弟赵远盛,关远庚开始沿着山道一边往山顶走,巡视着四周山壁。赵远盛,关远庚两人都从袍中取出一副八卦罗盘,这是神霄宗所用的法器“聚灵盘”,能测五行灵气,辨别山水脉络,寻找山中窍穴洞府。

聚灵盘的八卦图上,一根镶着金色麒麟团纹的碧绿指针在盘上飞转,乾坤震巽艮兑坎离八方一刻不停,似乎失了方位准心。

良久,指针停下,却是恢复原位,好似不曾动过。

“这山果然有些不同寻常。聚灵盘最擅长寻灵宝,也全然找不到什么踪迹。”赵远盛拿着罗盘,不无惊异地说道。

陆恒云听在耳里,也在他意料之中,聚灵盘虽然是神霄宗赖以寻迹追踪的宝物,但那玩意要是有用,金鼎山多少年前早都被人得手了。

他修成九转境大成,依靠的是神霄宗正门大法《都天真诀》,周身玄气自然与周围相应,不用借助法器,就这么走着也能感知着周围发生的细微变化,如果有异宝灵气发出灵光,那么他也会有所感应。

他们在山道上走了一段,离山顶还有好些距离时,陆恒云却发现,那个大颠和尚却是跟在他们后面同样行了一段之后,就停了下来。

嗯?

紧接着,大颠和尚就在那数辆车马并行之宽的山道上,盘膝坐下,以禅定之姿,那张大胖脸低眉闭眼,就此坐在了一颗石上打起了坐。

坐禅?

陆恒云对他这种行为起先还有些不解,但下一个瞬间,心头顿时涌出了一个想法。

他虽是道门,但也听说佛门里,有一派法相宗,磨炼人身六识,从而探寻更高之识,由此达到超脱苦海,登得彼岸的目的。

这大颠和尚体内地水火风四道光轮运转,身子端正如宝塔,虽然道不同,但陆恒云也看出了他此刻的状态。

眼,耳,鼻,口,身,意……

他在将自己的六识收聚,然后外放感应???

对了,这大颠和尚,是想着与其满山搜遍,不如立地坐禅,以六识相应,若真有宝,自能感应得到。

佛门中确有此神通,将六识统一向内收聚,再向外放,便能将人身诸识广布四周,遍览周遭一切,感应万物灵气。

这一瞬间,陆恒云只觉得某种东西,从大颠和尚体内扩散而出,仿佛覆盖四周,远达山道丛林之外,大有覆盖到金鼎山的整座巨大山体外的气势。

他一身僧袍,明明端坐石上,却恍如与大地,与山林,石壁,与拂掠而过的清风,甚至整片夜空都融为一体,身形似隐非隐,似显非显,明明似乎就在那里,但却又像被风一吹就会消散一般。

“诸识覆盖山中,法相宗高僧,果然名不虚传。”陆恒云十分清楚,他看到的不是幻觉,眉间一沉,随即生出几分钦服之意,赞了一声。

他那两位随行的师弟也看得入神,怔在了当场。

随即陆恒云也不看大颠和尚,道袍轻拂转身,继续往山上走去:“走吧,咱们继续找,他有佛法,我也有道家手段。”

“原来神霄宗的人也到了。”

正当他迈步前行,一道清朗的声音,在刚刚入夜的金鼎山上空骤然响起。

陆恒云师兄弟三人抬头上望,又有一道清风出现在上空之处。

来人乘着风,轻点落地。

陆恒云望着这人,也不禁动容:

“怎么会……”

那人从风中落地走出,是一副羽扇青袍,嘴上两撇微须的文人模样,披发不作修饰,又像个山野隐者。

他目光瞧向坐禅的大颠和尚,又看向陆恒云师兄弟三人,执扇作了个揖,笑道:

“鄙人不才,一介儒生邵元世,见过佛道两位大家。祖父算得金鼎山现出河图洛书异象,有异宝现世,命在下特来寻找。”

河图与洛书是开儒教之源的圣兆之象,陆恒云自然也清楚。

刚来个说金鼎山有舍利之光的,如今又来个寻河图洛书之象的。

陆恒云也觉得纳闷,道儒佛三教人物竟在此时此地,聚齐了。

这金鼎山究竟有什么名堂?

陆恒云犹自纳闷不解,此时几人所在山道不远处的树林之间,一道人影藏于枝叶之间,一阵风吹过,人影便化作清气,消失无踪。

吴逸手指头戳着自己太阳穴,刚刚身外身在半山腰听到的对话,尽都入了远在山脚附近山道上的他耳里。

哦嚯,这下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