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一百六十七回 进忠言剖析朝政 逆君耳再逐良臣

字体:16+-

听说李泌回京以后,一席话,就改变了皇帝对路嗣恭的看法,宰相常衮,更加担心,不禁对亲信部属说道:

“诸君:

看起来,当初,本相的直觉一直是对的。如此看来,李泌这个家伙,的确是本相的最大威胁啊!

李泌这个家伙在朝,本相地位难保。总有一天,李泌这个夸夸其谈、口蜜腹剑的家伙,会蛊惑陛下,最终取代我的宰相位子的啊!

既生瑜,何生亮啊!

我常衮还没有大展宏图,一伸生平抱负,刚刚担任宰相,才没有几天时间,为什么李泌先生,就匆匆回京了呢?

真是可叹可恨!

我不服,我不服!

你李泌无功无名,就能够辅佐皇帝,立下功业。难道我一个堂堂大唐状元,饱读诗书,通晓圣贤典籍,就不能辅佐陛下,立下盖世勋业,光耀后世吗?

请问诸君,有什么可以指教本相的?”

宰相常衮询问部属道。宰相府亲信僚属,一个个绞尽脑汁,暗暗思考起来。

突然,部属张昊提醒常衮道:

“宰相大人:

李泌不是喜欢直言直语,妄谈国事吗?宰相大人何不揣摩陛下的心理,利用这一点,将李泌撵出京师呢?

李泌被逐,还有谁敢于与宰相大人抗衡呢?”

常衮见状,大喜,赞赏道:“张大人不愧小诸葛之称,真是好计!”

自此,常衮打定了主意。

2

一天散朝,宰相常衮大着胆子进宫,盛情地邀请李豫,到他的府里去做客:

“陛下:

今天晚上有空吗?何不到微臣府邸,去看看呢?”

李豫爽快地答应了:

“很好啊!爱卿,朕早就想去,看看你的府邸了。爱卿你今晚方便吗?”

李豫笑着问常衮道。

“怎么不方便呢?陛下。陛下能光临臣的府邸,那是臣的莫大荣耀,臣是三生有幸。”

常衮见皇帝答应,喜出望外,笑着说道。

“好的。就这样定了。

爱卿,我们君臣,就不要拘礼了,你随便安排就行,不要铺张浪费。”

李豫叮嘱常衮道。

“谨遵陛下旨意!常衮笑逐颜开地答应道。

3

晚上,李豫带着自己的亲信侍卫,溜出皇宫,到了宰相常衮的府邸做客。

见李豫到来,常衮带着全家老小,毕恭毕敬地迎接着李豫。君臣寒暄一会,常衮请李豫入席,传令开席。

常衮尽力地奉承侍候着皇帝,李豫大是受用,心情畅快已极,吃喝得酣畅淋漓。

“陛下:

臣有一件小小礼品,想让陛下过目,陛下看看如何?”

酒酣之余,常衮不失时机地为李豫献上了一颗西域出产的夜明珠。

那颗夜明珠,圆润硕大,熠熠发光。

“真是好珠!真是好珠!朕的皇宫中,也没有这样硕大的夜明珠。”

李豫惊羡不已,赞叹道。

“陛下的宫中,很快就会有的。陛下,请原谅,这是臣献给陛下的一点小心意,请陛下笑纳!”

常衮毕恭毕敬地递上了装夜明珠的盒子。

李豫欣喜异常,乐不可支,推辞道:

“这样尊贵的珠宝,价值连城,朕怎么好夺人之爱呢?”

“陛下说哪里话呢?

臣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陛下所赐。一颗小小的珠子,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请陛下不要嫌弃,赶快收下吧!”

常衮诚恳地请求李豫道。

“多谢爱卿的豪爽举动,朕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张琪睿,给朕收下去。”

李豫的心情,越发畅快,君臣两人,越谈越是投机。

4

常衮见君臣其乐融融,乘机建议李豫道:

“陛下啊:

自从陛下力挽狂澜,拨乱反正,诛灭元载奸党以来,朝廷是百废待兴,充满生机,臣等也是欢欣鼓舞,精神百倍。李泌先生等贤良人士,也从外地回到京师。

朝廷如今,是人才济济,欣欣向荣,的确可喜可贺!”

“的确如此。这些成就,都是爱卿等众臣努力辅佐,祖宗神灵佛祖保佑的结果。”

李豫说道。

“陛下:

请恕微臣直言。微臣知道,很久以来,陛下都想重用李泌先生,与任用先生为相,这是李泌先生的幸运。

微臣以为陛下这样做,实在是英明之君的作为。只有尧舜一样的君王,才能够有如此高瞻远瞩、大公无私的举动。

但据臣暗中观察看来,臣私下里发现,李泌先生平时,似乎有些孤芳自赏,唯我独尊的味道,貌似对陛下有些不够恭敬,似乎有些瞧不起陛下授给的官职的意思呢!”

常衮不经意地挑拨离间道。

“爱卿多虑了!

不是这样的。先生乃世间高人,为人处世,与常人的确不太一样。朕非常了解先生,知道先生没有瞧不起朕的官爵的意思。”

李豫为李泌开脱道。

“陛下:

恕臣愚昧,臣却不敢这样看。

比如那一年端午节,文武百官,公主贵戚,都向陛下敬献了礼品,祝贺佳节。

唯独只有李泌先生,格格不入,自以为是陛下的师长,显得非常吝啬小气,不肯向陛下敬献一点东西。这不是对陛下不够恭敬的具体表现吗?”

常衮仗着酒兴,继续挑动道。

“那件事,先生已经向朕详细解释过了。爱卿不用再提了。”想起往事,李豫似乎还有些耿耿于怀,有些不高兴了。

“哦,原来是这样。

陛下啊,臣听说,汉朝英明的中兴之主汉宣帝刘病已,打算提升某人当部长级高官时,一定要先让他到地方去任职历练,让他直接治理平民。

陛下也是中兴之主,英明睿智,大大超过了汉宣帝。

所以微臣建议陛下,不如效仿宣帝,任命李泌先生,先到地方去独当一面,担任刺史之类的职务,使先生能够深刻地了解民间的疾苦,积累丰富的行政经验。

等李泌先生,有了更好的政绩表现以后,陛下再荣升李泌先生,为大唐宰相,不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吗?

陛下这样做,一来可以挫挫李泌的傲气,使他对陛下心存敬畏,心悦诚服;

二来陛下也可以让天下人知道,陛下英明果断,任人唯贤,不是任人唯亲的君王。

昔日太公吕望治齐,五月而报政;伯禽治鲁,三年而报政。

等到先生回京以后,微臣非常愿意,充当先生的副手,一起为陛下效力,中兴大唐社稷。”

宰相常衮,一脸忠贞,态度殷切地建议李豫道。

常衮这一番话,引古训,提建议,引经据典,说得是冠冕堂皇,李豫不禁动心了。

“爱卿言之有理!

朕也感觉,先生有时说话,实在是太耿直坦率了,甚至在群臣面前也是如此,有些伤害朕的面子和威信啊!

在朕的眼中,先生差不多算是朕的老师,父辈,师长了。先生又对朕有救命之恩,朕因此对先生宠爱有加,甚至有些过分了。

不瞒爱卿,实际上,朕私下里一直有些担心,生怕大臣们会说朕的闲话,说朕对先生优容宠爱过分,有些偏私。

既然相国也有这样的看法,朕就依爱卿所言,派先生到地方去做官,历练历练,顺便杀杀先生的傲气吧!”

李豫见常衮说得不无道理,不便驳其意,便一口赞同了宰相常衮的建议道。

“陛下英明!

如果先生能够先到地方上历练一段时间,再回到京师担任宰相等重要职务,资历、政绩都非常够格。那么还有谁人,还敢说三道四,私下谈论陛下用人不公呢?”

常衮见李豫答应,大喜,笑着称颂道。

“爱卿所言极是!

朕让先生下地方去历练历练,对先生将来为相,主持朝廷大局,也是大有好处的。”李豫赞成常衮的建议道。

自此,李泌出京,成为了定局。

5

大历十三年(778年)岁末,李豫发布圣旨,任命李泌,担任楚州刺史,着即上任。

李泌闻讯,有些不解,急忙进宫,向李豫解说道:

“陛下:

请体谅臣老迈体弱,不堪旅途奔波吧!老臣在外地做官,已经有很多年了。臣已经有八、九年的时间,都无法照管自己的妻子儿女,承担丈夫、父亲的责任了,心里很是愧疚。

如今,臣刚刚回到京师,与妻子儿女团聚还没有几天,陛下又要臣离开京师,到地方上任。

请恕臣抗命,臣实在非常不太乐意远行。

陛下一向知道臣的志向,臣淡泊名利,潜心修行,并不贪图高官厚禄,当初是陛下硬着逼臣,改变自己的志向,娶妻还俗,臣才开始从政出仕的。

如今,臣实在不情愿到外地任职。请求陛下看在臣一向忠心的份上,允许臣立即辞职回乡隐居吧!

或者,臣能够蒙陛下恩赐,能够在长安养老,那就大善了!请陛下批准臣的请求。”

李豫下诏不许道:

“先生,朕非常理解你的苦楚,知道你的心思。然朝廷此时,正是用人之际,请先生理解朕,继续为朕效力吧!”

李泌知道自己,被发放外地,是宰相常衮的主意,心里有些不忿,有些气恼地说道:

“陛下:

臣年纪老迈,不乐仕宦。请陛下立即下旨,免去臣的职务,允许臣提前退休养老吧!”

李豫见李泌生气,依然不许,安慰他说:

“先生啊,你一向是朕的股肱之臣,乐于为朕分忧。请先生看在朕与先生多年交往的情分上,答应朕的要求吧!

朕既然已经答应了宰相的请求,朕总不能够出尔反尔,自己反悔吧!

你在楚州担任一段日子刺史,安抚好楚州以后,朕就会命你进京任职的,不会有多长的时间的,请先生放心!”

“好吧!陛下,您容臣回家,好好想想吧”李泌知道李豫的脾气,不敢再提出自己的要求。

6

李泌告辞皇帝,心情郁郁地回到了自己的府邸。

起初那段时间里,李泌以自己年老多病为借口,并没有立即出发,去楚州赴任。

确实,李泌与妻子卢巧稚结婚以后,一直都在外地做官。夫妻长久分离,再次离开,难免有些难舍难分。

这一些,李豫也非常理解。

“先生啊,你可知道,朕听了常衮的撺掇,一时冲动,决定让长久远离京师的你,出任外州,朕也有些后悔和不忍啊!

先生你,就像朕的父亲一样。看见先生,就会想起父皇在世的情景,父皇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朕的眼前。

先生啊,你可知道,朕也不大想让你,外出到楚州为官呢!

只是,君无戏言。既然朕已经发布诏令,怎么能够说变就变,轻易收回呢?

楚州还算平安,没有什么大事,先生既然不想去上任,就拖一天算一天,等先生的情绪好一些以后,再说吧!”

李豫体会到李泌的心情,心里也有些不忍。所以,李泌没有前去楚州上任,李豫也没有太多过问。

7

然而此时,常衮见李泌逗留京师,不去赴任,恐怕会打乱自己的计划,心里却更加着急了:

“如果陛下改变主意,让李泌留在京师,担任宰相,那我的努力,不是前功尽弃了吗?”

正好这时,吏部尚书报告常衮说道,澧州(今属湖南澧县)正缺少一个刺史。

常衮一听,大喜,怕李豫改变主意,最终将李泌留在京师,于己不利,于是急中生智。

常衮便又心急火燎地进宫,前去面见皇帝,希望说服李豫,同意放李泌外任。

君臣照例,寒暄几句,就进入了正题。常衮能言善辩,讲话有根有据,令人信服,对李豫劝道:

“陛下:

臣听说,君无戏言,令行禁止。如今,好些日子过去了,可是李泌先生,还是没有到楚州上任,实在有伤陛下的尊严,朝廷治理的威信啊!

荆南凋瘵,民不聊生,迫切需要官吏治理。

而荆南是鱼米之乡,朝廷重地,一般的官吏,根本就无力治理好荆南。只有象先生这样的大才,方可治之,以安百姓。

常言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陛下怎么能够为了个人的私情,而违背了朝廷大义,不让先生前去上任呢?

如果先生觉得楚州太远,陛下何不任命先生,到澧州任职呢?

如果陛下能够早作决定,让先生前去安抚荆南,不是一件于国于己都好的事情吗?”

李豫被常衮一席大义凛然、言之凿凿的话,说得耸然动容,无法反悔,只得答应道:

“爱卿,你说的很有道理!

前些日子,先生的确是重病在身,朕才没有催促先生,前去就任。朕自知理屈了。

这样吧,朕再去召先生进宫,说服先生一下吧!”

8

李豫连夜连晚,将李泌召进宫里,与李泌商谈此事,李泌终于妥协了。

大历十四年(779年)新年刚过,正月二十一日那一天,李豫下旨,改授李泌为“澧、郎、峡团练使”,(比原来的判官、别驾晋升了数级,相当于小的藩镇节度使了)并下诏书说:

“荆南都会,粤在澧阳。俾人归厚,惟贤是牧。(牧守,指长官)以泌文可以代成风俗,政可以全活惸嫠。(惸嫠,孤寡之人)

爱命颁条,期乎共理,地薄淮阳之守,勉思渤海之功。可检校御史中丞,充澧朗峡团练使。”

正式下诏以后,李豫仍觉得内心有愧,有些对不住师友李泌,又重其礼,而遣之。

就这样,李泌刚入京师不久,还未担当朝廷的大任,就又被嫉贤妒能的宰相常衮,赶出了京城长安,到地方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