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一百六十八回 贤将相难伸抱负 唐朝廷乱局如故

字体:16+-

1

大历十四年(779年)正月末,五十八岁的李泌,被李豫外放的消息,在京师长安一传开,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起初,朝廷文武百官,大都以为皇帝要任命李泌为相,接替杨绾去世空下的首相之位,主持大局,纷纷庆贺。

殊不知,如今皇帝却决定将李泌外放。

朝中正直的文武大臣,纷纷上书皇帝抗议,甚至公开上书皇帝,指斥宰相常衮,擅权误国,嫉贤妒能,排挤忠良。

李泌的入门弟子,诗人顾况,此时也到了京师长安任职。

得知李泌外放澧州的消息,顾况更是义愤填膺,决心为自己的先生李泌上书,抱不平。

2

那天下午,顾况心情不快地到了李泌的府邸,前去拜访老师李泌。

师徒叙礼完毕,顾况有些生气地对李泌说道:

“先生,陛下真是糊涂,怎么会放你出京就职呢?

先生啊,你一向目光如炬,料事如神,难道先生就没有看出,你被外放澧州,这是奸相常衮施展的阴谋诡计吗?

常衮嫉恨先生会被陛下重用,所以出此诡计,欲逼走先生。陛下听信谗言,驱逐先生,明显对先生不公啊!

先生怎么会不以为然,无动于衷呢?

学生私下打算,联合京城太学生,士大夫们,联名上书陛下,坚决挽留先生在京任职。”

李泌听后,十分不安。他脸色一下子阴沉了下去,急忙冷静地制止顾况道:

“顾大人,多谢大人的好意了。

大人啊,你们这样做,不是要害死长源吗?你们不了解陛下啊!你们怎么能够如此冲动,做下以下犯上的大事情呢?”

“先生,你错了。

大路不平众人铲。朝廷需要你啊!我们不过是为了朝廷大局,为先生鸣不平而已。”

顾况向李泌解释道。

“顾大人,你与陛下的接触不多,还不太了解陛下的个性和脾气。

我们师徒不是外人,长源就对大人直说吧!如果顾大人你们那样做,长源不是更会给常衮以把柄,招致陛下的猜忌吗?

大人的一番好意,可能会弄巧成拙,给长源带来无尽的麻烦和极大的不利啊!”

李泌耐心地向顾况解释道。

“哦,原来如此,学生冲动了。”

顾况深知官场的险恶,听了李泌所言,深以为是,心里有些后怕,脸色也紧张了起来。

李泌害怕顾况不了解自己的心意,继续对顾况解说道:

“说实话,起初我听到陛下的旨意,长源心里也有些不满,有些愤愤不平,很不乐意,离京远行。

当我静下心来,思考一段时间以后,我才慢慢有所觉悟。

长源常常钻研道家典籍,深深地懂得,福兮祸依的道理。想通了这一点,长源心里豁然开朗。

顾大人啊,你应该最了解长源心直口快的性格。以长源的为人和性格来推测,从长源个人的角度来考虑,长源觉得,陛下将我外放,也许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坏事。

当初,元载嫉贤妒能,专权误国,多次设计陷害我。陛下将我外放,才终于保全了我,使我得以平安回京。

如今,常相公掌权,又开始步元载的后尘了。他既然是如此嫉恨我,害怕我争夺他的权利,肯定会容不下我。

谁知道最后,会不会谗言陷害我,对我不利呢?”

“先生说得极是!学生知错了。”顾况向李泌道歉道。

“顾大人,你也是为长源着想,长源非常感谢。

良木易招折,良枢易可摧。你才高八斗,能力超群,希望你在京中,也要好自为之,不要锋芒太露,遭人忌恨。”

李泌谆谆叮嘱顾况道。

“多谢先生!学生知道自己的个性,并不适合官场,一定会严加注意的!请先生一路保重。”

顾况向李泌行行礼,心平气和地走了出去。

3

不久,李泌就上书皇帝,答应出京上任。离京前一天,李泌进到皇宫,向李豫辞行。

想到分离的痛苦,君臣二人,心里都有些悲伤。李泌忍住泪水,以发至肺腑的语言,真诚地感谢李豫道:

“陛下:

感谢您对臣的信任,对臣委以重任。

老臣虽然年老体衰,精力不济,但也会竭尽努力,完成陛下的重任,不辜负陛下的知遇之恩。

离别之际,老臣再次感谢陛下的好意!

臣知道,澧州环境优美,人民淳朴,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陛下体谅臣的老迈,不愿把那些繁重的任务,交给老臣去处理,担心老臣过度劳累,臣非常感激。

所以最终,陛下给了老臣一个到外地做官,逍遥养老的机会。老臣对此,感激涕零,再次对陛下的鸿恩,深表感谢!

最后,臣有一个不情之请,请求陛下格外开恩,允许臣携带妻子儿女,出京上任,臣不甚感激。”

李豫爽快地答应李泌的请求道:

“先生,朕有些对你不起,也非常舍不得你离开。

然而,朕是一国之君,一诺千金,既然答应了宰相的话,就言出必行,必须及时履行。

朕准先生所奏。请先生放心,朕不久就会下旨,召先生进京,辅佐朝政。”

4

李泌对李豫所说的话,其实也并非违心之语。

“只有遭受到与妻子儿女的八年分离之苦,我才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到,全家团圆幸福的意义啊!

八年来,我将妻子儿女丢在京师,让妻子独自抚养,完全没有尽到丈夫父亲的责任,我对他们是多么有愧啊!

如今,我已经年过半百。如果我想用剩下不多的岁月,好好地陪伴妻子儿女,让妻子儿女幸福,快乐,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吗?

我多么希望,能够好好地抚育、教育好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啊!

聪明的儿子李繁,可爱的女儿欢儿,始终是我和妻子的安慰和骄傲啊!

然而,他们生下不久,就缺少了我的亲自教管,缺少父爱,对他们是多么不公啊!

尤其是儿子的品行上,已经显现出了一些不良的征兆。怎么不让我对儿子的未来担心呢?

儿子可是我李泌未来的希望啊!

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不过是过眼云烟。人生中,还有什么事情,有比享受天伦之乐,更重要的事情呢?

我发誓,此生一定要尽量争取时间,让全家老小团聚在一起,不要让美好的岁月白白流失。”

李泌暗自思忖道。

5

“夫君啊,你与陛下交往多年,情谊深厚,感情非同一般。为什么你刚刚回到京师,陛下就又要听从宰相常衮的建议,将你发往外地任职呢?

别人都是全家团聚,快快乐乐地在长安生活,夫君却要不断奔波,令人担心。”

妻子卢巧稚,不愿意自己年老的丈夫到外地做官,心里有些怨言,见丈夫李泌回府,急忙询问李泌道。

“稚儿啊,陛下也是迫不得已啊!陛下虽然是君王,但有些事,陛下也是身不由己啊!”

李泌微笑对妻子解释道。

“陛下是至高无上的君王,政由己出,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够自作主张呢?

何况,在朝廷给先生任命一个官职,不过是陛下的一句圣旨而已。”

卢巧稚更加茫然不满道。

“稚儿啊,我们是夫妻,长源就跟你说说心里话吧!长源其实最了解、理解陛下的心思和处境。

陛下虽在名义上,贵为天子,是至高无上的一国之君,其实受着大臣贵戚、内臣眷属的左右和支配。

在人的本性上,陛下其实与一个普通人,完全没有多大的区别。他也不是万能的君王,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够搞定。

大唐普通的官吏百姓,也许不能完全理解,陛下平日里的举动。

陛下表现出来的,一些似乎有些异常的行为,比如大家私下议论说陛下贪财,吝啬,猜忌,胆怯等等。

在长源看来,却都是人之常情,是一个人的正常反应啊!谁人会没有私心欲望呢?君王也是人啊!

长源心里,也非常清楚明白,我虽受陛下的尊崇信任,但在陛下的内心深处,陛下却并不十分喜欢长源,只因我说话做事太直,不肯屈从陛下,给予了陛下太多的压力。

当初,我不肯委屈自己的个性而顺从陛下,不肯向世俗低头,向陛下送礼贿赂的种种行为,陛下心里,其实是早就有些不满的。

长源自觉坦诚无私,一心为国,可是在无形中,却伤害了陛下的的大公和英明和自尊。

只因陛下看在我与陛下,君臣两人多年的交情,患难与共的份上,陛下才隐忍潜藏他的愤怒不满,迁就姑息我,没有对我发作而已。

在处理国事政事上,我的主张与看法,与陛下也常常并不一致,无形中也会让陛下感到无所适从。

长源深知,陛下与先帝父子俩,可谓一脉相承,父子俩的脾性,都非常相似。

陛下的心里,也许还会觉得,他处理国事,不能够自作主张,是我在无形中,给予了他一种繁重的负担,一种特别难卸的责任和压力。

甚至有时,陛下还会对我,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所谓功高震主,就是如此。

长源虽然没有立下什么绝世大功,但陛下的压抑心理,长源也不能不知啊!

不知进退,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忌啊!

所以,我思之再三,同意出京任职。

稚儿啊,你能够理解我的苦衷吗?”李泌细细耐心地向妻子卢巧稚解释道。

6

卢巧稚听了大吃了一惊,脸色突变道:

“先生平日里,不跟稚儿解说这些事情,稚儿心里一直都不明白。夫君的担忧,确实在理。”

“稚儿能够理解长源,长源非常高兴。只是我一出京,又要让稚儿受苦了。”

李泌抱歉地说道。

“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只要先生平安无事,一切安康,稚儿就跟着夫君,受些奔波劳累,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稚儿能够跟随夫君一辈子奔波劳累,就是稚儿最大的幸运和幸福了。”

“稚儿是多么善解人意啊!长源十分感激。

今天有空,我们夫妻难得好好地坐在一起聊天,长源就跟稚儿说说朝中的事情吧!

元载早就与陛下势同水火,但他却多年不倒,权倾天下,一直受到陛下的容忍,对他宠信重用,无知的官吏百姓,常常难以理解,不知道陛下为什么会如此作为。

长源虽不敢妄自猜度陛下的心思,但根据人之常情来看,却也能够大略领会,领略其中的原因。

陛下早年,在十王府里长大,生活曾经十分穷困窘迫。陛下在猜忌陷害,尔虞我诈的宫廷争斗中长大成人,被立为大唐储君以后,更是成为了众矢之的,虽然最终如愿地登上帝位,但其中的艰辛,磨难和挫折,旁人难以体会。

因此,陛下充分了解,控制财富权势等资源,对于家国的重要意义。

也许是陛下以前穷怕了,或许是陛下的面子思想在作祟,加之朝廷平叛等急需,如今在腰包日趋困窘的陛下,更是视财如命,欲拼命敛财,以挽救大唐的危机。

天下各处,都是陛下派出的特使。

这些特使,假借陛下的圣旨,索要供奉,搜刮财富,弄得天下不安,社稷不宁。

平日里,陛下身为一国之君,想尽千方百计,要充当大方的施舍者的角色,在皇亲国戚,文武大臣面前,博得一个慷慨好施的君王之名,赢得众人的钦敬。

眼见朝廷的财政窘困,开支捉襟见肘,陛下怎么会,不去绞尽脑汁地思考,怎样才能够尽量多地聚敛财富,增加税收,以解决朝廷宫廷的支出、军队的供应和赏赐、维持朝廷的日常运作等日益窘困的财政、经济问题呢?

元载当初,之所以能够得势,骄横跋扈,权倾天下,实际上也不过是抓住了陛下贪求财赋的软肋,对陛下投其所好而已。

元载不仅仅是在口头上,对陛下说些好话,讨取陛下的欢心,让陛下信任他;

而且,元载善于聚敛财富,搜刮民脂民膏,并用金银珠宝等实惠的东西,去满足陛下的私欲和国家开支的需要。

就是因为元载充分地抓住、利用了陛下渴望增加税收,获取财富的心理,他才能够把陛下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心。这就是元载虽然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但也能够长年不倒的根本原因。

要是元载稍稍收敛一些,贪赃枉法、搜刮民脂民膏的所作所为,不是做得那么过分,不是那么专权擅国,树敌太多,弄得天怒人怨,侵害皇权太多,招惹得陛下,也深感威胁,极端愤怒、极度不满的话,说不定如今,元载还稳稳当当地坐在,从前那个高高的相位上,指手画脚呢!”

李泌对妻子卢巧稚分析现状道。

“难道陛下,和皇亲国戚,王公贵族,文武大臣们一样,也那么贪财吗?

难怪上行下效,天下官吏会贪腐成性,天下百姓会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啊!”

卢巧稚不解地问李泌道。

“稚儿啊,你怎么能够单怪陛下昏庸、贪财呢?

多年战乱,藩镇割据,天灾人祸,朝廷户口、赋税锐减,粮食减产,经济凋敝,官吏,军队人数膨胀,而朝廷的支出,却有增无减,涨涨不休。

陛下不想办法,聚敛财富,增加税赋,怎么能够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呢?

恐怕到时,连各级官吏的薪俸,也无法支付啊!

造成朝廷如今恶性循环的不利局面,朝廷的文武大臣,包括我李泌,也都应该,负有很大的责任啊!

朝廷党争激烈,君臣混沌颟顸,内忧外患不断的局面,何时才能够了结呢?”

李泌自责道。

“哦,原来如此。唉,看样子,君王这个家,真的不好当啊!君王高高在上,也不是事事万能啊!”

卢巧稚叹息道。

“的确如此。

如今,陛下还很念旧情,他对我李泌,还是不薄的。我李泌要去的地方澧州,风景优美,经济富裕,是别人绞尽脑汁,而求之不得的。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李泌笑着对妻子卢巧稚说道。

“是啊,先生。

我们一家,就算到澧州,游玩一些日子吧!长安先后遭受大燕,吐蕃等贼子的戕害,破败不堪,也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

卢巧稚又恢复了乐观开朗的性格。

“好的,稚儿。

李瑞的媳妇芯儿,就要生孩子了,我们将他们夫妻,暂时留在长安吧!

我们一家,先出发到澧州去吧!等李瑞他们孩子大一点,再到我的任所来吧!”

就这样,李泌没有一点怨言,也不能让别人发现自己,有什么怨言,乐呵呵地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踏上了前往澧州的征程。

李泌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竟是与君王李豫的永远诀别。

7

李泌心中的担心和忧虑,并不是空穴来风,杞人忧天。此时,大唐朝廷的局势,非常令人揪心。

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发动的叛乱,虽然最终被大唐朝廷完全平息,但经历多年战乱的唐朝廷,早已经是元气大伤。

经济窘困凋敝,户口大幅减少,百姓流离失所,国土支离破碎,藩镇四处割据。

大唐帝国的战车,不仅已经变得破旧不堪,步履蹒跚,而且正由昏聩的盲人驾驭着,在逐步加速,向悬崖边逼近。

此时的大唐朝廷,可说是四面楚歌,内外交困。

京师长安以东,是以河北四大藩镇为首的割据分裂;西部边塞,有吐蕃王国对国土的不断蚕食侵扰;北方有回纥汗国,强行以高价卖马;南方是蛮族部落的反叛与抗争。

大唐朝廷如今,是处处危机四伏,经受着不胜枚举的各种困难的严峻考验。

而作为大唐王朝的最高决策者李豫君臣,却并没有真正觉醒。他们依然颟顸混沌,过着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的日子。

晚年的李豫,对佛教更加痴迷。

为了讨好僧侣,神佛,李豫甚至怂恿寺院,强行抢占官吏百姓的大批良田美宅。

皇帝自己,也拼命索取,大肆索贿,越发没有节制地搜刮民财,聚敛财富。

大唐经济每况愈下,朝廷财政也更加拮据。赋税沉重,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社会动**,民怨沸腾。

上行下效。地方官吏的贪污腐化,贪婪索取也更加严重;百姓水深火热,无人能够拯救他们。

面对着如此的窘境,大唐有识之士,忧心如焚,却只有仰天叹息,无能为力。

8

尤其是西部边塞,吐蕃王国的连年威胁和入侵蚕食,更是成为了大唐朝廷的心腹之忧。

起初,安禄山叛乱,因为讨伐安史叛军的需要,所以朝廷把驻守西部边疆的大部军队,比如安西四镇的军队,甚至官员,都主动地撤回了内地,以对付安禄山叛军。

这样,大唐帝国就逐渐造成了西部边疆防卫空虚,边塞州郡官吏百姓大量流失的局面。

吐蕃王国赞普君臣,见有机可乘,就乘虚深入大唐帝国内地,大举攻入了唐王朝的西境。

吐蕃王国军队,占领了陕西风翔以西,邠州以北的十余州,甚至兵锋直指京师长安,对大唐朝廷,形成了严重直接的威胁。

9

当初,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之时,吐蕃王国对大唐帝国西部边疆州郡的威胁,就已经非常严重了。

然而,大唐君臣却不以为意,认为吐蕃王国入侵,不过是疥癣之疾,不足为惧。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噩耗突然传来,吐蕃王国大军,已经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城池,进而兵临长安城下。

面对吐蕃军队咄咄逼人的架势,李豫惊慌失措,只好仓皇地逃到了陕州避难。

吐蕃兵十分顺利地占领了京师长安城,并且纵兵焚掠。盖世繁华的长安,再次遭受吐蕃蛮族军队的浩劫,被洗劫一空。

在这危急时刻,幸遇被皇帝闲置很久的副元帅郭子仪,奋勇而起,仓促号令诸镇,集结军队,反击吐蕃大军。

吐蕃王国大军,害怕被唐军包围,才仓皇撤退。陷落十五天的长安,才终于被唐军收复,重新回到了大唐朝廷的手里。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二月,李豫君臣,终于重新回到了京师长安。

郭子仪亲自到城外迎接皇帝归京,并伏地请罪。

李豫心情复杂,感慨颇深,急忙下诏自责,慰勉郭子仪等诸位立功将士道:

“爱卿劳苦功高,对社稷有再生之恩。朕内心惭愧后悔,实在是因为没有及早用卿,才弄到如此地步啊!”

李豫赐给郭子仪免死铁券(免死牌),并在凌烟阁,为郭子仪画像,以表彰郭子仪的兴唐之功。

郭子仪的部下,长孙全绪等有功将领,也被皇帝加官进爵。同时,李豫还削免了奸宦首领程元振的官爵,将程元振放归故里。

可是,大唐朝廷内外,早已是危机四伏,矛盾重重。并没有因为京师的再次收复,大唐的政事,就变得一帆风顺起来。

朝廷依然是内忧外患不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然而,李豫并没有反省,京师陷落的深层次原因,而是依然沉浸在佞佛求佛之中,对佞臣宠信如故,没有丝毫改变。

朝廷有识之士,越发忧心如焚。

10

祸不单行。

不久,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曾经为大唐朝廷立下赫赫功勋的朔方镇节度使仆固怀恩,也被奸佞逼迫自卫,他因怨叛唐,又给大唐朝廷带来了新的危机。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八月,仆固怀恩招引吐蕃王国、回纥汗国等国军队共三十万,准备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京师长安。

消息传来,京师震恐,人心惶惶不安。

李豫急召郭子仪进京救急。郭子仪迅速派兵,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城,防备敌军的入侵。

幸好此时,大唐命不该绝。叛将朔方镇节度使仆固怀恩,突然暴卒于自己的军营中。

郭子仪抓住时机,单骑游说回纥可汗,并与回纥汗国再次结盟,两军联合,大破吐蕃军队,才使大唐王朝,又一次化险为夷。

为了笼络功臣宿将,李豫与郭子仪结成了儿女亲家。郭子仪之子郭暧,娶了李豫的女儿升平公主为妻。

然而,李豫依然没有改掉猜疑功臣的个性。他也并没有因为郭子仪立下的盖世功绩,以及皇家与郭家结成了儿女亲家,就改变君臣之间那种互相猜忌,互不信任的关系。

而这种君臣之间的猜疑和不信任,越发加剧了朝廷的动**和不安,地方藩镇,也对朝廷充满疑虑,若即若离。

不久,皇家李家与功臣郭家儿女间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李豫与郭子仪君臣,都暗暗心惊,大为担心,差点因此事,而产生危害帝国的大祸。

文武百官闻听此事,忧心忡忡,战战兢兢,担心会祸起萧墙,招来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