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闰五月十五日,李适下诏,尊崇复兴第一功臣,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为尚父,加封郭子仪,为太尉兼中书令。
而郭子仪担任的其他重要兼职,如关内、河东副元帅以及节度使等各种使职,则全部免除。
为了安抚郭子仪,李适下诏,将郭子仪的汾阳王实封的爵位封地,增加到了二千户,每月由朝廷,为郭子仪的家庭,提供足够一千五百人食用的粮食以及二百匹马食用的饲料。
郭子仪的子弟和女婿们升官的,总计达到了十多人。
接着,李适又听从郭子仪的建议,任命郭子仪的副将等部属官员,分别担任分割朔方镇后设立的各镇节度使。
其中河东、朔方都虞候李怀光,担任河中尹及邠州、宁州、庆州、晋州、绛州、慈州、隰州节度使;
朔方留后兼灵州长史常谦光,则担任灵州大都督及西受降城、定远镇、天德镇、盐州、夏州、丰州等军州节度使;
而振武军使浑瑊,则担任单于大都护、东中二受降城及振武镇、镇北镇、绥州、银州、麟州、胜州等军州节度使。
就这样,李适终于如愿以偿地彻底地分割了郭子仪手中掌控的重要权力。
解除了背上的芒刺,李适如释重负,焦虑不安的心情,终于稍稍放松了一些。
2
一天,处理完国家大事,批阅罢大臣们的奏章,年青的新君李适,独自一人,坐在大明宫里的皇帝宝座上,想着自己的心事,回想着处理国家大事的成败,以及如何弥补缺失。
近段时间来,李适诸事顺利,心想事成,不禁有些志得意满,越发雄心勃勃,踌躇满志。
千牛备身李广瑞等亲信侍从,则侍候在宫门外,等待着皇帝的指令,以供驱使。
李适突然自言自语地嘀咕道:
“朕一定要做一个有道之君,实现复兴帝国的梦想。
当初,朕的父皇和祖父,都受着臣属的制约和拖累,抱负难伸,令人怅惋叹息。
朕一定要吸取祖辈父辈受制于臣下的教训,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地,果断决绝,绝对不要受到臣下们的牵制和左右,做一个英明睿智的中兴之君。”
想到这里,李适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似的,急忙招招手,将千牛备身李广瑞等侍从叫了进来,询问李广瑞等侍从道:
“广瑞啊,最近这些日子,朕忙于处理国事,一直没有闲暇,去了解外事。你听到过宫内宫外,又有什么新的传闻没有?”
李适似乎漫不经心地询问千牛备身李广瑞等侍从道。
李广瑞等侍从一听此言,心里一惊,担心皇帝已经听见了什么话语。
千牛备身李广瑞不敢隐瞒,急忙上前一步,带着不经意的神情,对李适说道:
“陛下:
最近的舆论,都非常赞赏陛下所实施的一系列英明举措,说陛下是亘古未见的有道明君。
尤其是陛下任用崔大人为相,给予郭令公优厚的封赏,更是令大臣们赞不绝口,称颂不已。
不过,前些日子,臣也曾经偶尔听说过一些风言风语之类的流言蜚语,只是不知道流言蜚语的真假虚实,所以一直不敢跟陛下明说。”
侍从李广瑞十分谨慎地回答皇帝的问话道。
“广瑞啊,这些话,你怎么会不敢跟朕说呢?难道这件事,与朕有关吗?”
李适瞪大了眼睛,看着李广瑞急迫地问道。
“不瞒陛下,正是如此。
臣听人私下里传说,当初先帝曾经十分宠爱独孤贵妃。黎干、刘忠翼这两个奸佞小人,见先帝非常宠爱独孤贵妃,就打算向独孤贵妃,邀功请赏,获得功名富贵。
黎干、刘忠翼这两个奸佞小人,曾经私下里劝过代宗皇帝,请求立独孤贵妃为皇后,并准备把贵妃的儿子韩王(李迥),立为太子,承继皇家大业。
最近,官吏百姓都在私下里议论这件事情,疑惑黎干、刘忠翼这些奸佞小人,坏事做尽,为什么还屹立不倒。
不知陛下,您私下里听到过这样的传闻没有?”
千牛备身李广瑞,十分谨慎地回答李适道。
李适知道这样的皇家传闻,在朝廷的影响很大,不可等闲视之,急忙掩饰住自己的惊愕,制止李广瑞道:
“真有这样的流言蜚语吗?”李适半信半疑,叮嘱李广瑞道,“广瑞啊,这些耸人听闻的皇家密事,你一定要注意保密。
朕以为,肯定是多事之人,在其中播弄是非,挑拨离间,传播谣言,玷污皇家声誉。
这件事情,非常紧要,甚至关系万千官吏百姓生命,你千万不要听人乱说,惹起腥风血雨。”
李适一边叮嘱千牛备身李广瑞不要听信谣言,一边把千牛备身李广瑞的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李广瑞看见皇帝慎重其事、疑虑不安的样子,知道自己所言,已经引起了皇帝高度警觉,急忙答道:
“谨遵陛下的旨意。
请恕臣大胆,臣还想妄谈几句。
陛下啊,臣私下以为,陛下要重振朝纲,奠定中兴之局,必须制约骄横跋扈的大臣与侍宠的内臣,内外勾结,徇情枉法,为非作歹,不让李辅国、元载等奸佞小人的往事,在圣朝发生。
陛下以为如何呢?”
李适一听深以为然,夸奖李广瑞说道:“想不到你这个家伙,看似莽夫,却还有一些真知灼见,令朕刮目相看。”
李适停了一下,接着追问千牛备身李广瑞道,“你老实给朕说说,你究竟发现了些朝廷的什么问题,不许对朕有一丝一毫的隐瞒。否则,朕将拿你是问!”
“陛下英明!
一下子,就看出了臣的心思。臣有空之时,也喜欢读读圣贤典籍,明白一些事理,知道外臣与内臣,走得太近,必将危害社稷,当初的李辅国,元载,无不如此。
臣早就发现,兵部侍郎黎干,非常狡猾阴险,他不仅善于阿谀奉承,讨陛下欢心,而且与特进刘忠翼大人的关系,也十分友善亲密,让人警觉。
当初,特进刘忠翼九非常放纵傲慢,常常仗恃着先帝的宠爱信任,贪赃枉法,纵情使性,为非作歹,群臣共愤。
而兵部侍郎黎干,与特进刘忠翼两人,狼狈为奸,胡作非为,扰乱朝纲的行为,早就为文武大臣所厌恶,可谓人神共愤。
臣发现,最近这些日子以来,兵部侍郎黎干不思悔改不说,反而变本加厉,更加嚣张。
臣听说,兵部侍郎黎干,曾经多次秘密乘辇,私下里跑到刘忠翼那里去拜访,似乎是在密谋策划什么大事情。
前面臣已经说过,外臣与内臣交往过甚,没有不坏事的。臣担心他们狼狈为奸,秘密勾连,恐怕会对陛下不利,请陛下千万警惕,不要中了奸佞小人的诡计。”
李广瑞慎重其事地提醒李适道。李适听后,大吃一惊,心里更加警觉,急忙机警地对李广瑞说道:
“广瑞啊,多谢你的提醒!要不是你及时发现奸佞小人的逆谋,朕差点落入他们的算计之中。朕知道怎么做了。”
3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闰五月二十七日,李适当机立断,决定惩罚兵部侍郎黎干,特进刘忠翼等奸佞小人,于是下旨道:
“兵部侍郎黎干,对皇家不忠,是一个谄媚权贵、祸国殃民的奸佞小人。
最近,兵部侍郎黎干更是与特进刘忠翼等狼狈为奸,违法乱纪,预谋不轨。
着即将黎干、刘忠翼这两个奸佞小人,削除名籍,一道流放边地,以儆效尤。钦此!”
兵部侍郎黎干黎干、特进刘忠翼等嚣张一时的奸佞小人,被皇帝贬斥流放,举国欢腾。
大唐黎民百姓,越发认为中兴有望。
4
可是,政事堂里,宰相崔祐甫,最近却总发觉自己精神疲惫,精力不济,做事有些力不从心。
处理完政事堂里的朝廷事务以后,宰相崔祐甫觉得自己的身体有些疲惫困倦,就坐在自己座位上打了一会盹,小憩了一会。
刚刚小憩一会,崔祐甫似乎想起了什么重要的大事似的,急忙吩咐手下的部属崔俊平道:
“俊平啊,请你帮我准备一下辇轿,跟我一块进宫,去拜见陛下。”
崔俊平得令,立即前去为宰相张罗辇轿。
不多久,崔祐甫就进到大明宫里,坐在了李适的面前,与皇帝交谈起来。
一见宰相崔祐甫进宫拜见,李适十分兴奋,急忙对崔祐甫说道:
“宰相大人啊,朕即位几月来,臣民们对朕的执政,有何看法啊?有什么怨言没有啊?
请爱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避讳地跟朕说说,朕非常希望,了解真实的民意,好提高一下朕治理帝国的水平。”
李适露出了十分诚恳的态度,谦逊和蔼地对崔祐甫说道。
“陛下高瞻远瞩,谦逊果断,朕敬佩不已。
黎干、刘忠翼两个奸佞小人,被陛下下旨,在蓝田就地赐死,天下百姓,无不欢欣鼓舞,热烈庆贺。
陛下励精图治的治理,雷厉风行的举动,让大唐朝廷的文武百官都为之一振。
臣料想,如此下去,大唐复兴有望,国泰民安的光辉岁月,必将再次在圣朝降临。”
崔祐甫称赞李适道。李适一听,笑逐颜开,急忙谦虚都回应崔祐甫的赞誉道:
“宰相大人过奖了。这些事情,都是朕的本职工作,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
说实话,朕摆平了朝廷的这些棘手的问题,如今是信心百倍。爱卿以为,我们如今的当务之急,应该是什么呢?”
李适满面笑容,乐呵呵地征询崔祐甫的意见道。
“陛下谦虚地征求臣下的意见,臣非常欣慰。
当今朝廷财政十分窘困,臣一直十分忧虑。开支巨大,而赋税等收入锐减,最主要的问题。
臣以为,首要的,就是要整顿解决好赋税、财政等诸多问题,维持好帝国用度的平衡。陛下以为如何呢?”
“爱卿所言极是!”
李适笑眯眯地点头称赞崔祐甫道,“财政赋税,维系帝国稳定,关系帝国安危,的确是重中之重。
宰相大人晓畅政事,请问爱卿,你对解决财政赋税方面存在的种种严峻问题,有何建议呢?”
李适虚心地咨询宰相崔祐甫道。
“多谢陛下信任!
臣以为,解决财政赋税方面存在的种种严峻问题,不过是开源,节流,两条途径,并无第三条路可走。
只要一方面做到开源,广开财路,另一面也注意节约,节流,那么朝廷财政好转,也不是没有可能。
如果伤害搜刮百姓过度,就会打击百姓生产的积极性,最终会得不偿失,不能够实现开源的目的。
所以,历朝历代,都非常讲究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以激发百姓生产的积极性。
因此,只要朝廷、宫内,采取一些节流措施,就能够躲过暂时的困难。
而要实现朝廷财政好转的这个目的,不能不从管理财赋的大臣着手,却解决问题。
臣以为,只要管理财赋的大臣尽心尽力,忠心耿耿,就可以在不过多伤害百姓的基础上,去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
陛下一定非常清楚,我们大唐朝廷的财政,起先一直由刘晏、韩滉两位大臣,具体负责,分别管理。
刘晏掌管江南、山南、江淮、岭南等地的财政赋税;而韩滉掌管关内、河东、剑南等地的财政赋税。
两人分别统管财政赋税,势必相互竞争,比赛谁的赋税收得更多,结果就会招来一系列不良后果,严重伤害百姓。
多年以来,战事频繁,灾难不断,关内、河东、剑南等地百姓的负担,本来就十分沉重。
臣最近听说,韩滉因为搜刮关内、河东、剑南等地的民财实在过度,已经使关内、河东、剑南等地的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不堪忍受了。
陛下要留下尧舜之君的美名,不能不注意,留意一下百姓的呼声,稍稍减轻一下百姓的负担。
虽然可能一时之间,朝廷的收入会有所减少,但长此以往的收益,却可能更多。
养着下金蛋的母鸡,虽然会有所耗费,但比杀鸡取卵的收益,何止好上万倍呢?”
崔祐甫话中有话地建议李适道。
“朕理解爱卿的意思,深知开源节流、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重要性。
朕决定听从爱卿建议,开源节流,从宫廷做起。
为了平息关内、河东、剑南等地官吏百姓的民愤,朕打算改任韩滉为太常卿,罢免韩滉的财政大权,免去他的户部侍郎兼判度支之职,让刘晏大人一个人,总管财赋全局,爱卿以为如何呢?”
“陛下从善如流,非常英明!
正如陛下所言,任命吏部尚书刘晏一个人,去判度支,全权负责管理朝廷的财政赋税,总揽全局,就足够了。
让两位大臣分担赋税重任,互相竞争,政出两门,赋税不一,反而会令地方官吏无所适从,加重百姓负担,损害朝廷威望。
陛下啊,臣以为,吏部尚书判度支刘大人,可是大唐帝国的杰出人才啊!
刘大人不仅善于管理赋税,为国家理财,而且善于处理政事,善用贤才,希望陛下能够一直信任他,不要让奸佞小人有机会中伤他。”
宰相崔祐甫心里,似乎依然在担心忧虑着什么,突然叮嘱和提醒李适道。
“宰相大人放心!
朕一定会善始善终,信任和宠爱刘大人的。朕心里非常清楚,刘大人,是我大唐财政赋税方面的杰出人才。
朕还要依靠宰相大人和判度支大人,去帮助朕清除朝廷积弊,解决窘迫的财赋问题,怎么能够舍弃宰相大人和判度支大人这样杰出的英才呢?
不瞒宰相大人,当初判度支刘大人治理朝廷赋税的情形,朕依然历历在目,一直记在心里呢!
至德初年时,朝廷由第五琦主持赋税,从第五琦开始,实行食盐专卖,以补充军事费用,维持朝廷的运转。
到了后来,刘晏总揽财政赋税的全局后,继续实行第五琦的食盐专卖法,朝廷食盐专卖等制度,才更加精密完备。
开始之时,我们大唐帝国每年的盐税收入,只有钱六十万缗,远远不够国库开支。
后来,每年的盐税收入,就超过了原来的十倍还多,而官吏百姓并不厌苦痛恨。
到了如今,朕约略统计了一下,朝廷每年的财富收入,用钱币计算的话,总数已经达到了一千二百万缗,而食盐专卖的收入,就占了其中的一大半。
刘晏大人将食盐专卖的收入,用于漕运雇工。从长江、淮河至长安东渭桥,大抵运输一万斛盐,雇工费约七千缗。
自淮河以北,刘晏大人沿路设置巡院,挑选能力强的官吏主事,不增加州县的一点麻烦,就能顺利地完成朝廷交予的漕运事务。
由此可见,刘晏大人功不可没,的的确确具有杰出的理财才干和治国才能啊!
刘晏对大唐帝国的贡献,是如此之大。朕怎么能够忘记刘大人的功劳,抹杀他的赫赫功勋呢?
宰相大人,你怎么突然提到了这个问题呢?”
李适突然意识到了宰相崔祐甫话里有话,一定是有什么严重事件出现,急忙不解地问崔祐甫道。
“陛下英明!
陛下一定深知,管理朝廷的财政赋税,为朝廷理财,关系帝国的生死存亡。
实际上,担任判度支等职务,管理财政赋税,为朝廷理财,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因为管理财政赋税,为朝廷理财,可能牵涉到很多的利益阶层,不可避免地,会损害到利益阶层的核心利益。
臣心里担心忧虑的是,会有利益阶层的大臣官吏,为了他们利益阶层自己的私人利益,中伤陷害刘大人,损害国家正常的理财制度,乱了朝廷的理财大计。”
宰相崔祐甫忧心忡忡,十分担忧地对李适说道。李适一听,脸色更加凝重,知道崔祐甫所言,切中了时弊,急忙对哦崔祐甫说道:
“爱卿说得很对。朕会牢牢记住爱卿今天所说的话,加倍警惕奸佞小人中伤判度支大人的。
爱卿啊,你今天突然进宫,前来见朕,一定是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与朕商议吧?”
李适机智地询问宰相崔祐甫道。宰相崔祐甫一听皇帝主动提问,暗喜,急忙向李适侃侃而谈起来。
4
宰相崔祐甫坐直身子,十分坦诚地对李适说道:
“陛下英明睿智,一下子就猜出了臣的心意,臣非常敬佩。事情的确是如此。
臣心里还有几件大事,必须尽快向陛下言说。
第一件大事,臣发现,历年各郡县的积案,很多很多,下层百姓满腹怨言,无法排解;
第二件事情,则更为棘手,那就是如何处置,有关皇帝派遣的使节,在地方,搜刮民财,骚扰百姓的问题。
当初,代宗皇帝特别宠幸内臣宦官,派内臣宦官代表皇帝,到各地去出差。
奉皇命出使各地的宦官,代宗皇帝对他们特别纵容,睁只眼闭只眼,从不禁止他们的为非作歹。
有了先帝的庇护,宦官们遂打着皇帝的名义,去公开索取贿赂,求取财物。
代宗皇帝不认为他们扰民,反而认为,内侍宦官们这样做,是为了维护皇室的尊严。
有一次,代宗派遣中使卫宝宝等人,去赏赐妃子的家族。
回来后,代宗皇帝一问,发现妃子的娘家,送给中使卫宝宝等人的财物很少。
代宗皇帝心里很不高兴,以为妃子的娘家,鄙视自己的圣旨,瞧不起皇帝的赏赐。
妃子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心里非常害怕。她马上用自己的私房钱,去对中使卫宝宝进行补偿。
自此以后,宦官使者,公开求取贿赂和馈赠的情形,到了无所顾忌的地步。
就连朝廷掌握大权的宰相们,也都必须将大批钱财,存在政事堂的橱柜中,以备不时之需。
宦官每次来政事堂,赏赐宰相们一件东西,宣读一次圣旨,从来没有一次,是空手回去的。
宦官出使地方,所经州县,发放公文,收取珠宝财物,如同征收赋税一样,都满载而归。
臣以为,公开索贿纳贿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了朝廷一个十分严重的弊端,希望陛下警觉,及时处置。
第三件事情,也是非常紧迫重要,关系到禁卫军的稳定,甚至社稷的安危。
臣发现,王驾鹤执掌皇家禁卫两军,已经十多年时间了,在禁军里的势力是根深蒂固。
王驾鹤权倾中外,无人制约,俨然成为了禁军六军的主人,朝廷内外臣民,都十分害怕王驾鹤的权势。
臣以为,如果王驾鹤心生二心,依靠禁军六军作乱,扰乱社稷,则帝国危也。
臣请求陛下,尽快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最后一件事情就是,臣近些日子,感觉身体不太舒服,常常感到有些身心疲惫,力不从心。
臣恭请陛下,尽快让臣退休,或者另行选拔一位贤明的士大夫,担任宰相,辅助臣,分担一些臣的工作。”
崔祐甫一口气,对皇帝说了好几件大事。李适一听,非常重视,立即沉吟起来。
5
李适沉吟半晌,终于拍板说道:
“爱卿所说的事情,都非常重要,朕决定立即予以实施。
朕正要仰赖爱卿,去完成中兴帝国的大业。爱卿你怎么能够丢下自己的担子呢?
你给朕推荐一个人选,担任宰相,让他分担一下你的工作,爱卿以为如何呢?”
李适对崔祐甫说道。
“多谢陛下的信任。
臣发现,大臣杨炎,很有才干和学识,他的气度非凡,能办大事,希望陛下能够选拔任用他。”
崔祐甫向李适推荐宰相人选道。
“爱卿的建议很好!朕平素里,也听说过杨炎的美好声名,朕决定听从爱卿建议,立即召用他。”
李适决定,接受宰相崔祐甫的建议,起用还在贬谪中的杨炎,担任大唐宰相。
崔祐甫一听,非常放心。
等了一会,李适诚恳地向崔祐甫咨询道:
“爱卿啊,朕正在励精图治,中兴社稷,力求打破朝廷传统的规矩。用人就是应该任人唯贤,不拘等次,破格选拔。
爱卿的推举,正和朕意。请问爱卿,你还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没有呢?”
见皇帝求贤若渴,崔祐甫十分欣慰,立即称赞皇帝道:
“陛下求贤若渴,从善如流,臣非常钦佩。臣已经没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了。
臣相信,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大唐定会拨乱反正,欣欣向荣,步入盛世之境。”
李适听了,十分高兴,于是向崔祐甫提议道:
“承爱卿吉言,既然没有正事了,我们君臣,就聊点别的闲话吧!”
崔祐甫的心情,也十分舒畅,病体也似乎好了许多,立即答应道:
“好的,陛下。”
君臣继续聊了下去,谈得十分贴心舒畅。
6
李适继位以后,在宰相崔祐甫、判度支刘晏等大臣贤良士大夫的襄助之下,朝廷政事,逐步走上了正轨。
不久,李适外放韩滉出京,出任晋州刺史。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六月,李适开始处理历年来留下的积案,安抚民心,于是下诏说道:
“布告天下:
多年来,天下冤案,积留很多,黎民百姓有冤难伸,朕十分忧虑,决心伸张正义,为民伸冤。
朕下旨,如果州府不予受理冤屈案件的,准许人们上京,去找三司使官员申述。
责令御史中丞、中书舍人、给事中各一人,每天到有关部门衙署,去接受百姓的讼词。
被告如果认为判案不公,还不能推究决断的,听任他们敲击登闻鼓,去鸣冤叫屈。
从今以后,不许再上奏,设置寺观,以及请求剃度和尚、尼姑之类礼佛佞佛的事情,以免官吏百姓,因痴迷佛事,而贻害众生,耽误了帝国的根本大事。”
7
皇帝的圣旨下达以后,上京诉讼,敲登闻鼓,伸冤的官吏百姓很多。
伸冤的官吏百姓,常常是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地上京申述,有司官员深以为烦。
右金吾将军裴谞,遂上书皇帝,建议制止百姓诉讼鸣冤道:
“陛下:
臣以为,那些百姓投诉争论的案件,大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不值得君王重视。
如果天子都亲自一一过问这些小事,天下哪里还用得着官吏,去治理呢?
那么,摄理法官的设立,又有什么意义呢?
臣建议,这些小的案件,还是交给法官们,去妥善处理为宜!”右金吾将军裴谞建议皇帝道。
“爱卿的建议有理。”
于是,李适下旨宣布道,“命令大臣,将这些案件,全部交给有关部门官员去处理。”
有关部门遂我行我素,完全不理解皇帝为百姓伸冤的好意,拼命掩盖或者推脱百姓的申诉。
上述之路,遂成为了摆设。蒙冤的官吏百姓,求告无门,冤屈难伸,怨声载道,越发愤怒。
朝廷的善政,反而变成了弊政。李适被蒙在鼓里,不知道事情的发展,并没有设想的那样美好。
8
那时,李适听了宰相崔祐甫的建议以后,决心大张旗鼓地惩治腐败,清廉吏治。
于是,朝会之时,李适常常告诫大臣们道:
“诸君:
如今朝廷贪腐横行,贪赃枉法,索贿、受贿案件,日趋严重,已经危及了大唐帝国根基,到了不治不可的地步了。
朕对贪赃枉法,索贿、受贿盛行之类的严重弊病,一直是深恶痛绝,下决心要彻底解决。
朕一定要改变,父皇在位时的做法,纠正皇帝派遣钦差,四处索取贿赂的弊病,建立一种高效廉洁的运行体制。
在此,朕再次正告诸君,不要以身试法,以图侥幸。否则,国法无情!”
李适的决定,却遭到了贪官污吏们的百般阻挠。
李适闻听,非常愤怒,于是决定,用激烈的手段,去改革贪赃枉法,索贿纳贿的弊病,清廉吏治。
不久,宦官邵光超等人,就撞到了李适惩治贪腐,治理索贿、纳贿的枪口上。
那时,李适派遣中使邵光超等内臣,作为皇帝的特别使者,到淮西镇,去安抚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赏赐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礼品。
中使邵光超等内臣,到了淮西镇以后,传达皇帝的旨意,节度使李希烈,非常高兴。
为了讨好皇帝的使节邵光超,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赠送给了中使邵光超大批贵重礼物,其中包括奴仆几名、马匹若干匹,还有细绢七百匹,黄茗茶叶二百斤等,作为回报。
黄茗,是一种十分名贵的老茶叶。
得到使节邵光超,知法犯法,违背皇帝旨意,私自接受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大批贵重礼物的报告以后,李适心里十分恼火,大怒着对内臣说道:
“邵光超这个恶贼,知法犯法,阻挠朕惩治贪腐的旨意,真是不可救药,死不改悔!不依法严惩,怎么能够彰显朕惩治贪腐的决心呢?”
李适下旨,严惩贪赃枉法、索贿纳贿的中使邵光超,痛打了中使邵光超六十大板,然后将邵光超赶出宫廷,流放到了外地。
李适惩治贪腐的果断措施,很快收到了成效。
那些出使未归的中使宦官,听到中使邵光超受罚的消息以后,心里都非常担心,偷偷把自己索贿所得的礼物,统统抛弃,扔到了山谷之中。
即使藩镇和地方官,照样致送他们财物,中使们也都不敢私自接受,不敢明目张胆地索贿纳贿了。
贪官污吏,无不震慑。大唐朝廷内外,为之一振。
9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六月二十六日,李适决定剥夺神策军都知兵马使、右领军大将军王驾鹤的兵权。
王驾鹤执掌皇家禁军六军和神策军十多年时间,树大根深,党羽众多,权倾中外。朝廷上下,都十分害怕禁军大统领王驾鹤的赫赫权势。
于是,李适秘密下旨,任命司农卿白琇珪,为神策军都知兵马使、右领军大将军,接替王驾鹤的军中职务,负责去统领、管理禁军六军和神策军,并将白琇珪的姓名,改为白志贞,改命王驾鹤,为东都园苑使。
改命诏书颁发之前,李适担心旨意正式宣布以后,禁军大统领王驾鹤会心怀不满,召集禁军六军和神策军作乱,反叛朝廷。
于是,李适命令宰相崔祐甫,亲自召见王驾鹤,到政事堂商谈政事。
宰相崔祐甫知道皇帝心意,于是跟王驾鹤倾心长谈,故意拖延了很长很长时间。
等到谈话完毕,王驾鹤走出政事堂,要回神策军基地之时,白志贞已经顺利地到了禁军神策军大营,宣布皇帝圣旨,正式接管掌控了王驾鹤统领禁军的权力。
神策军总指挥王驾鹤的禁军兵权,被皇帝解除,无力抗拒,只好接受任命。
得到王驾鹤的神策军都知兵马使、右领军大将军职务,被彻底免除的消息,中外一致庆贺。
李适也如释重负,不再担心禁军六军和神策军,不听从皇帝调遣的旨意。
10
从前,在代宗(李豫)当政时期,宰相元载专权,代宗满足于安定惬意的日子,不思变革。
群臣也是得过且过,明哲保身,不求进取。许多的国事,都被耽误搁置了起来。
四夷使者,各国使节,以及各地奏报计划的官吏,抵达京师长安以后,有的一连几年,朝廷都不遣返他们回去,向他们的君王或者长官报告。
朝廷甚至还在右银台门,设置了专门的客省机构,去安置这些官吏和各国使节。
那些上书论事,失职未再任的官吏,也被安置到了那里,由客省官员,负责他们的食住,动辄十年左右时间。
客省里面,不仅常常住有几百名官吏和使节,而且加上他们的随从、牲畜等等,总共数以千计。
这数以千计的人畜,都由度支供给他们食粮,草料等。所需要的费用十分庞大,动辄以千万钱来计算。
度支、客省等朝廷有关部门,难以忍受这样沉重的负担,多次上书皇帝,建议朝廷,尽快加以处置。
到了今天,李适下令,全面整治。
于是,得到皇帝旨意以后,度支、客省官员立即行动起来,放出那些被拘禁的人,遣返办完公事的人,任命有资格再做官的人,改派他们新的职务,前去各地上任就职。
李适的这个整治措施,收效十分明显。度支一年,光是粮食开销,就能够节省一万九千二百斛。
大唐朝廷的官吏百姓,听到新君李适的种种革新措施以后,都十分欣喜振奋,翘首相望。
大唐全国的黎民百姓,一致赞颂皇帝道:
“当今天子,英明睿智,雄心勃勃,克己奉公,一心为民,天下即将太平了。”
11
在澧州观察使任上的李泌,听到皇帝大刀阔斧,整顿朝政,改革旧弊的消息以后,也非常欣慰,心里充满期待。
一天,李泌召集群僚在观察使府衙议事。议事完毕,李泌难掩心中的激动,忍不住兴奋地对僚属说道:
“诸君:
陛下如此一秉大公,殚精竭虑,兢兢业业地治理帝国,整顿朝政,改革旧弊,真是一位中兴之主啊!
如果陛下有革新弊政的连贯举措出笼,能够自始至终地坚持贯彻下去,何忧复兴帝国的使命,不能够完成呢?”
群僚听了,也纷纷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