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左仆射刘晏,被宰相杨炎设计污杀的消息,迅速地传遍了全国各地,震惊了天下的官吏百姓。
建中元年(780年)八月,在醴州任澧、郎、峡三州团练使的李泌,听到儿时好友刘晏,被奸相杨炎诬陷致死的消息,也是胆战心惊,悲痛欲绝。
李泌一时抑郁难遣,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禁不住对仆人李瑞哀叹道:
“瑞儿啊,刘晏被谗冤死,是多么令人叹惋痛惜啊!对于国家和我李泌来说,这可都是一个不祥之兆啊!
当初,奸相元载覆灭,我也曾为陛下贡献计策。如果杨炎复仇的利箭,对准我,我该何处藏身呢?”
李瑞也了解一些元载覆灭的真相,听了以后,也担心不已,急忙安慰李泌道:
“先生不要忧虑!虽然奸贼杨炎心狠手辣,眦睚必报,但崔祐甫、柳浑等贤良士大夫还在朝中任职,先生也不用过分担心。”
听了李瑞的劝说,李泌依然忧心忡忡,日日夜夜担心遭到杨炎的报复。
2
看见丈夫抑郁悲伤,彻夜难眠,为国家忧虑,妻子卢巧稚,也不禁十分忧心。
第二天,等到丈夫处理公事完毕,回到州衙后堂,卢巧稚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就心急火燎地赶到州衙后堂,去安慰自己心爱的丈夫。
“先生啊,士安大人仙逝,我们都很悲痛。然而,士安大人已经离去,先生你也不要过分忧虑了。人死不能复生,你还是照顾自己的身体要紧啊!”
卢巧稚紧挨在丈夫身边,体贴地安慰李泌道。
“多谢稚儿!长源不仅仅为士安忧虑,也为陛下担心,为社稷担忧啊!良人不兴,奸佞横行,乃国之大忌啊!
陛下即位初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帝国一片欣欣向荣,充满勃勃生机,长源曾经十分欣慰庆幸。
然而如今,长源却非常忧虑,不仅仅是担忧自身啊!
常言道,一叶知秋。长源担心忧虑的是,士安大人遭谗被害,不是一个好的兆头啊!
长源心里,突然有了一种兔死狐悲的恐惧之感。
当初,长源也是元载的死敌,受到过元载的排挤和迫害,曾经与士安大人一道,为先帝设计,最终铲除了元载恶贼。
长源心内,一直担心的是,杨炎以前,不仅与元载沾亲带故,还是元载的死党,眦睚必报,他的复仇的利箭,会不会向我射来呢?
长源不单单是为我自己担心,长源忧虑恐惧的是,奸佞宵小之徒会再次在朝廷横行无忌,蛊惑君王。
那时,国家恐怕将会毫无宁日啊!”
李泌对朝廷的情况,似乎十分了解,忧心忡忡地对妻子卢巧稚解释自己的担忧道。
“先生的担忧不无道理。然而,先生远在外地,与陛下并不亲近,远水难解近渴,你也无能为力啊!
何况,杨炎十分清楚你与士安,先帝以及当今陛下的关系,还可能设计陷害你呢!
先生还是不要听天由命,自己宽心自己,不加防备啊!
你还是多想想,如何明哲保身,防范奸贼小人的陷害吧!”卢巧稚劝丈夫李泌道。
“也只有如此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李泌怎么能够甘心受戮呢?
遽失童年故友,李泌在哀痛之余,更深感人生的艰难和坎坷,不禁心生了几分自伤自怜之感!
稚儿啊,你能够理解我的心意吗?”李泌问妻子卢巧稚道。
“我理解,我理解。我们夫妻同心,我怎么能够不理解呢?
先生啊,你有空吗?请你给我聊聊士安大人的往事,我们一道想一想,如何防备奸贼的陷害吧!”
卢巧稚似乎很了解李泌的心意,想转移丈夫忧虑的心思,于是向李泌提议道。
“好吧!稚儿,我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了。大不了,我不做这个官就是了,我们重归山野隐居。”李泌说道。
对好友刘晏的怀念,勾起了李泌的忧伤心事。
刘晏的音容笑貌,浮现在了李泌的脑海里,李泌暂时忘记了自己的危险处境。
3
“稚儿啊,你长在京师长安,大约你也了解一些刘晏大人的生平经历吧!
刘晏大人字士安,他是曹州南华郡(今山东东明)人,仅仅比我大了七岁。
自幼,士安大人就天资颖悟。少年时期,士安大人就十分勤学,以才华横溢,而名噪当时。
稚儿啊,这些往事,你一定也十分清楚吧!
我在七岁那年,被玄宗皇帝下旨,接到了皇宫里参观。那时,我就结识了士安,士安当时才十四岁。
我们二人,相交达五十余年之久,我怎么会不了解士安的为人和品行呢?
开元初年,士安刚刚七岁时,就天下闻名了。他举‘神童’科,以神童而闻名天下。
士安曾经多次受到玄宗皇帝的召见,后被玄宗皇帝下旨,授予秘书省太子正字一职,开始在朝廷做官。
士安八岁之时,玄宗皇帝封禅泰山。士安有感而发,给玄宗皇帝献上了一首《颂》诗。
玄宗皇帝读罢《颂》诗,龙颜大悦,下旨召见士安,对士安的才华大加赞赏。
士安十岁那一年的表现,更是非同凡响,很不一般,受到了皇帝和国戚的褒扬。
一次,正逢大脯节日,朝廷大张鼓乐百妓,罗列教坊表演,庆贺佳节。
玄宗皇帝的御驾,也驾临勤政楼观舞。贵妃娘娘也大施粉黛,打扮得美若天仙,与玄宗皇帝一道,观赏歌舞。
其中有一个叫做王大娘的舞者,受邀表演的节目,尤其出类拔萃,十分精彩。
王大娘能戴百尺竿,竿施木山状,如瀛州方丈,令小儿持绛节,出入竿上歌舞。
玄宗皇帝一向喜欢早慧多才的士安。士安也被玄宗皇帝下诏,邀请到了楼上,与达官贵人一道,观看歌舞表演。
玄宗皇帝兴致盎然,一边观看表演,一边目视着士安,与士安聊天畅谈。
突然,玄宗皇帝想到了士安拜见皇帝之时,自报的官名,不禁灵机一动,想要考考士安的急智。
玄宗皇帝用士安的官名发问,考问士安临场发挥的机智问道:
‘士安啊,朕授予你的官职,是太子正字。朕便以此,考你一考。你给朕说一说,正得几字?’
士安反应敏捷,立即回答玄宗皇帝道:
‘陛下:
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有正得之解。’
士安此话,一语双关。他不仅幽默风趣地解说了正字的含义,说出了‘朋’字的形态结构特点,而且还寓意深刻地讽刺了,当时大唐朝中,朋党狼狈为奸的时弊。
士安的回答,不愧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字谏啊!
玄宗皇帝听后,拍手称快,赞扬道:‘士安小小年纪,却有如此感悟,不枉了朕授予你的太子正字一职。’
贵妃娘娘也兴致盎然,请求士安说道:
‘士安啊,陛下如此夸赞你,我也有些羡慕了,想要亲自考一考你。
你就针对勤政楼下,百戏争新,王大娘头戴百尺竹竿的精湛表演,给我作一首诗吧!’
士安略略沉思一会,就应声吟道:
‘谨遵贵妃娘娘的懿旨。贵妃娘娘请听:
楼前百戏竞争新,
唯有长竿妙入神。
谁谓绮罗翻有力,
尤自嫌轻更着人。’
贵妃娘娘的文学艺术素养也很高,听了士安吟诵的诗句后,不由得拍案叫绝道:
‘好你个小士安,当之无愧神童的美名,你的的确确,没有辜负陛下对你的宠爱!’
其他嫔妃眷属,也争先上前,来附和凑趣,对士安大加称赞。士安一时成为了众星捧月。
玄宗皇帝见士安引得大家高兴,笑声一片,对士安越发欣赏。玄宗皇帝特别下旨,赏赐了士安一制象牙笏和一领黄纹袍。
士安再次,以应对神妙,而名噪京师。
从天宝年间,士安做太子正字开始,士安就已经步入了官场,开始为朝廷做事,协助负责办理税务等事情。
因政绩显著,士安遂逐渐得到升迁,官至侍御史等职。
士安不仅聪明有才,还十分谦虚好学。他虚心求教,四处拜人为师。
他利用职务之便,勤奋苦读,博览群书,终于成为了朝廷的一代理财大师。
肃宗(李亨)皇帝当政时,士安担任朝廷的度支郎中,兼侍御史,领江淮租庸事等职务。
后来,士安又调任户部侍郎,兼任御史中丞,充度支使、铸钱使、租庸使等职务,依然主管朝廷财赋。
代宗(李豫)皇帝时,士安为京兆尹、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等使。
不久,代宗皇帝又下旨,提升士安担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身居宰相地位,仍领各种使职,负责财税要务。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士安因得罪权相元载,而被贬为了太子宾客。
然而,朝廷又离不开士安理财的本事。
于是不久,士安又晋升为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使。
大历时,士安先与户部侍郎第五琦一道,分管全国财赋;后与户部侍郎韩滉一道,分领关内、河东、山东、剑南道租庸、青苗使。
后来,士安又迁升为尚书左仆射,重登宰相之位。
陛下即位以后,士安依然继续总领全国财赋,为扭转安禄山反叛以来,大唐朝廷的经济窘困局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没有想到,到了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士安竟然会被杨炎所陷而遇害。真是令人痛惜啊!”
想到好友刘晏最终的悲惨结局,李泌兔死狐悲,有了一种物伤其类的悲伤感觉。
“先生啊,士安死得真是太冤了啊!”卢巧稚突然打断李泌的话,对丈夫说道。
“是啊,的确如此。
如果当初平叛之时,没有士安负责主持源源不断的粮食赋税的供应,哪里会有后来的中兴局面呢?
好人命不长,祸害千年在啊!”
谈起刘晏的往事,李泌心里更加悲愤难过。
4
卢巧稚原本希望,自己让丈夫谈论刘晏的往事,可以借此分散一下丈夫的注意力,分散一下丈夫心中的忧虑和悲伤。
卢巧稚却没有想到,丈夫谈起刘晏的往事,却激起了心中更大的忧伤。
见李泌依然沉浸在思念刘晏的悲伤之中,卢巧稚急忙转移自己的话题,劝解丈夫说道:
“先生啊,你就不要再哀伤,伤了自己的身体啊!
先生啊,稚儿听人讲到,士安的精力十分充沛,机智过人。人们传言士安,说他反应迅捷,善于灵活地处理多变的事情,办得恰到好处,显得十分的神奇。
这些江湖传言,是言过其实,还是真的恰如其分呢?”
“怎么不是真的呢?其实,这些江湖传言,根本不足以展现士安的品德和才干。
士安为人大度,富有远见。他心胸开阔,思维敏捷,所作所为,常人难以预见,常常无法猜透。
比如,士安曾经命令自己的手下人,专门以优厚的待遇,去招募一些善于奔走,骑马飞驰的特殊人才。
士安还下令,设置了前后相望的驿站,让这些走路健步如飞的人负责,去探测和上报各地的物价等情况。
起初,部属同僚,对士安的种种安排,十分不解,甚至觉得,士安这样做,是在浪费朝廷的钱粮资材。
后来,大家才知道,士安此举,是多么的富有远见。
即令是遥远偏僻之地,不出几天时间,这些健步如飞,专门报信的使节,也都能把各地的钱粮短缺、充盈、物价变化等情报信息,迅速报到转运使司来。
钱粮物质方面孰轻孰重的权变,各地物价的信息,全部控制在了士安的手中。
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出现物价暴涨暴跌,致使百姓无法生存的忧虑。
士安还非常重视,为朝廷选拔任用贤才干才。士安常常对自己的部属同僚强调说道:
‘诸君:
要想办理好朝廷的各项事务,关键在于用人得当,选拔贤能。
只有选择通达敏捷、精明强干、廉洁勤勉的人,对他们加以重用,才能够完成我们的使命。
比如说,考核簿籍文书,支付钱粮等项工作,是一定要委派士大夫(读书人)等内行,去办理才行;
而吏人之类底层职员,如果他们对经济赋税等任务是外行,就不应随便地让他们发言讲话出主意,只需要他们书写公文,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
士安又常常这样与僚属谈论说道:
‘诸君:
如果士大夫(读书人)陷于贪赃受贿,会被时世所抛弃,被世人所诟骂。
那么,士大夫(读书人)们看待名声,就会重于财利了。如此的话,士大夫(读书人)中,清廉自修的就会居多了。
如果吏人商人,即使廉洁自守,最终还是不能显贵荣华,那么他们看待财利,就会重于名声了。
如此的话,吏人商人贪污受贿,重利忘义,就完全可以理解了,着都是利益驱使的缘故。’
只有具有士安这样优秀品行的人,才能够实行他自己的这些主张,并且可以做得十分圆满。
别人即使想效法士安的做法,但没有士安的修养、气度、品行,才干,到头来,还是赶不上士安的。
受到士安品行才干,以诚待人的熏陶和耳濡目染,士安部下的属官,也大多能够恪尽职守。
即使分散四方,身在数千里以外,他们奉行士安的教令,还是和在士安面前一样。
连他们自己的私人行为,讲话办事,一举一动,也都以士安为楷模,不敢对士安欺骗说谎。
当时,朝廷的文武大臣,都知道士安的手下,有很多管理钱粮赋税,中饱私囊的肥缺。
有些权贵人物,皇亲国戚,就将自己的亲朋故旧,交给士安,嘱咐士安去照顾他们。
士安也竭力应承他们,不愿意得罪他们,让他们给自己添堵,影响自己的宏伟计划。
这些强势人物的亲朋故旧,领取薪俸的多少,升迁官阶的快慢,都能够符合他们的意愿。
但是士安心里十分清楚,这些人,都是来混饭吃的,他们的能力,根本不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
所以,士安从不让他们这些人,亲自去亲理职事,负实际责任,挑上管理重担。
士安所管辖的交场、船场、巡院等重要部门,凡是担任要职、处理繁难事务的官员,负实际责任,勇挑重担的,必定是士安亲自选拔出来,非常得力的人员。
如今,士安去世之后,在朝廷掌管财赋的有名人物,多数依然是士安旧日的属下,是士安提拔任用的人才。
这是我感到稍稍欣慰放心的地方。
士安还认为,只要户口人口增加了,那么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财富来源就会变多。
俗谚,人气旺,百事旺。无论是边塞还是内地,如果人才凋敝,必然走向衰败。
所以,士安掌理朝廷财务,以关心民间疾苦,休养生息,增加人口户口为先务,努力寻求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并不是一味地搜刮百姓钱财,竭泽而渔,贪婪索取。
士安在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等职务。
每过十天、以及每隔一月,知院官必须详细地陈述,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并上报给转运使司知道。
如果粮食丰收,士安就以高价买入粮食贮存;如果歉收,士安就以低价卖出粮食,平抑各地物价。
一买一卖,朝廷实际上也能够获得差价利益。更重要的,是保持了地方物价稳定,百姓太平安宁。
有时,士安还将谷物,换成杂货等生活用品,供给官用,或者在丰收之地出卖,换成钱币贮存。
如果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丰的苗头,就要先行申明呈报给士安知晓,到某月需要蠲免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朝廷就会一清二楚了。
到了预定之期,士安不待州县官员申请,便上奏皇帝事先实施,解决地方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
士安并不是等到百姓疲困流亡,饥饿而死以后,才想到去赈济百姓。这样做,已经太迟。而是未雨绸缪,先入一步。
由此,百姓不再被竭泽而渔,而得以安居乐业。天下的户口人口,也迅速地繁衍起来。
当初,士安开始担任转运使时,全国饱经战乱,国家户籍上的户口,才不过二百多万户。
到了士安任职的后期,经过朝廷的休养生息和士安赋税政策的激励,全国的户口,已经发展到了三百余万。
全国范围内,只要是属于士安所统辖的范围之类,户口便迅速增加;不是士安统辖的范围,户口就没有多少增加。
士安对于国家的贡献,可以说是无与伦比。
在士安任职的初期,每年全国的财赋收入,不过是四百万缗。到士安任职的后期,每年的财赋收入,达到了一千余万缗,而并没有太多加重普通百姓的负担。
士安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对食盐实行专营法,尽量去减少中间环节,杜绝盐类商人的暴利,充实军需国用,而并不加重普通百姓的其他负担。
当时,自许、汝、郑、邓州一带的西面,都食用河东的池盐,由朝廷度支,直接主管其事;
自汴、滑、唐、蔡州一带的东面,都是食用的海盐,由士安主管其事。
士安认为,官吏越多,朝廷的负担就越大,百姓受到的骚扰和盘剥,也就越多。
所以,虽然是施行食盐的专营法,但士安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进行管理。
产盐地的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然后转卖给商人,听凭商人们,到各州县自行买卖。
在产盐地以外的州县,士安就不再设置盐官管理。
对于长江五岭间,距离产盐地非常遥远的地方,便由官府,将官盐转运到那里贮存。
有时,地方盐商断绝,盐价上涨,官府便降低盐价出卖,号称‘常平盐’。
官方得到了盐产专营的庞大利益,而百姓也不缺少食盐,没有食盐之苦。
在士安任职的初期,长江、淮河地区的盐利收入,不过四十万缗钱,而到士安任职的后期,就已经达到了六百余万缗钱。
由此,朝廷的运转经费,也逐渐充足起来,而地方百姓,也并没有增加多少负担,而因此变得疲困不堪。
至于河东,由度支直接主管的池盐盐利,到了如今,每年也不过只有八十万缗钱,而价格却比海盐更高,根本就无法和士安主持地方的海盐盐利收入相比。
士安对于国家财赋的贡献,可以说是无人能比。
在士安任职之前,官府将关东的谷物,运送到京师长安贮存。
因为河水水流湍急凶险,常常舟毁人亡,粮食也常常损失殆尽。大抵一斛谷物,能有八斗运到京师长安,便算成功,便会受到朝廷优厚的奖赏了。
士安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流,大小缓急,各不相同,一条船从长江出发,要适应不同水系的不同水流情况,当然十分容易发生意外。
所以,士安任职以后,就依据各处水系水流的不同特点,因利乘便,分别制造能够适应各处水系水流条件,大小不同的船只,来运送谷物,并训练精通漕运的士卒,来帮助实施漕运。
长江的粮船,只运抵扬州就行;汴水的粮船,只运抵河阴就行;黄河的粮船,只运抵渭水流入黄河的河口就行;渭水的粮船,只运抵太仓就行。
各地段之间,官府都在水边,设置渡口和粮仓,由上一段转送到下一段。
自此,每年运送的谷物,有时能够达到一百多万斛,却没有一斗一升,在水中沉没损失。
士安下令,将十艘船,编为一组,叫‘一纲’,让一个军将带领。运送十次,未发生闪失的军将,朝廷便给予优厚的慰劳和奖励,让此人作官。
所以,军将、精通漕运的士卒,大家都小心翼翼,恪尽职守,用心地保护粮船,免受损失。
屡次运送以后,运送者,没有哪个人,不是头发花白的了,这都是大家尽心尽力、恪尽职守的缘故。
士安还下令,在扬子江等地,设置了十处造船场,专门制造运粮船。每制船一艘,官府便给钱一千缗。
当初,有幕僚杨靖,向士安提出异议说:
‘大人啊,造一艘粮船的费用,实际上还用不了其中的一半。官府却给钱一千缗,朝廷白白浪费的钱财,岂不是太多了吗?
大人应该如何向朝廷交差呢?’
士安微笑着,对自己的幕僚杨靖说道:
‘杨大人啊,不是这样算账的,而是恰恰相反。
人们都不是傻瓜,必然考虑利益得失。办大事者,当然不可吝惜微小的费用。办一切事情,都要从长远利益方面,去认真考虑。
现在,船场才开始设置,办事的人很多很多。应该首先,让这些办事人的私人用度,不受困窘。他们有利可图,他们为官家制造的物件,才会坚固牢靠了。
如果急于同这些人,不厌烦细地计较分文之利,他们无利可图,必然偷工减料,节省费用成本,怎么能够长久地实行下去呢!
我可以提前预料,他日,朝廷中一定会有人,嫌我刘晏所付给船场的工钱,实在太多,便减少工钱的事情,重新出现。
减少造船费用,在半数以下,还是可以勉强维持的。超过此数,漕运就再也不能维持了。
这正是我最担心,深深忧虑的。’
士安的眼光独到,可谓具有远见卓识。士安的远见卓识,真知灼见,可以说也是无人能比。
我也可以预见到,士安遇害以后,以后的朝廷有关部门的负责官员,一定会以朝廷的根本利益,国家大义为借口,去否定士安高瞻远瞩,具有远见卓识的这些做法。
为了节约朝廷的开支,他们必然会将造船场的工钱,减去很多很多,以致造船场无法维持。
如果有关部门,仔仔细细地核算造船费用,支给船场工钱,完全按照船场的成本,去付费,造船者,就不再有余利可图了。而造船者为了自己的生存,必然会想尽千方百计地去节约成本。
结果可想而知,可能出现的情况只能是,船场造出的船只,愈发单薄脆弱,容易毁坏,甚至漕运都可能因此而废止,甚至完全停顿,不能够运转。
这是我同士安一样,十分为朝廷担忧的事情。
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人们不能够通过正大光明的正当途径,去获得合理公正的利润和利益,就只有通过邪门歪道、强取豪夺去获利,谋取不义之财了。
试想,人都不是傻瓜,谁愿意去做亏本的买卖呢?作为朝廷主政者,岂能够没有士安这样的远见卓识呢?
士安是个勤勉力行的人,无论事务清闲抑或繁杂,都一定要在当天以内,决断完毕,不让事情过夜。
我私下觉得,我们的大唐朝廷中,讲论财利,管理财政赋税的大臣官员,如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赶得上士安半分的。
可惜啊,士安一去,朝廷财赋必定会重新陷入窘困。
这就是我先前对你所说的,我不仅为士安忧郁哀伤,也为朝廷忧心忡忡的原因啊!”
李泌的忧虑,溢于言表。
“先生啊,俗语有言,‘奸佞横行,国之不兴!戏子当道,百业凋零!’
陛下即位之初,励精图治,何等英明。他亲贤远佞,兴利除弊,帝国充满勃勃生机。
唉,没有想到,好景不长。
如今,朝廷又重归旧弊,佞臣专权,贪腐横行,弱肉强食,尔虞我诈。
真是令人感叹唏嘘啊!”
卢巧稚叹道。李泌听了,也是感伤不已,叹道:
“哎呀,难道我大唐的厄运,还没有走到尽头吗?老天啊,老天,为什么要让士安,英年早逝,让国家失去一代英才呢?”
李泌又有些悲观了。
5
李泌的预言,不久就变成了现实。
刘晏被贬被害以后不久,朝廷的赋税征收、漕运、人事等重要国事,都出现了严峻的问题。
那时,左仆射刘晏被谗言陷害致死以后,群情汹汹,而贤明宰相崔佑甫病危,宰相杨炎,也因陷害刘晏、段秀实、朱泚等,正受到舆论谴责,不敢放肆。
李适四顾无措,茫然无计,不知道究竟依靠谁,去解决这些窘迫的赋税征收、漕运、人事等诸多重要国事为好。
6
然而,刘晏被贬被害之初,大唐皇帝李适,却没有为刘晏的无辜被贬被害,而懊恼愧悔。
李适反倒有些欣喜,庆幸自己没有受到大臣专权误国之苦。他常常当着文武大臣之面,痛斥刘晏道:
“诸君:
刘晏真是一个贪赃枉法、悖逆君王的恶贼!
他怎么居然敢违背朝廷大义,阿谀逢迎,去讨好巴结后宫嫔妃,否定太子的合法地位,做对不起朕的事情呢?
这个恶贼的一生,经历了玄宗皇帝、肃宗皇帝、代宗皇帝、以及朕这四代皇帝,饱受皇家恩宠。
他这个家伙,长期担任朝廷的财务要职,管理国家财政,长达几十年之久。
这个恶贼,怎么能够忘恩负义,至国法于不顾,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中饱私囊呢?
要说这个恶贼,没有贪赃枉法,家里没有万贯家财,普天之下,谁人能信呢?
天理昭彰,恶贯满盈!刘晏这个不识时务的可恶老贼,今天终于有了倒霉报应的今天。
朕到真想要看看,难道这个恶贼,真的如大臣百姓所赞扬的那样,清廉如水,一贫如洗吗?
来人啊,速速拿着朕的圣旨,前去抄没左仆射的家产,如实上报!”
文武大臣虽然知道刘晏冤枉,去无人敢帮助刘晏说一句好话,只好看着皇帝,安排抄家事宜。
刘晏刚刚被贬出京师长安之后不久,李适就急不可耐地匆忙下旨,派遣中使宦臣赵启韶等,担任皇帝使节,前去抄没左仆射刘晏的家产。
李适满心希望,如父皇代宗当初诛灭贪赃枉法的奸相元载一样,发一笔横财,缓解朝廷财赋的窘困。
然而,李适没有想到,左仆射刘晏的家里,真的十分清廉,一贫如洗。
刘晏家中所抄没的财物,唯有书两车,米麦数石而已。
得到中使赵启韶等使节的报告,李适不禁大失所望,心里隐隐有些不安,才开始有些愧悔。
李适借看望生病的宰相崔祐甫的机会,对气息奄奄的崔祐甫说道:
“宰相大人:
朕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天下的官吏百姓,都在为刘晏述冤,齐声赞扬刘晏,说他一生清廉,工作效率高,成绩很大呢?
为什么刘晏,会深得天下官吏百姓的赞誉,被官吏百姓赞誉为,广军国之用,而未尝搜求苛敛于民的著名理财家呢?
难道,朕真的错了吗?
难道刘晏,真的是遭受了杨炎的陷害,是蒙冤而死吗?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天下之人,无论穷困富贵,都在为刘晏鸣不平,齐声惋惜呢?
为什么朝野之人,都对杨炎侧目。群臣都说,宰相大人,飞扬跋扈,专权误国,陷害忠良,祸国殃民呢?
可是,朕为什么,就看不出杨炎的奸诈狡猾,看不出刘晏的清廉能干呢?
朕真的受到奸佞小人蒙蔽了吗?
到底是群臣百姓错了,还是朕错了呢?”
认真思索刘晏被谗遇害事件,李适疑惑不解,有些无所适从,忍不住对崔祐甫叹息道。
“朕是茫然无措了。如今的处境,左右为难,有谁知道,朕究竟应该依靠谁去度过危难呢?
崔祐甫也对自己一心一意推举杨炎主持朝廷大局,愧悔不已,挣扎着病体,对李适说道:
“陛下没有过错,都是臣看走了眼,推荐非人,才让陛下遭受臣民非议啊!”
李适彷徨不安,不时茫然无助地问着崔祐甫道:
“敬爱的崔相国,朕究竟应该用什么办法,才能把大唐这艘千疮百孔的帝国航船,顺利地驶向彼岸呢?”
崔祐甫看着刚愎自用、不纳忠言的皇帝,欲言又止,只是用遗憾惋惜的神情,默默注视着年青的皇帝。
远在千里之外的李泌不知道,如今的朝廷局势和人事安排,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向令人不安的方向加速而去。
7
起先,李泌到澧州就任澧(今湖南澧县)州、郎州、峡州(今湖北宜昌)三州团练使以后,立即亲自主持,修建了澧州新城,并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在澧州、郎州、峡州等三州休养生息。
澧州、郎州、峡州等三州官吏百姓,在三州团练使李泌以及其他澧州三州的地方官吏的指导帮助之下,积极发展生产,渐渐富裕,有了安全之感,开始安居乐业。
澧州官吏百姓,十分感激李泌治理澧州、郎州、峡州三州之功。澧州诗人戎煜,特别写诗,称赞李泌道:
“上有清使君,下有江流澄。”
8
然而,在澧州、郎州、峡州等三州政绩卓著的李泌,却一直高兴不起来。
此时,距离李泌被朝廷外放澧州,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
李泌非常清楚,朝廷如今的处境并不乐观。
起初,李泌曾经对新皇帝李适充满期望。
慢慢地,李泌发现,李适逐渐混沌糊涂,开始信任杨炎等奸佞小人,理政措施,也开始混乱不堪起来。
见此,李泌忧心不止,但却无可奈何。
李泌不仅一直没有等来,朝廷征召他重新回到京师任职的消息,而且等来的,往往都是一些不好的讯息。
李泌心里的失落失望之感,也越发强烈。
一向心胸豁达,足智多谋的李泌,对自己未来的命运,也不禁有些担忧起来,忍不住对妻子卢巧稚述说道。
妻子卢巧稚,最了解自己的丈夫李泌,很快就看出了丈夫心中的忧虑和担心。
卢巧稚不时抽空,趁着丈夫空闲的时间,与丈夫进行一些聊天畅谈,希望能够打消丈夫的疑虑,舒缓一些丈夫焦虑、忧郁的心情。
所以,常常是,李泌处理公事回府,夫妻俩就亲热地聚在一起,闲聊起来。
有时,李瑞、赵芯儿夫妻,也来凑凑热闹,但更多的时候,是卢巧稚与自己的丈夫促膝谈心。
9
一天,李泌神情忧郁地回到府衙后面的家宅里,有些郁郁寡欢,闷闷不乐。
卢巧稚急忙上前,问候李泌道:
“先生啊,稚儿早就看出来,自士安遇害的消息,传到澧州以后,先生就常常忧郁不安,闷闷不乐。
难道先生心里,有什么隐忧吗?先生啊,你能告诉稚儿,让稚儿替你分担一些吗?”
卢巧稚抑制不住自己对丈夫李泌的关爱之情,帮助丈夫卸下官服以后,就有些担心地问了起来。
“稚儿啊,你说得很对啊!
不瞒你说,近些日子,我的确是有些忧郁不安,既为国事,也为我自己。
当今皇帝陛下,较其祖父肃宗、父亲代宗陛下来说,更加聪敏、机巧。
但长源发现,陛下的猜疑之心,似乎比父祖还要厉害。
陛下可能是一位更加刚愎自用,喜怒无常,很难相处的皇帝啊!如果陛下听信杨炎谗言,欲处罚我,我将何处藏身自保呢?
想起这些,长源不得不担心啊!”
想到自己与当今皇帝的疏远关系,李泌对自己的仕途命运,也有些不安和绝望起来,开始担心自己的安危,于是向与妻子卢巧稚谈论自己的隐忧道。
“稚儿啊,长源并不是杞人忧天啊!自从肃宗皇帝和代宗先帝去世以后,我与当今皇帝的关系,与以前已经是迥然不同了啊!
如今,杨炎掌权,我与肃宗皇帝、代宗皇帝当年的那种亲密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了。
如果陛下听信谗言,要处罚我、贬斥我,我该怎么办呢?”
稚儿啊,这些年来,你们母子,跟着我颠沛流离,四处奔波,没有享受一天清福,长源内心有愧啊!
我受到陛下的处罚贬斥倒没有什么,如果稚儿与孩子们,也跟着我无辜受苦受累,受到牵连,我怎么能够忍心呢?”
李泌向妻子卢巧稚解释道。
“先生啊,我们夫妻同体,当然是患难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说什么牵连拖累的话语呢?
稚儿以为,先生的这些担忧,完全是多余的。
先生政绩卓著,又没有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犯下什么过错,怎么会受到陛下处罚呢?
难道陛下,是一个分不清是非黑白的无道昏君吗?
先生六岁之时,不是就与陛下的祖父肃宗结识了吗?先生既是肃宗皇帝的布衣之交,为师友,为知己,又是君臣之交。
就是与代宗皇帝,先生也是相处和谐,亲近亲密。
代宗皇帝为人处事聪明,虽然有时善恶不分,优柔寡断,至少还能够不走极端,看重与先生结下的深厚情意。
肃宗、代宗父子两代,对先生还算是深信不疑,至少是内心敬重,可以让别人无隙可乘。
先生与陛下父祖的关系,可以说是有目共睹,陛下必然也是略有所闻。
既然这样,陛下怎么会不顾父祖两代的深厚情谊,要为难先生呢?
先生如今,还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卢巧稚不以为然地对李泌说道。
“稚儿的话,也有一些道理。但此一时,彼一时。我与陛下的关系,已经不能与往日同日而语了。
肃宗为人,虽然性格有些软弱,但还算心地宽厚,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所以,长源才能够至始至终,与肃宗皇帝,一直维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
君臣之间,不仅关系亲密,而且几乎是无话不谈。说话做事,也没有多少顾忌和忌讳。
代宗皇帝一直感恩图报,欲报答我的救命之恩,所以对我也是宠爱过分。
可是如今,陛下是一代新君,长源与皇帝陛下之间,彼此间并无深交,也没有深厚的师生之情,更谈不上是知己朋友了。
长源能够察觉到,在陛下的心中,似乎不理解长源与陛下父祖的关系,陛下似乎一直对他的祖父、父亲,以天子之尊贵,而降低自己的尊贵身份,对待我如师友,不能理解,且有一些反感之情。
如果杨炎等奸佞小人,在从中作怪,煽风点火,长源我,怎么能够独善其身,不担心自己的安危呢?”
李泌细细地向妻子卢巧稚解释其中的缘由道,心中的忧虑之情,更加强烈。
10
听了丈夫李泌解释的话语,卢巧稚也觉得,丈夫的担心,很有道理,开始为丈夫的仕途忧虑起来。
卢巧稚沉思了很久,只是用脉脉含情的眼睛,看着丈夫的脸庞,一直没有说话。
等了好久,卢巧稚才轻声细语地对李泌问道:
“先生啊,昔年在灵武、凤翔之时,先生不是常常与肃宗皇帝一起,饭后品茶,闲谈军国之事吗?
我看见,那时候,陛下的年纪,虽然还小,因为一直受到祖父肃宗宠爱的缘故,常常呆在祖父的身边玩耍、侍候。
那时候,陛下不是就对你,敬如神明,非常敬佩你的学识才干,常常向你请教学问吗?”
卢巧稚突然提起了往事道。
“那时候,陛下对我一向尊敬,是有这么回事。但说陛下对我敬如神明,那就有些夸张了。
那时,陛下虽然已经被肃宗皇帝,封为了奉节王,但还不过是一位十岁左右不懂事的小孩子。
那时,陛下的确常常呆在我和肃宗皇帝的旁边,听着我与陛下祖父肃宗,闲聊或者谈论国事。
陛下不时为祖父肃宗和我煎煎茶,在茶内加放一些‘酥椒’之类的佐料等等。
有一天,陛下为了让他的祖父肃宗皇帝高兴,曾求我以茶为题,作诗明志,写一首诗送给他。
我一时兴起,沉吟片刻,即口诵了《赋茶》诗一首,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
‘施沫番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瑠璃眼。’
陛下听后,立刻拍案叫绝,大声称赞我的诗句,引得祖父肃宗皇帝也喜笑颜开。
只有我知道,臣的诗句,写得并不怎么样。
陛下早熟懂事,他如此表现,拍案叫绝,称赞我的诗句,不过是讨自己的祖父肃宗皇帝的欢心罢了。他对我的感情,不过是一种爱屋及乌的情感。长源怎么能够不明白呢?
代宗皇帝即位后,请我第二次出山,并把我安置在了皇宫内蓬莱殿侧的书院里居住。
代宗曾让陛下前来,向我学文,名义上,是让陛下拜我为师。我亦常常抽空,与陛下一道游玩嬉戏,稍稍指点一下他的诗文。
然而当时,陛下已经身为了皇太子,有了自己的主见。陛下跟从我学文,并非心甘情愿,只是不愿违背自己的父皇之意,迫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我也很清楚,在陛下做太子那个年龄阶段,都多多少少,有一点反叛师长的叛逆心理。
实际上,我与陛下的年龄悬殊,存在很大的代沟。陛下并不是心甘情愿、心悦诚服地拜我为师,只不过是屈于父皇的情面,敷衍我而已。
陛下当时最亲近信任的,还是他的侍读老师张涉。后来的事情发展,也证明我对陛下的看法是对的。
从即位的那天晚上起,陛下就开始重用他的侍读老师张涉,而对我漠不关心、不闻不问,似乎已经遗忘了我这个老师。
当初,代宗皇帝一即位,就派遣中使,来衡山迎接我入京,把我请入宫内居住。
陛下却并没有像他的祖父和父亲那样看重我,亲近我。
陛下即位,也已经有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了。陛下却一直都没有提起过我,过问过我,以及考察我的政绩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
陛下的种种表现,长源我,怎么会看不出一些端倪呢?
这不是已经明明白白地表明,我在陛下眼中,是那么微不足道,没有什么地位吗?”
李泌似乎有些醋意地对妻子卢巧稚说道。
11
看见丈夫李泌有些反常的表现,妻子卢巧稚,也不禁感到有些好笑,急忙对李泌说道:
“先生啊,稚儿就要批评先生你了。先生从前,不是修仙悟道,以世外高人自诩吗?为什么如此参悟不透,吃张涉的什么醋呢?
也许是因为,陛下的祖父与父亲,曾经将先生看得那样高,那样重,陛下作为一个后辈后生,不便安置先生啊?
为什么先生,要自暴自弃地认为,你在陛下心目中的地位不高,担心陛下受奸佞谗言的迷惑,而贬斥你呢?”
卢巧稚劝李泌道。
“稚儿啊,你说得不错,但愿我只是杞人忧天而已。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也许真的是我修养不足,还参悟不透,抱着太大的希望吧!
既然我李泌一直自诩,善于审时度事,并深知陛下的为人,朝廷的窘困。
为什么我李泌,还要如此对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看不开,对自己的仕途,寄予太高的奢望呢?
既然朝中奸佞小人,并没有迫害到我,我也并没有受到奸佞小人们的陷害,而落入险境,我就应该安贫乐道,感到庆幸才是。
稚儿啊,有你和孩子们陪在我的身边,享受天伦之乐,我对现在的处境,还有十分不满意的呢?”
李泌心平气和了一些,对妻子卢巧稚说道。
“先生啊,就是应该这样想,这才合符先生的超然物外的豁达个性啊!
只要先生敞开胸怀,找回自己在肃宗皇帝、代宗皇帝时代的那种飘逸,孤高和自信,还有什么事情,不能放开,想不开的呢?”
卢巧稚提醒丈夫李泌道。
“稚儿,长源明白了。”
想到未来,李泌有些沮丧,但心情也开始恬淡平静。治国齐家平天下,伸展平生抱负的希望,在李泌的心中,渐渐淡漠了。
12
新的一年,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又到了。对于大唐王朝来说,这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新年伊始,河北的魏博镇、平卢镇、成德朕三大藩镇,又再次联合起来,公开与大唐朝廷作对。
河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13
自从左仆射刘晏,被宰相杨炎谗言害死以后,平卢镇节度使李正己,魏博镇节度使田悦等河北藩镇,内心里都十分恐惧,恐怕步刘晏后尘,招来杀身之祸。
新任魏博镇节度使田悦,继承叔父田承嗣的节度使职务,掌控魏博镇以后,一致忧心忡忡,担心不已,渴望自保。
于是,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新年伊始,魏博镇节度使田悦,就派遣自己的亲信部属田松,担任魏博镇使节,前往平卢镇,与平卢镇节度使李正己,私下秘密交流,希望两镇能够和解,结成联盟,一致对外,与朝廷抗衡,以保存自己。
魏博镇使节田松,代表魏博镇节度使田悦,说服平卢镇节度使李正己道:
“李大帅啊:
你看过没有,我辈的罪恶,难道能够同刘晏大人对朝廷的赫赫功劳相比吗!
刘晏功勋赫赫,对国家的贡献很大,最终的结局,竟然会被奸佞逼死。
我们河北藩镇,多年以来,一直抗拒朝廷的旨意,皇帝对我们是恨之入骨,那我们的结局,又将如何呢?
难道大帅,就没有认真想过,如何去应对这些严峻的问题,保存我们自己吗?”
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听后,深以为然,心动不已,然而事关重大,李正己依然有些踌躇不决,于是很抱歉地对田松说道:
“田大人:
田大帅的心意,本帅能够理解。请转告你们大帅,先让正己,先好好地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再给予田大帅回话。”
田松见李正己心里松动,暗喜,急忙派人回去,向田悦汇报。
14
适逢此时,朝廷直接管辖的汴州城,因城内十分狭窄,需要拓宽一下汴州的城垣,进行一些扩建。
魏博镇节度使田悦,得到消息,大喜道:
“真是天助我也!我正愁无法说服藩镇,一同与朝廷抗衡,不想上天降下如此大好机遇。”
于是,魏博镇节度使田悦,将计就计,派人向东方藩镇传出谣言说道:
“哎呀,大事不妙!听人传说,宰相杨炎,已经为陛下秘密设计,打算以修筑汴州城为借口,在皇帝陛下到泰山去封禅,举行祭天大典的时候,派出朝廷精锐军队,向东面开拓疆土,削平河北的各个割据势力,一统天下。”
平卢镇节度使李正己,听到齐声传颂的谣言,信以为真,心里越发担心中央军讨伐,决定先发制人,以求自保。
于是,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征伐精兵一万余人,屯驻曹州等边塞要地,防备朝廷官军的偷袭。
魏博节度使田悦,也积极修葺城池,聚集人马,预作防备,与平卢镇节度使李正己等藩镇遥相呼应,防范官军的突然袭击。
听到平卢节度使李正己,魏博节度使田悦的举动,其他河北藩镇,也警觉起来。
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之子成德镇留后李惟岳等藩镇,与平卢节度使李正己,魏博节度使田悦遥相接应,互为援助,一同对抗朝廷。
15
一天朝会,大臣左散骑常侍柳浑,出班报告道:
“陛下:
大事不好!
河北藩镇,听闻宰相大人欲用兵河北的传言,一个个惶惶不安,跃跃欲试,欲图结盟自保。
河南士子庶民,**不安,惊骇不已,时刻担心藩镇反叛。请陛下下旨安抚,免起祸端,以保河北安宁!”
李适得到左散骑常侍柳浑的报告,对宰相杨炎的密计,激起河北藩镇的异动,震惊不已,非常不安和担心,思忖道:
“哎呀,宰相大人的密谋,终于挑起了大事,这可如何是好啊!”
李适努力地让自己镇定下来,急忙安抚文武大臣道:
“诸君勿忧!朕将与汾阳王,宰相等三公九卿,协商应对之策。谅河北那些宵小之辈,不会有多大作为!”
群臣窃窃私语,满腹狐疑而去。
16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二月,为了应对河北藩镇的异动,安抚河北藩镇,稳定大局,李适准备下旨,任命御史中丞卢杞,为首席宰相,希望革除杨炎为相的种种弊端,安抚河北藩镇,以缓和河北藩镇的敌意,稳定天下。
郭子仪的嫡长子太子少保郭曜,第一时间得到消息,非常不安和担心,急忙回家,禀告郭子仪道:
“汾阳王大人:
陛下打算任命卢杞为相,大人知道吗?陛下征求过大人的意见没有啊?”
德高望重的汾阳王郭子仪,听到嫡长子太子少保郭曜,报告皇帝打算任命卢杞为相的消息,大吃一惊。
郭子仪感到匪夷所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急忙询问儿子太子少保郭曜道:
“曜儿啊,这件事是真的吗?你是从哪里听说的呢?该不会是道听途说的谣言吧!”
嫡长子太子少保郭曜,急忙回答父亲道:
“汾阳王大人:
怎么不是真的呢?太子府里,如今已经传得沸沸扬扬的呢!怎么还会是假的呢?
虽然汾阳王大人对卢杞并不看好,但并不影响陛下对卢杞的宠爱信任啊!
陛下十分欣赏卢杞的才干,把卢杞看做了股肱之臣。
朝廷的有识之士,对陛下信任杨炎、卢杞,对他俩委以重任,让他俩相继担任宰相,掌握朝廷大权,都非常不解,疑虑万分。
就连太子殿下,也不敢苟同呢!”
郭子仪听了儿子报告的消息,担心忧虑不已,急忙叮嘱嫡长子太子少保郭曜道:
“曜儿啊,你可要谨言慎行啊!为父当初,不是曾经敦敦教导过你们兄弟,不可得罪卢杞这个人吗?得罪了他,我们这个大家族,可要大祸临头了。
国家的人事安排,你们就不要随便谈论了。
陛下英明睿智,办事果断,总有一天,会醒悟过来的。”郭子仪叮嘱嫡长子太子少保郭曜道。
“汾阳王大人放心!孩儿不会得罪卢杞的。父亲大人好好休息,孩儿下去,料理家事去了。”
嫡长子太子少保郭曜答应道。
等嫡长子太子少保郭曜一下去,郭子仪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心事重重、忧郁不安地沉思了起来。
17
卢杞,是与安史叛贼对抗,为大唐朝廷死节捐躯的著名忠臣御史中丞卢奕的儿子。
卢杞的容貌不佳,面色青如蓝靛,丑陋可憎。卢杞的为人处世,与自己的父亲御史中丞卢奕迥异。他的知识浅薄,缺乏见识,一向为贤明士大夫和朝中文武大臣所轻视。
然而,卢杞能言善辩,口才流利,反应十分敏捷,善于揣摩他人的心意,尤其擅长谄媚,讨好上司,取悦皇帝。
卢杞不仅听话顺从,善于揣摩皇帝和上司的心意,而且能够想尽千方百计,去敛取财物,讨取上司和皇帝的欢心。
因此,李适对卢杞越来越欣赏,觉得卢杞的品德优良,才干超群,足以担当大事,欲对卢杞委以重任。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二月十八日,李适下旨,把卢杞从御史中丞职位,提升为御史大夫,并任命卢杞,兼任京畿观察使,为晋升卢杞做宰相,做好铺垫。
18
汾阳王郭子仪,功勋赫赫,又与李氏皇家结亲,受到皇帝的赏赐很多很多,因此生活豪奢,天下闻名。
所以,无论是什么时候,郭子仪会见宾客,都喜欢大摆宴席,场面铺张宏达。姬妾舞女,都不离郭子仪的左右。
有一次,郭子仪突然患病,朝廷文武大臣,皇亲国戚,公子王孙,都纷纷前去郭府看望。
御史中丞卢杞,也亲自带着自己的礼品,前往汾阳王府,问候探视郭子仪的病情。
听到一向与郭家没有什么交往的御史中丞卢杞,也亲自前来郭府看望自己,探望病情,郭子仪十分诧异。
郭子仪立即下令侍候汤药的儿子太子少保郭曜道:
“曜儿啊,立即把左右随侍的姬妾舞女,统统叫下去,立即进行回避,等待接待御史中丞大人来访。”
太子少保郭曜非常惊异,但知道父亲郭子仪的脾气,不敢询问,只好支开了众人。
而郭子仪独自一人,靠着床几而坐,慎重其事地接待御史中丞卢杞,礼节十分厚重严谨。
卢杞探视问候郭子仪的病情之时,郭子仪礼仪周到地向卢杞回礼,态度严谨谦逊。
卢杞探望结束以后,郭子仪挣扎病体,从床榻上起来,态度十分恭敬地,亲自将卢杞送出了汾阳王府,礼节超过了所有拜访的宾客。
儿子太子少保郭曜等郭家儿孙们,都知道郭子仪平日里的待客之道,对郭子仪的反常举动,感到十分诧异。
小儿子驸马都尉郭嗳,一直受到父亲汾阳王郭子仪的宠爱,就大着胆子,询问自己的父亲道:
“令公大人,朝中文武大臣,皇亲国戚,达官贵人,都对令公十分钦敬,大人也坦然待之。
为什么令公大人,唯独对御史中丞卢大人礼仪周到谦虚,格外尊敬呢?”
郭子仪害怕郭家的孩子们招惹触怒卢杞,惹下滔天大祸,急忙为郭家的儿孙们解释说道:
“尔辈不知,御史中丞卢大人这人,我们郭家也得罪不得。御史中丞卢大人的面貌丑陋,心地险恶,深不可测。女人们见了御史中丞大人的相貌奇特,难免不会忍俊不禁,笑出一点声音。
而御史中丞卢大人为人,心胸狭窄,性格偏执,自尊自负,见到有人讥笑他的丑陋,一定会怀恨在心,眦睚必报。
孩儿们啊,你们千万不可小视御史中丞卢大人这人。
御史中丞卢大人相貌不佳,士大夫的评价不高,却非常精通官场规则,善于溜须拍马,阿谀奉迎,巴结谄媚,获取他人欢心,很有可能飞黄腾达、平步青云。
如果有朝一日,御史中丞卢大人一朝得志,手握朝廷生死大权,我郭家如果对御史中丞卢大人有所得罪,那就举族无一幸免了!
孩儿们啊,像御史中丞卢大人这样心地险恶、眦睚必报的人,怎么不令人胆寒呢?我怎么敢不礼仪周到,对御史中丞卢大人格外恭敬呢?
孩儿们一定要切记,本王今日的教诲,不要让御史中丞卢大人这样的人,毁了我们郭家基业和忠臣的声誉。”
郭子仪的儿孙们听见,不寒而栗,倜然警觉,都小心谨慎与卢杞相处,对卢杞毕恭毕敬,不敢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