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宰相杨炎,谗言诬害左仆射刘晏至死以后,朝野之士,都对杨炎既畏惧又痛恨。
其时,贤明宰相太傅崔祐甫,已于去年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年末十二月因病离世,而乔琳没有宰相之才,已迁工部尚书,由杨炎一人担任宰相,独揽朝政,主持大局。
文武大臣,都知道杨炎心胸狭窄,眦睚必报,畏惧宰相杨炎的权势,担心他的谗言陷害,皆毕恭毕敬,不敢正眼看一下他。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二月,平卢镇节度使李正己,依仗远在河北,宰相杨炎无力制约,欲为左仆射刘晏抱不平。
于是,平卢镇节度使李正己,屡次上表李适,赞扬左仆射刘晏立下的功勋,控诉宰相杨炎的罪行道:
“皇帝陛下:
自从安禄山反叛以来,贤相刘晏,为国家筹措粮食赋税,殚精竭虑,竭尽忠诚,贡献很大。
不想,到了最后,一代国家栋梁刘晏,却被奸相杨炎等奸佞小人,无辜迫害至死。
天下百姓,都满腔悲愤,义愤填膺,为贤相刘晏打抱不平,为他感到冤屈。
请问陛下,贤相刘晏,究竟犯有何罪,而无辜惨死呢?如果刘晏真的有罪,请陛下立即下旨,公布刘晏的罪状!让天下有识之士,齐声声讨刘晏的罪行!
不然的话,圣朝的威严,陛下威信何在呢?陛下口口声声宣称的道义和公理,究竟何在呢?”
平卢节度使李正己,讥讽贬责朝廷,义正词严,措辞十分坦率严厉,李适无法反驳。
听到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等河北强权藩镇对自己的指控,宰相杨炎,心里十分恐惧,担心不已。
2
宰相杨炎老奸巨猾,急忙派遣自己的心腹亲信,担任使节,分别到天下各道,去进行解释。
名义上,杨炎派人前去,是安抚慰劳藩镇节度使,各道官员,实际上,是让心腹们,暗中去警告各地藩镇节度使,为他陷害刘晏这件事辩护,并解释说自己是皇帝的旨意行事,企图归罪于皇帝。
于是,诸使节们,秉承杨炎心意,向官员们解释道:
“诸君:
刘晏被害,根本就不是本相的主意,而是刘晏出言不慎,以下犯上,招惹陛下,最终咎由自取。
本相听人告密说,从前,刘晏违背朝廷大义,拍奸贼宫廷嫔妃们的马屁,勾结并依附奸佞邪恶之人,妄图废立。
刘晏曾经秘密地请求代宗皇帝,密谋册立代宗皇帝最宠爱的独孤妃为皇后,欲立独孤妃之子韩王李迥,为太子。
是当今皇帝陛下,憎恶怨恨刘晏这个奸佞小人,趋炎附势,没有维护朝廷大义,皇家正统,才下旨杀了刘晏的。
至于刘晏被贬被诛杀这些事,全是出于陛下的圣旨,跟我这个做宰相的,没有一点点的关系。”
不想,杨炎弄巧成拙。卢杞很快得到了杨炎所派使节,对地方官吏的训话,如获至宝,急忙向皇帝报告。
得到卢杞的秘密报告以后,李适对杨炎嫁祸皇帝之言,感到极度厌恶和愤恨,对杨炎恨之入骨,欲行报复。
李适勃然大怒,咬牙切齿地对卢杞说道:
“御史大夫大人:
杨炎这个恶贼,身为宰相,却不为君王分忧。他不思己过,不敢承担责任,反而嫁祸于君上,实属大逆不道。
当初,不是杨炎这个恶贼,在朕的面前,捕风捉影,污蔑刘晏与奸佞小人勾结,试图废立的吗?
为什么如今,藩镇指责之时,杨炎这个恶贼,却要嫁祸于朕,说这件事是朕的指使,让朕在藩镇面前失信呢?
总有一天,朕要诛杀杨炎你这个,造谣惑众、反复无常的奸贼小人,伸张正义。”
自此以后,李适对杨炎的恶感顿生,开始忌恨宰相杨炎,只是暂时隐忍在心里,没有立即发作。
卢杞见到此情此景,在心里暗喜。卢杞暗暗筹划,对杨炎落井下石,积极协助李适,收拾杨炎,准备夺取杨炎的宰相权力。
3
不久,御史大夫卢杞,与亲信秘密谋划妥当,于是上书皇帝,建议先行分割杨炎的宰相权力,将杨炎明升暗降,然后逐渐剥夺杨炎所有的权力。李适接受。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闰二月十六日,李适下旨,调任宰相杨炎,为中书侍郎,提升御史大夫卢杞,为门下侍郎。
杨炎、卢杞二人,都为同平章事(宰相),地位均等。
既然朝中,有了二位宰相,相互制衡,李适就不再专门任用杨炎办事。宰相杨炎的职权,被分割,也就不能够大权独揽,为所欲为了。
看见杨炎逐渐失势,萎靡不振,李适暗暗得意,对宰相卢杞说道:
“宰相大人:
你看杨炎这个老家伙,如今是否已经知道,大唐朝廷里谁是老大吗?
为什么这个恶贼,要推过与朕,损害朕的威信和英明呢?”
李适愤愤地对卢杞说道。
卢杞听了,心里更加得意,开始利用皇帝的亲信,欲仿效元载等宰相,独揽朝廷大权。
李适没有想到,他任命卢杞为相,虽然分割了杨炎的宰相权力,但无形之中,让朝廷大臣之间的明争暗斗,变得更加激烈。
大唐朝政,也变得更加混乱,朝中文武大臣,下层官吏百姓,都无所适从,不知道听信谁为好。
4
看见卢杞设计,分割剥夺自己的宰相权力,并向皇帝打小报告,陷害自己,杨炎非常怨恨。
因此,杨炎越发厌恶卢杞,曾经当着自己的亲信部属,痛骂卢杞道:
“卢杞这个阴险狡诈的狗贼,无才无德,心底邪恶无比。老夫看见他那矮小的身材,丑陋的面容,就感到万分恶心!
这个狗贼,既没有文采,也缺乏学识,却与我同为宰相,一道共事进食,这简直是本相的奇耻大辱啊!”
既然心地里看不起卢杞,非常厌恶卢杞的为人,杨炎开始不愿意与卢杞一道,共事进餐了。
于是,每当到了在政事堂共同处理完公务,与卢杞一道进餐之时,杨炎总是喜欢假托有病,加以拒绝,对卢杞说道:
“卢相公,老夫身体有病,没有食欲,不能够与相公一起,共进午餐了,实在是非常抱歉!
万一老夫的恶疾,传染给了相公,老夫不是心里有愧吗?相公大人,你不要管我,请你自己随意。”
卢杞本就阴险狡猾,心底狭窄,听了杨炎嫌弃的托词以后,更加怀恨在心,越发把杨炎恨入骨髓,总想伺机报复。
回到府衙,卢杞禁不住气愤,对僚属说道:
“杨炎这个老家伙,不是明明看不起我,不愿意和我一道共事吗?
为什么反而要阴阳怪气,说些抓屎糊脸的鬼话,令人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你这个老家伙,不要得意忘形。等我在朝中培植好自己的势力,树立自己的威望,争取到陛下的强力支持以后,我要让你这个老贼看看,究竟鹿死谁手,谁能够笑到最后。”
卢杞暗暗打算道。
太常博士裴延龄,同卢杞一样,也是一个奸诈小人,与卢杞臭味相投,十分亲近,卢杞引为知己。
不久,卢杞上书皇帝,引荐太常博士裴延龄,为集贤殿直学士。李适下旨同意。
杨炎与卢杞各树党羽,相互争斗,斗气使狠,矛盾冲突变得日益公开尖锐。
卢杞与杨炎一样,都非常阴险狠毒,对那些不附和谄媚自己,自己心里不满意的人,都一定要上书弹劾,请求皇帝罢黜贬斥,甚至恶意陷害,欲置之于死地。
5
其时,除了骄横跋扈的河北藩镇,不听从皇帝旨意的以外,其他地方藩镇,也纷纷仿效,越来越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大唐朝廷君臣忧心忡忡,担心新的反叛战乱再起。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六月初,李适准备下旨,晋升淮宁节度使李希烈的爵位,加封李希烈为南平郡王,汉南、汉北兵马招讨使,以安抚割据一方的淮宁镇节度使李希烈,希望李希烈能够带头,听从朝廷号令。
李适以此作为条件,命令李希烈督率自己的藩镇军队以及各道兵马,前去讨伐不听从朝廷旨意的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
宰相杨炎,对李适信任笼络淮宁镇节度使李希烈的做法,并不认同。君臣意见,发生了分歧。
杨炎于是进宫上殿,规劝并警告李适说道:
“陛下:
微臣对李希烈的了解颇深,十分清楚李希烈的品行个性,知道李希烈为人凶狠暴戾,六亲不认,并不是什么良善之辈。
所以,微臣以为,李希烈并不可靠,不值得陛下信任。陛下千万不要相信李希烈效忠朝廷的承诺,对他委以重任。
陛下不信的话,臣可以为陛下介绍一下李希烈的为人处世和品行操守。
李希烈本是淮宁镇节度使李忠臣(董秦)的族侄。起初,淮宁镇节度使李忠臣(董秦),对族侄李希烈的恩德深厚,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孩子,亲近信任的程度,没有哪个人能够比得上。
但最终,李希烈还是利欲熏心,翻脸无情,驱逐了自己的叔父李忠臣(董秦),并夺取了叔父的节度使职位。
由此可见,李希烈是一个绝情绝义,背信弃义,不讲道义亲情的不孝逆贼。
从前,李希烈无功于朝廷,尚且态度强硬,对抗朝廷,既不守朝廷的国法,也不听从陛下的旨意。
假如此次,陛下让李希烈率领各道军队,前去平定了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的反叛,立下了天大的功劳,李希烈的威望和势力,必将更加强大,越发不可一世。
请问英明的陛下,到时候,朝廷将用什么官职爵位和金银珠宝,去奖励他,控制他不背叛朝廷呢!”
李适不听宰相杨炎的建议,回复杨炎说道:
“爱卿啊:
朕这样做,自有深意。此所谓三士争桃之计。
诸镇相互讨伐攻击,你争我斗,又不费大唐朝廷的一兵一卒,一丝粮草,有何忧虑呢?
他们任何一方,战胜或者失利,都对朝廷没有任何实质上的伤害,何乐而不为呢?”
杨炎坚持己见,再三反对,对李适进谏说道:
“陛下:
臣以为此举不妥,不是一劳永逸之策。
假如李希烈率军,前去平定了梁崇义,陛下不给予李希烈奖励,能行吗?
陛下这样做,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必将及其身,能让其他地方藩镇,心服口服,心悦诚服吗?
何况,李希烈率军前去,平定了梁崇义以后,必然就会壮大李希烈的地盘和实力。
这样的话,朝廷就更加难以控制李希烈了,对朝廷以后对藩镇的处置,将会更加不利了。
请陛下深思!”
李适对杨炎阻挠自己的讨伐大计,愈加不满,怒气冲冲地对杨炎说道:
“爱卿啊:
李希烈与梁崇义,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这个简单的道理,你也不明白吗?
你就不要自以为然,推三阻四,阻挠朕讨伐梁崇义的大计了。朕自有神机妙算。
即使真如爱卿所言,李希烈侥幸取胜,壮大了李希烈的地盘和实力,实际上也对朝廷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伤害,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
何况,这样做,能够消耗他们彼此的实力呢!”
李适与宰相杨炎,因为封赏李希烈的问题,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对杨炎的刚愎自用,自以为是,非常愤怒。
最终,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六月初六,李适没有接受宰相杨炎意见,依然颁布了命令李希烈讨伐梁崇义的旨意。
6
李适的圣旨下达之时,正逢炎热多雨的盛夏季节。
因多日以来连续降雨,大雨连绵,淮宁镇节度使李希烈,未能按照皇帝旨意,按时进军,前去讨伐抗拒朝廷旨意的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
李适非常担心愤怒,于是颁布诏书,责备淮宁节度使李希烈,首鼠两端,违背君令。
卢杞见李适担心愤怒,心里暗暗高兴,决定利用这个大好机会,去陷害宰相杨炎。
于是,卢杞暗中上书,建议李适说道:
“陛下啊:
臣私下以为,淮宁节度使李希烈,之所以故意拖延不进,不去讨伐梁崇义这个反贼,是因为当初杨炎谗言设计,陷害刘晏,而引起了李希烈不满怨恨的缘故。
陛下何必为了顾惜区区一个杨炎,想暂时保存他的声誉威望的缘故,而得罪了强权人物李希烈,毁坏了帝国讨贼除恶的大功业呢?
微臣建议,陛下不如下旨,暂时免除杨炎的相职,让李希烈高兴高兴,促使李希烈放心,好尽快出兵讨贼。
等到李希烈率军平息了叛贼梁崇义以后,陛下再重新起用杨炎为相,不是更好吗?
微臣以为,实施暂时罢黜杨炎,以让李希烈满意的缓兵之计,对于朝廷是利大于弊,并没有什么妨害。”
李适大喜,赞扬卢杞道:
“爱卿说得很对!真是两全其美的好计!
杨炎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令朕很不高兴!让杨炎稍稍地休息一下,暂时罢去相职,朕与李希烈,都会非常高兴!”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七月初三,李适下旨,改命杨炎为左仆射,罢同平章事;
任命前永平节度使张镒,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任命杨炎的死对头,朔方镇节度使崔宁,为右仆射,以制衡左仆射杨炎。
杨炎被皇帝免掉宰相职务,卢杞心里还不满足,担心杨炎死灰复燃。
卢杞暗中打算,给予杨炎最后一击,于是与僚属秘密策划。卢杞义正辞严地对僚属说道:
“诸君:
杨炎祸国殃民,已经天人共愤。陛下如今,对杨炎的专权误国,已经非常不满愤恨。做臣子的,怎么能够不为君王分忧呢?
我们何不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痛打落水狗,置杨炎这个奸贼于死地,叫他永世不得翻身,为贤相刘大人报仇雪恨呢?”
僚属们点头称是,纷纷献计献策。
卢杞的机会,很快就到来了。
7
当初,杨炎是元载一党,一直十分憎恶判度支刘晏、京兆尹严郢等贤明士大夫。
担任大唐宰相以后,杨炎挟私报复,陷害罢黜刘晏之后,又撺掇皇帝下旨,把严郢降职为大理寺卿。
卢杞为相以后,了解到了杨炎挟私报复,陷害严郢的信息,对两人的恩怨,非常留意,决心拉拢大理卿严郢。
不久,卢杞上书皇帝,荐引大理卿严郢,为御史大夫。李适正信任卢杞,一口答应。
大理卿严郢,晋升为御史大夫,对卢杞感激涕零,一直思量报答卢杞恩情。
在此之前,杨炎也准备在京师长安,营造自己杨氏家族的家庙,以方便就近祭祀杨氏家族的祖宗神灵。
那时,杨炎建造家庙,财力不足。恰好杨炎有一处住宅,在东都洛阳。
于是,杨炎便请河南尹赵惠伯帮忙,把他在洛阳的那所住宅卖掉,以便筹措急需的钱财。
河南尹赵惠伯答应,但却并没有完全按照杨炎的吩咐去做,将住宅卖给私人,而是将杨炎在洛阳的住宅,买来以后,充当了河南尹的官署。
御史大夫严郢按察杨炎买卖房屋之事,大喜,认为河南尹赵惠伯假公济私,讨好宰相杨炎,打算借此事,去陷害打击杨炎。
于是,御史大夫严郢,便上书皇帝,弹劾杨炎道:
“陛下:
臣探查得知,杨炎身为朝廷的重臣,却将自己家里普通的一座家宅,高价卖给了官府,去做河南尹的官署。
臣以为,杨炎身为大唐宰相,身居高位,却假公济私,浪费朝廷公帑,以谋私利,很不合适。
臣私下认为,在这场买卖之中,定有不当得利的事件发生,甚至可能有贪污腐败,贪赃枉法的行为。
请陛下速速派人,严查此事,以杜绝损公肥私、贪赃枉法的行为发生,申明朝廷公正严明的法纪和天下大公的宗旨。”
见到御史大夫严郢弹劾左仆射杨炎的奏章,卢杞大喜,立即禀告皇帝。
李适见杨炎假公济私,贪赃枉法,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宰相卢杞道:
“爱卿啊,左仆射大人借买卖家宅,损公肥私,令人厌恶痛恨。
请爱卿,亲自调查此事,务必弄个水落石出,以还左仆射大人清白。”
宰相卢杞,遂召来大理正田晋,商讨处罚左仆射杨炎、河南尹赵惠伯二人狼狈为奸,贪赃枉法的刑律依据。
大理正田晋,遂建议卢杞道:
“相公大人:
根据大唐朝廷的刑律,本人管理官府设立的市场,购买物品获取余利的,以敲诈勒索罪论处。
本官认为,以敲诈勒索罪论罪,应当剥夺杨炎和赵惠伯二人的官位,予以免职为好。”
卢杞认为大理正田晋这样的处罚建议实在太轻,不足以泄愤,很不满意,大怒着对大理正田晋说道:
“田大人:
你身为大理正,理当秉公执法,执法严明,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才是。
如今,你却畏惧权势,谄媚权贵,纵容犯罪行为,所做的判决太轻。
这不是知法犯法,违背公正严明的执法宗旨吗?”
卢杞于是上奏皇帝,将大理正田晋,贬为衡州司马。
卢杞下令,命令其他的大理寺官吏,重新来商议这个案件,寻找惩治左仆射杨炎、河南尹赵惠伯二人的严厉刑律。
办案的大理寺官吏,有了大理正田晋这样的前车之鉴,于是都顺应卢杞的心意,一致判定道:
“宰相大人:
按照唐律,在本人主管的公务中,自行盗窃的,这叫做知法犯法,监守自盗。
知法犯法,监守自盗,这种罪行,性质十分严重,论罪处罚,应当将两人,都处以绞刑。”
卢杞听了大理寺官员的判定,大为满意,称赞大理寺官员道:
“诸君:
这样做,严格依照法令处罚,不因为犯罪者的地位,而荒废国家法律,这才叫公正合理,执法严明,有法必依嘛!”
卢杞迅速将大理寺官员的判决结果,上奏皇帝,准备按照监守自盗的刑律执行,对杨炎、赵惠伯二人严厉惩罚。
不想,卢杞上奏以后,李适并没有同意这个处罚。卢杞闻听皇帝意见,恐惧不安,心里非常担心,对亲信僚属说道:
“诸君:
大事不好!杨炎这个恶贼,真是深不可测啊!陛下不肯批准,定有深意。如果杨炎逃出我们设置的陷阱,势必对我们反噬。到时候,我们打蛇不成,反被蛇咬,定将遗恨终身。”
亲信僚属也认为在理,六神无主,急忙询问卢杞道:
“宰相大人,计将安出呢?”
卢杞沉吟起来,急思应对之策道:
“诸君勿急,本相自有妙计!”
8
那时,左仆射杨炎的杨氏家族家庙,濒临曲江,位置非常靠近原太子太师萧嵩的家庙所在的地方。
而太子太师萧嵩家族当初的萧氏家庙,也濒临曲江一带修建,位置非常好。
玄宗皇帝认为,曲江一带,是一个专供皇亲国戚,官吏百姓娱乐游玩的地方,非常热闹嘈杂,不是建造神灵庙宇的合适场所。
玄宗皇帝便下旨,命令太子太师萧嵩,将自己萧氏家族的家庙,从曲江迁移走。太子太师萧嵩不敢拒绝皇帝的旨意,立即执行,将萧氏家族的家庙迁走了。
卢杞沉思之中,突然想起了这件往事,遂大笑起来,对亲信僚属面授机宜说道:
“本相有计了!只需要如此如此,定叫杨炎这个奸贼,死无葬身之地,永世不得翻身。”
亲近僚属一听,皆大笑起来,连连称赞道:
“宰相大人神机妙算,果然是诸葛孔明一般的英杰!属下等自愧不如。”
9
卢杞遂借机上书,向李适打小报告,诬陷左仆射杨炎说道:
“陛下:
臣私下里听术士们讲到,曲江这个地方,有帝王之气,不是一般人可以居住的地方。
所以当初,英明睿智,深通地利玄理的玄宗皇帝,才命令太子太师萧嵩,迁走他们的萧氏家族家庙。
臣发现,一直以来,杨炎都野心勃勃,心怀叵测,当初一门心思,与奸相元载勾结,就是想图谋不轨,背叛朝廷,甚至有妄自称尊的非分之想。
臣私下猜测,杨炎一定是看中了曲江那块地方,认为那块地方,有帝王之气,是风水宝地,所以,一门心思,要在那个地方,建造杨氏家庙,以祈求神灵护佑。”
卢杞的谗言,触动了李适隐秘敏感的神经。李适听信了卢杞的谗言,勃然大怒,对卢杞说道:
“宰相大人所言甚是!
杨炎那个恶贼,当初就心术不正,一心一意,追随奸贼元载,陷害忠良。定是这个恶贼,心怀叵测,欲尽诛忠臣烈士,让皇家成为孤家寡人,失去人心支持。
先前,那个恶贼,就在藩镇面前,说朕坏话,欲嫁祸于朕,朕还不以为然,认为他是无心之举。
现在看来,这厮阴险狡诈,蓄谋已久,原来早就想要收买人心,图谋不轨啊!
幸好爱卿忠贞,尽早发现恶贼奸情,避免了祸起萧墙。不然的话,朕被奸佞蒙蔽贻误,定会酿成难以弥补的大错,让朕悔恨终生,愧对列祖列宗。”
李适认为卢杞所举报的,全是事实,杨炎的的确确野心勃勃,欲图不轨。
李适被愤怒冲昏头脑,欲下旨严厉处罚杨炎,永绝后患。卢杞见状,暗喜。
10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十月初十日,李适下旨罢黜左仆射杨炎道:
“前宰相杨炎,贪赃枉法,违法乱纪,迁移家庙,违反朝廷礼制规矩,欲借帝王之气,壮大家族,图谋不轨。
念杨炎早年,曾为帝国立下功勋,对朕有拥戴之功,朕一向仁慈宽厚,奖惩分明,欲以宽大为怀,安置杨炎。
着即免去杨炎左仆射的职位,贬为崖州司马,反省自己的罪过,以戴罪立功,重新报效朝廷。”
11
杨炎知道,卢杞的弹劾,说中了皇帝心事,根本无法为自己辩护,只有自认倒霉,渴望东山再起,再与卢杞一决雌雄。
被贬以后,经过万里颠簸,杨炎以及家族老小一行,终于行至了距崖州一百里的地方。
不想,卢杞痛打落水狗,根本不给杨炎反戈一击、报仇雪恨的任何机会。
杨炎一行,终于顺利到达崖州的贬所。杨炎正在暗自庆幸,上天保佑,一路平安,没有遭遇厄运。
不想,皇帝派遣的杀手李昊泽等使节,已经紧紧跟随,到了崖州贬所。
使节李昊泽,赶上杨炎,口传皇帝圣旨,命令随从武士,将杨炎秘密地绞死了。
河南尹赵惠伯,也受到了杨炎案件的牵连,被皇帝贬为了费州多田县尉。
不久,皇帝下旨,将赵惠伯诛杀。河南尹赵惠伯,也受到杨炎牵连拖累,而蒙冤而死。
杨炎不会想到,报应居然来得是这样的快。谗言害死左仆射刘晏不久,自己这个左仆射,也步了刘晏后尘。
最终,机关算尽的杨炎,也因触怒皇帝和权臣卢杞,而被秘密地绞死,身首异处。
12
杨炎被缢杀以后不久,李泌终于等来了好消息。
建中二年(781年)九月,李适似乎终于想到了当初曾经教授自己学问的师长李泌。
于是,李适皇恩浩**,下旨将李泌从醴州三州团练使任上,调到人杰地灵、富庶繁华的杭州任职,担任杭州刺史。
13
此时的杭州,还远没有后来那么美丽繁华。地旷人稀,海水内侵,就连杭州城市居民的饮水,都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建中二年(781年)九月,李泌上任杭州刺史一职,一直到兴元元年(784年)正月,李泌离开杭州,赴京任职,担任大唐宰相,总共在杭州呆了两年又两个月之久的时间
在杭州刺史任上这期间,李泌尽忠职守,爱护百姓,勤劳王事,功绩显赫,有很多开创之举。
在历时两年又两个月的时间里,杭州刺史李泌,在杭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奠定了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良好根基。
一直至今,李泌福泽后世,杭州这座举世闻名的美丽大都市的人民,依然在欣赏着李泌留下的遗迹,享受着当初李泌治理杭州时留下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