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一百七十六回 李长源兴修水利 造福于杭州百姓

字体:16+-

1

建中二年(781年)九月,李泌接旨,携带自己的眷属,来到杭州,担任杭州刺史。

上任不久,李泌就做下了一件造福杭州百姓的好事,一直恩泽后世。

杭州刺史李泌,牵头主持,组织杭州官吏百姓,在杭州城里,修建了六井等水利设施。

六井等水利设施的修建,解决了数百年以来,长期困扰杭州百姓的饮水问题。

从此以后,杭州城市发生了一场巨变。杭州华丽转身,成为了天堂之地。

李泌的开天辟地的惊世创举,至今依然大受杭州百姓的赞誉,创造了一个“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神话。

2

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还根本就不存在杭州这座大城市。

杭州城市所处的那快地盘,还只是一个很大濒临大海的一个海湾而已。

杭州的初民,大多聚居在杭州周边的凤凰山等小山之上,主要以渔猎为生。

后来,沧海桑田,海退人进,才逐渐有了杭州的田园和城市。

海退之时,由于钱塘江泻下的泥沙,逐渐淤塞了海湾口,便在群山和海涂之间,留下了一个泻湖。

而这泻湖,恰好就在杭州城市的西边。于是,官吏百姓便称这座泻湖,为“西湖”。

而西湖的出名,始于唐代。

唐王朝前期,是一个强盛而充满诗情画意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国家富庶、充满诗情画意的的时代中,人们的生活富裕幸福,官吏百姓一个个都充满自信和乐观的情绪。

庶民百姓,既向往功名利禄的事业,又追求充满诗意的美好生活,常常寄情于青山绿水之中。

于是,这一泓美丽的湖水泻湖“西湖”,便幸运地成为了官吏百姓游乐和文人骚客们诗赋灵感的源泉。

3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时,隋文帝废弃赫赫有名的钱塘郡,改置杭州。

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开皇十一年(公元561年),隋王朝著名的将作大臣杨素,奉皇命开始营建杭州城池。

杨素率先在杭州的凤凰山上,依山筑城。

杭州城的城市,周长约三十六里九十步。杭州城的南北,分别在吴山与钱塘门之间;而杭州城的东西,则分别在盐桥河与西湖之间。

凤凰山上的这坐简陋初创的城池,就是历史上最早的杭州城的雏形。

杭州城筑好以后,官府居民逐渐迁入,人数也越来越多。百业繁盛,杭州慢慢地走向了繁荣。

据《乾道临安志》记载:

自陈置钱唐郡,隋废钱唐郡为杭州之时,杭州有户口约一万五千三百八十户;

唐贞观年间,杭州有户口三万零五百七十一户,人口一十五万三千七百二十九人;开元年间,杭州的户口,则剧增到八万六千二百五十八户,人口约四十万人。

“但杭之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咸苦,居民零落。”(苏轼《乞开杭州西湖状》)杭州起初的发展,并不顺利。

当时,杭州的城市基础设施,居民的生活生产条件落后,实际上还都是很差很差的。

杭州的地下水,十分咸苦,不能饮用,制约了杭州居民生活和生产的发展。

老百姓积年累月,或者集用雨水,或者是不辞辛苦地前往西湖或者到周围的山上,去取泉水,生活十分不便。

饮水难,遂成为了当时杭州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所以历史上,杭州一直是一个多井的城市。它的城市发展,与井的发展历史,休戚相关。

这一点,从杭州现在仍然保留着的老地名上,还可以得到准确的印证。

如大井巷、小井巷、方井弄、井弄、百井坊巷等等,都是杭州著名的地方。

但旧时杭州的水井,与其他城市看到的取用地下水的普通的井,有所不同。

因为杭州的水井的水,大多取自西湖。

杭州原本是钱塘江和东海的故地,虽经沧海桑田,变成了陆地,但杭州的地下水,依然还是保留了海水的部分特征,咸苦不能饮用。

老百姓为了生活,无可奈何,只能到很远的西湖等山泉湖泊,去取水。

官吏百姓的生活非常不方便不说,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

起初,李泌刚刚到杭州就任刺史那几几天,并不十分了解杭州的水源情况。

作为杭州的最高地方长官杭州刺史,衙署里,自然而然有人为官府服务,解决饮水问题。

李泌看到,杭州城里,内河河道纵横,人口众多,市场繁荣,居民已经接近十万户,不禁被江南的秀丽和富庶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心里非常高兴。

那时,李泌到任杭州刺史之时,已经是秋季九、十月份了,早已过了夏天多雨的季节。

杭州城里,也已经连续好长一段日子,晴朗无雨了。长期依靠雨水过活的杭州庶民百姓,不得不考虑起了一家老小的饮水大事。

4

李泌到任的第二天,就走马上任,开始了治理百姓。

李泌身先士卒,带着杭州府里的大小官吏,分头行动,开始外出,四处巡查城市乡村,考察民情,过问民间疾苦。

秋高气爽,气温宜人。李泌一行,一大帮子官员狱吏,一路游山玩水,愉快交谈,不知不觉,就巡视到了吴山脚下。

此时,一个壮观的场面,出现在了李泌一行人的眼前。

只见,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有的背着木桶,有的提着小水桶,有的挑着盛水的担子,带着五花八门的运水工具,步履匆匆,不约而同地向山上走去,就像一个盛大的节日。

李泌从来就没有见过如此景象,看见此情此景,不禁大为诧异,心里疑惑不解。

李泌觉得十分奇怪,来不及询问身边的官员,就急忙上前,拦住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关切地询问老人道:

“老人家,贵姓啊?您白发苍苍,年老体衰,匆匆忙忙,背着一个木桶,上山去干什么去啊?”

老人一边走着,一边急急忙忙地回答李泌道:

“大人啊,小民免贵姓张,张去疾是也。刺史大人刚来杭州,有所不知。

老头子我,不为别的,是上山去为家人背水啊!”

“老人家,城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不是也有很多水吗?想来,城里的地下水,也必定是非常丰富,取用十分方便的。

李泌不解的是,山上又没有什么神奇的泉水,为什么老人家,舍近求远,舍易求难,非要跑那么远的路,那么辛辛苦苦地跑到山上,去背水呢?”

李泌还是不能十分理解,询问老人道。

张去疾老人急忙向李泌解释说道:

“不怪李大人不知道。李大人初来乍到,常在他地为官,恐怕还不了解杭州城里的水质啊!

城里河道里的水,和城里的地下水,大都是海水侵灌,水质又苦又咸,难以下咽。

无法饮用不说,还会让一家人生病啊!”

李泌擅长医术,平时公务闲暇之时,一向喜欢带着自己的妻子孩子,走乡窜巷,到民间去,关注了解风土人情,顺便为官吏百姓,行医治病。

“原来如此!

哎呀,本官糊涂,还不知道杭州人民,饮用的大多是卤水。百姓长期饮用咸水,会生疾病,对百姓的健康十分不利啊!

请问老丈,历任朝廷命官,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要为百姓,解决这个民生问题呢?”

李泌听后,深为不安,急忙客气地向老人张去疾问道。

老人张去疾贤明,体谅官府的困难,急忙向李泌解释道:

“刺史大人:

不是朝廷官员不为,而是不能啊!饮水工程十分浩大,国家又遭遇多年战乱,天灾人祸不断,没有财力人力支持,怎么可能解决呢?

没有办法,各家各户的老百姓,就只有各想办法,节约用水,或者积存雨水使用了。你看家家户户,不是有很多很多水缸,瓶瓶罐罐等盛水器具吗?”

“多谢老人家的指点!本官初到贵处,还不了解贵地的风土民情、民间疾苦,是本刺史的失职啊!

耽误老人家的时间了。

李泌和老人家今生有缘,希望老人家有空,多到刺史府里来玩玩,对李泌多多指点。”

“刺史大人说哪里话呢?张去疾一芥小民,能够认识刺史大人,就是天大的荣幸了,说什么指点呢?

哎呀,要是有哪位大人,能够帮助我们杭州百姓,解决饮水问题,那就是大福了哦!我们杭州百姓,可是积了大德了啊!

我老头子哪怕死去,也会乐得合不上眼哦!”

张去疾一边说着,一边佝偻着自己的身子,艰难地向上山走去,抢着给家人运水。

5

李泌目送张去疾老人的身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消失,把张去疾老人家的话,牢牢记在了心里。

李泌的心情,突然沉重起来。李泌没有继续向前巡查,立即对手下官吏们说道:

“诸君,我们今天的巡查,就进行到这里吧!我们打道回府,先回到城里,去好好看看一下再说吧!”

刺史手下官员衙役也走累了,乐得赶快回城回家,没有一个人有反对意见。

官吏衙役一大帮子人,簇拥着刺史李泌,迅速地返回了杭州城里,四处观察起城内的水道来。

李泌亲自从河中,舀了一瓢清清的水,亲口尝了尝,果真是苦不堪言。李泌又从旁边一户百姓打的水井里,打了一些水来,亲口尝了尝,也是如此,知道张去疾老人所言非虚。

李泌禁不住皱了皱自己的眉头,赶忙询问身边侍候的当地衙役张云道:

“张云啊,本刺史听说你是杭州本地人,一定十分了解杭州百姓的实情。

李泌曾经在多处做官,走南闯北,大唐的南方、北方州郡,走过的地方都很不少。

凡是经过的大小州郡城镇,哪怕是再干旱,再贫瘠,那里的水,也大多甘洌,可以饮用。

为什么杭州城里的水质,如此恶劣难咽呢?”

李泌询问张云道。

“不瞒大人,我们杭州城里的水,跟别处的水比较,显得十分特殊。

一眼望去,城里河流纵横,水流众多,实际上用水,却很艰难。

地下水的水源,大多来自于城里河道,实际上井水也无法饮用,只能作为洗刷之用。只因为,杭州城里河道里的水,大都与钱塘江相连。而钱塘江江水,又连着茫茫无际的东海。

钱塘江江水潮起潮落时,钱塘江水连着海水,常常倒灌入杭州城里的河道中,致使河水,也跟着变咸。

因此,特别是遇到天旱年份,杭州城里的河道,逐渐干涸时,江水海水的倒灌现象,就变得更加严重,杭州城里的河水,也就越发难以饮用了。

无法可想,全城的老百姓,便只好纷纷放弃自己的主业,全家男女老小,一起出动,上山背水,四处找水。

天旱年份,家家户户,积存的雨水都不多,山上的山泉也常常断流,百姓生活,尤其艰难啊!

常常是全家男女老小,整天什么事也不能做,跑个十数里路,四处找水,才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饮用。”

张云一脸苦相,向李泌述说道。

“哎呀,原来如此。城里没有饮用水,这可是一个极大的民生问题啊!

不仅影响杭州百姓的生活,也影响老百姓的生产,阻挠杭州经济发展啊!

诸君,李泌不是向你们夸口说大话,我一定要竭尽全力,帮助杭州百姓,解决饮水缺乏这个这个严重的问题。

张云啊,你可知道,杭州城市附近,哪里才能够寻找到甘甜可口,能够饮用的水源呢?”

李泌继续探寻,询问张云道。

随从张云见李泌答应解决杭州城里百姓的饮水问题,一阵激动,急忙告诉李泌说道:

“刺史大人,我们杭州,降雨十分丰富,其实并不缺水源。除了周围山上,有甘甜的泉水,还有就是西湖之水,也还不错。

西湖之水,大多来自四周的山溪。虽然没有山上的泉水甜美可口,但人畜饮用,也似乎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张云的话,一下子提醒了李泌。

李泌若有所悟,继续问张云道:

“张云啊,既然西湖里,就有现成的饮用水源,为什么多年以来,就没有官府官吏想到,解决百姓的饮水问题呢?

难道是历任朝廷官吏,只知道贪赃枉法,盘剥百姓,不关心百姓疾苦吗?”

“不瞒刺史大人,也不是朝廷官吏,只知道搜刮百姓,完全不关心百姓疾苦,而是解决杭州百姓饮水,实在太过艰难。

小人是本地人,又长期在官府任职,最清楚这些情况。

大人之前的几任杭州主官,起初都雄心勃勃,想为杭州百姓做些好事,解决饮水困难,但最后都铩羽而归,抱憾离去。

不是官员们无所作为,不肯为百姓办事,实在是解决饮水,太过艰难,工程太过浩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说,还有许多实际的技术问题,也难以一一破解。”

张云头脑清晰,为李泌一一讲述道。李泌一边听着,一边点头,鼓励僚属官吏道:

“诸君:

李泌虽然愚笨,但杭州城里,有四十万官吏百姓,人多力量大,主意多。李泌就不信,不能够解决这个饮水问题。

那好!诸君啊,你们各就各位,各忙自己的事情去吧,张云留下侍候,就行了。

张云啊,你是本城土著,最了解杭州城里的实际情况,你带我去好好看看,杭州城市四周的情况。

我要先看看,西湖之水,离城市有多远,取用是否方便。然后,我们大家在一起好好商量商量,协商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彻底解决杭州城里的饮水问题。

人定胜天,我就不相信,杭州四十万官吏百姓,会解决不了这个小小的饮水问题。”

李泌信心十足,向僚属们分配任务道。

“好!刺史大人,我们谨遵吩咐!”僚属们各自离去,张云庚即带着李泌,向西湖的方向走去。

李泌、张云两人,信步走到了浣纱河边。李泌发现,浣纱河的水,实际上也可以饮用,而且离杭州的钱塘城门很近,心里不禁十分欣喜,信心更足了。

6

探勘水源之地完毕,李泌、张云一道,回到了府衙。

忙碌了一整天,回到府衙后的官署,李泌早已经饥渴交加,疲惫不堪。

卢巧稚知道丈夫劳累,与李瑞、赵芯儿夫妻一道,侍候丈夫吃饭,洗漱后,就吩咐李瑞,侍候李泌休息。

卢巧稚害怕影响丈夫的休息,就轻轻关上房门,前去照顾孩子们睡觉去了。

晚上,疲惫不堪的李泌,却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心里十分兴奋。杭州百姓的饮水问题,一直萦绕在李泌心里。

越想越兴奋,李泌最后根本就没有了睡意。

李泌干脆从**爬起来,穿上睡衣,走到水房里,拿起纸笔,写写画画,设计起饮水工程的蓝图来。

7

忙碌了整整一晚,治理饮水的方案,终于有了一些头绪。李泌激动不已,恨不得立即动起手来。

第二天一早,李泌就雷厉风行地行动了起来,紧急通知僚属们,到衙署会齐。

时间到了,官吏们纷纷到齐。

李泌与僚属衙役们寒暄几句,就亲自出马,带领手下的官吏衙役,前往钱塘门和涌金门之间,进行实地勘察。

勘察完毕,李泌一行,再次回到了刺史府衙,与精通水利的官吏们,一道商量谋划了起来。

僚属张越,十分精通水利,知道李泌把解决杭州百姓饮水,作为第一要务,就率先站出来,向李泌建议说道:

“刺史大人:

属下以为,办理事情,应该先易后难,一步一步来。欲速则不达,心急不得。

帝国遭受多年战乱,民穷国衰,官府、百姓的财力有限。

属下建议,我们不如先在城里东南西北的几个方向,分别挖上几口水井,先就近解决一下城市百姓的饮水问题为好。

如此,工程耗费不多,工程量不大,事半功倍,很容易成功,也能够解决百姓的一时之急,不至于劳民伤财过度,最终半途而废,留下一个烂摊子。

大人以为如何?”

僚属张越的意见,与李泌的意见不谋而合,李泌大喜,赞扬僚属张越道:

“张大人言之极当!

昨晚,李泌着实花费了很多功夫,想了一晚,东画画,西画画,头脑里才有了与张大人类似的方案。

张大人果然不愧为水利方面的杰出人才,真是杭州百姓之福啊!”

李泌赞扬僚属张越的意见,并拍板道,“我们的总体方案,就按照张大人的设计去做,李泌没有异议。

诸君,治水的总体方案,我们就这样确定。如果翻来覆去地讨论,最终众说纷纭,会一事无成。

现在,我们再来具体地设计规划一下,引水设计的图纸和实施的具体方案。

请诸君开动脑筋,不吝赐教,集思广益。”

李泌和自己的僚属们认真细致地研究了起来。僚属们见自己的主官刺史李泌这样认真热心,谁敢怠慢呢?

8

李泌与自己的僚属张越、张云等内行官员,认真研讨以后,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设计方案。

首先,就是在城里的六个方向,修建六口大池(大井)。六口大池(大井),修建在城内的居民聚居之处,砌以砖石,蓄积饮用水,防止污水和咸水侵入。

每一个大的水井,全部都由入水口、地下沟管、出水口这三个部分组成。采用“开阴窦”,即开暗渠的办法,来引水源。

为了避免与河道里的咸水想混,影响水质,大家设计的,是专门专用的引水通道。

其次,将西湖的东岸,即涌金门至钱塘门之间的湖底,进行以此清淤疏浚,把这部分湖底,挖成一个巨大的入水口。

这些西湖的入水口,与出水口之间,开挖深沟,安上管道,使入水口与出水口的水相连,引湖水进入方井之中。

在入水口的地方,砌上砖石,外面打上木桩护栏,在水口中的地方,蓄积清澈的西湖水。

为了适应不同季节水流大小的情况,有的地方还设有水闸,可随时启闭,控制水流的进出多少,以免造成祸害。

城里的这六口大池(大井),就类似一座小型的地下蓄水池。

这些地下蓄水池的面积较大,水量较多,且水源大多出自山泉,水质较好,从而保证了城市居民的饮水需要。

9

饮水工程的设计方案,很快就完成了,李泌和僚属们都很兴奋,仿佛成功已经在望。

李泌处事一向谨慎,事事追求完美。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一举成功,李泌还集思广益,把饮水工程的设计方案,交给官府和民间精通水利设施的官吏百姓士大夫,进行广泛的研讨,并进行了一些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经过官府、民间,精通水利的士大夫审定的最终方案,终于落实下来,大家都欢呼雀跃。

精通水利的士大夫张越请求李泌道:

“刺史大人:

属下以为,这个饮水工程的设计方案,方便可行,可谓杭州历史上的壮举。

这个方案,既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花费甚少,也考虑了一般生活用水与饮用水的不同,以及雨季防洪以及雨水、污水的排放等诸多问题,可说是尽善尽美。

属下以为,这个过程,可以尽快实施了。

相信这个治水工程,在英明的刺史大人的主持领导下,一定能够顺利完成,造福杭州百姓,青史留名。

请大人发言,宣布实施!”

“好的!多谢诸君努力!张大人的意见非常好。我宣布,杭州饮水治理工程,开始动工!”

李泌兴奋地挥动大手,亲自挖下了第一锹泥土。

10

虽然治水方案,已经顺利地落实实施,但李泌以及全城官吏百姓都十分清楚,在城里挖上六个大池(井),以及建立引水渠,进水口,分水渠等一系列治水工程,其实并不简单,而是一件十分浩大,十分复杂的事情。

就说一点,精通水利的士大夫和官吏百姓,就能够看出这个过程的复杂和其中遇到的困难。

杭州城城里的地势,并不平坦,高低不同。如何顺利地引水,就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完成的。必须进行准确的测量,准确的设计和施工才行。

况且,修建引水渠时,还要保证,饮用水不能与河道里的咸水以及居民污水相混,还有雨季与旱季不同水量的调节处理等等难题。

好在,杭州城里的官绅百姓,都非常理解,刺史李泌此举,这是造福杭州百姓的大好事。

所以,听到刺史李泌下令,正式动工,修筑杭州城里的饮水工程,大家都非常支持拥护。

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地位高低,杭州官吏百姓,都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心朝着一处想,劲朝一处使。

就是不能够出钱出力,只要涉及到饮水工程占用百姓的土地房屋等,杭州官吏百姓,也能够豪爽大方地予以配合。

杭州的饮水工程,顺利地进行了下去。

11

虽然杭州的饮水工程,李泌委派了张越等内行的官吏士大夫、水利工程师专门负责,但每天,处理完衙署的公事,李泌都要到治水工程现场,去亲自看看,仿佛只有这样,心里才踏实。

就是妻子卢巧稚和孩子们,受到李泌的影响,也常常要一起去,凑凑热闹,体会一下工程的热烈气氛,鼓励鼓励施工的官吏、民工的士气。

工程分期分批、分段、分时,十分顺利地进行着。李泌见自己的设想,渐渐实现,终于为杭州百姓,做了一件造福万代的好事,心里十分满意

不久,由李泌委派官吏负责,组织民工,自涌金门至钱塘门之间,修建的分置水闸,也顺利完成了。

在西湖边上,按照最初的工程设计,挖的六个输水口,也在顺利地进行之中。

六个输水口,都掘地为沟,沟内砌石槽,在石槽内安装竹管,然后再铺暗道、分水管,把水引进城里。

按照设计,在城里居民聚居区的地方,挖的六个大大的池子(水井)的工程,进展也十分顺利。

水井引水渠水沟的内测,砌上石槽,在石槽内再安装竹管(北宋时改为了瓦筒),引西湖水,至杭州城内各地。

输水口的引水渠,与六个大池(水井)之间,也都用石槽与竹管相连,最后设置的六个可以露天取用的出水口,就成为了六口饮用水水井。

这六口杭州百姓取用饮水的水井的命名,也很有讲究。

后来,被杭州的官吏百姓,分别命名为“相国井”、“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和“小方井”,统称“六井”。

西湖之水,最终就这样顺利地引进了杭州城内。只要西湖水不枯竭,杭州的供水,就永远也不成问题了。

李泌到任杭州刺史,一下子就完成了这一个泽被后世的伟大利民工程。

12

后来,北宋的大文人苏轼,在《乞开杭州西湖状》中,赞扬杭州刺史李泌,修建杭州饮水工程的巨大功绩时说道,“民足于水,井邑日富”。

经过上千年的历史变迁,李泌当时主持修建的这六口井,如今还在老杭州城里的解放路,与浣纱路的拐弯处,留下了一口最具有纪念意义的象征性的水井“相国井”。

实际上,我们现代人,也不能够小看了杭州城里的这六口井的巨大价值。

李泌主持开建的杭州六口水井,在中国古代的城建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性的工程。

正是由于有了李泌主持修建的六口井,杭州遂得以百姓安乐富庶,更加繁荣昌盛,逐渐成为了天下名城,最终被称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号称天府之国。

13

杭州城里这个闻名中外的饮水水利工程,最终如李泌所愿,顺利完成了。

这个饮水工程,在杭州发挥了巨大的效用,解决了困扰杭州官吏百姓,数百年的城市饮水问题。

杭州官吏百姓,无论男女老少,自然而然,是大为欢悦,纷纷称颂朝廷的治理。

工程顺利完工的那一天,杭州城里的官吏百姓,都放下了手里的工作,走上了街头,载歌载舞,相互泼水游玩,成为了杭州一个盛大的节日。

看着杭州城里官吏百姓的欢乐节日场面,听着杭州官吏百姓的由衷赞美,品尝着甘甜的井水,李泌心里十分满意,欣慰而又自豪,往日的阴霾,一扫而空,禁不住感叹道:

“哎呀,感谢上天!感谢百姓!我到杭州任职,还算不虚此行,不枉此生!

我李泌虚度半生,总算这些日子的心血,没有白费。我李泌,终于为杭州百姓,做了一点福泽千秋的好事。”

妻子卢巧稚,仆人李瑞、赵芯儿夫妻,和孩子们,敬慕地看着李泌。

大家兴高采烈、激动不已,与民同乐,深深地沉浸在了治水成功的喜悦中。

然而,此时的大唐朝廷君臣,尤其是大唐朝廷北方州郡的官吏百姓,却没有杭州百姓这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