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初,宰相卢杞与御史大夫严郢两人,秘密勾结,共同罗织种种罪名,去陷害宰相杨炎与河南尹赵惠伯等文武大臣。
最终,卢杞如愿以偿,逐走逼死了宰相杨炎。
宰相杨炎死后,宰相卢杞,仗恃皇帝宠爱,独揽朝政,与朝廷诸多大臣,也产生了矛盾。
因为利益冲突,争权夺利的缘故,宰相卢杞,又与昔日的盟友御史大夫严郢,产生了隔阂和矛盾。
宰相卢杞,对御史大夫严郢的所作所为,越来越不满和愤怒,决定寻找机会,设计陷害御史大夫严郢及其党羽,将御史大夫严郢等大臣排挤出去。
不久,卢杞的好机会就来了。
2
适逢此时,朝中大臣蔡廷玉等人,被皇帝下旨贬官,流放偏僻的外地。
殿中侍御史郑詹,一时疏忽,错把押送蔡廷玉等被贬大臣的公文符信,递送到了昭应郡里。
不久,侍御史郑詹,终于发现自己的失误,大吃一惊。
侍御史郑詹急忙另行下令,命令昭应郡官吏,立即派遣差役张弢等,重新解送蔡廷玉等被贬大臣,前往原来圣旨上面所提到的贬谪之地。
当时,蔡廷玉等被贬官员,已经被张弢等差役,押送到了蓝田县一带。
差役张弢接受侍御史郑詹的新指令以后,立即改变路线,又押解蔡廷玉等人回头,向东边州郡而行。
蔡廷玉等人,曾经得罪过幽州节度使朱滔,一直对幽州卢龙节度使朱滔,心存恐惧。如今,朱滔公开背叛朝廷,蔡廷玉等人,越发害怕朱滔趁机报复,杀害他们。
见行程突然改变,蔡廷玉等人不明真相,以为差役张弢是要将他们这些被贬官员,押送给幽州卢龙节度使朱滔,叫朱滔去惩罚他们。
蔡廷玉等人心里,顿时十分恐惧。
差役张弢押送蔡廷玉等人,一路向东,慢慢走到了灵宝县西面,离幽州越来越近。
蔡廷玉等被贬官员,心里更加忧虑,又不敢过问差役张弢,押送命令究竟是什么。
为了免受幽州卢龙节度使朱滔的羞辱和折磨,蔡廷玉等被贬官员,便乘押送的差役不防备,纷纷投黄河而死。
押送的差役张弢,见蔡廷玉等被贬官员投黄河自杀,自己的差事办砸,心里十分恐惧,急忙回京,向自己的上司报告事情经过。
蔡廷玉等被贬官员,所犯罪行,并不严重,罪不至死。
李适听到,蔡廷玉等被贬官员投水自尽的消息以后,心里感到非常惊讶诧异,不知何故。
李适想知道蔡廷玉等被贬官员投水自尽的真相,便询问宰相卢杞说道:
“爱卿啊,朕并没有下旨,处死蔡廷玉等人,而是命令将他们贬谪远方。
你可知道,蔡廷玉等人,为什么会如此恐惧呢?
难道是有人,违背朕的旨意,私下向他们施加了压力,逼他们自尽,欲掩盖事实的真相吗?”
卢杞正想收拾不肯与自己同心的御史大夫严郢,见机不可失,立即抓住机会,向李适奏称道:
“陛下英明!
臣以为,这件事非同小可。不妥善处理,恐怕会让朱泚猜疑,会让朱泚猜测说,是陛下欲逼他们自尽的。
臣建议,请陛下下旨,立即派遣三司使长官,一道去审查侍御史郑詹,弄清事实的真相,追究他们假传圣旨的责任。”
“爱卿说得非常在理。
蔡廷玉等人,一个个都很正常,怎么会无缘无故地跳河自尽呢?其中,一定有什么危害社稷的阴谋。”
李适也疑虑地对卢杞说道。
卢杞见皇帝猜疑,心中暗喜,就想借此事,打击政敌御史大夫严郢。
卢杞接着又说道:
“陛下圣明。臣知道,御史所办的事情,一定要向自己的上司御史大夫严大人,进行禀告才行。
臣建议,请陛下派遣三司使长官,将御史大夫严郢与侍御史郑詹一道,进行认真审查,以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把这个案件,弄个水落石出。”
卢杞建议李适道。
“爱卿说得很对!就照此办理!”李适下旨道。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四月三十日,李适批准宰相卢杞的建议,下令三使司官员,追查蔡廷玉等人自杀的原因。
最后,事情水落石出,三司使长官,调查得出结论,是侍御史郑詹的错误操作所致。
李适下旨,在京兆府里,将侍御史郑詹,杖打而死,贬御史大夫严郢,为费州刺史。御史大夫严郢,被卢杞陷害,最后竟然死于自己的被贬之地。
驱除了御史大夫严郢,再也没有人能够制衡卢杞的权利了,宰相卢杞更加骄横跋扈,肆无忌惮,无所畏惧,权势可以与当初奸相元载等人相比了。
3
当初,李适刚刚即位之时,任命贤良士大夫崔祐甫等人,担任大唐宰相,希望有所作为,中兴大唐社稷。
宰相崔祐甫等大臣,也竭尽忠诚,为国家办事。
宰相崔祐甫,执政之时,任人唯贤,事事推崇宽大,不枉法徇私,朝政清正廉洁。
所以,当时的朝廷,政声和善,声誉美好。大唐朝廷的士大夫们因此认为,皇帝初继位这一时期,具有贞观时期的风范。
及至杨炎、卢杞等心胸狭窄的奸佞小人,先后担任大唐宰相以后,权臣之间,相互倾轧,贪赃枉法,祸乱社稷,大唐朝政日颓。
宰相卢杞,最了解皇帝的秉性品行,知道李适外貌宽厚大度,其实生性猜忌,心胸狭隘,且贪财任性。
卢杞遂利用李适的这些弱点,用似是而非的事情,去说服、**君王,在群臣中挑拨离间,剪除与自己作对的势力,挑拨朝廷与百姓之间的感情。
在卢杞的劝说、诱导之下,李适也逐渐开始觉得,君王采取严厉苛刻的态度,更容易驾驭臣下,统一政令。
李适遂一反常态,开始采用十分苛刻、冷酷的手段,去对待大臣和官吏百姓,平息不同意见的纷争。
朝廷上下,无论是官吏大臣,还是士大夫,市民百姓,都对皇帝的表现越来越失望,怨恨不满抵触抗争,与日俱增。
而宰相卢杞,尝到了专权的甜头,越发专横跋扈,陷害排挤贤良,搜刮聚敛财富的行动,也越发变本加厉了。
4
太子太师颜真卿,是几朝老臣,一向德高望重,在安禄山刚刚反叛之时,就以耿耿忠心,以一己之力,独立对抗叛军,而闻名全国,在朝廷很有人望威信。
颜真卿不仅功勋赫赫,贡献很大,而且清正廉洁,品行高洁,不肯随意地巴结附和他人,曾经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反驳卢杞的意见。
宰相卢杞十分憎恶颜真卿的正直敢言,见颜真卿不肯随意地地附和自己的意见,不肯听从他的指挥,不配合自己,一直十分痛恨。
卢杞对颜真卿越来越不满,总欲寻找机会,收拾颜真卿,将颜真卿赶出朝廷。
一天,卢杞见颜真卿与自己唱对台戏,损害自己威信,大为愤怒,于是当着部下僚属的面,发誓说道:
“诸君:
颜真卿这个老家伙,喜欢倚老卖老,轻视他人,根本不把本相看在眼里,实在不识时务。
本相发誓,一定要将这些倚老卖老的家伙,从朝中撵出去,让他们这些老家伙,知道一点教训,知道如何尊重他人。”
颜真卿闻听卢杞嫉恨他的话语以后,心里十分不高兴,欲对卢杞说明真相,对卢杞的无礼指责发出抗议。
一次,举行朝会,颜真卿与宰相卢杞再次见面。于是,颜真卿当着众臣,向卢杞提起此事。
当时,颜真卿心里很生气,于是怒气冲冲地对卢杞说道:
“相公大人啊:
我颜真卿究竟有什么地方,对不起相公你呢?
朝会之时,我与相公有异议,也是发表我的不同意见,希望对朝廷有益而已。
为什么相公你,要处处公开针对我,对天发誓,要用尽千方百计,将我颜真卿赶出朝廷呢?
何况,我颜某当初,还曾经有恩于你卢家呢!相公你,怎么能够贵人多忘事,忘记了当年的这些恩情呢?
当初,安禄山反叛朝廷,杀害了相公的先君先中丞。
是我,颜真卿,冒着生命危险,搭救先君,保护好了先君的头颅,并在平原郡里,帮助你们一家,料理了先中丞的后事,好好安埋了先君,抚慰了先君的在天之灵的吗?
当时,我十分悲痛,亲自用舌头,舔去了先中丞脸上的血渍,用隆重盛大的礼仪,安葬了先中丞,报慰了先君的在天之灵。
现在,相公大人你,得志掌权,难道竟然忘记了,当初我们两家的深厚情谊,忍心排斥当初的故人,绝不相容的吗?”
卢杞没有想到,太子太师颜真卿,竟然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这样对他说话,公开揭露当年的旧事,展露两家的情谊。
卢杞猝不及防,脸色羞红,心内十分惭愧。他惶恐四顾,起身向颜真卿下拜,道歉叩谢道:
“颜大人对先君的大恩大德,卢杞一辈子也难以忘记。
请颜大人放心,我卢杞绝对不是忘恩负义的人,不会为难颜大人的。
谁不知道,颜大人是帝国的忠臣,对陛下忠心耿耿,对帝国复兴,建立了赫赫功勋呢?”
但内心深处,卢杞对颜真卿的恨意,却愈发加剧了,禁不住恨恨地暗骂道:
“这个老不死的家伙,倚老卖老,果然不通人事。
你怎么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在陛下和众臣面前,谈论你对卢家的恩德,让本相难堪,让别人误认为我卢杞一家,都是薄情寡义,忘恩负义之人呢?
你这个老不死,不懂人事的家伙,我卢杞对天发誓,一定要给你这个老家伙,一点好看的,洗雪本相今日受到的羞辱。”
卢杞不思报答颜真卿恩情,反而认为颜真卿这样说,是当众羞辱自己忘恩负义,对颜真卿更加仇恨。
5
自从宰相张镒,被卢杞排挤出京,到凤翔郡担任凤翔郡节度使以后,大唐朝廷由卢杞一人,独自担任宰相,执掌朝政。
卢杞自思道:
“本相独揽朝政,不合符朝廷惯例,名不正言不顺,恐怕招惹皇帝猜忌和众臣议论,我还是表示谦退,与大臣们分享权力吧!”
于是,卢杞与亲信僚属商议道:
“诸君:
如今,只有我一人担任宰相,这是不合朝廷规矩的。按照朝廷惯例,总有一天,皇帝必定还要选立一位大臣,来担任宰相。
如果新任宰相,与我不投机,不投缘,势必会分割我的权力,让本相受制于人。请问诸君,有什么可以指教本相的吗?”
僚属陆欢,急忙献计道:
“宰相大人英明!
陛下一向喜爱大公无私、任人唯贤的臣子。宰相大人何不主动出击,寻找一个听话中意,容易驾驭的人,去担任宰相,为宰相大人所用呢?
属下以为,吏部侍郎关播,最符合宰相大人要求。
如此,陛下必然会更加看重宰相大人,认为宰相大人大公无私,任人唯贤,一心为朝廷考虑。”
卢杞老奸巨猾,考虑十分周到,心里当然十分清楚朝廷的用人规矩,大喜赞同道:
“陆大人真知我心!本相聆听陛下教诲,岂肯为了私心,而断绝贤良士大夫上进之路呢?本相决定听从陆大人建议,主动寻找关播做我的助手,推荐给陛下,让陛下裁决。”
不久,卢杞就向李适举荐吏部侍郎关播说道:
“陛下:
蒙陛下恩宠,担任宰相,臣一直尽心尽力,完成陛下重托,报答陛下知遇之恩。但臣发现,臣独自担任宰相,似乎不附和朝廷规矩,有伤陛下英明。
臣建议陛下,另行任命一个大臣,担任宰相,与臣一道,辅佐陛下。
臣相信,我们一定会精诚团结,共同完成陛下的重托。
据臣的细心观察,认真考察,臣发现,吏部侍郎关播,儒雅忠厚,又是儒家学派的大儒,可以作为士大夫的楷模,帮助整肃帝国风俗,辅佐朝政。
臣私下以为,吏部侍郎关播,是宰相的最佳人选,最适宜担任帝国宰相,使朝廷风清气顺,请陛下多多留意。”
李适一听卢杞推荐吏部侍郎关播,心里果然十分满意,赞扬卢杞道:
“爱卿啊:
你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大公无私,兢兢业业为帝国选材,实在是帝国忠臣。
关播为人,忠厚大度,谈吐优雅,知识广博,深得朕心,的确是宰相的最佳人选。”
李适同意了卢杞的推荐。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十月初七,李适下旨,任命关播关播,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事实上,关播关播,不过是一个官场混混,善于明哲保身,融洽臣僚关系而已。
朝中政事,一概由卢杞决断。关播遇事,只是整一整衣袖,不置可否,点头而已,既没有什么谋略,也对朝廷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任命好朝廷宰相,李适稍稍放心轻松了一些,但赋税的短缺,资财的缺乏,国库的空虚,依然困扰着年青的皇帝,让李适常常殚精竭虑、寝食不宁。
6
一天朝会,李适召集诸宰相,准备从容地和他们一道,再次探讨赋税征收,挽救朝廷资财窘困的问题。
对宰相卢杞建议实施的赋税征收等措施,宰相关播一直不以为然,有些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宰相关播私下里与同事部属谈论道:
“诸君,本相以为,近些日子,朝廷的措施有些不当。按照朝廷以往那样做,强征暴敛,不仅不能够顺利实施财赋的征收不说,还可能激化社会矛盾,激起百姓的仇恨和抗拒。本相一定向陛下说明其中的弊病,建议陛下休养生息,爱惜民力。”
同僚赞赏道:“宰相大人言之有理!如今民不堪命,恐怕会惹下大祸啊!”
见皇帝提议商讨赋税问题,关播就率先站起身,准备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
卢杞见壮,深知不妙,急忙向着关播,以目示意,阻止关播发言,自忖道:
“如果关播说出自己的反对意见,最终不是在本相控制范围之类,而得到陛下赞同,不是让我这个宰相,在陛下面前难堪吗?”
关播见卢杞阻止自己发言,就不敢开口了,急忙把自己的不同意见,咽进了肚里。
朝会完毕,宰相们陆陆续续地回到中书堂。宰相卢杞还不放心,急忙又当面,向关播警告说道:
“关相公,你一向端庄忠厚,讲话不多,办事谨慎,所以我才竭力向陛下引荐你,做了宰相的。
刚才啊,你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事先,没有与我商讨,竟要擅自开口讲话,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呢?”
关播见识了卢杞的跋扈,急忙向卢杞道歉说道:
“卢相公责备的是。今后说话,我一定先与相公协商妥当以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自此以后,关播再也不敢随意说话了,事事听从卢杞的意见,不敢有一点违背。
李适的糊涂颟顸,宰相卢杞的专权误国,让大唐帝国的战车,加快速度,向无底的深渊滑去。
7
到了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十一月,河北四镇节度使更加猖狂,对中央的蔑视与怨恨不满的情绪,也更加强烈。
不久,四个河北藩镇,竟然相继称王,俨然一副另立朝廷,与大唐朝廷分庭抗理的态势。
幽州卢龙镇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魏博镇节度使田悦,自称“魏王”;成德节度使王武俊,自称“赵王”。三人还一道联名,请求淄青节度使李纳,自称“齐王”。
一天,卢龙节度使朱滔率领部属,公开在军营中筑起坛场,祭告上天,领受“冀王”王位。
朱滔担任四镇盟主,仿效皇帝,称“朕”前例,自称“孤”。王武俊、田悦、李纳三王,都自称“寡人”。
四人居住的堂舍,称作“殿”,对事情的处置称作“令”,众部下上书,称作“笺”。
四人的妻子,称作“妃”,嫡长子则称作“世子”。
四人将他们各自所管理的州,改为“府”,设置留守兼元帅,将军政事务,委托给他们去处理。
河北四王,又设置了东西两曹,来比附朝廷的中书省和门下省;还设了左右内史,来比附朝廷的侍中和中书令。
其余官职,也一律模仿大唐朝廷中央的建制,只是改换了一个名称而已。
大唐皇帝李适,闻听河北四镇藩镇狂妄自大,自立为王的举动,对河北藩镇的狂妄背叛行为恨之入骨,却也无可奈何。
李适无力讨伐,只好对河北四镇藩镇听之任之,默认他们自立为王的既成事实。
到了建中四年(公元783年)那一年,河北四镇的力量,是越发地强盛。河北四镇的气焰,也变得越发地嚣张。
大唐朝廷,有了祸起萧墙之忧,切齿之痛。
8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正月的一天,面对河北四镇、以及淮宁镇节度使李希烈等反叛藩镇,咄咄逼人的架势,李适忍无可忍了。
一天,皇帝招来宰相卢杞、关播等人,向宰相们询问计策,研究讨伐反叛的藩镇。
君臣落座,焦虑不安的李适,就掩饰不住心中的愤怒,心情急迫,语气匆匆地询问宰相们道:
“诸君:
河北藩镇,淮宁李希烈等叛逆,肆无忌惮,越发嚣张放肆,不将我大唐君臣,放在眼里,是可忍孰不可忍。
请问诸君,我们应该用什么合适的计策,去安抚淮宁李希烈这伙叛贼,镇抚河北四镇呢?”
宰相关播,吸取了教训,不敢开口说话,只是用眼睛瞟了瞟卢杞,注视着卢杞的一举一动。
奸相卢杞,眦睚必报,没有忘记以前与颜真卿的过节,决定借此事去报复颜真卿,陷害颜真卿这个忠贞正直的大臣,杀鸡骇猴。
于是,奸相卢杞谄笑着,向李适建议道:
“陛下:
不用忧心!臣私下以为,河北藩镇,独自为政,又不向朝廷缴纳供赋,可说是可有可无,无关朝廷大局,陛下只管放任自流,让其自生自灭就行了,不值得为他们忧心。
倒是淮宁节度使李希烈这个叛逆,要引起陛下的高度重视。
淮宁节度使李希烈这个叛逆,是一员年轻骁勇的将领,年轻气盛,不容易对付。
李希烈仗恃着曾经为朝廷立下了军功,如今是骄横简慢,将佐中已经没有人,敢于去规劝和阻止他了。
假如朝廷中,能够选出一位温文尔雅、德高望重的朝廷重臣,奉旨前去,宣示圣上的恩泽,向淮宁节度使李希烈这个叛逆,讲清逆为祸、顺为福的道理,李希烈或许能够革心洗面,幡然悔过,重新做人,成为朝廷的忠臣。
如果这样,朝廷就可以不用兴师动众,而使李希烈归服效忠。此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微臣以为,太子太师颜大人,是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元老,为人忠厚耿直,刚正果决。
太子太师颜大人的名声,也为海内所推重,人人都信服他。臣以为,担任朝廷使节,向叛逆宣传陛下的厚重恩德,没有比太子太师颜大人更合适的人选了!”
李适认为卢杞的建议有理,赞赏道:
“爱卿言之极当理!太子太师颜大人赤胆忠心,德高望重,的确是安抚李希烈的最佳人选。
着即下旨,派遣太子太师颜大人,前去淮宁,安抚和慰问李希烈,说服李希烈来朝。”李适下旨道。
9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正月十七日,李适下诏,命令太子太师颜真卿,为皇帝使节,前往许州,去安抚淮宁节度使李希烈。
皇帝的诏书颁下,举朝的文武官员,个个心惊胆战,大惊失色,一个个惶恐不安。
文武官员都十分清楚,宁节度使李希烈性格爆烈,刚愎自用,难以用语言说服,颜真卿前往许州,是九死一生。
但朝廷文武官员,明哲保身,噤若寒蝉,没有一人,敢于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
大臣们都知道卢杞眦睚必报的个性,担心卢杞挟私对他们报复,对卢杞的所作所为更加恐惧。
大臣们时刻担心,卢杞也会用如此的方法,去对付他们,让他们前去送死。
自此,大唐朝廷里,敢于与奸相卢杞交锋抗衡的正义之士,耿直士大夫,越发寥若晨星。
朝廷对河北四镇的一切举措,安抚和围剿,都毫无结果。文武大臣,只有私下叹息,感叹皇帝昏庸,奸佞误国,朝中无人。
10
不久,奸相卢杞,又庸人自扰,挑起了新的事端,天下变得更加不得安宁。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六月五日,为了挽救朝廷的财政危机,李适听从宰相卢杞的建议,正式开始实施新的税种,强行向天下百姓,征收房屋捐及交易税,施行税间架法和除陌钱法等,增加税收,以充军费。
经历多年战乱摧残的大唐全国百姓,早就渴望减轻赋税,以便休养生息。
不料,大唐君臣,不仅没有减少赋税,休养生息,反而增加了新的税种,在两税法之外,越发加重了百姓负担。
房屋捐及交易税,税间架法和除陌钱法等苛刻税法一实施,天下官吏百姓,无不日夜忧愁。庶民百姓无路可走,不知如何求生。
大唐全国百姓,皆震恐不安,暗生怨怒抗拒之心,只等一点火星,就成燎原之势。
11
当时,朝廷派遣各道官军,讨伐河北叛逆。
河东镇、泽潞镇、河阳镇、朔方镇四镇之军,屯驻在魏县;神策军、永平镇、宣武镇、淮南镇、浙西镇、荆南镇、江泗镇、沔鄂镇、湖南镇、黔中镇、剑南镇、岭南镇各军,则环绕在淮宁镇李希烈的周围部署。
根据朝廷的原有制度,各道讨伐军队,开出自己的本道以后,一概由朝廷度支,去为勤王的军队提供粮食、衣物等军需给养。
当初,李适优待体恤参与讨伐叛逆的军队将士,发出圣旨,将士们每当出境讨伐之时,每月增加酒肉供给。
士兵在本道的口粮,仍然拨给将士们的家庭。士兵一人,可以得到三人的给养,军队将士,都愿从出征中,去获利,养活自己家庭。
但优待措施实施不久,流弊也随之产生。
当时,民不聊生,天下厌战。
于是,各道出军,才越过自己的本道,军队便停下来扎营,不再执行皇帝旨意,继续前进,前去讨伐李希烈等河北叛逆。
而各道行营军队以及朝廷统领的直属军队神策军等,每月依然要消耗大批军需,计钱一百三十余万缗以上。
那时,天灾人祸不断,赋税严重减少,正常的朝廷赋税,根本就无法保供给出征的军队。
而平叛战事,长久拖延下去,没有停止的日期,正常的朝廷赋税,更加难以维持军事行动所需。
大唐朝廷君臣,皆忧心不已。
12
新任判度支赵赞,为了解决军队给养的困难,于是附和卢杞的意见,专门上奏皇帝,建议施行宰相卢杞提出的税间架、除陌钱二税法,以征收税赋,来充军用。
李适见军用缺乏,不假思索,立即批准实施。税间架、除陌钱二税法一实施,大唐官吏百姓,无不怨声载道,怒火冲天。
13
所谓“税间架法”,是宰相卢杞搜刮百姓的一种新税法,就是每间房屋,只要是两根横梁之间的宽度,就看做一间房子,并以此为标准,挨家挨户,征收房屋税。
上等房屋,每间房屋征税二千钱;中等房屋,每间征税一千钱;下等房屋,每间征税五百钱。
吏人拿着纸笔,握着计算工具,算盘等等,进入庶民百姓家中,进行实地勘察,计算应征的税额。
有些住宅房屋多,而没有其他资财的人家,交出的税钱,动不动就是数百缗之多。
朝廷法律还做出严厉的规定,敢于隐藏一间房屋的,杖责六十,奖赏告发人,钱五十缗。
所谓“除陌钱法”,就是凡是公家、私人所给与,和买卖所得的钱,官家要从每缗钱中,征收五十文钱;
对于给与其他物品和以物易物所得到的钱财,也按照这个比例,去进行计算和征收。
敢于隐瞒钱财一百文钱的,杖责六十,罚钱二千,奖赏告发人钱十缗。
这些奖赏钱,一律由获罪的人家,负责全额支付。
宰相卢杞发明的新税法,税间架法和除陌钱法一实施,天下官吏百姓,皆忧愁不堪。怨恨的声音,沸腾大地。
黎民百姓哀怨的怒火,充满了全国各地,尤其以最先实施税间架法和除陌钱二法的京师长安三辅的官吏百姓,反感最为强烈。
14
稍稍有些见识的大唐朝廷军民,士大夫们,已经意识到了朝廷面临的深重危机。他们心里都十分清楚,又一次重大的危机,即将在大唐朝廷来临。
京师长安城里,市民们惶惶不安,忧心忡忡。稍稍富裕一些的市民,已经在暗中,开始做着逃亡他乡的准备了。
可是,高高在上的大唐皇帝李适,依然处于昏懵与糊涂之中,还沉浸在天下太平的梦想之中。
高高在上大唐君臣,对百姓的痛苦,似乎茫然不知,或者是冷漠无情,故意熟视无睹,置若罔闻。
眼看火药桶就要爆炸了,大唐朝廷草野的贤良人士,士大夫们,更加忧心如焚,惴惴不安。
朝中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们,柳浑、陆贽等贤良大臣,更是个个痛心疾首,也都在思考谋划着,拯救大唐帝国的良策,一心希望皇帝醒悟,能够挽救大唐的危机。
可是,被奸相卢杞迷惑的皇帝李适,依然自以为是,浑浑噩噩,执迷不悟。
昏聩糊涂的君王、宰相,对庶民百姓的疾苦,征战将士们的艰难,熟视无睹,漠不关心,一点也没有意识到亡国的危机,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