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泾原变兵,见皇帝一行,惊慌失措地逃离了京师长安,一直戒备森严的皇宫,居然毫无守备就轻松落入自己手中,大出意外。
泾原乱军将士,马不停蹄,立即闯进内宫各室,登上庄严神圣的含元殿,兴奋地大喊大叫起来道:
“兄弟们:
皇帝陛下已经逃离了皇宫!皇宫现在是我们泾原兄弟的了。现在轮到我们当家做主,发财来了!让我们自己发财吧!”
“好!好!好!好!发财!发财!发财!发财!”泾原将士们,欢呼了起来。
泾原变兵们,头脑单纯,在**之下,酿成大错,全然没有考虑这样做的严重后果。
他们欢呼雀跃,为占据皇宫,庆贺了起来。
然后,泾原变兵们,怀揣发财梦想,争先恐后地行动起来,开始搜寻宝物。
他们如潮水一般,迅速地涌到了琼林库、大盈库等皇家库房,尽力地搬运里面的金银绸缎,珍稀珠宝,直到搬不动才罢休。
胆大的长安市民,地痞流氓,也乘机冲进皇宫里,大肆抢劫。他们来来去去,接连不断地出出进进,就像赶集一般热闹。
直到天亮为止,他们还在不停地抢搬皇宫里的财物,没有一刻停歇的时候。
那些胆量不大,不敢直接闯进皇宫的乱民流民,就成群结队,在大街上集结,拦截哄抢他人获得的财物。
人们争吵吆喝打斗,京师皇宫皇城一带,秩序一片混乱。
京师长安局势,逐渐走向失控,彻底丧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全城治安,已经处于完全混乱的局面。
那些稍稍有些远见的各坊居民,为了自身的安危和财产,纷纷自发组织起来。
他们手拿武器,保卫自己的家园,拼死抵御入侵的变兵或乱民,阻止他们的抢劫,以求自身家人和财产的安全。
2
泾原节度使姚令言,见乱军不听指挥,只顾大肆抢劫,整个局势,已经完全失去控制,大乱已经酿成,而自己的罪责难逃。
泾原节度使姚令言,遂见风使舵,立马改变了自己的主意,决定投向变兵一边,以此自救,力图暂时保住自己的性命。
泾原节度使姚令言,遂利用自己仍存的一点威信和权力,紧急召集亲信自己的变兵首领们,私下商议说道:
“诸君:
现在,泾原将士们心怀怨怒,反叛朝廷,侵扰皇宫,大祸已经酿成。
恐怕我们最终,一定会被朝廷株连九族,闹得一个全族屠灭,声名扫地,玉石俱焚的境地。
现今,将士们只顾抢劫财富,你争我斗,混乱成一团。全军没有一个领袖,出来指挥大家。
最终的结局,定是将士们为了抢夺钱财和金银珠宝,而自相残杀,必然会有更大的变乱发生。
我们这些首脑人物,最后绝对也不能幸免于难,必将遭受遇害的命运,落入悲惨的境界。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今之计,我们唯有自保求存,才能够两全。
本帅认为,我们必须立即想方设法,找个德高望重的人,来领导我们,带领我们度过难关。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解决和处理后续事宜,消除混乱,思考长远的自保之策,解决当前这些棘手的难题。”
首领们信服姚令言,纷纷赞同道:
“大帅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比我们见识高远,我们一致赞成!
将士兄弟们愤怒之下,做出如此冲动犯上,抢劫皇宫之事,大唐君臣,一定会秋后算账,不会放过我们的。
如果不能够自保,岂不是就会死路一条吗?大帅,我们都听你的!请大帅下令!”
一见亲信将士赞同,姚令言如释重负,急忙说道:
“好!既然兄弟们都愿意听从本帅的意见,本帅就当仁不让,直接表态了。
我听说,德高望重的朱太尉,如今被陛下猜忌,一直在京师家宅里闲住。
我们不如共同出面,拥护朱太尉,作我们的领袖,请朱太尉领导我们,一同度过今天的难关。
朱太尉一言九鼎,卓有远见,曾经担任过我们泾原镇和凤翔郡的节度使,是我们的主官,深得泾原将士们的敬仰和喜爱。
朱太尉德高望重,重义爱民,慷慨豪爽,一诺千金,一定会答应保护我们,帮助我们的。
本帅以为,我们泾原兄弟,只要好好地跟着朱太尉,听从朱太尉指使,一定会转危为安,转忧为喜,摆脱如今的霉运,享有不可预测的美好未来!”
节度使姚令言,侃侃而谈,建议诸将道。
泾原将领们,一致成道:
“好!节度使大人说得很对。
如今,皇帝陛下刻薄寡恩,宠信奸佞,横征暴敛,不恤下情,已经天下怨恨。
君王不将诚信,苛待百姓,丧失人心,令人绝望,跟着这样的君王,还有什么前途呢?
我们一切听从大帅的意见,立即请朱太尉出山,统率我们。我们泾原兄弟,要拥立朱太尉为王,做一番惊天动地,光宗耀祖、名垂史册的大事业!”
“好!多谢诸君支持!我们一言为定,不可反悔,否则天打五雷轰,家族屠灭!”
节度使姚令言说完,立即率领亲信自己的数百名泾原骑兵,前往太尉朱泚居住的晋昌里,去说服并迎接朱泚出山,领导泾原变兵。
3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初三日这天半夜,长安街道上火炬夹道,照耀如同白日。京师长安城里,开始戒严,禁止官吏百姓,随意出行。
在前导卫士的簇拥下,太尉朱泚,骑上他的骏马,进入大唐皇宫大明宫,入住在大明宫含元殿里。
大明宫外,武装部队击鼓戒备,警卫森严,前凤翔郡节度使,太尉朱泚宣布,接管朝廷权力。
为了安抚京师人心,朱泚不敢妄自称尊,对外自称,“权知六军,督导军国大事”。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四日,朱泚由大明宫含元殿,迁往向华殿居住。
不久,朱泚发布朝廷文告,说明自己不得已权知六军的心愿,以安抚全国军民道:
“文武百官,京师士民请注意:
本太尉完全是为了大唐帝国的利益,才暂时权知六军,请天下军民不要误会。
本帅如今,是代表皇帝陛下,颁发此令,望大家遵照执行,务必尽忠职守,各就各位。
泾原镇士卒,久在边疆守卫,不熟悉朝廷的礼仪规矩和法律法令。
将士们认为,朝廷赏赐不公,待遇苛刻,一时糊涂之下,产生怨恨心理,因而私自闯进皇宫,惊动圣驾,以致御驾西巡。
为了弥补泾原镇士卒,无心犯下的过失,本太尉已经下令,整饬将士们的队伍,暂时接管全国武装部队,代行朝廷政令。
本帅特下令,所有禁军神策军士卒以及文武百官等,凡是有职位的,领朝廷薪俸的,一律前往皇帝所在地报到,听从陛下旨意;情况特殊,不能前去皇帝所在地觐见陛下的,就向京师长安各人所属的机关单位,报到注册。
超过三天时间,两边都没有报到登记的,本太尉一经检查核实,以没有首鼠两端,对君王不忠,未能够恪尽职守之罪,一律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希各位将士,大臣,遵照法令执行,不得有误!”
见到朱泚的告示,朝廷文武百官,渐渐定下心来,一直认为,朱泚忠心耿耿,很快就将派人,去迎接皇帝回京。
所以,那些没有来得及跟随皇帝的禁军神策军将士,文武大臣,都争先恐后地出来,拜见朱泚,接受朱泚的指挥。
其时,朱泚的部下将领朱戴,见人心所向,也及时站出来,建议朱泚说道:
“太尉大人:
属下以为,如果太尉大人你,能够立即率军,迅速前去,迎接皇帝陛下回京。
那么,太尉大人就可以立下保驾护航,安定社稷的举世大功,建立盖世功业。
太尉大人的耿耿忠心,也将彪炳史册,名垂青史。”
然而此时,朱泚首鼠两端,深知皇帝刻薄寡恩的个性,心中已经对获得皇帝的信任、饶恕和奖励,完全失去了信心。
朱泚开始生出二心,另有打算,于是向朱戴推脱说道:
“朱大人:
你的建议非常不错。作为一个忠臣烈士,本该如此。但陛下一向昏聩糊涂,宠信奸佞,心胸狭窄,对人刻薄寡恩。
当初,本帅立下拯救社稷的盖世大功,却因为细须莫须有的罪名,依然受到陛下的猜忌和冷遇。
最终,无辜被陛下罢黜贬斥,赋闲在家,空负了一生抱负。
如今,泾原镇兄弟,犯上作乱,抢劫皇宫,逐走天子,已经酿成了难以挽回的大错。
按照陛下刻薄寡恩、眦睚必报的个性和秉行,陛下怎么能够,给予泾原镇兄弟,推心置腹的信任;给予泾原镇兄弟,毫无芥蒂的宽大饶恕呢?
本太尉私下猜测,陛下听信奸佞小人谗言,一定会对此事耿耿于怀,心存疑虑,难以释怀;对泾原镇兄弟的冒犯,也一直会愤愤不平,怀恨在心,不肯饶恕。
朱泚一直待兄弟们不薄,受到兄弟们拥护和信任。
朱泚怎么能够,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置将士们于险地呢?
要是某一天,陛下秋后算账,追究泾原兄弟们擅闯皇宫,惊动圣驾,以下犯上的叛逆大罪,本帅不是害了兄弟们了吗?
朱大人,朱泚非常感谢你的好意。等本太尉和我们泾原兄弟,先观察观察一下陛下对待泾原兄弟的态度,看陛下是否愿意,饶恕我们泾原兄弟的无心之失,再说吧!
不瞒朱大人,宁可天下人负我,我绝不辜负天下人。
我朱泚宁愿被陛下以叛逆之罪,下狱处死,也不愿意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荣耀得失,抛弃忠心耿耿的泾原兄弟,把我们赤胆忠心的泾原兄弟,置于险地和死地!”
朱泚的脸色,有些不愠,不太高兴地拒绝了朱戴的建议,信誓旦旦地对朱戴说道。
朱戴也知道朱泚所言,不无道理,心里忧心忡忡,不敢再说,只好恭恭敬敬地退了下去。
4
经过向华殿之时,朱戴见众臣云集,都在等待朱泚指令,急忙提醒相识的文武百官道:
“诸君:
不知道你们觉察没有,朱太尉如今的态度,似乎有变吗?万一朱太尉怀有二心,我们不是跟着遭殃了吗?”
朱戴悄声,好心地对相熟的大臣们说道。
“朱大人目光犀利,卓有见地。恐怕朱大帅会对陛下的惨淡待遇,耿耿于怀,不会那么坦然向陛下效忠吧!
如此,就大事不好,我们还是听从朱大人意见,早作打算吧!免得到时,落下附逆罪名。”
与朱戴相熟的文武百官,见朱泚的言行有异,已经隐约感觉,事情有些不妙。
于是,有神策军将士、大臣开始密谋,准备尽快逃离京师长安,脱离这个险地。
其时,文武大臣,禁军将领里面,怨恨皇帝不讲信义,刻薄寡恩的,何止朱泚一人呢?
5
光禄勋源休等大臣,曾经担任朝廷使节,代表大唐朝廷,历经艰难万险的长途跋涉,前去出使回纥汗国。
出使回纥汗国回国以后,按照历朝历代惯例,都应得到朝廷的厚重赏赐,以褒扬使节们出使的辛苦和危险。
不料,光禄勋源休等大臣出使回国以后,皇帝对他们的赏赐,却非常微薄。
光禄勋源休等大臣,不免心存怨恨。光禄勋源休私下里,时常对着同僚们抱怨道:
“诸君:
臣等冒着生命危险,出使回纥汗国,促进了大唐帝国与回纥汗国的友好关系,保持了两国和平,为朝廷立下了绝世大功。
可是,却因为卢杞这些个奸贼的嫉贤妒能,陛下对臣等,居然是毫无表示,真是令人愤愤不平,愤慨不已。
受奸佞小人左右播弄,刻薄寡恩,不知道笼系人心的君王,怎么能够持久呢?”
如今,见朱泚主持朝政,光禄勋源休与朱泚同受皇帝疏远,不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于是,光禄勋源休,主动进宫,前去向华殿,拜见朱泚,向朱泚表示亲近,献计献策。
朱泚见光禄勋源休主动进宫拜见,非常高兴,急忙屏退在场的人,与光禄勋源休,秘密地交流了起来。
朱泚率先开言,对光禄勋源休表示亲近,夸奖光禄勋源休道:
“光禄勋大人出使回纥汗国,奠定两国和平,可谓劳苦功高,本帅一直十分敬佩。
可叹陛下,不明是非,受奸臣小人拨弄,太过刻薄寡恩。
陛下竟然不分青红皂白,一下子就抹杀了大人出使的功绩,没有让大人得到应有的奖励,令人叹息。
本帅为此,常常为大人打抱不平。
可惜,我与源大人,都被陛下疏远,同受奸佞小人陷害。而今,我与大人是同病相怜,根本无法为大人打抱不平,伸张正义。”
朱泚带着深深的惋惜、敬慕之意,十分同情地对光禄勋源休说道。
光禄勋源休一听,心里更加惆怅,源休叹息着,急忙回应朱泚道:
“太尉大人所言极是!
太尉大人啊,如今奸佞当道,而陛下又刻薄寡恩,无情无义,不讲诚信,哪里有我等忠臣烈士的前途呢?唉!”
眼见光禄勋源休心绪难平,朱泚急忙试探光禄勋源休道:
“源大人所言极是!常言道,‘奸佞当政,良人不兴,戏子当道,百业凋零。’我们如今,是同病相怜啊!
源大人,可叹陛下,聪明盖世,才华卓绝,最终却受卢杞这伙奸贼小人的迷惑播弄,成为了一个无道的昏君。
奸佞小人仗恃皇恩,猜忌打击、排挤侮慢,我等功臣烈士。我等功臣烈士,贤明士大夫,报国无门,效忠无望,何年何月,我们才能够有出头之日啊!”
听了朱泚所言,光禄勋源休更加愤怒,急忙回应道:
“太尉所言,真是至理啊!别人无情,休怪我等不义!
太尉大人,当今圣上,糊涂颟顸,吝啬小气,猜忌功臣,刻薄寡恩,看来是没有多少指望了啊!
源某发现,如今,赋税沉重,民生凋敝,京城空虚,百姓怨声载道,天心民意,已经转移。
太尉大人啊,难道你没有什么打算,安心受到那伙奸佞小人的愚弄,被陛下弃如敝帚吗?”
一席交谈,思前想后,光禄勋源休,对皇帝刻薄寡恩的怨恨越来越深,主动挑逗朱泚道。
“唉,不瞒光禄勋大人,本太尉如今是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啊!
本太尉受到奸佞小人陷害,一直自顾不暇,忠君无门,还能够怎么样呢?”
朱泚漏出一副无可奈何的语气,叹息道。
光禄勋源休见状大喜,急忙为朱泚分析事情的成败利害之理,劝朱泚另立炉灶,即位称尊道:
“太尉大人,此言非也!
源某以为,太尉大人即使一心忠君报国,做李家忠臣,也必定无所作为,没有希望办到。
陛下心胸狭窄,刻薄寡恩,横征暴敛,苛待百姓,不是一个有为大度之君。
太尉大人请想,陛下能够既往不咎,饶恕泾原将士和太尉大人的兵谏冒犯吗?
功高震主,最后的结局,必定是狡兔死,走狗烹。大帅怎能保全,自己和家族呢?
何况相由心生,事在人为。如今,符命之说,已经在天下广泛流传。
大唐军民,都在私下里悄悄议论,西蜀牛心山的李唐龙脉,已经彻底断裂,难以弥补。
如今,李唐天子扭天行事,不顾天心民意,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天下怨恨。
看样子,李唐最终的结局,大大不妙啊!
太尉大人如今,占据了长安三辅,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又有泾原将士,文武百官,禁军六军和长安三辅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俱备。
太尉大人何不顺应天心民心,以应图谶,做一番惊天动地、光耀史册的大事业,青史留名,名垂千古呢?”
光禄勋源休的建议,正合朱泚的野心和口味。朱泚听了,大为心动,十分高兴地说道:
“源大人高瞻远瞩,言之有理,真是本帅的顾命之臣。只是,李唐王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们的威望人心还在啊!
本太尉有些胆气不足,心里十分忧虑,担心最终会走向失败啊!
这件事,现在休提,我们还是从长计议吧!”
朱泚有些迟疑不决,不敢仓促地作出决定道。
光禄勋源休,也忧虑朱泚的兵力不足,朱泚的实力,无法控制全局,急忙建议朱泚道:
“太尉大人办事谨慎高明,非常令人敬佩!
源某建议,太尉大人,首先牢牢控制住京师的军队,禁军神策军再说吧!
有了禁军神策军六军的大力支持,太尉大人何愁大事不成呢?”
朱泚一听,正和己意,大喜,立即雷厉风行地行动了起来道:
“源大人果然见识不凡!可叹皇帝陛下,居然没有重用源大人这样的大才。的确应该如此行动!
源大人,请你就在宫中稍歇,等等本太尉。本太尉立刻亲自前去,说服禁卫各军将士!”
朱泚说完,立即率领亲信,出了向华殿。
6
很快地,朱泚一行,到了皇宫内的神策军大营。朱泚下令,招来神策军将领,对神策军将领说道:
“禁军将士兄弟啊:
泾原镇士卒,久处边塞,不知朝廷礼仪,为了一点赏赐,擅自闯入京师皇宫,不幸惊动陛下。
不想,陛下受奸佞小人拨弄,不晓泾原将士心意。最后,陛下不顾诸君以及家族的安危,只顾自己活命,逃之夭夭。
陛下抛弃众臣的所作所为,真是令人心寒啊!
剖析这次事件的起因,泾原将士惊动圣驾,都是陛下寡恩薄义,吝啬小气,宠信奸佞,横征暴敛,苛待百姓的结果。
陛下的薄情寡义,吝啬小气,赏赐不公,才引来泾原镇兄弟的极度不满和怨恨,以致酿成今天的悲剧啊!
本太尉被奸佞小人陷害,长期闲居京师,一直欲为天下,伸张正义。无奈天不遂人愿,一直不能够如意。
想来诸君,都知道本太尉的经历,一定十分了解本太尉的为人。本太尉一直疏财仗义,厚待将士,诸君应该是有目共睹。如此,本太尉才能够得到泾原将士们的拥戴。
如今,皇帝弃京,百姓无主,人心惶惶,京师一片混乱。我们身为正义之士,应该站出来,伸张正义,保境安民才是。
请问诸君,你们是愿意跟随本太尉,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还是愿意出城,去寻找追随大唐天子呢?
做人不要三心二意,犹豫不决,留下遗憾。何去何从,都由你们自己选择!”
朱泚用十分诚恳的语气,推心置腹地说服留在京师长安的禁军神策军六军将士道。
朱泚的说辞,说中了禁军将士的心事。很快地,禁军将士们就响应朱泚道:
“太尉大人一向心胸宽广,仗义疏财,厚待士卒,善待百姓,我们早有所闻,心里十分钦佩。
既然陛下,被奸佞愚弄,不顾我们和家族的死活了,我们就追随太尉大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吧!”
禁军将士表态道。一听神策军将士表态,朱泚大为安心,急忙说道:
“感谢神策军兄弟们的支持!我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本太尉不是薄情寡义、刻薄寡恩的主子,不会亏待你们的。
诸君,让我们一道,奋发有为,建立千秋功业,光耀史册!”朱泚豪爽地向神策军将士们承诺道
7
在朱泚的威胁和利诱下,以前在皇宫中,为皇帝值宿警卫的各支禁卫军队,纷纷背离李适,归降朱泚,甘愿接受朱泚的指挥。
禁军神策军六军将士们,队列整齐地集合排列在宫门的前面,等待着朱泚的收编。
支持朱泚的禁军神策军将士,也络绎不绝地回来报到,领受朱泚的赏赐。
随后,禁军六军将士,剑拔弩张,军武整齐地四处巡查,以此向长安军民示威,震慑京师官吏百姓。
得到禁军神策军六军将士的大力支持,朱泚的野心,越发膨胀,朱泚的叛意,也更加坚定了。
为了大张声势,到了夜间,朱泚命令,从北面的宫苑大门,放禁卫军士兵出去。
到了天亮,再由东边的通化门,放禁卫军士兵们进来。
禁卫神策军六军士兵们,在宫门外,排列成队,耀武扬威,宣示禁卫军士兵们的军威,以此震慑长安的民心。
自此,朱泚踌躇满志,顾盼自雄,对京师长安三辅地区的掌控,也越发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