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一百八十一回 唐皇帝逃奔奉天 文武臣商讨除患

字体:16+-

1

当初,李适一直十分欣赏法术师桑道茂,痴迷桑道茂传授的法术,对桑道茂的法术推崇备至,对桑道茂本人,也十分宠爱信任。

当时,朝廷大权,被奸相卢杞等权臣控制,朝政十分混乱,横征暴敛、贪赃枉法的事件层出不穷。

大唐百姓怨声载道,尤其是长安三辅的官吏百姓,对朝廷的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更是十分怨恨,人心思叛。

而西部边疆的吐蕃王国,对大唐朝廷虎视眈眈,不断侵扰大唐朝廷西部州郡。西部州郡百姓,更是人人自危,难以生存。

法术师桑道茂,久在京师长安居住,心里当然非常清楚,大唐朝廷所处的窘迫情况,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社会矛盾之所在。

于是,桑道茂与弟子党徒们商议道:

“孩子们啊:

陛下信任我们的法术,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们仰仗陛下的宠信,获得金银珠宝,荣华富贵。

然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富贵不可恃,道存犹可追。

万一某一天,师傅的法术失灵,陛下不再坚信不疑,岂不是我们所有的荣华富贵,都会灰飞烟灭,我们甚至会大祸降临。

所以,为师未雨绸缪,已经研读典籍,祈求天帝神灵,做出了一项准确的预测。

总有一天,大乱将会在大唐朝廷爆发,甚至危及大唐朝廷根基。

为师将把自己的预测,提前禀告陛下,提请陛下注意。陛下一定会更加坚信为师的法术。我们的荣华富贵,才可以长久保持。”

弟子党徒们听后,敬慕不已,急问桑道茂道:

“真人大师啊,是何预测,这般神秘,能够提前告诉弟子们,好让弟子们有所准备吗?”

桑道茂神秘一笑道:

“孩子们啊,天机不可泄露!如此大事,岂是孩儿辈能够知晓的呢?”

建中元年(780年)六月,法术师桑道茂,见朝廷除了两税以外,另外强征的房屋税、交易税等苛捐杂税越来越多,百姓怨声载道,京师长安的形势,越来越危急。

桑道茂就借用自己的法术,预测天下局势的发展,以此警告并提醒李适道:

“陛下:

本法师发现,朝廷的局势,恐怕有些不妙。不久,京师长安,将会有一场大难发生。

本法师恳请陛下,到时候宜移驾奉天,以此避难。为了未雨绸缪,以防万一,请陛下下旨,加强奉天城池的维修整治,以备应付不测之用。

陛下移驾奉天,躲过这次大劫以后,大唐朝廷就会否极泰来,国泰民安。”

李适一直十分痴迷桑道茂的法术,听了桑道茂的话以后,对桑道茂的预言,深信不疑,赞扬桑道茂道:

“桑真人道法高深,朕一直十分敬仰。多谢桑真人的指教,朕一定早作准备,防患于未然。”

于是,李适迅速下旨,命令官府,重新整修奉天城城池,以备不时之需。

2

如今,恰逢泾原镇士卒不满赏赐作乱,李适君臣,慌慌张张地逃出了京师长安,到了咸阳。

出了长安,到了咸阳以后,李适君臣一行惊慌失措,不知何去何从。

李适彷徨无计,便很快想到了桑道茂当初说过的预言,立即决定,圣驾从咸阳出发,前往奉天城避难。

奉天县城的县令李大瑞,以及幕僚等,听说皇帝的车驾,突然来到了奉天城,自己毫无准备,不禁大吃了一惊。

李大瑞以及幕僚,于是暗自打算,立即逃到山谷中,躲藏起来,不接皇帝的圣驾。

奉天主薄苏弁,立即制止了县令李大瑞的行动,说服李大瑞等官吏,前去迎接皇帝一行,进入奉天城。

主薄苏弁,是苏良嗣大哥的孙子,一向很有见识。

就这样,狼狈出逃的李适君臣一行,终于找到了一个暂时的落脚之地,逃到了奉天城暂避。

不久,朝廷的文武大臣,听到皇帝出逃奉天的消息,也先先后后,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奉天,护卫皇帝。

李适君臣,终于在奉天城里,安顿了下来。

李适不知道局势究竟如何发展,但心里十分清楚,身边护卫的神策军将士很少,万一形势恶化,那就大事不妙。

李适恐惧不安,未雨绸缪,急忙下诏,紧急征召各地藩镇将领,率军前往奉天,勤王平叛。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五日,左金吾大将军浑碱,率先率领部下军队,抵达了奉天城池,护卫皇帝。

左金吾大将军浑碱,素来便很有威望。奉天城的人心,因左金吾大将军浑碱率军到来,而略微安定。

3

此时,长安城里,光禄卿源休等文武大臣,已经堂而皇之地投靠了朱泚。

光禄卿源休等文武大臣,投靠朱泚以后,很受朱泚的信任,朱泚把源休等大臣,将领,引为智囊亲信。

光禄卿源休,受到朱泚信任,被委以重任,十分感激,欲报答朱泚知遇之恩,于是上书警告朱泚说道:

“太尉大人:

源某以为,虽然如今,太尉大人已经掌控了京师秩序,但效忠李唐皇家的死忠分子,官吏百姓,依然不在少数。

如果这些李唐皇家的死忠分子,在京师长安,与城外的李唐君臣,里应外合,背叛太尉大人,则长安危也!

源某建议太尉大人,不如立即将东城的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南城的启夏门,明德门,安化门;西城的延平门,金光门,开远门;北城的光华门等十个城门,统统关闭。

希望太尉大人,警告留在长安的朝廷官员,黎民百姓,禁止他们,随意进出城门。

以免京师的官吏百姓,王公贵族,与李唐君臣勾结,以下犯上,危害太尉大人。”

朱泚枉然大悟,赞赏源休道:

“源大人忧虑的极是!如果奸贼小人,与皇帝陛下合谋,不是会乱了我们的安定大计吗?”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初六,朱泚下令宣布,京师全城戒严,关闭长安各城门,派军守卫,不得随意进出。

眼见朱泚下令,关闭长安各个城门,不许自由进出,投靠朱泚的大臣官员,神策军将士,才见势不妙。

于是,有些朝廷官员,神策军将士,开始改换自己的服装,扮作普通的雇工或仆人,暗中出城,前去投靠,住在奉天行宫的大唐皇帝,向皇帝通报朱泚的信息。

4

其时,大唐首都长安城,规模十分宏大,主体呈方形,非常宏伟壮阔。

长安城的东面,有东市,在万年县衙门所在地的东面;西面有西市,在万年县衙门的北面,京兆尹的西面。

南面主要以民居为主,而北面则是皇宫的所在地。

大唐朝廷的皇宫,富丽堂皇,宏伟庄严。

皇宫正南面,从左至右,分别为含光门,朱雀门,安上门;向北走一段,就是朝廷所在的皇城;再往里走,就是承天门,以及掖庭宫,太极宫,东宫所在地。

继续前行,就到了西内苑,再往北,就是紫苑和含光殿。

含光殿的东面,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明宫含元殿,从含元殿的北面出去,就是著名的玄武门。

5

光禄卿源休,一直敬仰太尉朱泚的气度和胸怀,认为朱泚宽以待人,善于笼系人心,最后一定能够成功。

于是,光禄卿源休主动出面,去帮助朱泚,积极劝诱朝廷的文武官员,神策军将领,说服他们依附朱泚。

一时,留在京师长安的大唐朝廷官员里面,一向对皇帝刻薄寡恩,一心宠爱奸相卢杞不满,而因此怨恨皇帝的大臣,有一大批人,都投顺了朱泚,愿意听从朱泚指挥。

这些大臣将领里面,以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李忠臣、太仆卿张光晟等大臣,最为有名。

当时,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李忠臣(董秦),长期被皇帝剥夺兵权,一直闲居京师,郁郁不得志。

太常卿敬红,勇敢而有谋略;都官员外郎彭偃,也有文采学识;太仆卿张光晟,更是以才干自负。

他们几位大臣,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皇帝的冷遇和疏远,愤世嫉俗,内心怨恨不平,叹息命运不公。

光禄卿源休,非常了解这几位大臣对皇帝不满怨恨的心理,于是奉朱泚之命,前去说服他们,希望他们归顺朱泚。

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李忠臣、太仆卿张光晟等大臣,对李适极度失望,于是欣然同意。

朱泚大喜,着力笼络和重用他们,对他们皆委以重任,任命他们担任要职,信任备至。

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李忠臣、太仆卿张光晟等大臣,对朱泚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发誓效忠朱泚。

当初,工部侍郎蒋镇,听说泾原乱兵闯进皇宫,皇帝已经出逃,离开长安。

工部侍郎蒋镇,急忙骑马,前去追赶皇帝。不幸,追赶之时,走得太急,蒋镇从马上掉了下来,脚部摔伤,不能够追随皇帝。

朱泚听到消息,急忙派人前去,说服蒋镇,让蒋镇归顺自己。工部侍郎蒋镇别无选择,只好同意。

在此之前,朝廷的文武大臣之中,光禄卿源休,以才能出众,太仆卿张光晟,以坚守节义,工部侍郎蒋镇,以正直俭朴,都官员外郎彭偃,以文采学识,太常卿敬红,以勇敢而有谋略,而被当时的人们所推重称赞。

而到现在,这些大家称颂的文武大臣,都陆陆续续,投靠了朱泚,而被朱泚所重用,应了当初陆贽上书之时,对皇帝所做的预言。

此时,不仅仅是文武大臣,很多人选择依附朱泚;军队将领和士卒,也纷纷投顺朱泚,接受朱泚的指挥和调遣。

当时,凤翔郡大将张廷芝、泾原镇大将段诚谏、陇右镇兵马使戴兰等藩镇将领,也奉皇帝之命,各自带领本镇数千行营将士,前去援助襄城的官军,讨伐叛贼李希烈。

凤翔郡、泾原镇、陇右镇行营将士,还没有走出潼关,就听说了朱泚已经占据了长安的消息。

于是,凤翔郡大将张廷芝、泾原镇大将段诚谏等将领停止前进,聚在一起,秘密商定,准备违背皇帝旨意,挥军掉头,前往西京,去投靠朱泚,谋取荣华富贵。

陇右镇统兵大将陇右兵马使戴兰,不同意凤翔郡大将张廷芝、泾原镇大将段诚谏等将领,抗拒圣旨的决定。

凤翔郡大将张廷芝、泾原镇大将段诚谏等将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派兵杀死了陇右镇兵马使戴兰。

凤翔郡、泾原镇、陇右镇诸镇将士,见陇右镇兵马使戴兰,遭到凤翔郡大将张廷芝、泾原镇大将段诚谏等将领的袭击被杀,顿时恐惧不安,预感大祸来临,于是一哄而散,四散逃离。

凤翔郡大将张廷芝、泾原镇大将段诚谏等将领无法阻止,于是带着剩余的凤翔郡、泾原镇、陇右镇三镇人马,投靠了朱泚。

朱泚一下子实力倍增,手下总共拥有了数万训练有素的藩镇人马。

见归顺自己的将士众多,朱泚信心百倍。朱泚更加认为,自己是人心所向,于是雄心勃勃,决定自立门户,与大唐朝廷分庭抗礼。

拥有了强大势力,朱泚不再惺惺作态,逐渐放弃自己的伪装,开始公开以皇帝自居,背叛朝廷,发号施令。

朱泚下令,任命原光禄卿源休,为京兆尹、判度支;任命李忠臣,为皇城使;命令朝廷各部门的文武官员,一律照常上班;禁军神策军六军宿卫宫廷,严密警戒。

朱泚一切的安排设置,都仿照皇帝的规矩和格局。

自此,朱泚自立的态势,日益彰显。

6

京兆尹、判度支源休,非常敬仰司农卿段秀实的才干品行,欲拉拢司农卿段秀实,于是建议朱泚道:

“太尉大人:

司农卿段秀实,才干品行很高,一向德高望重,很有气度见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自从段秀实被陛下剥夺兵权以后,就长期闲居京师,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源某猜想,段秀实心中,必定会郁郁不乐,充满不满怨恨的情绪。

源某建议太尉大人,我们何不把段秀实这些贤明士大夫,收归太尉大人的阵营呢?

如此,何忧大业不能够成就呢?”

“京兆尹大人的建议很好!本太尉立即派人,去说服段秀实归顺。”太尉朱泚赞赏同意道。

于是,朱泚便派遣数十将士骑马,前去传召段秀实,召段秀实进宫,拜见太尉朱泚。

段秀实闭门不纳,抗拒朱泚的来使进入。使节率领骑兵们,跳墙而入,用刀剑架在段秀实的脖子上,劫持段秀实进宫拜见。

段秀实估计自己进宫以后,终究不能幸免,临走之时,便叮嘱自己的段家子弟们说道:

“孩子们,如今国家蒙受灾难,我身为朝廷臣子,享受国家俸禄,能够躲避到何处去呢?

朱太尉的态度,至今不明。我去到宫里,恐怕凶多吉少。也许到了最后,只有为国家殉难一条路了。

孩子们啊,你们应当去自求生路,各自逃生,以防不测。请大家不要考虑我的安危的事情。”

段家子弟,许诺而去。

于是,司农卿段秀实安排妥当以后,便大义凛然、义无反顾地进宫,面见太尉朱泚。

7

朱泚见司农卿段秀实被邀请进宫,心情十分激动,诚恳高兴地对段秀实说道:

“诸君:

给段公看坐!

段公一来,本太尉的大事,可望成功了。段公啊,如今的局势已然如此。请问段公,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以指教本太尉的呢?本太尉洗耳恭听。”

段秀实不知道朱泚内心的真实想法,于是以试探的语气,态度诚恳地劝说朱泚道:

“太尉啊:

你本来一直以忠义,而著称于天下。

现在,只因泾原将士,误解皇帝的犒劳、赏赐不够丰厚,骤然掀起暴乱,致使陛下流离失所,御驾离开京师。

若说犒劳、赏赐不够丰厚的问题,也的的确确存在,但那是有关部门官员的过错。

圣上高居深宫,哪里能够知道这些事情,有司具体是怎么办的,有什么责任呢?

希望太尉大人,最好用这个道理,去开导和劝说泾原镇将士,给他们讲清,什么是祸,什么是福的道理。

然后,阁下率军,去迎接圣上圣驾,重新回到宫中。如此,太尉和泾原将士,就可以反祸为福,这就是举世莫比的大功,可以与周公护佑成王相比了!”

司农卿段秀实,十分真诚地建议朱泚道。

朱泚听了,心中不快,一时默默无言。等了一会,朱泚这才心存疑虑地说道:

“段公的话,的确很有道理,本太尉受益匪浅。

如今的问题是,陛下现在,已经被奸佞小人蒙蔽和拨弄,陛下能够相信臣等忠诚的话语,接受臣的效忠吗?

如果陛下猜忌臣等,怀疑臣等的耿耿忠心,臣等不是死无葬身之地,全族屠灭了吗?”

朱泚忧心忡忡地对段秀实说道。

“太尉有些多虑了。皇帝一向英明,不会误会太尉的耿耿忠心的。”

司农卿段秀实继续劝朱泚道。朱泚不以为然道:

“段公有所不知,如果陛下真的英明睿智,就不会听从卢杞等奸佞的话语,将本太尉和段公罢黜了。

本太尉久在京师,对陛下的了解实在太深。

不是臣属不忠,而是陛下实在太过刻薄寡恩,苛待臣子,不念功劳旧情。

陛下一心宠信奸佞,猜忌功臣,横征暴敛,苛待百姓,如今已经是天怒人怨之局,朝廷已经大失民心,令人沮丧不已。

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不瞒段公,本太尉心里已经有些绝望了,怎么还能够相信,陛下的诚心和承诺呢?

本太尉怎么能够,把一家老小数百口的生命,放心大胆放于他人之手呢?

多谢段公的教诲,请原谅本太尉,恕难从命!本太尉不想白白送死,被人骂作叛逆之臣。”

朱泚拒绝段秀实的建议道。

“哎呀,大事不好,朱泚主意已决,已经听不进段某的劝解了,段某已经尽到了一个忠臣的责任,还能够怎么样呢?”

于是,段秀实默不作声,不再跟朱泚说话了。

但朱泚还不死心,还想说服段秀实归顺自己,于是就对段秀实说许诺道:

“段公啊,所谓,人各有志。本太尉就不难为你了。

请段公放心!本太尉和段公,都是被朝廷所废黜和抛弃的人,我们同病相怜,怎么会伤害段公你呢?

段公啊,你就放心大胆地回家去吧!

请段公相信,本太尉会推心置腹地对待你,诚心诚意地与你相处,不会危难你的。谁让我们,是同病相怜的一路人呢!”

朱泚见段秀实不肯归顺自己,只好同意放段秀实回家,十分遗憾地向段秀实许诺道。

段秀实见朱泚心意已决,无法说服朱泚,派兵迎接皇帝归京,只好独自回家,重思对策。

那时,左骁卫将军刘海宾、泾原镇都虞候何明礼、泾原镇孔目官岐灵岳等将领士大夫,都是段秀实平素所厚待亲信的人。

段秀实于是暗中与左骁卫将军刘海宾等诸位将领、士大夫商议说道:

“诸君:

如今朱太尉的心意不明,不可轻举妄动,误伤忠臣。我们还是先观察朱太尉一段时间,再做打算。

等到朱太尉的反意已明,彻底暴露他们的真实意愿以后,我们在一起商讨对策,对付奸贼不迟。

如此,我们名正言顺,不会误伤无辜。诛杀叛逆之后,我们再发兵,迎接皇帝重回京师,主持大局。”

左骁卫将军刘海宾、泾原镇都虞候何明礼、泾原镇孔目官岐灵岳等将领士大夫一致赞同道:

“段公言之有理!朱泚只是犹豫不定,反意未明,不可滥杀无辜,伤害忠良之士。到时候,反贼罪恶昭彰,诛灭逆贼,迎回圣驾,才正当其时。”

段秀实与诸位志同道合的士大夫,商议已定。

8

到了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初七,朱泚自立为王的野心,越来越明显。

身在奉天的李适,一直没有得到朱泚准备迎回圣驾的消息,已经感觉到有些不对劲,未雨绸缪,开始加强奉天的戒备。

于是,李适下旨,任命左金吾大将军浑碱,为京畿、渭北节度使;任命神策军都统行在都虞候白志贞,为神策军都知兵马使;任命右龙武军使令狐建,为中军鼓角使;任命神策军都虞候侯仲庄,为左卫将军兼任奉天防城使,加强了奉天城池的守卫。

李适刚到奉天之时,就有大臣赵时春,紧急上疏皇帝,建议李适提高警惕,防备朱泚的偷袭道:

“陛下啊:

泾原将士兵变,已经发生好几天了。可是,我们依然没有能够看见,长安城里,朱泚拥护陛下,回朝的意愿和声明。

臣由此推断,朱泚的反意已现,至少是心存犹疑,二心不定。臣恐怕朱泚已经接受变兵的拥戴,萌生叛意,准备自立了。

如今,朱泚还没有一点动静,恐怕是他的军事行动,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的缘故。

如果朱泚做好进宫奉天的军事准备以后,臣担心他就要率领大军,前来攻打奉天城了。

为了以防万一,微臣建议陛下,尽快下诏,召集各镇援军,前来奉天勤王,早做万全准备,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李适认为有理,当众赞扬赵时春道:

“爱卿言之有理。有备无患,乃施能要领!朕将立即下诏,征调邻近各道兵马,前来奉天勤王。”

闻听大臣赵时春的建议,宰相卢杞却不以为然。

卢杞一向与太尉朱泚亲近,立即咬牙切齿,以一副义愤填膺,大义凛然的神态,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道:

“陛下啊:

微臣私下以为,作为一个臣子,不可疑神疑鬼,怀疑其他臣子的忠诚,挑起僚属之间的纠纷。

微臣对朱太尉的了解颇深,敢向陛下打包票,朱太尉对陛下及对大唐帝国的忠贞,朝中没有哪个文武大臣,能够与之相比!

如今,正是朱太尉向陛下表明耿耿忠心的时候,让我们拭目以待,感受朱太尉的忠诚。

臣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在泾原乱兵,祸乱社稷,朝廷处境危急的紧要关头,大臣中偏偏有人,硬要血口喷人,无中生有,欲污蔑太尉,说朱太尉参加叛乱,挑起君臣之间的隔阂矛盾呢!这不是唯恐天下不乱,是什么呢?

大臣的造谣中伤,既严重伤害帝国高官的忠心,也又是对陛下知人善任、宽以待人的蔑视,希望陛下严惩。

微臣愿用全家一百多口人命,向陛下担保,朱太尉绝对不会参加泾原乱兵的叛乱,危害大唐帝国!”

听了宰相卢杞信誓旦旦,担保朱泚赤胆忠心的话语,李适感到极为顺耳满足,于是点头称是道:

“宰相大人所言甚是!

朕十分了解朱太尉,的确如宰相大人所说的那样忠贞不二。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此紧要关头,朕怎么能够误解太尉的忠诚,挑起君臣之间的矛盾呢?”

李适听信宰相卢杞的话语,对朱泚可能的威胁不以为意,掉以轻心,开始放松奉天的警戒。

9

不久,京师长安方向,传来了好消息。

宰相卢杞,不辨真假,急忙带领文武大臣,兴冲冲地前来奉天行宫,向皇帝汇报情况,并建议李适道:

“陛下:

微臣听说,段秀实大人已经劝说过朱太尉,希望朱太尉,立即派兵,前来奉天,迎接皇帝回京。

朱太尉已经答应,正准备派兵,前来接驾呢!

闻此消息,臣非常欣慰,为陛下的圣明欢欣鼓舞。可是,臣如今却有一些忧虑,不能不告诉英明的陛下知晓。

微臣深知,陛下一向豪爽大度,厚待部属大臣,对大臣将领的赏赐恩宠很多。

臣担心的是,如今朱太尉迎接圣驾的忠心,已经明确,不需要藩镇前来奉天勤王了。

如果陛下依然命令,临近藩镇将士,前来奉天勤王,似乎有些不妥了。

临近藩镇将士,前来奉天勤王,陛下势必一定要对藩镇将士,大加赏赐。

可是如今,皇家琼林、大盈库,相继被泾原变兵占据,朝廷府库空虚,财赋严重不足。

臣私下担心,朝廷府库会没有钱财,给予勤王的藩镇们厚重赏赐。

到了最后,赏赐微薄,不能让藩镇们满意,反而招来新的不满和怨恨,有可能酿成新的泾原一类的变故发生。

这是臣深深忧虑的。”

李适听后,深以为然,对卢杞的话,欣赏备至。于是,李适马上紧急下诏,宣布新旨意道:

“宰相大人言之有理。

请宰相大人,速传朕的旨意:

布告各道藩镇,朱太尉已经答应,前来奉天,接朕回京,朕非常欣慰。

敬请各道各藩镇援军,不必继续前进,前往奉天了。

请各位主将大帅,一律在奉天城三十里以外的地方扎营,等待朕新的旨意颁布,不要前来行宫见驾,以免让将士们鞍马劳顿,伤害朕的体恤将士之心。”

翰林学士姜公辅、陆贽、吴通微等大臣士大夫,也在皇帝身边侍候。

眼见李适如此疏忽大意,翰林学士姜公辅心里大为担心,急忙十分忧虑地对轻声对僚属陆贽、吴通微等人说道:

“诸君:

奸佞误国,果不其然。这个奸相,把朝廷的吝啬小气,说得如此大义凛然,冠冕堂皇,令人拍案叫绝。

到此紧要关头,陛下居然完全听从宰相大人的建议,放松应有的警惕,不让勤王军前来奉天,依然舍不得赏赐将士,破财去灾,令人错愕不已。

我一定要据理力争,说服陛下,以免到时措手不及,中了奸贼诡计!”

陆贽、吴通微等人,深以为然,赞同道:

“姜大人言之有理。不知道奸佞误国,会到何时何地,才有一个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