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翰林学士姜公辅,急忙走上前去,紧急上奏,劝说并阻止李适的决定道:
“陛下:
臣有急奏,请英明的陛下圣裁。臣私下以为,宰相大人的建议不妥,绝对不可以实施。
现在,奉天城里,我们皇家禁军神策军等六军护卫圣驾的兵力,依然十分的单薄。而朱太尉的意向,却依然不明,不可轻易放松警惕,中了奸贼诡计。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我们不能不多长一个心眼,防备不能不谨慎小心一些。凡事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总是没有错的。
如果,朱太尉心地坦诚,真的是诚心诚意地,想迎接陛下的圣驾回京。朱太尉又何必担心,我们城里的援军将士,太多了呢?
何况到了今天,朱太尉的态度依然十分暧昧,一直迟迟未向陛下表达忠心,迎接陛下归京。
臣心里一直担心,朱太尉心存犹疑,首鼠两端,可能居心叵测,在酝酿新的阴谋啊!
如此,则大事不妙啊!
臣以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不能不事先做好周密的防备计划,对朱太尉格外堤防一些,才好啊!
免得事到临头,突生不测,弄得朝廷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再次陷入危险境地,那就悔之晚矣!”
翰林学士姜公辅,十分谨慎,提醒皇帝道。李适一向猜疑多忌,思索了一会,心里一惊道:
“姜大人的话,的确很有道理啊!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事事谨慎,处处小心,总是没有错的。”
李适本来猜疑心就很重,时常疑神疑鬼,担心臣属反叛。
此时,听了翰林学士姜公辅的建议以后,李适深以为然,终于有了一些警觉,于是急忙对卢杞说道:
“卢相国:
赶快撤销刚才发布的圣旨,着令各道援军,继续前进,立即开进奉天城,全力戒备,预防叛逆的偷袭。”
卢杞见皇帝下旨,撤销刚才发布的圣旨,对翰林学士姜公辅仗义执言,很是不满怨恨。
卢杞急忙与神策军大统领行在都虞候白志贞一道上前,急忙奏报李适说道:
“陛下:
臣以为,君无戏言。作为君王,应该胸襟开阔,耳聪目明,不要被人蒙蔽。何况,君令如山,不可出尔反尔,随意更改,以免臣属无所适从。
姜大人久在宫中,充任翰林,以备咨询,不熟悉朝廷的实际情况,更不了解朱太尉其人。
微臣与行在都虞候白大人,深刻了解朱太尉的为人和心迹,知道朱太尉绝对不会充当叛逆,与泾原乱军同流合污,危害帝国的。
臣私下猜想,朱太尉没有及时前来奉天,觐见陛下,保护圣驾,一定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和阻碍。
微臣建议,立即派遣一位朝廷的重要高官,前去向朱太尉传达圣人慰问他的旨意,并作实地的调查,以备陛下的参考与咨询,决定我们的行动方向。”
卢杞又建议李适道。李适听了,沉吟起来。
随侍的文武官员,一听卢杞所言,就深刻了解了卢杞的诡计,都恐惧不安起来,自忖道:
“哎呀,这个奸相,实在太可怕了。朱泚的叛意已明,前去说服朱泚,只有死路一条。卢杞又在使用当初对待颜真卿大人的借刀杀人之计,陷害忠良了。”
随侍的文武官员,知道朱泚反意已明,不是善茬,大家全都畏缩退让着,不肯主动前去,向朱泚传达皇帝的旨意。
李适见随侍大臣们畏缩,不敢前去,向朱泚传达皇帝的旨意,心里十分失望,眼看就要发怒了。
这时,李适的舅爷,诛杀元载有功的左金吾卫大将军吴凑的大哥,金吾大将军吴溆,走出大臣的行列,对李适说道:
“陛下:
朱泚的意向不明,大臣们畏缩不前,担心受到朱泚的伤害,乃人之常情,其实情有可原。陛下不可动怒,伤了忠臣之心。
臣吴家一们老小,饱受皇帝的鸿恩,位列列侯,职当上品,国难当头,自当挺身而出,以报皇恩。
只要陛下不以为臣才望无堪,不足以担当重任,请陛下允许,臣自愿北行,担任陛下的使节,前去西京,说服朱泚来归,为陛下解忧。”
李适听了,转怒为喜,十分高兴,立即准旨道:
“金吾卫大将军德高望重,堪为师表,天下钦敬。金吾卫大将军前去,定能够完成朕交予的任务,说服朱泚前来,迎接朕圣驾回朝,成全君臣大义。
金吾卫大将军,请你放心前去,朕将是你的坚强后盾。谅朱泚再怎么胆大妄为,也不敢为难于你。”
退朝以后,金吾卫大将军吴溆,对前来为自己饯行的亲近大臣说道:
“诸君:
吴某饱受朝廷鸿恩,接受国家的俸禄,而逃避国家的危难,怎么能够算忠臣呢!
即使明知相国大人不怀好意,出使西京是龙潭虎穴,我吴某也是义不容辞。
我有幸是帝室的微末之亲(李适的舅爷),不是不知道,前去说服朱泚,会有生命危险,甚至会送掉性命。
但是,如果举朝没有赴难的臣子,岂不是太让陛下,感到遗憾惋惜了吗?”
于是,金吾卫大将军吴溆,带着皇帝的诏书,去见朱泚。
朱泚虽然已经决定反叛朝廷,但反叛准备还不充分,最初还是虚与委蛇,佯装接受了皇帝的诏命,把金吾卫大将军吴溆安置在客省,盛情款待。
不久,朱泚公开与皇帝翻脸,反叛大唐,认为金吾卫大将军吴溆,会危害大计,就下令,将金吾卫大将军吴溆杀害了。
最终,金吾卫大将军吴溆同太子太傅颜真卿一样,受到奸佞卢杞陷害,而为国家死节。
2
不久,朱泚万事俱备,准备立即行动。
于是,朱泚对外公开声称,派遣泾原镇兵马使韩旻,率军前去奉天,迎接皇帝的圣驾回京。
实际上,朱泚意图叵测,是想对奉天,发动一次突然袭击,一举擒获大唐君臣,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劳永逸地夺取天下。
泾原镇兵马使韩旻,得到朱泚命令以后,立即率领效忠朱泚的陇右、泾原、凤翔郡三镇行营精锐将士三千人,急行军向奉天挺进。
那时,大唐君臣,都被朱泚的阴谋诡计蒙在鼓里,奉天城里的官军守卫,十分薄弱,各道军队还在急慌慌地向前赶路,还未进城。
奉天的情势,立刻变得危急起来。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司农卿段秀实派遣的使节段果,赶在偷袭贼军之前,赶到了奉天,给大唐君臣,带来了一个惊天霹雳一般的噩耗:
“陛下:
司农卿段秀实大人,派人前来奉天报告,朱泚已经背叛陛下。朱泚部将兵马使韩旻,统领的偷袭贼军,正在马不停蹄地急行军,向奉天挺进,贼军已经快要兵临奉天城下。
请陛下下旨,加紧防备。”
得到司农卿段秀实的报告,移驾奉天的皇帝李适、宰相卢杞等大唐君臣,这才恐慌起来,急忙调兵遣将,加强奉天城池守卫,开始防备贼军偷袭。
3
奉天大唐君臣,之所以能够如此幸运,逃脱贼军偷袭,没有被朱泚偷袭活擒,是因为在长安城里赋闲的司农卿段秀实,正巧探听到了朱泚的密谋,及时给奉天君臣预警。
那一天,无意之中,得到朱泚准备偷袭奉天大唐君臣的消息,司农卿段秀实大吃了一惊,震撼不已。
段秀实冷汗直冒,急忙心急火燎地召集志同道合的士大夫,商议对策。
一开言,段秀实就忧心忡忡地对部下孔目官岐灵岳说道:
“哎呀,岐大人,大事不妙!如果朱泚的这一偷袭阴谋一旦得逞,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帝国面临覆灭,皇帝陛下,甚至也会为此丧身啊!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应该怎么办呢?”
孔目官岐灵岳急中生智,急忙建议段秀实道:
“段公不用着急!我们何不将计就计,设计调回韩旻,打乱盗贼的行动部署,延缓贼军的行动呢?
如此,则可以给陛下,争取排兵布阵的时间,不至于被盗贼所趁。”
孔目官岐灵岳附耳,对段秀实低言道。
“此计大妙!此计大妙!”段秀实豁然开朗,镇静下来,急忙命令孔目官岐灵岳道,“岐大人,你马上给我,伪造一份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的军令。
你就给韩旻说,据探子得知,奉天城里的官军人马众多,守卫十分森严,下令韩旻,立即率领三千精锐部队,撤军回京。
等候大军集结完成以后,再一道进发,夺取奉天。如此,盗贼奇袭的诡计,必将破产。”
“好的,段公!”孔目官岐灵岳,很快就将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的公文,伪造完毕了。
“段公,事情似乎有些不妙啊!没有姚令言的印信,恐怕会被韩旻识破,最终弄巧成拙啊!
我们怎么才能够,盗来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的印信,以假乱真呢?”
孔目官岐灵岳,十分担心地问段秀实道。
“藩镇节度使印信,非常重要,都是亲信部属随身收藏,姚令言的印信,肯定是不可能盗来的。
灵岳啊,我们就糊弄一下韩旻他们吧!你把我的司农卿的印符,颠倒过来,胡乱地盖在那个兵符文书上面,盖模糊一些,就是了。反正,拖延一时算一时。
我们立即派遣两位擅长奔走的人,作为使节。一个前往奉天,向皇帝报信,一个前去追赶韩旻,催促韩旻,立即撤军。
如果我们能够用计,把韩旻的兵马调回,拖延一下时间,让陛下有备,那就大吉大利了。
即使不能够将韩旻的军队调回,哪怕是尽量多拖延一些时间,让陛下有些准备也好,不至于仓促迎战啊!”
段秀实非常冷静地吩咐孔目官岐灵岳道。
“段公聪慧,只有如此了。我马上派人,前去执行段公的命令。”孔目官岐灵岳,匆匆地走了下去。
泾原镇兵马使韩旻,率三千将士,已经行至了骆驿。
得到泾原镇节度使姚令言,命令回军的印符公文,韩旻知道军情紧急,也没有来得及分辨出真假,便听信了使节的话,立即率领三千将士回军了。
4
孔目官岐灵岳走后不久,左骁卫将军刘海宾、泾原都虞候何明礼等将领,也来到了段秀实的府邸了。
段秀实急忙与左骁卫将军刘海宾、泾原都虞候何明礼等将领,共同策划道:
“诸君:
如果兵马使韩旻领军一回来对质,事情就会彻底暴露。我辈肯定要无一幸免的了。
现在,我自当前去,直接与朱泚拼死一搏,将朱泚杀死,除了这个心腹大患。
若不能成功,段某便一死了之,我们终究是大唐忠臣烈士,是不能作朱泚的臣属的!”
于是,段秀实命令刘海宾、何明礼等,暗中联络军中的将士,准备让他们,从外部响应。
泾原兵马使韩旻,率领自己的军队回来以后,朱泚和泾原节度使姚令言,都极为震惊,立即下令追查。
孔目官岐灵岳,独自承担了假传军令的罪名。
朱泚和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十分愤怒,下令将孔目官岐灵岳,立即处死,没有牵连到段秀实等人。
5
不久,朱泚传召李忠臣、源休、姚令言以及段秀实等大臣将领进宫,商议重要国事。
段秀实镇定自若地带着左骁卫将军刘海宾等人,进了宫里。大臣将领们随身佩戴的刀剑等武器,都被侍卫武士全收取了。
眼见西京长安,已经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拥护自己的泾原、陇右、凤翔郡将士越来越多,朱泚踌躇满志,得意忘形,开始密谋公开称帝事宜。
皇宫里,朱泚正意气飞扬,志得意满地与李忠臣、源休、姚令言等亲信大臣一道,商议登基皇帝的具体礼仪等问题,说得眉飞色舞,热血沸腾。
段秀实默默地听着朱泚与亲信谈话,心里越来越愤怒,脸色越来越不愠了。
见他们谈论热烈,没有堤防,段秀实猛然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冲上前去,夺下了源休手中的象牙朝笏。
段秀实手持象牙朝笏,一口气冲到了朱泚的跟前。段秀实一把口水,向朱泚的脸上吐去,当庭大声怒骂朱泚道:
“朱泚:
你这个狂妄的叛贼!大唐朝廷待你不薄,你这个逆贼,怎么想到要造反谋逆,继位登基呢?
我恨不能将你这个恶贼,碎尸万段,岂肯随从你这个恶贼,去造反谋逆,遗臭万年呢?”
段秀实高高地举起手中的朝笏,猛力地击打朱泚。
朱泚猝不及防,急忙举起双手,去抵挡朝笏袭击。然而,防不胜防,段秀实的朝笏,还是击中了朱泚的额头。朱泚顿时鲜血直流,血花溅到了地上。
朱泚武将出生,动作敏捷,武艺高强,很快反应过来,立即大喊着,赤手空拳,与段秀实搏斗了起来。
旁边的大臣武士李忠臣、源休、姚令言等等,目瞪口呆,呆若木鸡。
由于事出仓猝,朱泚的侍从卫士,惊慌失措,都不知道究竟如何应对是好。
左骁卫将军刘海宾,刹那间也被恐惧抓住。刘海宾胆怯怕死,不仅没有上前,去帮助段秀实,一同杀死朱泚,反而乘着混乱,仓皇逃走了。
不久,李忠臣终于醒悟过来,急忙上前,去帮助朱泚,一道拦阻段秀实的袭击。
在卫士和李忠臣等人的帮助下,朱泚才得以匍匐着,脱身逃走,躲过了段秀实的攻击。
见朱泚躲过了自己的袭击,段秀实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便放弃抵抗,转身对朱泚的党羽们骂道:
“你们这些叛贼,一个个贪生怕死,称得上什么英雄豪杰呢?
我段秀实宁愿死,也不和你们一道造反叛逆,背叛朝廷。你们为什么不杀死我呢!”
左右侍从武士,这才从震惊中醒悟过来。武士们立即争先恐后地冲上前,围住了段秀实,争着上前用刀剑,猛烈攻击段秀实。
朱泚依然欣赏段秀实的正直和才干,他一手捂住自己的伤口,止住额上的鲜血,一手制止众人说:
“诸君,段秀实是一个令人敬仰的义士啊!你们千万不要杀死他!”
然而,已经来不及了。
侍从卫士们一涌而上,乱刀齐下,刹那之间,段秀实已经死于乱剑之下。
眼见段秀实死去,朱泚十分惋惜。朱泚痛哭流涕,十分悲哀,下令,以三品官的礼仪,埋葬了段秀实。
临阵脱逃的左骁卫府将军刘海宾,也没有能够幸免遇难。他穿着丧服,逃走两天以后,朱泚也搜捕到了他。
刘海宾临阵脱逃,自知心中有愧,宁死不屈,不肯招供,最终也不曾牵连到泾原都虞候何明礼等将领。
稍后,泾原都虞候何明礼,跟随朱泚等人一道,率领军队,去攻打奉天城。
泾原都虞候何明礼,再次与人策划,欲诛杀朱泚。然而,泾原都虞候何明礼,最终依然功败垂成,刺杀朱泚的计划,再次失败。
朱泚愤怒不已,下令将何明礼处死。
司农卿段秀实、左骁卫府将军刘海宾、泾原都虞候何明礼等人,密谋诛杀朱泚的行动,虽然最终失败,但这一搅局的行动,延缓了朱泚的行动,给了奉天城里的大唐君臣和各道官军准备、喘息的机会。
朱泚偷袭奉天的计划,宣布落空。
6
奉天城里,听到司农卿段秀实诛杀朱泚,行动失败被杀的消息以后,李适十分悲痛悔恨。
朝会上,对着满朝文武大臣,李适涕泪交流,痛哭了许久,许久,也不能够停止。
啜泣半晌,李适当着群臣,自责反省道:
“诸君:
段秀实真是帝国忠臣啊!为什么当初,朕居然没有看出他的耿耿忠心,一心一意重用他呢?”
宰相卢杞等文武大臣,羞愧无地,急忙劝慰李适道:
“陛下:
所谓人死不能复生。请陛下不要忧伤,节哀顺变,以免伤害了龙体!
陛下啊,泾原叛贼,就要兵临城下,请陛下振作精神,布置迎敌方略。”
宰相卢杞等大臣,急忙转移话题。
李适非常清楚奉天城池的布防情况,心里胆怯不安,见卢杞建议有理,急忙忍住心中的哀伤,与群臣商议军情,思考逃离奉天道:
“诸君:
朱泚反意已明。泾原叛军将士,就将大兵压境,兵临奉天城下,奉天形势,十分危急。
朕发现,奉天城小屋少,太过狭隘,难以防备住泾原叛军袭击。
朕打算,御驾一行,立即撤离,就近前往凤翔镇躲避贼势。诸君以为如何呢?”
户部尚书萧复,闻听李适逃跑的打算以后,心里非常不安和担心。他立即上前,向李适行礼,劝说和示警,阻止李适道:
“陛下啊:
恕臣直言,陛下这个打算,是大错特错,现在已经来不及了。陛下千万不能如此决策啊!
陛下想想,凤翔镇现在的将士,都是朱泚从前担任节度使时的部属。
凤翔镇将士中,一定有朱泚的同党和亲信,与朱泚十分亲近,欲投靠朱泚。
如果凤翔郡奸贼与朱泚勾结起来,谋害陛下,就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危险。
陛下切不可以九五之尊,跳进难以预料的陷阱中去啊!臣以为,此举万万不妥啊!”
李适听了,恍然大悟,顿然明白。但李适还是有些犹豫不决,急忙怯生生地说道:
“感谢爱卿的建议!朕听了以后,如梦初醒,心里十分担心!爱卿的意见是对的。
虽然朕与卢相国的谋划已定,不想轻易改变我们君臣的决定,但朕为了爱卿善意的提醒的缘故,愿意观察观察局势,为爱卿在奉天多停留一天再走。
等待凤翔郡的情况明了,军心稳定之后,朕再去凤翔郡驻跸,指挥平叛大局。”
第二天,果然传来了噩耗,凤翔郡兵马使李楚琳,已经发动了兵变,响应朱泚。
得到凤翔郡兵马使李楚琳发动兵变的消息,李适心里后怕不已,急忙嘉奖户部尚书萧复道:
“爱卿啊,要不是昨日爱卿忠心的建议,朕恐怕会掉进叛贼的陷阱,落入贼手啊!”
“还是上天保佑,陛下英明,乐于接受臣的建议!
由此可见,天心民意,还在陛下一边。臣坚信,朱泚反叛的阴谋,最终不会得逞!”
户部尚书萧复,恭维并安慰皇帝道。
7
此时,朱泚眼见部属兵力强大,长安军民厌倦李唐朝廷的横征暴敛,开始错误地预估形势。
朱泚见投靠自己的军民很多,越发认为自己受到了上天眷顾,是人心所向,李唐王朝已经是天怒人怨,众叛亲离。
于是,朱泚的自立叛意,彻底地显露了出来,再也没有不加一点掩饰了。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初九日,朱泚在野心勃勃的部属大臣将领们的撺掇拥戴之下,公开宣布另立朝廷,自称“大秦皇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与大唐朝廷彻底决裂,并更改自己的年号为“大秦皇帝”“应天元年”。
自此以后,自称大秦皇帝的朱泚,开始与大唐朝廷分庭抗礼,再也没有下楼的梯子了。
大秦皇帝朱泚登基以后,不顾大唐朝廷君臣,依然在奉天坚守,大唐朝廷依然兵力强大,号召力尚存,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现实,开始大肆封官任爵,满足自己的皇帝瘾。
大秦皇帝朱泚下旨,任命泾原镇节度使姚令言,为侍中、关内元帅,主管军事;任命李忠臣为司空兼侍中;任命源休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判度支;任命蒋镇为吏部侍郎;任命樊系为礼部侍郎;任命彭偃为中书舍人。
归顺秦帝朱泚的原大唐朝廷大臣官吏,如张光晟等人,朱泚也都论功行赏,分别封官拜爵,大小职务不等。
朱泚又下旨,立自己的弟弟卢龙镇节度使朱滔,为皇太弟。
最早拥戴朱泚称帝的泾原镇节度使姚令言与源休,功劳最大,共同执掌大秦朝政,分别主管军政。
凡是朱泚的谋划、任官、军事和物资粮草调集等事,都要向宰相源休等大臣禀报。
不久,朱泚又下旨,任命前大唐大臣蒋镇,为大秦帝国门下侍郎,李子平为谏议大夫,二人并为同平章事,主管政事。
吏部侍郎蒋镇,接到朱泚的任命以后,知道大秦成不了大器,担心李氏皇家反攻倒算,全族屠灭,心里又愁又怕。蒋镇忧愁恐惧,每每怀揣刀子,准备自杀,又打算独自逃亡。
然而,吏部侍郎蒋镇生性怯懦,贪生怕死,终究未能实施自己的计划,只得上任,但首鼠两端,时刻考虑自己的后路。
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判度支源休,记恨李唐朝廷对自己漠视,深知稳定内部的重要性,于是劝说朱泚道:
“陛下:
臣以为,稳定帝国,当从稳定内部开始。留在京城长安的大唐宗室,维系着大唐军民的希望,是动**的根源。
臣建议陛下,立即对李唐宗室采取措施,斩草除根,根绝人们对大唐的期望,维护社稷安定。”
朱泚听了,深以为然,于是赞同道:
“宰相大人的建议很好!大秦已经建立,哪里还能够容下大唐的余孽,扰乱社稷安宁呢?”
朱泚于是下旨,杀害了大唐郡王、王子、王孙共七十七人,京师长安一片恐怖气氛。
不久,源休又劝说朱泚道:
“陛下: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臣建议,诛杀逃亡隐匿的朝臣,以便胁迫其余的朝臣,让他们一心一意地忠于陛下。”
朱泚同意。
门下侍郎蒋镇,却尽力地营救隐匿的朝臣,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赖门下侍郎蒋镇的竭力帮助庇护,最终保全性命的大唐文武大臣甚多。
当时,大臣樊系被朱泚抓获以后,只得为朱泚撰写登基册文。写完回家以后,樊系便服毒自杀了,以示对大唐忠诚。
大理卿胶水县人蒋沇,偷偷从长安逃出,准备前往皇帝所在地奉天,投奔皇帝。
不幸,蒋沇逃到半途,就被朱泚的叛军将士捉住。
大理卿蒋沇拒绝进食,佯称自己染了重病,乘叛军将士守卫松懈时,蒋沇暗中逃去,最终幸免于难,得以安全到达奉天。
直到大理卿蒋沇等大臣,逃到奉天,告诉皇帝,朱泚登基称帝,屠杀宗室、大臣等的真相以后,李适对朱泚派遣军队,迎接圣驾回京的天真想法,才彻底死去。
8
李适来到奉天数日以后,右仆射、同平章事崔宁等大臣,也来到了奉天,侍候皇帝。
李适十分高兴,亲自召见右仆射、同平章事崔宁,对崔宁大加抚慰。
而右仆射、同平章事崔宁,对皇帝宠信卢杞,致使国事日颓,十分不满,退下来后,对左右亲近的人说道:
“诸君:
陛下聪慧明达,英俊威武,从善如流,只是被卢杞等奸佞小人所迷惑,以至于让国家落到这般悲惨的地步啊!”
崔宁说完,扑簌簌地流下了眼泪。
左右亲近的人,深以为然,赞同说道:
“宰相大人言之有理!奸相一日不除,百姓永无宁日,国家也不得安宁啊!”
不料,宰相卢杞,很快闻知了右仆射、同平章事崔宁怨恨自己的话语,心里十分恐惧不安,生怕皇帝知道以后,疏远自己。
卢杞便与御史大夫,将作监王翃图谋,打算陷害右仆射、同平章事崔宁。
卢杞愤怒地对御史大夫,将作监王翃说道:
“御史大夫大人:
崔宁这个老贼,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居然在陛下面前,亲口指责本相的不是。本相不给这个老贼一点颜色,这个老贼,怎么知道本相的厉害呢?
御史大夫大人,你就把崔宁那个奸贼,心怀二端,脚踩两条船的事情,一五一十,告诉陛下知道吧!”
御史大夫王翃,不敢拒绝卢杞的建议,于是向李适进谗,诬告右仆射、同平章事崔宁说道:
“陛下:
臣发现,你对右仆射大人万般宠爱,右仆射大人却辜负了陛下的宠信,首鼠两端,三心二意。
当初,臣与右仆射大人一块儿,从京城逃出来,前来投奔陛下。走到中途之上,右仆射大人曾经有好几次下马,声称去到僻静的地方更衣。
以至好长时间,右仆射大人都不回来。
微臣私下推测,右仆射大人显然并不是欲想更衣,而是存心观望,有与叛贼勾连的意思。
臣以为,右仆射大人首鼠两端的作为,根本不像一个一心一意,忠心耿耿效忠陛下的样子。”
适逢此时,秦帝朱泚笼络人心,颁下诏旨,任命尚书左丞柳浑,担任同平章事,任命崔宁,为中书令。
柳浑是尚书左丞,当时正追赶皇帝不及,逃亡在山谷里,躲避朱泚叛军的追赶。
御史大夫王翃得到朱泚颁下的诏旨,如获至宝,决定诬陷他们两人,弹劾他们投靠朱泚。
为了让自己的诬告更有说服力,御史大夫王翃,还指使长安县尉康湛,伪造了一封崔宁写给朱泚的效忠书信。
御史大夫王翃于是将伪造的书信,献给李适,弹劾责崔宁道:
“陛下:
这是县尉康湛,在路途上截获的书信。请陛下过目,看看右仆射的本来面目。”
李适生性多疑,看了诬告信以后,越发疑惑不安,对右仆射崔宁,有了更大的疑心。
宰相卢杞,见皇帝忧虑不安,急忙趁热打铁,坐实御史大夫王翃的指控,对李适说道:
“陛下:
臣得到秘密情报说道,崔宁与朱泚私下里结有盟约,约定做朱泚的内应。
如今,叛军来袭,军情紧急,崔宁却突然在这个时候,来到奉天,恐怕意图难测,欲做朱泚内应。”
李适愚钝昏庸,听到卢杞对右仆射崔宁的指责,更加深信不疑,勃然大怒道:
“宰相大人所言甚是!
难怪崔宁这个恶贼,从前迁延不前,不想来到奉天。原来是与朱泚这个叛贼有勾结,如今才来到奉天,欲对朕不利啊!”
李适不问青红皂白,决心处置右仆射崔宁。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十一日,李适派遣中使李固,传达密旨,将崔宁召唤进行宫之中,商讨国事。
崔宁不知是计,被领到了行宫外面的帐幔下面,等待皇帝召见。
突然,两个大力士从背后进来,控制住崔宁,然后勒住右仆射崔宁的脖子,将右仆射崔宁偷偷地缢杀了。
右仆射、同平章事崔宁被害的消息,迅速传到了四方。无论朝廷还是地方官吏,都知道右仆射崔宁遭受冤屈,是遭受了奸相卢杞的阴谋陷害而死。
9
四方藩镇节度使,听到右仆射崔宁被皇帝银鸥杀害的消息,都十分愤怒。
各道藩镇节度使,不约而同地纷纷上书皇帝,为右仆射崔宁鸣冤抱屈。
李适疑惑不安,左思右想,最终知道中了卢杞、王翃等人的诡计,但又不愿意承认自己中了离间之计,于是对翰林学士陆贽说道:
“先生啊:
右仆射崔大人这件事,难道朕,真是太过猜忌多疑,中计杀错人了吗?
为什么藩镇大臣们,都认为朕处罚右仆射大人,混沌糊涂,赏罚不明,冷酷无情呢?”
翰林学士陆贽,急忙劝说李适说道:
“陛下:
人命至为尊贵,奸人的陷害无孔不入。作为圣明的君王,怎么能够不对刑杀,慎之又慎呢?
右仆射大人之死,的确有很多晦涩难明,让人疑虑之处啊!未尝不可能是中了朱泚奸计啊!
如今叛贼兵临城下,正需精诚团结,一致对外。请陛下不要大兴冤狱,牵连无辜,引来大臣将士叛离啊!”
听了四方藩镇节度使的指责和陆贽的劝说以后,李适隐隐不安,有些愧悔,害怕招惹众怒,于是下令道:
“先生言之有理!诛杀右仆射大人,朕的确有很多欠考虑、值得商榷之处。朕将赦免右仆射家人,不以叛贼论处。”
奉天朝廷,无辜处死右仆射崔宁,很快引发了后遗症。
10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十二日,李适见朱泚称帝,奉天的形势越来越危急,忧心如焚。
于是,李适急忙派遣中使,向驻扎魏县的各道行营,通告皇帝在奉天蒙难的消息,请求各镇,立即发兵,援救奉天。
那时,朔方镇节度使李怀光,本来已经率领朔方镇部众,直接开赴长安途中。
而河东镇节度使马燧、河阳镇节度使李芃,也已经出发勤王,准备援救奉天。
听到右仆射、同平章事崔宁遇害的消息,各道节度使物伤其类,都忧虑步崔宁后尘,遭到奸佞陷害。
各道节度使聚在一块儿,放声大哭,不肯接受皇帝要求到奉天勤王的旨意,决定回归本镇,坐观局势。
不久,朔方镇节度使李怀光,河东镇节度使马燧,河阳镇节度使李芃等将领,各自领兵,回归本镇;昭义镇节度使李抱真,也退兵屯扎临洺,不到奉天,救援遭难的皇帝。
得到各道节度使,无人响应皇帝旨意,援救奉天的消息,李适愤怒悔恨,一时之间,束手无策,焦头烂额。
李适忧心忡忡,心里开始后悔担心,但依然没有反省奸佞小人陷害忠良的罪责,宠信奸佞卢杞如故。
翰林学士陆贽、姜公辅、吴通微等亲近侍臣,见皇帝执迷不悟,宠信奸佞卢杞如故,无不忧心如焚。
10
大秦皇帝朱泚,虽然鼠目寸光,没有战略眼光,但久在军营,也知道擒贼擒王的道理。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十三日,大秦皇帝朱泚,稳定基地西京长安以后,决定御驾亲征,一举擒获大唐君臣,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于是,秦帝朱泚,亲率泾原、凤翔、陇右等镇叛军主力大军,攻击行宫奉天。
叛军军势,十分浩大,数倍于奉天守军兵力。
而朱泚统领叛军进军途中,阻截叛军的唐军各部将士,兵无战心,纷纷逃亡。
一路之上,还不断有大唐皇家的禁军神策军将士,见风使舵,投靠朱泚,与叛军一道,向前进军。
朱泚的兵力,更加地强盛,越发不可一世。
朱泚统领的叛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很快兵临奉天城下,威胁着大唐君臣。
奉天局势更加危急。
11
好在李唐命不该绝,大唐朝廷的号召力,依然残存。
不久,邠宁镇留后韩游瑰、庆州刺史论惟明、中使监军翟文秀等将领,终于接受李适的诏旨,各自带领本部兵马三千人,前来奉天勤王,保卫皇帝。
三位将领,率领自己的队伍,准备在渭水的便桥,驻下军队,以便反击朱泚叛军的攻击。
得知邠宁镇留后韩游瑰、庆州刺史论惟明、中使监军翟文秀等将领,领勤王军前来,朱泚如临大敌,急忙派军,前来拦截援军,务必痛歼官军。
三部官军,在醴泉一带,与朱泚统领的叛军遭遇了。
见朱泚叛军气势汹汹,邠宁镇留后韩游瑰,打算不与叛军纠缠,而是回军直趋奉天,直接前去奉天,援救皇帝。
中使监军翟文秀,认为不妥,于是建议邠宁镇留后韩游瑰说道:
“留后大人:
朱泚叛军就在我们的身后。如果我军开向奉天,敌军也会随后而来。这是招引敌军,前去逼迫圣上啊!
我们不如留下来,在此扎营。叛贼军队,必定不敢越过我军,开向奉天。
如果敌军不顾我军阻截,依然开过去,那我军便与奉天军,形成了两面夹攻叛军的态势。”
邠宁留后韩游瑰,晓畅军事,对此建议不以为然,反对中使监军翟文秀的意见说道:
“中使大人:
恐怕这样做不妥。如今,敌强我弱,如果敌军分出一部分军队,来拖住我军,主力大军直趋奉天,我们究竟怎么办呢?
守卫奉天的兵马弱小,防卫薄弱,怎么可能派兵前来,支援我们呢?我们还能够谈什么,两面夹攻叛军呢?
而且,我军士兵,饥饿寒冷,而敌军的财物很多,兵精粮足。
敌军若用财物粮食,来**我军士兵,我们怎么能够保证,将士们不被盗贼收买呢?
本帅以为,现在我军,应该马不停蹄地直接开往奉天,去保卫圣上,才更加有利啊!”
中使监军翟文秀被说服,沉思半晌,表示赞同道:
“留后大人说得很对。我们去到奉天,不仅可以增加奉天守卫的兵力,还可以加强奉天将士们的气势。”
于是,邠宁留后韩游瑰等三将领兵,直接开入了奉天。朱泚的大军将士,紧紧跟在邠宁留后韩游瑰等三将的后面,也赶到了奉天城下。
奉天城上,左金吾大将军浑碱,见邠宁留后韩游瑰的援军来到,大喜,急忙打开城门,派兵出城,去迎接邠宁留后韩游瑰等三将的队伍进城。
朱泚叛军一见,也打算乘机,攻进奉天城里,急忙派军上前,与官军争夺奉天城门。
官军、叛军在城门一带,召开激战。
左金吾大将军浑碱和邠宁镇留后韩游瑰两部官军联合,与朱泚叛军,血战了一整天。两军交战互有胜负,但官军竟然无法把朱泚的叛军击退,将敌人赶走。
眼见天色渐晚,左金吾大将军浑碱和邠宁镇留后韩游瑰心里,都十分着急,担心天黑以后,奉天城池被叛军攻破,那就大事去也。
12
正在此时,左金吾大将军浑碱,突然发现,城门里面,有几辆装满柴草的草车出现。
浑碱见状,默然大喜,心生一计。
左金吾大将军浑碱,立即下令部将虞候高固道:
“高虞候,立即率领你部身穿铠甲的战士,用长刀去砍杀叛军,阻止叛军将士,向城门靠近。”
虞候高固,是渤海高氏人,大唐名将,前安东都护、辽东道大总管,左监门卫大将军、平原郡公高侃的玄孙。
虞候高固答应一声,立即率领部属勇士,勇往直前,以一当百,向叛军杀去,叛军稍稍后退。
左金吾大将军浑碱,乘机命令将士,把那些草车拖了过来,堵塞在了城门口上。
左金吾大将军浑碱,命令将士放火烧车,火势熊熊,直接威胁着叛军的进攻阵营,叛军稍稍退却,躲避火势。
左金吾大将军浑碱和邠宁镇留后韩游瑰,见状大喜,急忙乘着火势,出击退却的敌人。
叛军无法抵御,见势不妙,只好继续向后退却,无法组织有效的反攻。
到了夜晚十分,叛军饥饿疲惫,兵无战心。大秦皇帝朱泚,急忙下令,停止攻击,在奉天城东三里的地方安营扎营,造饭休息。
此时,朱泚叛军的兵力非常强大,击木梆报时的声音,燃起的火堆,布满了原野。
奉天城里守卫的官军,兵微将寡,十分恐惧。
13
第二天,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十四日,秦帝朱泚下令,让西明寺僧人法坚,率领能工巧匠和僧人,就地取材,帮助叛军制造攻城用具。
僧人法坚,不敢抗拒,于是毁掉西明寺的屋顶,取其木材,用来制作云梯和冲车,帮助叛军攻打城池。
邠宁镇留后韩游瑰,在城头上看见叛军动作,知道叛军的意图以后,并不畏惧,反而笑眯眯地对诸将说道:
“诸君:
西明寺屋顶的木材,都是干燥的柴禾。我们准备好火种,等着敌人来攻城就是了。”
守城诸将,见主将邠宁镇留后韩游瑰镇定自若,稍稍安定。
果然第二天,叛军将士抬着云梯等攻城器具,前来攻城,没有讨得任何便宜,反而死伤累累,失败而归。
此后每一天,朱泚都派军前来,攻打奉天城。
左金吾大将军浑碱与邠宁镇留后韩游瑰、庆州刺史论惟明、中使监军翟文秀等将领,率军昼夜不停,奋力作战,抵抗叛军攻击。
叛军久攻奉天城池不破,被困坚城之下,损失惨重,却一无所获,叛军士气,渐渐懈怠。
朱泚久经沙场,见状忧虑不安,知道如今的战争天平,在自己一边,如果各地勤王军来援,那就大势已去,机会不再。
就在此时,好消息突然传来,秦帝朱泚大喜,如同打了鸡血一般,重新兴奋了起来,急忙调兵遣将,加强攻势。
而对大唐朝廷君臣来说,却是祸不单行,噩耗不断,奉天城的局势越发危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