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一百八十三回 奸佞弄权误战机 君臣感愤筑长城

字体:16+-

1

就在此时,一个更加令人震惊不安的消息,迅速地传到了奉天城里。

大唐君臣知道消息,更加恐慌和担忧。

“禀告陛下:

奉命派去支援襄城官军的卢龙(幽州)镇行营将士,也投靠了朱泚这个叛贼。

陛下,具体情形是这样的。

当初,卢龙镇行营士卒,奉陛下圣旨,前往襄城。走到半路之时,卢龙镇行营士卒,就突然听说了朱泚这个僭贼称帝的消息。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这伙卢龙镇行营叛贼,就立刻谋生了叛意,决心投靠朱泚。

于是,这一部分卢龙(幽州)镇士卒,立即冲入了潼关,前往西京和奉天等地,归附了叛逆朱泚。

戍守普润的陇右行营的部分将士,此刻也跟随卢龙镇行营士卒,背叛了陛下,归附了僭帝朱泚。

居臣的探马所知,如今,叛逆朱泚在奉天城外的兵马,已经达到了数万人之多。

奉天的处境,十分危急。

请问陛下,我们是守,还是撤退,请陛下定夺!”

奉天行宫里,听到翰林学士陆贽等亲近大臣报告的一个个坏消息,李适气急败坏,忧心如焚。

听到奉天城下,朱泚叛军的兵力越来越强大的消息,李适越发忧郁彷徨,急忙召集大臣,举行朝会,商讨应对之策。

前些天,取得反击胜利,李适君臣稍稍轻松的心情,又变得紧张起来。

李适愁容满面,诚恳虚心地征求大臣的意见道:

“诸位爱卿:

盗贼日益增多,攻打甚急,奉天危在旦夕,形势十分危险,如今如何是好呢?

请问诸君,你们有何妙计,能够指教朕的?请不吝赐教,朕虚心接受。”

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计从何出。

商讨良久,都无计可施。李适越发焦虑,想冷静地思索一会,于是下旨道:

“诸位爱卿:

既然诸君,都没有良策,就暂时散朝!此事容后再议!请诸君回去,好好思考一下这些问题,给朕提出建议。

陆贽大人,请你们几位翰林学士留下来,朕先与你好好谈论谈论,讨贼方略,探讨一下如何平定叛逆,再与大臣将领细谈。”

大臣们鱼贯而出,一个个无计可施,皆沮丧不已。

此时,李适终于想起了了陆贽当初,富有远见的警告和提醒,留下翰林学士陆贽、姜公辅、吴通微等侍臣,与侍臣们探讨起了国事。

2

那些天,朱泚叛军,围攻奉天甚急,李适呆坐在行宫宝座上,听见一个个坏消息,常常是惊惶不安,六神无主,有些不知所措。

而卢杞等宰相重臣,也是无计可施,只得远远地避开皇帝,生怕皇帝询问军事方略。

李适无计可施,只得无奈地留下翰林学士陆贽、姜公辅、吴通微等侍臣,与他们一道,商议对策。

3

那时,陆贽、姜公辅、吴通微等翰林学士,见李适心情改变,而卢杞不在身边侍候,君臣交流,很是随意畅快。

一席密商交流,李适与翰林学士、姜公辅、吴通微君臣,不知不觉之中,就谈到了造成这场变乱的原因。

李适想起往事,心里顿时惭愧痛惜,非常懊悔当初没有接受陆贽的建议。

李适脸色晦暗,痛心不已,心事重重、满脸忧郁地对着翰林学士、姜公辅、吴通微等,深深地责备自己道:

“诸位学士大人啊,朕反躬自省,近些日子政事不顺,都是朕处置不当,举止失措,才造成了如今众叛亲离的不利局面啊!

要是臣民们,都能够了解朕的心意,尽心尽力地辅佐朕,何至于有今天的窘困呢?”

翰林学士陆贽,见李适脸色阴沉,愧悔不已,急忙劝慰李适道:

“陛下:

事已如此,陛下你也不要太过自责了!

原谅臣的坦率直言,招致今日陛下圣驾出行的祸患,不仅仅是朱泚的悖逆,陛下的失误,以宰相大人为首的文武官员,朝廷重臣,也难辞其咎啊!”

李适不认可陆贽的说法,有些强词夺理地回答陆贽说:

“先生啊:

朕不完全赞同先生的说法,政事不顺,百姓怨声载道,也不能够全怪朕和宰相等文武大臣啊!

朕以为,这此灾难,事实上,桑道茂真人早就做出了预言,是天命早就已经决定了的,并不关乎人事,也不是三公九卿,宰相等重臣,能够左右的啊!”

见皇帝还执迷不悟,一心为卢杞等奸佞误国辩护,陆贽大感惊异,有些匪夷所思。

听了李适这种归罪天命,拼命为卢杞辩护的奇异说法,陆贽更加清楚,皇帝对卢杞的信任,已经到了非常痴迷的地步,难以改变,于是叹息一声道:

“唉,陛下啊,你怎么会说,这是天命早就已经注定了的呢?

实际上,微臣一直以为,朝廷的灾难,祸由人起,人祸远远大于天灾。

正是朝廷重臣,地方官吏,不体恤将士百姓,不顾天心民意,肆虐百姓,苛待将士,加重苛捐杂税,横征暴敛,才造成了如今朝廷的种种乱局啊!”

李适见与陆贽谈话不投机,心中越发不耐烦,更加烦恼起来,反驳陆贽道:

“陆大人,朕自有主见,不是你所说的那样啊!

宰相大人征集赋税,也是为国分忧,用于河北战事,哪里是为了私利呢?

官吏百姓,为帝国分忧,也是理所当然,有什么不当呢?

诸位先生啊,你们都下去吧,让朕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想一个好的应对之策。”

李适挥挥手,让翰林学士陆贽、姜公辅、吴通微等侍臣自己回去,然后独自一人,在行宫宝座上冥思苦想起来。

陆贽看了看皇帝,见李适依然执迷不悟,毫不悔悟,更加觉得不可思议。

陆贽、姜公辅、吴通微等侍臣越发灰心丧气,神情沮丧地退了下去。

4

向皇帝告辞,回到自己的临时住所以后,陆贽长久思索,感触颇深,自思道:

“陛下如此执迷不悟,令人忧虑啊!如果不能够说服执迷不悟的陛下,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必将给国家带来更大的隐患和危机啊!

作为一个忠臣,饱食国家俸禄,怎么能够为了保全自己的官位,就一味阿谀奉迎,附和圣人意见,不敢直言进谏呢?”

经过通宵达旦的长久思索,陆贽心里终于有了底,急忙趁着上朝时间还早,匆忙给李适写了一封很长的章疏,向皇帝提出建议道:

“陛下啊:

昨天白天,微臣与陛下交流以后,受到的触动很大。想到近些日子国事的不顺,臣心里感触颇深。

臣固执己见,依然坚持认为,陛下将施政的错误,如今的窘境,归结于天命的说法,并不合适,这不是一个贤明君王,能够推脱自己责任的言辞。

圣贤董仲舒常常谈到天人感应一语,实际上所谓天命,都是人事的具体反应。

大臣官吏不顾天下百姓的死活,肆意搜刮,没有节制,则天怒人怨;君王大臣照顾军心民心,遵从民意,休养生息,则天佑民顺,国泰民安。

回顾陛下当初登极之时,满怀雄心壮志,励精图治,立志统一全国,恢复祖先基业,雄心勃勃,实在可喜。

陛下志在统一疆域,恢复天下一统,是陛下宏图大志,臣等并无异议。

不久,陛下就出军四方,打算征讨剿灭不听从号令的叛逆,恢复天下和平。

可是,作恶的叛军首领田悦、李纳等人,还没有完全被朝廷大局消灭,叛逆的朱滔,李希烈等,又相继作乱。

兵连祸结,生灵涂炭,战争的灾祸,此起彼伏,民不聊生,已经有三个年头了。

在这三年时间里,征兵的事情,每月每日都在发生并增加着;征发的军队数量,也日渐增多;征收的赋税,更是日渐繁重。

黎民百姓,生活窘迫,水深火热,怨声载道;军队士卒,也是征讨不止,苦不堪言,萌生叛意。

内部,从长安三辅,外部,至边疆郡县,出征士卒,有遭受刀兵,随时丧生的忧愁;

留在自己家乡,务农经商的平民,也随时都有被官府、盗贼勒索敲诈诛杀的困苦。

因为朝廷官府的敲诈勒索,不断索取的缘故,人民无法生存,只有铤而走险,奋起反抗,以图苟延残喘,苟且偷生,才导致各地叛乱,不断地发生。

痛恨官府朝廷的怨言,才如火如荼,一同兴起。

臣私下以为,这些东西,才是造成天下混乱的根本原因,岂不是人祸所起吗?

大唐全国各地,亿万的黎民百姓,都警觉到危险的局势,即将来临,天下随时都会爆炸暴乱。

只有陛下一人,独处于皇宫大院之中,被奸佞宵小之徒,蒙在鼓里。

陛下依然觉得,四周一片宁静,天下太平,竟没有任何不妙的感觉出现,对天下的变乱,也是懵然不知。

朝廷大臣官吏,失误混乱的政策措施,促使凶暴的士卒,擂动他们的战鼓,击鼓噪进,在京师重地,公然横行。

光天化日之下,他们竟然冒犯宫门,烧杀抢掠,侮慢皇帝大臣,欺诈侮辱百姓。

之所以出现这些危险的局面,难道不是由于朝廷理政,已经出现了天大的漏洞,人心已经背离,官民离心离德,给盗贼奸佞之徒,造成了可乘之机吗?

除了狂悖愚蠢,精神错乱之辈,无论官民百姓,谁不愿意安享太平,终老床笫呢?

正是因为这些缘故,所以全国的叛乱,才会相继发生啊!才会让非同寻常的忧患,为普通民众,所共同担心啊!

这些危险的事件,岂不是给了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朝廷的疏漏,挑衅百姓的愤怒情绪,给予他们与朝廷离心离德,造反作乱的机会吗?

陛下内有亲密亲信的辅政得力的大臣,有代替自己耳目的官吏,有负责进言规劝的谏官御史,外有负责防卫保护陛下的部门和将士。

他们见到危险,而不能够竭尽诚心,面临灾难,而不能够效力赴死,不值得陛下自己,去认真反省吗?

臣前面所说的,招致今日的祸患原因,是朝廷群臣的罪过之类的话语,难道只是臣的空言虚语,没有一点事实根据吗!

可是,陛下却依然坚持认为,国家的兴盛与衰落,都是由天命决定的,与人祸无关。

微臣私下以为,这种看法,实在有待商榷。

微臣曾经听先哲说过,上天的所见所闻,都是本着天下百姓的所见所闻而来的。

所以,商王朝的大臣祖伊,在斥责殷纣(子受辛)的文辞中,指责殷纣,说他不应该说这样的话道:

‘我生来就是应天之命而生的,有天保佑,不同凡品,谁敢质疑我的权威呢!’

周武王在数落殷纣的罪行时,也斥责殷纣说道:

‘他竟然敢说,我有天命在身。他对所做的错事,从不后悔,从不改悔!’

这些例子,都是在说明,贤明的君王,绝对不能够贬低人为的力量,而把制造灾难的责任,全部推给天命。

抛开人事,来推求天命,抛开人事的错误,而说一切是上天决定,对于君王来说,是定然不可的道理啊!

《易经》上说:‘观此履卦,考究吉祥。’就是说,勇于探究实践真理,就是一种吉祥。

《易经》上又说:‘吉凶是得失的表象。’就是说,吉,就是行事正当,凶,就是行事错误。

这便是说,天命都是由人,去掌握的。天命的意义,已经讲得很明显的了,陛下为什么没有认真领会呢?

这样说来,圣人贤哲的本意,在《六经》里,早就已经融汇贯通,说得非常透彻的了。

就是说,祸福是由人去掌握的,从来没有说过,兴盛衰亡是由天命支配的。

一般地说来,把人事治理好了,而天命却降下变乱的事,这是绝对没有的事情;

如果已经把人事处理乱了,而天命却降下安康的事情,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回到如今,仔细认真地探索现在朝廷变乱、出现种种错乱乖离的原因,不能不发人深省。

近年以来,朝廷不断地东征西讨,四处征伐叛贼,征讨十分频繁,庶民百姓,根本就无法休养生息;

朝廷的法令,也日渐严厉苛刻,稍嫌过密,天网恢恢;财力物力的消耗,已经枯竭,朝廷却依然竭泽而渔,不顾百姓的死活。

百姓惊疑恐惧,民心惊恐疑虑,好像置身于惊涛骇浪之上,心情汹涌,动**不安,不能有片刻的安宁。

上自朝廷高官,王公大臣,下至荒村的小民百姓,贩夫走卒,他们和自己的亲戚朋友,宗族邻里,日夜聚在一起,不停地磋商和讨论,都在忧虑着,将要发生的各种动乱,都担心必定要有一场大的变故,在朝廷发生。

不久,泾原镇士卒,即行兵变,侵扰朝廷,威逼君王,果然不出大家所料。

京城的官吏百姓,人数往往超过十万,面对着前途难测的命运,他们人心惶惶,不能够安宁。

他们之所以,动不动就预测自己的未来,实际上是希望,能够获得片刻的安宁,获得心灵的安慰。

他们并不是人人尽知推算之术,个个都懂占卜之书。

这些事实,正好说明,招致敌寇的原由,未必全都与天命有关,未必全都来源于上天的震怒。

臣曾经听说,在太平盛世里,有时的治理,也会生出变乱,有时的变乱,甚至会有助于治理;

反之,有时候因为没有经受一点危难,一点忧患,反而会有国家覆亡的。

这就是先哲们所说的,经历诸多磨难,而多难兴邦(振兴邦国)的道理。

臣私下以为,既然现在灾难的发生,和朝廷遭受的挫败,已经成为既往,无法追悔,也是不能再追回来的了;

那么,那些有助于治理和振兴邦国的大业,就需要陛下去深自勉励,而慎重地修明其事了。

叛乱之人,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苦难的命运,有什么可怕的呢?

只要陛下勤勉自励不止,时时刻刻考虑,稍稍减轻一点,天下官吏百姓的负担,休养生息,照顾官吏百姓的心意,则陛下此举,足以再致太平之世。

岂只是扫**叛敌,光复社稷,凯旋回宫而已呢?

臣所言是否恰当,请陛下三思。”

李适读了陆贽的奏章以后,稍稍有所启发感悟。但李适此时,依然一心一意地听从宰相卢杞等奸佞小人的意见,继续实施搜刮民脂民膏的国策,不能够实施陆贽的建议。

陆贽沮丧不已,更加心灰意冷,不敢与皇帝公开谏言。

5

转眼之间,难熬的十月过去了,奉天朝廷,终于等来了勤王军到来的好消息。

建中四年(783年)十一月二日,灵武镇留后杜希全、盐州(今陕西定边县)刺史戴休颜、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刺史时常春,会同渭北(治所在今陕西富县)镇节度使李建徽,终于集合了一支一万多人的讨伐部队,前来奉天勤王,准备救援大唐皇帝。

这支队伍的兵力,虽然不是很多,但却是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这对鏖战已久、伤亡十分惨重的奉天守军来讲,无异于灭顶之前,一根十分及时的救命稻草。

当时,奉天城的外围,已经全是大秦皇帝朱泚统领的叛贼各路军队。

而官军援军入城,只剩下两条必经之路可走:

第一条是从北面,距离奉天城约十二里的漠谷进军;第二条是从西北方向,距奉天仅有四里的乾陵进军。

乾陵,是高宗皇帝的(李治)的陵寝。

6

“陛下:

灵武镇留后杜希全、盐州刺史戴休颜、夏州刺史时常春,会同渭北镇节度使李建徽,集合了一支一万多人的讨伐部队,前来奉天勤王,请陛下下旨,指示进军路线。”

听到灵武镇留后杜希全等几路援军,将要到达奉天救援的消息,李适欣喜若狂。

李适急忙下旨,紧急召集大将行在都知兵马使浑瑊、邠宁镇留后韩游瑰、庆州刺史论惟明、中使监军翟文秀等将领和卢杞、关播等宰相,举行军事会议,商议援军进城的路线。

李适兴奋地开言道:

“诸君:

大喜大喜!灵武镇留后杜希全、盐州刺史戴休颜、夏州刺史时常春,会同渭北镇节度使李建徽等诸位将军,已经率领勤王大军一万人,前来增援奉天。

诸君以为,勤王大军,到底该走哪条路,进入奉天解围救驾最好呢?请诸君不吝赐教。”

李适面露喜色,喜气洋洋地询问将相们道。

统兵大将,行在都知兵马使浑瑊,邠宁镇留后韩游瑰、庆州刺史论惟明、中使监军翟文秀、宰相关播,意见一致,于是一道上前谏言道:

“陛下:

臣等以为,从乾陵的北面进军为宜。

我们的援军,绝对不能够从漠谷进军。漠谷的道路,险要狭窄,不适合大军进发,臣等担心,恐怕会被敌军埋伏拦击。

如果我们的援军,一旦遭到叛军的伏击,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奉天也会变得危险。

所以,臣等一致认为,唯一的选择,就是从乾陵的北面,偷偷经过,利用乾陵茂密的柏树林,做隐蔽掩护,贴着柏城行进,在树林东北面的城东北,鸡子堆一带扎营最佳。

这样,灵武镇留后杜希全等几路援军,就可与我们奉天城中的军队,内外呼应,里应外合,夹击叛贼军队。

这样做,不仅会分去敌军一部分兵势,分散敌军的兵力,而且还可以减轻,奉天守军的正面压力。这是上上之策,请陛下采纳。”

都知兵马使浑瑊、宰相关播等将相深谋远虑的建议,却遭到了宰相卢杞的强烈反对。

朝会上,宰相卢杞与都知兵马使浑瑊、宰相关播等将相的意见,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卢杞要表忠贞,欲利用皇帝宠信,改变行军路线,以显示自己的英明和权威。

7

卢杞,字子良,是御史中丞卢奕之子,本是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他以父荫,历任忠州、虢州等州刺史。

建中初年,卢杞入朝,担任御史中丞,后升任御史大夫。

旬日之内,卢杞便因为说话得体,办事妥帖,充分满足皇帝敛财的需要,而深得李适的喜爱和宠信。

李适对卢杞的低调谦逊,善解人意,大为欣赏,遂很快下旨,提升卢杞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不想,卢杞为人,十分阴险狡诈,以逢迎皇帝,专权弄权,获取个人的私利为上,并不是精忠报国之臣。

居相位期间,卢杞忌能妒贤,作恶多端,先后陷害了宰相杨炎、太子太师颜真卿致死,还排斥了宰相张镒等贤明士大夫。

为了解决朝廷征伐频繁,财政窘困的局面,宰相卢杞说服皇帝李适,在两税法以外,另行征收臭名昭著、天怒人怨的交易税,“间架税”、“除陌税”等苛捐杂税。

结果,卢杞横征暴敛恶行,弄得天下怨声载道,民怨沸腾。终于导致泾原兵变的发生,致使京师长安,沦落于朱泚等泾原变兵之手,皇帝御驾,也出奔奉天避难,大唐国势,更加衰微。

8

听到行在都知兵马使浑瑊,宰相关播提出的勤王援军,应走乾陵为宜的建议,宰相卢杞受到冒犯,觉得他们的意见,剥夺了自己宰相的决策权利,不禁大为愤慨。

“这不是表示我的忠贞的机会来了吗?”卢杞暗暗高兴。

卢杞十分清楚皇帝的心思和迷信心理,不懂军事,偏要冒充内行,显示自己的忠贞和宰相权威,于是气呼呼地走出队列,抗议说道:

“陛下:

臣以为,浑瑊,关播大人的建议,绝对不可取。

漠谷道路,距离奉天,也并不遥远,走漠谷这一条路径,行军速度更快!

倘若我们的援军,遭到叛军的伏击,被叛贼的军队拦截的话,我们从城中出兵,接应我们的援军,就行了,担心什么呢?

臣十分担心的是,倘若勤王大军,从乾陵经过,恐怕勤王将士,要骚扰祖宗陵墓寝庙,对祖宗不敬,惊动祖宗的神灵,那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绝对不可以发生!”

对宰相卢杞自表忠贞,草率荒唐的建议,行在都知兵马使浑瑊,考虑勤王援军安危,非常不满,立即出班,据理力争道:

“陛下:

臣以为,宰相大人的建议,不懂军事方略,愚蠢而又荒唐,这是置勤王大军于死地,绝不可取!

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应该以将士们的安危为上,以战胜叛贼,为最高的军事准绳,不应该再考虑其他的事情。

至于惊动先帝的陵墓寝庙,惊扰列祖列宗的神灵,更是迷惑欺骗陛下的无知之言。”

卢杞见浑碱挑战自己宰相权威,更加不满,污蔑浑碱道:

“陛下:

浑碱所言,真是大逆不道。惊扰祖宗神灵,难道不是大逆不道的天大罪过吗?

陛下怎么能够为了进军这点小事,犯下不孝顺祖宗的恶名呢?陛下,此举万万不妥!”

行在都知兵马使浑碱不惧卢杞威胁,继续进谏道:

“陛下:

臣以为,自从朱泚叛乱,攻打奉天城池以来,叛贼日夜不停、夜以继日地砍伐乾陵的松柏,用来制作攻城器具。

盗贼们,对先帝的陵寝寝庙的惊动,已经是十分厉害的了。

我们的援军大军,此次路过乾陵,是为了拯救社稷,平定盗贼叛乱的,即使真的惊动先帝的神灵,先帝也会原谅护佑的。

况且,眼下奉天城中的形势,是万分危急,一刻也耽误不得。各道救兵,皆逡巡犹豫,未能抵达,只有杜希全等几位将领,先行到来援救。

这支援兵,十分重要,并非无足轻重的军队,必须保存,甚至关系到了奉天的安危。

如果我们能够顺利地接应他们,让他们平安无事地入城,然后据守要地,等待各路援军,我们便占得了先机,便可以十分顺利地击破朱泚叛贼,光复京师!

如果杜希全等几位将领的援军失利,不仅我们的大军受到损失,还会影响到奉天守军的士气,关系着整个平叛战局和陛下的安危。请陛下三思!”

为了显示自己对皇帝的忠诚,宰相卢杞,还是寸步不让。他一脸忠贞,满腔义愤地大声喊叫道:

“浑将军,你这样说,就有些不对了。陛下用兵,高瞻远瞩,神机莫测。陛下运筹帷幄,调动军队,岂能与叛逆、寇贼之类的用兵,相提并论呢?

臣坚持以为,倘若让杜希全等将领的军队,从乾陵通过,那就是我们自己,惊动了先皇的陵墓寝庙,损害了列祖列宗的神灵了。

这可是一项侮慢祖宗神灵,悖逆君王的滔天大罪,是绝对不可饶恕的罪行!”

宰相卢杞说出的,是一个充满神圣感,冠冕堂皇的充足理由,没有谁人,再敢出班抗拒。

如此孝顺祖宗,充满神圣感的理由,实在是就连天子李适,也很难漠视,不敢违背了。

看见宰相卢杞,一脸忠贞神圣之状,李适悚然动容。李适内心的天平,终于从现实的将士的安危存亡,倾向了神圣的君王要尽的忠孝节义了。

李适见卢杞与浑碱,将相两人,当庭争执,大有藐视君王、侮慢朝纲的意味,不禁有些生气了,急忙制止,决策道:

“诸君不要再争吵了!朕自有主意。

兹下令,着令灵武留后杜希全等将领,率领大军,经由漠谷,入援奉天,以免经由乾陵,扰乱祖宗神灵。”

将相相争,以宰相卢杞的大获全胜而结局。群臣见了,皆怨怒不已,但卢杞有皇帝多支持,谁也不敢再次出言进谏,触怒皇帝。

李适、卢杞君臣,不会想到,他们君臣内心的这一微妙的倾斜,愚蠢颟顸的决策,在一瞬间,就已经决定了灵武镇留后杜希全等几位将领统领的那支一万多人的勤王大军将士的命运。

9

“陛下:

大事不好!灵武留后杜希全等将领统领的大军,在穿越漠谷时,遭受叛军埋伏,几乎全军覆灭,请陛下派兵增援。”

噩耗很快传到了奉天城里,李适得到消息,悔恨不已,急忙召集大臣将领,商议对策。

灵武镇留后杜希全等几位将领统领的那支一万多人的勤王大军将士的命运,正如奉天统兵大将,行在都知兵马使浑瑊、邠宁镇留后韩游瑰、庆州刺史论惟明、中使监军翟文秀、宰相关播等将相所料想的那样。

10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一月初三,灵武镇留后杜希全等将领遵旨,由漠谷,向奉天进军。

在穿越漠谷时,灵武留后杜希全等将领统领的援军,果然遭遇到了朱泚叛军的伏击。

当时,朱泚叛军,早已经占尽了地形的优势。他们依靠两侧的山头,居高临下地发射强驽、投掷巨石等,对灵武镇留后杜希全等几路援军,发动了强力的攻击。

勤王援军虽然拼命抵抗,但难以阻止,占据利用有利地形,以大弩、巨石攻击官军的朱泚人多势众的叛军的攻击。

结果,灵武镇留后杜希全等将领统领的四路官军,遭遇惨败。

顷刻之间,漠谷变成了一座死亡之谷。

奉天城里的官军,得知灵武镇留后杜希全等将领的四路援军被围,紧急出兵,前去接应。

大秦皇帝朱泚,早有准备,分兵击退了各路援军。

奉天援军,损失惨重,也无法救出陷入重围的四路援军。行在都知兵马使浑碱,知道奉天守军自身难保,无计可施,只得下令奉天援军,暂时退却回城。

灵武留后杜希全等四路援军,在叛军攻击下,死伤惨重,迅速崩溃,几乎全军覆灭。

灵武镇留后杜希全、盐州刺史戴休颜、夏州刺史时常春,会同渭北镇节度使李建徽等诸位将军,见势不妙,当天傍晚,只好率领他们的残部兵马,连夜退守邠州(今陕西彬县)守卫,防止朱泚叛军,乘胜追击。

好不容易召来的数千官军援军,因奸相卢杞一句话,成为了冤死之鬼。

得知援军败讯,大将行在都知兵马使浑瑊、邠宁镇留后韩游瑰、庆州刺史论惟明、中使监军翟文秀,翰林学士陆贽、姜公辅等大臣将领,无不义愤填膺,恨不得手撕卢杞,食卢杞之肉。

11

战胜了灵武留后杜希全等将领统领的官军援军之后,大秦皇帝朱泚更加志得意满,洋洋得意。

秦帝朱泚亲自出马,率领得胜之军,到奉天城下,耀武扬威,展示缴获的援军辎重等战利品。

李适以及随从的官员,在城楼之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不大惊失色,战战兢兢。

见官军援军被击溃,秦帝朱泚没有了后顾之忧,信心倍增,下令继续攻打奉天城,进攻愈发急迫。

朱泚命令叛军将士,开凿沟堑,将奉天全城,环绕了起来,断绝一切外援,打算把李适君臣困死。

朱泚将自己的中央御帐,迁移到了乾陵所在的山上,向下俯视,注视着奉天城中的动静虚实。

奉天城中军民的一举一动,调兵遣将的行动,大秦皇帝朱泚君臣,都看得清清楚楚。

朱泚还不时派遣大秦使节,环绕在奉天城下,大声喊话,加强舆论攻势,大肆引诱、号召城中的大唐将士、大唐百姓,要他们归降大秦帝国。

大秦皇帝朱泚的使节,还不时大声宣扬和嘲笑奉天城里的军民,说他们不识时务,看不清形势,不知道天命所归。

灵武留后杜希全等部官军,救援奉天的行动,因奸相卢杞的瞎指挥,而彻底地失败。

奉天的局势,更加危急。

大唐军民人等,对奸相卢杞擅权误国,祸国殃民,越发深恶痛绝,欲除之而后快。

12

到了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二月年底,天气更加寒冷,大秦帝国军队,依然没有能够如愿,攻破奉天城池。

大秦皇帝朱泚亲率精锐的大秦大军,围困、攻打大唐皇帝驻跸的奉天(陕西省乾县)城池,已达三个月了。

三个多月以来,奉天城里的物资粮食布匹,武器辎重等,几乎消耗殆尽了,就是奉天军民的饮水,也成了严重问题。

李适得到大臣将领报告,心急如焚,束手无策,决定派遣一个善于行走奔跑的人,担任斥候,出城去,察看敌情。

斥候张如吉,穿着一件十分破烂的单衣,浑身瑟缩,全身颤抖,被叫到了皇帝的身边。

张如吉跪着,向皇帝行礼以后,急忙向皇帝诉苦说:

“陛下:

如今已经是十冬腊月,天气十分寒冷,微臣实在没有稍厚的衣服御寒。

城外寒风凛冽,非常难熬。微臣恳求皇帝,寻找一件短袄和套裤,给臣御寒。”

看见斥候张如吉,寒冷悲苦,瑟瑟缩缩的神态,李适心里有些不忍,恻隐之心顿起,于是急忙下令道:

“诸君,快为张大人,寻找一件衣物。”

侍卫们急忙行动了起来,四处为斥候张如吉寻找衣物,四处奔走,却未能找到一件像样的衣物,急忙回来报告道:

“陛下:

城里的大臣,军民,大多是身穿夏秋季节的单衣,都没有多余的御寒衣物。”

李适心里十分难过,抱歉地对斥候张如吉说道:

“实在对不起大人。你去吧!等我们灭了叛贼以后,朕一定对你大力赏赐。”

斥候张如吉无法再说,被默默地打发走了。

当时,供给皇帝的粮食,仅剩下粗米二斛了,还不知道何时,才能够突出叛军重围,都不敢随随便便地吃掉。

大臣将领,每每窥伺敌军攻城疲惫的休息时间,就秘密派人,于三更半夜,将绳索系在身上,放到城外,到野地里去,偷偷地采集一些蔓菁根等野菜,献给皇帝,充当御膳。

蔓菁根,就是民间俗称的“大头菜”。

奉天城中人心惶惶,叛乱的暗流丛生。奉天的形势,极端险恶,已经是危如累卵之势。

13

到了如此绝境,李适终于有所醒悟,意识到了施政的弊病,明白了陆贽所说是至理名言。

一天早上上朝,李适亲自下旨,将城里所有的公卿、将官,召集起来,让他们来到皇帝的行宫,举行朝会。

李适神态黯然,萎靡不振,心中愧悔不已。他态度诚恳,对大家深致忏悔,虔诚地给公卿将官道歉赔礼道:

“众位爱卿,朕实在对不起你们!

朕因无德,听信奸佞谗言,犯下了致命的错误,自陷于危亡险境之中,拖累诸君,也深陷厄运。

朕罪孽深重,深陷危亡险境之中,固然是应该的,那也是朕自作自受,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可是,你们诸位大臣将领,并没有什么罪过,却陪朕一道,深陷绝境险地,衣食无着,性命堪忧,朕心中非常过意不去。

朕建议你们,最好是早早地离开奉天孤城,前去投靠朱泚这个叛贼,获取荣华富贵。

这样做,不仅可以保全你们自己的性命,还可以拯救你们的家人!朕对天发誓,绝对不会怪罪你们对朕的背叛!”

闻听李适的忏悔之言,群臣感激涕零,发自肺腑地感动,都伏地向皇帝叩头。

行宫里,一时间传来了君臣的痛哭流涕,嚎啕大哭之声,响彻整个行宫。

大臣将领们,纷纷出言,安慰李适道:

“陛下,你就不要责备自己了。陛下一向恪尽职守,殚精竭虑,为大唐百姓理政。

这些罪孽,都是奸贼佞臣们,误导陛下造成的。

我们对天发誓,一定要效忠皇家,忠于陛下,竭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守卫城池,护卫皇帝。

我们愿意,誓死效忠和保卫圣人,哪怕是与孤城共灭亡,流完最后一滴血,为国捐躯,也一定要抵抗叛贼到底。”

大臣,将领纷纷发誓。李适激动万分,泪水又流了下来。李适感叹唏嘘,怅恨不已,急忙抚慰忠诚烈士。

14

在精忠报国,报效君王宗旨的激励之下,奉天城里的官吏、百姓、将士,虽然都面临无数危险和困难,置身于困苦危急和死亡之中,但大家的锐气,却没有完全衰竭,依然坚决抵抗叛军的攻击。

依赖奉天军民的精诚团结,大臣将领的尽忠职守,忠心耿耿,奉天城得以暂时保存。

此时,大唐朝廷的仁人志士,面对国家危难之局,终于有人挺身而出,站了出来,号召忠诚烈士,献身报国。

尤以当初的平叛第一功臣,朔方镇的将士们,最为热情高涨,发誓报效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