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一百八十六回 陆贽上疏论国纲 希烈僭狂称天皇

字体:16+-

1

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经历了泾原兵变的磨难,李适只是稍稍有了一些愧悔和醒悟。他开始尝试着,思忖、反省自己在治国的方法,施政的方针与策略等诸多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经历一个多月的磨难,与翰林学士陆贽、姜公辅、吴通微等侍臣的同甘共苦,李适与陆贽等翰林学士,亲近了许多。

闲暇之日,李适总喜欢与翰林学士陆贽等大臣一道,谈论朝廷的治理得失。

2

翰林学士陆贽,字敬舆。天宝十三载(754年)初,陆贽出生在浙江嘉兴,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民家庭里。

但陆贽从小,就聪明好学,聪慧早熟。十八岁时,陆贽进京,参加殿试,一举高中,考取了进士,在京师长安,等待朝廷的任命。

那时,安徽寿州刺史张镒,为人忠厚,秉公执法,官吏百姓对他的评价较好。

陆贽考中了进士,却一直没有等来朝廷的正式任命,就慕名前去,拜访寿州刺史张镒等贤明士大夫。

张镒、陆贽二人一见面,相谈大是投机。

他们俩呆在一起,几乎是无话不说,海阔天空地神聊,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为人处事、社会朝政等诸多问题。

整整谈了三天三夜,他俩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两个人很快就成为了知己,忘年之交。

张镒十分清楚,陆贽的家庭十分贫困。临别之时,张镒就豪爽大方地送了陆贽一百万钱,作为见面礼。

陆贽却分文未取。最后实在无法推却,陆贽就收下了张镒赠送的一包茶叶。

不久,陆贽被朝廷授为陕西渭南的县尉,开始到地方上任职。任职期间,陆贽以为官清廉,性格爽直,忠君爱民而著称。

3

陆贽尤其善写文章,为人忠心耿耿。官吏百姓赞扬陆贽,说他谏诤数百篇,都从仁义道德,治理国家的高度,讥陈时弊;或是从建立法制,依法治国等方面,向皇帝进谏,很有远见卓识。

李适继位以后,边关、内地,战乱不断,很想振兴朝廷,中兴大唐。

听到陆贽的美好名声,李适十分仰慕欣赏,决定重用陆贽。

得到李适的特别赏识以后,陆贽很快就升迁为监察御史。不久,陆贽又拜为翰林学士,侍奉在皇帝的左右。

陆贽一直希望,能够利用皇帝的信任,为大唐帝国的振兴,献计献策。

恰好不久,李适决定,派黜陟使庾何等十一人担任使节,分别前往全国各地,去综合检查,地方吏治等问题。

临行前,陆贽给李适提出意见,向这些充当使节的钦差大臣,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建议:

即“五术、八针、三科、四赋、六德、五要”等具体要求,希望十一位黜陟使,能够贯彻实施。

陆贽建议的总的精神,就是要求派出的检查人员,要脚踏实地深入基层,接触了解具体的问题,以察看地方官员的政治得失,工作成绩,作为朝廷评价官员的准则。

“八针”就是,检查各地户口数的增减,以示官员对人民是爱护还是暴掠;视土地之增减,以视察官员对农桑是否重视;视狱中囚犯的多少,知其执法情况以及社会治安的状况;视学校之兴废,知其对教育的重视。

这些建议,都是针对当时朝廷的钦差大臣,走马看花、不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情况,而提出的检查的具体要求和实施细则。

李适对陆贽的建议十分欣赏,下旨实施。

陆贽虽受到皇帝亲近,信任,但为人十分正派正直,从不阿谀奉承。他说话直言不讳,往往直击皇帝的忌讳。

虽然李适对着大臣,口口声声地声称,十分敬佩陆贽,刚正不阿的为人。

但对陆贽的意见和建议,李适却固执己见,不以为然,常常认为是书生之见,表面信服、口头答应,但实际上却很少执行。

陆贽对皇帝不接受自己的建议,无可奈何,但也竭尽全力,去努力匡正皇帝的失误和朝廷的弊端。

4

朱泚之乱爆发时,李适出逃至奉天避难。翰林学士陆贽、姜公辅、吴通微等大臣,也随着皇帝一道,出奔奉天,备皇帝咨询顾问。

李适内心,虽然不喜欢陆贽的意见和建议,但非常欣赏,陆贽忠君爱民,一心为国的崇高品行。

经此此次奉天被围磨难以后,李适多多少少有些觉醒。

想起陆贽以前卓有远见的数次善意提醒和建议,李适心里大为触动,于是对翰林学士陆贽等亲近大臣忏悔道:

“诸君:

经历此次磨难,朕感触颇深,决意悔过自新,有所作为,复兴大唐社稷。

希望诸君,能够竭尽忠诚,为朕提出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朕要认认真真地虚心听取,希望能够获得一些有益的启迪,以备朝廷抉择,不再犯下大的错误。”

陆贽等大臣听了,兴奋不已,立即着手准备。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一月底,奉天之围解除,大唐朝廷君臣,轻松了许多。

一天,李适终于有了些闲暇,于是心情急迫地将陆贽等翰林学士召到奉天行宫里,与陆贽等翰林学士举行了一次畅谈。

5

君臣刚刚坐下,李适就有些等不及了。李适立即迫不及待、心急火燎地对陆贽说道:

“先生啊:

你以前给予朕的提醒,真是至理名言。可惜,朕被奸佞迷惑,一时没有能够领会,先生提醒的真谛。

朕非常希望,能够从与先生的再次交流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迪,以破解朕心中的困惑和疑虑,有利于朝廷的治理。”

李适以一种虚心的态度,向陆贽请求道。

陆贽见皇帝改性,乐于接受臣属意见,心里也非常高兴,急忙激动地答道:

“陛下谦逊虚心,臣心里非常敬佩欣慰。陛下有什么需要,臣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适听了,态度越发诚恳,急忙对陆贽说道:

“如此甚好!我们君臣就畅所欲言吧!”李适于是就自己认为的,当前最为急迫重要的事务,向陆贽提出了咨询道:

“先生啊,仰赖文武大臣和将士们的努力,奉天之围得以解除!先生以为,当今国事,以何事为重?以何事为急呢?”

陆贽看了看李适年青的面孔,见李适亟不可待的样子,心中有了一丝安慰,急忙有的放矢地回答李适道:

“陛下啊:

陛下谦逊请教,臣受宠若惊。

微臣以为,朝廷的当务之急,当前最重要紧迫的事情,就是鼓励文武大臣,直言进谏,直言国家之利弊和得失,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供朝廷取舍。

作为一国之君,更应该察纳雅言,聚集天下人的智慧,为自己的智慧。聚集天下人的才能,为自己的才干。

如果对待群臣的不同看法,就认为是悖逆君王,非议朝廷,妄议中央,不仅会显露君王的狭隘心胸,还会贻误国家大计的顺利实施。

陛下啊,分析不久前发生的泾原兵变,臣以为,归根到底,都是上下隔阂,交流不畅,相互不理解所造成的!

微臣提起这些往事,就是希望陛下,能够接近自己的部属,听听他们的申诉和意见,了解他们的心声,采纳他们尽忠规劝的坦诚话语。

所以,微臣坚持以为,当前陛下最重要,最急切的事情,莫过于首先了解你的部属,知晓你的百姓的心意,体察大家的心声,接受大家的箴言,而不是简简单单处理一些具体的国家大事。

对官吏百姓所喜爱的建言,陛下立即下旨实施;对官吏百姓所厌恶的建言,陛下立即下旨摒弃。”

陆贽话中有话地对皇帝说道。

李适却对陆贽察纳雅言的建议,不以为然,他神态漠然地为自己辩解说道:

“先生啊:

你多次上书进谏之事,很多都是治国的良策妙方。朕没有能够全部采纳,这的确是朕的疏忽的过失。

但天下无知无识、愚钝颟顸的人居多,像先生这样深谋远虑、卓有远见的贤明士大夫人很少。

大臣官吏们的建议中,大多只是一些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语,实在不值得,朕去认真听取,虚心接受。

这样好了,朕今天决定,认真听取先生的意见。

从今往后,无论大臣官吏的意见和进言,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朕一定认真听取和接受,虚心地听从群臣的进谏,然后再进行慎重的考虑,研究如何正确施行。”

李适让步道。

6

陆贽见李适的态度依然是不以为然,回答也十分勉强,心里隐隐不安,急忙继续劝谏李适说道:

“陛下啊:

请恕臣多言,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其中包含的道理,陛下想必深知。

微臣以为,哪怕是道听途说的传言舆论,或者是似是而非的意见建议,也会有它存在的价值。

如果上面做皇帝的,能够做到诚信和一言九鼎,以诚信待人,那么下面的臣子们,就能够上行下效,推诚直言,共商国是。

只有君臣目标一致,讲究诚信,重视承诺,国家才能得到安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先生啊,你刚才所说的这些话,还是很有道理的。朕答应先生,一定努力去做。

常言道,‘患难见真情,板**识忠臣’。

经历奉天之乱,朕对人对事,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和认识,逐渐意识到,朕为政处事,的确还有诸多,需要改进之处。

先生啊,朕刚才问你的问题,你还没有回答朕呢!

先生啊,你认为,目前朝廷最急切、最首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

先生一向才智过人,切盼先生不吝指教。”

李适依然固执己见,他认为陆贽,没有听明白他的意思,于是再次追问陆贽道。

陆贽见李适,对自己希望皇帝,察纳雅言的话,不以为然,没有放在心上,并没有认真理解和领会,不觉有些泄气,急忙回答道:

“陛下虚心下问,微臣深感荣幸!听闻陛下,诚心诚意对自己的责备和愧悔,微臣甚感欣慰。”

陆贽十分了解李适的脾性,不失时机地恭维皇帝,给李适戴上一顶高帽子。

李适听后,果然十分高兴。

“请恕微臣直言。微臣以为,不久前发生的祸乱,泾原兵变,奉天被围,根本原因,就在于君臣上下之间,产生了严重的隔阂。

而产生严重隔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居上位者,自以为是,不愿意听从下层的呼声,不理解他们的心意。

这样,上下不通,彼此误解对方,怎么会不产生隔阂呢?

微臣还是要讲前面对陛下说的那句老话,希望陛下,能够接近亲近部属,虚心地听听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规劝,不要偏听偏信,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陛下察纳雅言,虚心纳谏,这样才能不至于,受到奸佞小人们的蒙蔽和欺骗。

这样才能够上下心意相通,君臣一心一意。如此的话,则天下幸甚,苍生幸甚!

所谓,顺民者昌,逆民者亡。国家是治是乱,是盛是衰,全看如何凝聚人心。

如果君王的喜爱和厌恶,与人民的喜爱和厌恶一致,则天下自然就会归心。

如果一味地轻视盘剥一介小民,视小民如草芥者,认为他们人微言轻,他们的呼声和呐喊,根本就不值得重视。

这样的君王,最终必将失去民心,成为独夫民贼。

尤其在当今时代,社会动**,局势混乱之时,大唐社稷,正处危困疑难之际,更应当重视人民的心愿和心声。

天下人心归附,帝国就能巍然屹立;天下人心背弃,帝国必然会土崩瓦解。

微臣以为,既然了解民心,是如此重要。陛下怎么可以不体察民情,不明察秋毫,不跟人民同爱同恨,充分利用人民的向心力、凝聚力,来安邦治国呢?

微臣以为,这正是当前朝廷最重要,也最迫切的任务,是朝廷的大政方针,而不是只是具体地处理一两件有关赋税、平叛、军队等方面的事务。

一般说来,治与乱的根本,与人心是密切相关的。

何况如今,正当变故频繁发生、人心极度动摇,处于危贻疑虑、人心向背的紧要关头呢?”

陆贽耐心向李适解说道。

7

“先生的建议虽然很好,但朕自有主张!”听了陆贽的耐心规劝,李适依然不以为然,自以为是道。

只见李适依然阴沉着脸,面色冷漠,表情淡淡地对陆贽说道:

“先生啊,朕并非如先生所言那样,刚愎自用,不肯接受臣属们的意见。朕自以为自己,一向虚怀若谷,喜欢察纳雅言。

朕还能够随时随地,虚心地接受臣下们的建议。朕也常常深刻地责备自己,反省自己啊!

朕也一向要求,臣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希望臣下们,都能够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地为国家进言出力。

怪只怪那些愚钝的臣下们啊!

他们似乎根本就听不懂朕的意思,根本就不能认真地领会,朕的心意,朕的旨意啊!

况且,有些事情,是天帝神灵早就已经决定了的,非人力能够改变。即使臣民们努力谏言、努力争取,也是无能为力啊!

比如,前不久泾原、奉天发生的那些灾难,其实都是上天的旨意,是天帝神灵决定了的,桑道茂真人早就预言了的,根本就不关人事,也跟朕听不听从臣民的意见,没有半文钱的关系啊!

朕以为,先生说的体察民意,接受臣民的意见和建议,恐怕并不是当前最急切最紧要的事情啊!

朕以为,当前最要紧的事情,就是怎样尽快尽早地,解决朝廷窘困的财赋,以及军队给养的问题。

朕始终以为,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够稳定朝廷大局。

先生所说的,只是一些泛泛而谈,枝节末梢,无关大局的小问题而已。”

李适依然固持己见,坚持自己的意见道。陆贽听了,对李适不纳忠言的想法,越发感到匪夷所思。

陆贽对李适的想法和看法十分惊异,见皇帝不肯接受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陆贽沮丧不已,思忖道:

“陛下自尊心很强,很爱面子!臣怎么能够在宫廷之中,与陛下公开讨论,反驳陛下言论,伤害陛下的权威呢?

我还是找个合适的机会,运用合适手段,说服陛下吧!”

于是,陆贽开始故意转换话题,聊起其他国事来。一直谈到君臣都有些疲惫,陆贽这才向皇帝告辞,准备回家。

8

出宫以后,回到自己奉天的临时住所,陆贽立即书写亲启密奏,再次向李适上书,提出自己对于处理国事的建议道:

“陛下:

近段时间,臣在私下里,听取了很多官吏百姓,对朝政的议论,臣对官吏百姓的心志,也做了一些研究。

臣研究发现,地方官吏心里最担心的,就是朝内、朝外的意图,互相违背,叫人无所适从,不知道听谁的为好;而文武百官心里最担心的,就是君臣沟通交流的途径,相互阻隔,上下心意,不能够交流沟通。

臣私下以为,如果地方官吏、庶民百姓的意图,不能上达朝廷,以达圣听,那么朝廷的诚意和美德,也不能下达民情,让庶民百姓感恩戴德。

上面的恩泽恩惠,如果很少向下面流布,那么下面的悲惨实情,就会被各级官吏阻塞,不能让上面闻知,以便思考对策,想出解决办法。

最终必然的结果是,真实的事情,朝廷不一定知道;而朝廷知道的所谓真相,却也不一定是事实。

上下在此际,阻隔不通,真假在此间,混杂糅合。聚集的怨苦之声,噪杂而起,腾起的毁谤之辞,而因此乱作一团。

那么,君臣之间,要想毫无猜疑和阻隔,十分坦诚地交心交流,怎么可能达到的呢?

因此,臣以为,消除上下的隔阂,广泛地听取臣民的意见和建议,聆听官吏百姓的呼声,实在是当务之急啊!

所以,臣以为,陛下只有充分地汇集起天下人的智慧,才能有助于增长自己的聪明;陛下只有充分地利用天下人的智慧,才能完成自己的伟大事业。

如果陛下能够顺应全国人民的心意,来推广教化,发号施令,那么就会君臣同心。

如果这样,还能有谁,悖逆君王,会不听从陛下发出的命令呢?

如果远近的人们,都死能够心塌地地归心朝廷,还有谁,会去发动叛乱,扰乱天下呢?

因此,臣以为,只有了解和顺应全国人民的心意,才能使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如果一味地与全国人民的心意相违背,必然是众叛亲离,政令不行,甚至溃灭。

因此,臣始终以为,有些事情,表面看起来愚昧无益,但却是治理帝国,必须坚守的正道原则;

有些忧虑,听起来很是迂腐平常,杞人忧天,老生常谈,但却是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事情。

今天,臣絮絮叨叨地对陛下说了那么多老生常谈的话语,臣私下以为,这实际上是治理国家,必须掌握的要诀和道理。”

9

陆贽建议的奏章,呈送上去,已经整整十天,李适却没有一点反应,也不与陆贽交流,上疏的事情。

陆贽是又忧又急,禁不止自忖道:

“为什么陛下,会昏庸愚鲁,而又刚愎自用如此呢?奸佞当道,四海混乱,叛乱不息,国事如此不堪,陛下又不接受臣僚的谏言,大唐帝国,究竟要走向何方呢?”

陆贽有些无可奈何,但又于心不忍,不希望国事,如此倾颓,担心反叛不能够尽快平息,百姓始终不能够摆脱苦难深渊。

“看来,我还是只有继续硬着头皮,向陛下上疏进谏了。如果陛下最终能够幡然醒悟,有所作为,听取大臣将领的建议,那对朝廷,是多么有利啊!”

思索良久,陆贽还是决定,再次上书,说服皇帝,于是再次书写亲启密奏,提醒李适道:

“陛下啊:

微臣上次给陛下所写的奏章,究竟是什么原因,陛下接到以后,竟然没有一点反应呢?

微臣也不知道臣的亲启密奏,是不合符陛下的心意,还是臣词不达意,陛下没有真正明白,微臣所讲的意思呢?

微臣听说,立国的根本,在于得到人民的拥护;而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就在于洞察人民的心意。

民之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绝对不是一句虚言诳语。

所以孔圣人有言道,‘故人情者,圣人之田也’。就是说,必须要靠人情的拥护,才能治理好国家。

前些日子,朝廷违背人民的心愿,听信奸佞宵小之言,在两税之外,另行征收房屋税、交易税等苛捐杂税,强行向商人大贾借贷,致使民怨沸腾,泾原士卒,遂借机横行,逼迫御驾,远幸奉天,就是最好的证明啊!

臣深知,陛下一向深研《易经》典籍,颇有心得,臣一直十分钦佩仰慕。

臣就借《易经》典籍上的卦象,与陛下认真讨论、研究一下这些问题。

《易经》典籍之中,乾在下,而坤在上,叫作泰;坤在下,而乾在上,叫作否;损上而益下,叫作益;损下而益上,叫作损。

一般地说,天在下面,而地处在上面,在位置上,应该是乖谬的了,但为什么,圣贤们反而把它叫做泰呢?

就是因为,上下相交,有良好的沟通的原故啊!

君主的位置在上面,而臣属的位置处在下面,在义理上是通顺的,但为什么圣贤们反而把它叫做否呢?

就是因为,上下不能相交,甚至尖锐对立,没有良好沟通途径的原故啊!

君主约束自己非常严格,做好表率,而对人们宽宏大度,人们必定会喜欢拥戴,因而事奉君主了。

这样的结果,难道不应该把它叫做益吗?

君主蔑视百姓,瞧不起人民,反而让自己恣肆放纵,横行无忌,人们必定要怨责,因而背叛君主,这难道不应该把它叫做损吗?

船就是君之道,水就是人之情。船顺乎水之道,才能浮起,违背了水之道,就会沉没。

君主只有深刻领会掌握了人们的意愿,才能使君王的地位巩固;不能把握人们的意愿,就会处境危险,如履薄冰。

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居于众人之上时,一定要让自己的欲望,顺从于天下人民的欲望,而不敢使天下之人的欲望,顺从他自己的欲望的缘故啊!

陛下一向愤恨藩镇跋扈,习以成俗,认为藩镇骄横跋扈,妨害朝廷的统一,这的确是非常明智的判断。

陛下便以削平强藩为己任,以明察一切的威严,照临四方,以严密的法网,控制裁断万事,这也的确是英明的举动。

然而,藩镇割据、傲视朝廷这些弊端,形成已久,相沿成习,一时难以一下子杜绝。

陛下深求恒久之心过重,处理太过急躁,结果是打击面放得太大,结果是多树强敌,反叛蜂起。

因此,疏远的朝廷官员,惊怖疑虑、抗阻命令、逃脱死亡的祸患不断兴起;

而亲近的朝廷官员,则畏葸慑伏、偷合苟容、躲避罪责的情态,不断发生。

君臣之意乖违,上下之情阻隔,甚至针锋相对。君主要务求政治修明,但臣下却防备自己遭受诛杀,家族遭到屠灭;

臣下将要向君王交付自己的忠心,却又顾虑君主,会猜忌怀疑他有欺妄之心。

所以,陛下的诚意,不能播散于万众;万众之情,也不能传达到至尊的皇帝的耳中。

臣在往年,曾经担任过御史一职,得以侍奉朝见,参加每次的例行的朝会。

仅将近半年时间,臣就已经发现了一些弊端。

陛下威严莫测,表情严肃,高高在上,不曾降旨,征求群臣意见,群臣都已经畏缩不安,快步避退,也不肯条列诸事奏陈,向陛下提出诚恳实用的建议了。

在朝堂上,君臣之间交流,尚且不能相互晓示。宇宙如此广袤无垠,天下百姓如此之多,又如何能够自行通达呢!

虽然陛下仍按惯例,与待制的使臣谈话,还另外延请宰相等大臣议事,但是这既与众人参与之义不同,又与公开进言有别。

对尚未实行的事情,臣下都以莫论机要为戒;对已实行的事情,臣下又说,不必讽谏已成之事。

渐渐地,大家心里都生出了顾忌,动不动就涉及猜疑忌讳,不敢妄自谈论朝廷之事了。

由此,人们各自隐瞒事情真相,把讲真话作为了一种为人处世的禁忌了。

以至于在变乱将起之时,万民同忧,都知道事情起因究竟为何,而只有陛下安然不晓,而无所察觉,还在说什么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即将到来。

陛下如能以如今,所见到的事实上的东西,来验证以往所听说的东西,那么,最终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虚假的,得在哪里,失在哪里,事情的通达与阻塞,便可以全都弄清楚了,人心的真伪,便全都知道了。

希望陛下仔细参详,能够体味这些道理。”

陆贽娓娓言说,阐述君王必须察纳雅言、了解百姓呼声的深刻道理道。

10

这一次,李适对于陆贽的上书,没有考虑无视。

反复阅读陆贽的亲启密奏以后,李适终于有所感悟,对亲近的侍臣姜公辅等人说道:

“陆先生所言,的的确确有些道理啊!

为什么如今,君臣隔阂,到了如此地步呢?这难道不是,臣民不能够体谅君王的心意吗?”

但李适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不肯完全接受陆贽的意见,于是派遣中使于启吉,向陆贽解释说:

“爱卿啊:

你对朕的心意,有些误解了。朕的本性,最喜欢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也能够接受臣属的谏诤。

朕认为,君臣是一个整体,必须以诚待人为好,因而对自己的臣下全然不加提防。

由于朕以真诚待人,不起疑心的缘故,所以朕多次,被邪恶诈伪的人所欺惑,已经伤透了心。

如今所导致的种种祸害,在朕想来,也没有别的缘故,这失误反在于,朕太过以真心待人,没有防备别人的歹毒心肠了。

再者,以前谏官议论事情,很少有人,能够讲得谨慎周密,让人心服口服的。

谏官们照例都是,自行夸示炫耀,而把过错、谬误,都推到朕的身上,而使自己获取美好名声。

朕从即位以来,看过的上奏对答、议论诸事的很多很多,大致都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不值得听取。

朕试着拿这些问题,对他们加以质疑问难,他们马上便无话对答,不知所云了。

如果他们,果真有特殊的才能本领的话,对朕来说,哪里会舍不得,提拔他们呢?

朕看到由过去到现在,事情只都是这样。因此,最近以来,朕常常独立研究探讨,较少依次咨询大臣们的意见了。

这也并不是说,朕已厌倦采纳大臣们的意见了。先生啊,你与朕走得很近,你应该深切地了解朕这个意思,不该如此误解朕的心意啊!”

听了皇帝的解释,陆贽更加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李适的思维,为什么不与自己在一个层次上,叹息道:

“哎,这可怎么办呢?陛下为自己辩护的理由,简直有点令人不可思议啊!

我真的不能理解,陛下为什么会执迷不悟如此呢?”

11

但为了社稷大局,陆贽也只得再次上疏,据理力争,继续劝解李适道:

“陛下:

臣发现,上次臣上奏的内容,陛下还是没有领会其中的深意,没有体察臣希望陛下察纳雅言的良苦用心。

臣以为,君主统辖臣下,应当以诚心和信用,作为根本,才不至于本末倒置,轻重主次不分。

即使进谏的人的言辞与态度,庸俗拙劣,圣人也应当宽容他们,以便广开进言之路。

如果陛下以威严震慑臣下,以辩论去折服臣下,那么,臣下怎么敢于畅所欲言呢?

臣私下以为,天子治理国家的法则,实际上与上天的法则,完全相同啊!

上天不会因为,地上有恶劣的树木,便停止万物生长;圣人也不应该,因为时常碰到小人,便废弃听取和采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只有诚心与信用,一旦失去,便无法弥补。

心意一有不诚,人心便难以保持公平公正;一旦不守信用,所说的话,便难以让人实行相信。

陛下啊,人们都喜欢倾听赞美歌颂的话语,喜欢别人的阿谀奉迎。也许人们内心,都不太喜欢说真话的人,这本是人之常情

事实上,朝廷上那些敢于讲真话的人,往往才都是一些关心国事,耿直率真的人。

不然,谁肯冒着得罪圣人,甚至株连九族的危险,而对君王直言相劝呢?

只有那些逐利之徒,宵小之辈,为了个人的小利,才会拼命地拍马奉承,讨取别人的欢心,谋得自己的利益。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啊!

无利可图,谁肯低声下气?无事求人,谁肯低人一等?

‘诚信'二字,如果丧失,对国家的安定,绝对没有一点裨益,这是永恒的真理。心意一有不诚,就不敢保证公平、公正制度的顺利实施。

言行一再不讲信用,说的话就不能实践通行,就连傻瓜白痴,也不可能再次相信。

请陛下原谅臣下,直言无忌的谈论!

微臣以为,陛下所说的导致灾祸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的失误,在于陛下以诚心和信用待人,陛下对人,太过于真诚上。

我私下里认为,陛下这话,是讲得有些过份了,言过其实,事实上恰好相反,并非如此。

将心比心。用小动作之类的所谓智谋,去驾驭自己的臣下,喜欢用诈欺之类的小动作,去驾驭别人的,对方一定,也会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你。

将自己的猜疑,显示给臣下,对人表示怀疑,人们便会得过且过,苟且惰怠,不肯给予信任。

所谓上行下效。在上位之人如何做,在下位之人,就会随从,也也会照着这样做。上面给予了什么,下面就会回报什么。

此所谓上行下效的道理,人人都十分明白。

所以,我们最终就会发现,当权之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部属的,那么那些部属,就会如何地去对待他。

如果自己,都不能做到完全诚心诚信,并不以诚待人,却希望别人对自己推诚待己,反而指望别人,做到完全诚心,大家必然还感到厌倦和怀疑,会以懈怠的态度来应付你,绝对不会听信你口头上所宣扬的那一套鬼话的。

事实上,自己并不诚心,却在口头上,口口声声咬定,自己有诚信诚意,大家一定会在内心表示质疑,而不再相信他所说的那些话语。

由此可知,诚心和信用的法则,是为人处世,理政治国的关键,是不能一时半会离开自身的。

微臣希望陛下,能够谨慎地恪守诚心和信用这一法则,并且较之以往,更认真地实行诚心和信用这一法则。

光是后悔懊悔,无济于事,恐怕是不对的吧!

一国之君,必须深刻了解,绝不可以让诚心和信用,远离我们,即令是一眨眼功夫,也不行。

请求陛下,慎重地坚持诚心和信用这个原则,加倍努力,不断地实践。

所以,微臣始终以为,讲究诚心和信用,这绝不是造成灾难的原因,而是恰恰相反。

微臣听说,仲虺赞扬成汤之时,并不是称许成汤没有过错,而是称许成汤勇于改正过错;

尹吉甫歌诵周宣王时,不是赞美周宣王没有缺失,而是赞美周宣王能够弥补自己的缺失。

由此可见,古圣贤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白了。他们只以能够改正过错,为贤能,而不是以没有过错,为可贵。

这大概是因为,人们都是凡人,各自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必然都会有过错,由上智到下愚,都是不能避免的。

明智的人,能够改正过错,而移心向善,愚蠢的人,则耻于改正自己的过错,而因循前非。

移心向善,人的德行,便会日日更新;因循前非,人的坏处就会越积越多。

微臣以为,谏官向陛下奏报事情,完全可能漏洞百出,不够周密。谏官建言不够周密完善,而又自行对外炫耀,自夸自大,夸夸其谈,实在谈不上具有什么忠厚的品德。

但谏官们这些谏言,实际上对于陛下的神圣美德,本来也没有什么损害。

如果陛下能够采纳他们的规谏而不拒绝,谏官们事先到处传播,那么,事情传出去,正足以为陛下增加光彩,正可以增加陛下,从善如流的美好名誉。

如果陛下拒绝他们的规谏而不肯采纳,你又怎么能够禁止,这些流言蜚语,不想让它四处流传呢?

夸大且言过其实的话语,天花乱坠,但经不起考验的话,不要随便听信,没有效验,不必采用;

质实的话语,直率公正,不加修饰,但合情合理的话,说在道理上,不要放弃,不必拒绝。

言辞笨拙,坦诚直率,讲的话使人听起来,不大愉快,却能够脚踏实地做事,但见效迅速,不一定就是愚昧的人;

说话甜美,夸大其词,言语甜如蜂蜜,保证可获重利,并不能够保证他技高一筹,一定有益。

所以,凡事都要根据实际的情形,来查看考察和验证。评估他们的结果,再决定接不接收他们的规劝,采不采纳他们的建议。

不应该只注意一个人的口才流利,说得天花乱坠,而应该注意,他的谏言,是否合符国家利益的大局。

陛下曾经说过,‘最近所见上奏对答、议论诸事,讨论政事的官员,看到很多他们所说的内容,大概都差不多,全是来自于人云亦云、道听途说之语,没有什么事实根据!’

臣私下认为,陛下所言的众口一词谈论的所谓鸡毛蒜皮之事,恰好应该引起陛下,足够的重视。

大家众口一词,都在谈论某件事情,众多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足以看出,人心所关注的焦点。

足以证明,人们所议论的事情,恰是人们所关切的,代表了人心趋向,必然会有可行的,有可供陛下参考的价值。

陛下也应该感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足以使朝廷君臣,畏惧重视,不应该一律唾弃,而不肯反省。

比如官吏百姓,最近以来,对造成泾原兵变和圣驾被逼奉天缘由的探索和寻根。

陛下又说,‘朕试着对他们加以质疑问难,对那些进谏的人,略加追问,他们就无言以对,马上便无话对答了’之类的话语。

臣私下以为,虽然陛下把他们问得无言以对,理屈词穷,并不能够表示,他就是无理可说了。

陛下虽然能够问得人家,无话可说,却不能问得人家无理可说,能够使人口服,却不能使人心服。

结果,陛下只能用权威封他的口,而不能服他的心。

说一句实话,作臣下的人,在下位的人,没有人不希望能够尽忠报国的;

作君主的人,在上位的人,没人人不想,把事情办好的,没有不寻求朝政修明的。

下情没有不希望,不能够传达给君主的,上情也没有,不希图使臣下知晓领悟的。

但是,最终的结果,臣下总是苦于,难以将自己的下情,传达到上面,君主却总是苦于,难以让下面,知晓上情,

为什么会出现上下隔阂,而无法沟通的严重状况呢?

臣私下以为,只因有九项障碍,屹立其中,造成了上下阻碍,而无法排除,因此最终造成了隔阂。

部属深感困惑的是,领袖不能把事情办好;领袖困惑的是,部属不能效忠于自己。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追根溯源,正因为上下隔阂,无法畅快沟通,而造成的啊!

臣私下以为,这九项障碍,有关领袖的有六项,有关部属的,有三项。

领袖方面的六项障碍分别是:

一、好站上风,自以为是,喜欢处处显示自己,聪明盖世,无所不能,蔑视别人。

二、别人指出并规劝自己的错误,却总认为,这是别人的恶意,是对自己的一种羞辱。

三、喜欢强词夺理,大言不惭。

四、喜欢炫耀自己的聪明和才智,认为自己,不同凡品,高人一等。

五、喜欢故作嘴脸,摆家子,以显示自己的权威。

六、喜欢恣情任性,随心所欲,甚至耍蛮斗狠,无情无义,反脸无情。

部属方面的三项障碍,分别是:

一、喜欢谄媚拍马,不讲真话。

二、患得患失,不思进取。

三、畏惧懦怯,明哲保身。

在上位的人,好站上风,就会非常喜欢,听取别人的阿谀逢迎之词;认为指出自己的错误,是一种羞辱,自然会厌恶别人正直的谏诤和评论了。

结果,在下位的人,就只好谄媚拍马,大唱赞歌,顺着上面的旨意说话,在上者,就再也听不到,有关真相的真实声音了。

在上位的人,强词夺理,往往就会声色俱厉地呵斥别人,希望堵住别人的嘴;炫耀自己的聪明,则一定随时臆测,别人的动机,预防别人的欺诈。

结果,在下位的人,只好察言观色,曲意逢迎,只求追求眼前的小利,再也不会竭尽所能,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意见建议了。

既然如此,下面的畏葸怯懦之流,便要逃避自己的罪责。于是,真情合理的言论,便难以申说了。

在上位的人,经常端出自己的高傲嘴脸,自不能再有谦卑之心,去学会如何去尊敬别人。

在上位的人,耍蛮斗狠,自然难以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接受他人的规劝了。

结果,在下位的人,心惊胆战,为了逃避对他的惩罚,即令对合情合理之事,他也不敢,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了。

在这种种情形之下,希望上下心意,能够沟通,恐怕是很难很难的事情了啊!

一般说来,由于地域的广大,人民的众多,宫廷的重迭幽深,地位高下的限制和阻隔,自众贤人以上,得以一见圣人威仪的人,超过亿万人之中,也难有一个;

就是得以见到皇帝的人而言,得以与皇帝直接讲话谈论的人,又是千万人之中,也难有一个;

而有幸得以与皇帝,直接接触的人,还有九种弊端,居于其间,上情与下情所能沟通的,实在太少太少了。

皇帝的心意,不能下达,则人民困惑;而人民的心意,不能上传,则皇帝猜疑。

心存猜疑,就不能接受忠心耿耿的规劝言语,满腹不安困惑,就不能服从上面的命令。

部属的办事才干和赤胆忠心,不被上峰肯定,自然而然,就会变成叛逆;

在上位的人,颁布命令,而受到部下的抗拒,自然而然,就会用严刑峻法去制裁。

如此,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在下位的人叛逆,在上位的人严刑,朝廷除了败坏、衰颓以外,还能够有什么结果呢?

历史上战乱的日子多,而和平的日子少,就是因为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啊!

过去,赵武说话通俗而又笨拙,但却成了晋国著名的贤臣;绛侯周勃,为人质朴、说话迟钝,但却作了稳定汉家的宰相。

如此说来,那些口舌伶俐,反应迅速的人,他们所说的事情,往往言过其词,也未必可信;

被驳得无词可辨的人,或许是因为,他虽有许多理由,而却一时难以用自己的言语准确说清。

我们怎么可以,只是凭着这个人的一问一答,就一口声称,已经把他的性格品行,彻底看穿呢?

如果用这种态度,去观察处理天下事务,自然就会失去事情的本来真相;

如果再因为这个缘故,而蔑视天下的士大夫,就会遗漏很多英才俊杰,甚至把他们,推到叛贼的阵营里。

发表议论的人多,说明君王喜欢,采纳别人的意见;发表议论的人信口开河,说明君王,有宽宏大量宽恕别人的高贵情操;发表意见的人泄露机密,说明君王,能够集思广益,处理公正,不怕泄密。

臣以为这些看法,都是君王与谏者,意见能够沟通,彼此都能获益的共识啊!

提出意见建议的人,有封官进爵的好处;君王采纳意见,则有获得天下太平的好处;提出意见的人,有正直建树的美名;君王则有从善如流的美名。

事实上,发表议论,提出意见的人,有时他们所说的,并不十分恰当,甚至还可能受到因此,而受到君王的斥责。

君王采纳下位者的意见和建议,则无论什么时候,都会享受歌功颂德的乐趣。

现在我们唯一应该恐惧的,就是正直的议论,不够深入,部属噤若寒蝉,不敢畅所欲言,全国官吏百姓,不知道君王的胸襟,如此的宽大和博大!

臣以为,如果陛下能够做到这几点,则君王听从规劝谏言的美德,将永照寰宇,光耀千秋!

如果陛下的心胸,能够如此开阔,察纳雅言,能够如此虚心,陛下何须忧虑,帝国不能够治理,社稷不能够复兴呢?

臣的意见正确与否,请英明的陛下审视。”

11

这一次,陆贽的亲启密奏递上去,李适很认真仔细地批阅、思索了很久很久。

最终,李适终于理解到了陆贽的苦心,于是招来陆贽,夸奖陆贽道:

“先生啊:

朕不得不承认,先生所讲的话,都是至理名言,的确很有道理啊!

请先生放心,朕一定要察纳雅言,虚心地接受先生和群臣的建议,不让自己,受到欺骗和蒙蔽。”

李适决定实施陆贽的建议,希望在治理朝政上,能够取得一些显著的效果。

陆贽听了李适的表态后,心里也极为高兴,赞扬李适道:

“陛下真是英明的君王。只要陛下,能够一如既往地集思广益,察纳雅言,接受部属臣子的谏言,何愁朱泚叛贼,不被诛灭,中兴大业,不能够完成呢?”

君臣同心,朝廷有了新的希望。然而,让大唐君臣烦心的事情,依然不少,困扰着忧心忡忡的大唐君臣。

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的异常表现,就让李适君臣愁眉不展,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