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一百八十七回 李怀光生怨驻军 唐贤臣急谋良策

字体:16+-

1

此时,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心怀怨愤,对皇帝的待遇很不满意,不肯接受皇帝的旨意,挺进京师,去攻打朱泚。

挺进长安附近以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却在城外屯兵驻扎,按兵不动,不肯前去讨伐朱泚。

李适适得到李怀光不肯进军讨伐朱泚的报告,忧心忡忡,心里后悔不已。

接着,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还不断上表,揭露宰相卢杞等三人误国的罪恶,指责卢杞,祸国殃民,认为泾原兵变,都是卢杞等奸佞,揽权误国所造成。

群臣议论喧腾,纷纷上书皇帝,赞同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的意见,斥责奸相卢杞等人专权误国的罪恶。

李适见众怒难犯,只好妥协,选择丢卒保车。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二月十九日,李适不得已,终于下旨,将宰相卢杞,贬为新州司马,将神策军使白志贞,贬为恩州司马,将赵赞贬为播州司马。

得知卢杞等三人被贬,朝内欢腾,朔方镇节度使李怀光,心里稍稍满意。

2

不久,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决定,继续驱逐朝中所有奸佞。于是,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又上书皇帝,弹劾中使宦官翟文秀道:

“陛下:

臣以为,翟文秀与奸佞小人勾结,祸乱朝政,危害极大。请陛下立即处置他,还社稷安宁。”

李适一直十分信任中使宦官翟文秀,如今要仰仗朔方军平叛,除掉朱泚,只得忍痛割爱,下旨将翟文秀杀了。

但李适心里,对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多次上书,逼迫自己驱逐宰相卢杞等大臣,大不满意,愤愤不平地对左右侍从说道:

“诸君:

李怀光这个家伙,目无君上,得寸进尺,实在可恶!要不是朕如今,要依靠他平定朱泚国贼,朕怎么会受他的要挟呢?”

左右侍从诺诺连声,不该说话。

3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二月末,陆贽见朱泚被逐回西京,卢杞等奸佞被贬,但国事依然没有多大起色,忧心如焚,于是又向李适上书,提出对于国事的建议道:

“陛下啊:

现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是盗贼匪徒,致使圣驾,流亡在外,主上蒙尘。百姓流离失所,苟延残喘,形势令人忧虑。

臣心里是非常沉重,常常独自沉思,应对的策略。

臣思之再三,觉得如今的当务之急,就是收揽天下人心,唯有陛下,深刻地反省朝政的失误,痛切地责备自己的过失,使人心感动,以激发天下人心,或者能够,使天下百姓,重新心向朝廷,听从陛下旨意。

陛下如果真能接受,微臣的建议,诚恳地反省自己的过去,改过自新的话,希望陛下,能够望用谦卑的措辞,祈求天下官吏百姓的宽恕,以获得天下人心。

如果陛下,赞同微臣的观点,那么请准许微臣,在书写诏书时,造词用句,都不讲究忌讳,以感动天下人心,让官吏百姓,重新恢复对朝廷的信心和向心力。

微臣虽然愚昧浅薄,但一定能够深切体会,陛下的诚挚心意。

或许陛下,反省痛切地责备自己的诏书,能够使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能够接受陛下的教化,有所愧悔。

用言语去打动人心,对人的感动已经很浅了。而如果所说的话,又不够实在真切,谁肯惦记和信任它呢!

如果陛下,今后所写的诏书,有着深刻悔悟的意思,和无限的自责之情,以及改正过失的心意,通过疏导心中的苦闷,使每个官吏百姓的想法,都能够得到满足。

哪里还有什么人,不肯听从朝廷的旨意的呢!

微臣所建议,应该立刻改革的条目,微臣已经恭谨地别写了一状,在此一同呈上,请陛下审阅。

除此之外,微臣还有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与陛下好好交流。

微臣私下认为,知道自己的过错,其实并不难,改正自己的过错,才是最难的;话讲得好,并不难,事办得好,才是最难的。

假如大赦令的文字,写得尽善尽美,十分感人,而只停留在知道自己的过错,以及话讲得好这方面,那么,微臣希望圣上,还是去思考那更难的事情为好。”

李适思考再三,终于意识到朝廷人心背离,已经是最严重的问题,立即表示同意,赞同道:

“陆先生讲得很对。

如今国事维艰,只要是对帝国有利的事情,朕都愿意去尝试。朕愿意引咎自责,请先生放心大胆地向天下人,布告朕的诚挚心意。

只要天下安宁,百姓和乐,天下太平,朕这个天子的脸面,又算什么呢?”

听了皇帝的承诺,陆贽大为放心,于是代替李适,书写了罪己诏,希望全国军民,原谅理政的失误。

4

读到朝廷所颁布的诏书以后,即便是骄横的藩镇将领、凶悍的士卒,也没有一个,不感动得挥泪而泣的。

李适得到报告,大为触动。

从此以后,李适将翰林学士陆贽,视为股肱之臣。一日不见陆贽,李适即感到有些惶惶不安,若有所失,拿不定自己的主意。

一日,李适率领翰林学士陆贽等大臣,一起去南山打猎。忽然间,翰林学士陆贽迷路,竟然走失了,脱离了皇帝的大队人马。

李适十分惊恐,心里非常担心,立即对侍卫武士下诏吩咐道:

“诸君:

你们马上回去,寻找翰林学士大人。谁找到陆先生,朕将赐银千两。”

重赏之下,侍卫武士们,迅速行动了起来。

不久,陆贽终于跟上了大队人马。李适一见,非常惊喜,急忙对陆贽嘘寒问暖。

5

有好友刘庆基,知道皇帝的品行和个性,见陆贽受到皇帝宠信,心里十分不安,于是规劝陆贽说道:

“先生啊:

你一生无私无畏,敢于直谏,一心一意地为天下百姓着想,着实令人敬佩。

然而,先生你太过直率坦诚,直言太过,甚至直揭陛下之短,这样进谏合适吗?

先生啊,你不怕陛下最终恼怒,最终对你反感,甚至忌恨、疏远你吗?”

陆贽回答好友刘庆基道:

“多谢刘大人关心!我陆贽为人,只求问心无愧就行了。我上不负天子,下不负万民,清廉自守,害怕什么呢?”

好友刘庆基十分敬佩,继续提醒陆贽道:

“先生所言,令人十分钦佩。

然而,先生想过没有,你太过直谏,虽是为国家百姓着想,但却强烈地伤害了陛下的面子和自尊心啊!

你这样做,可不能够得到陛下永远的宠信和欢心啊!

陛下对你,甚至可能会表面尊崇,信任,内心对你十分猜忌怨怒啊!

何况,你向陛下进谏,提出的哪些利国利民的建议,恐怕得不到顺利实施啊!

先生啊,难道你没有看出,你的谏言,已经损害了朝廷那些权贵们的利益,得罪了哪些逢迎拍马的大臣吗?”

“多谢刘大人的提醒!

我也知道,我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然而,为了帝国中兴,我只有将自己的荣辱,置之度外了。”

陆贽回答好友刘庆基道。

6

转眼之间,多灾多难的建中四年(公元783年)过去了。

兴元元年(784年)正月,李适颁布诏书,正式将年号由“建中”改为“兴元”,并大赦天下,以示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在大赦令里,李适颁布制书,深切地责备自己的过失说道:

“布告天下万民:

朕继位以来,就发誓励精图治,要想让天下安定,让社会秩序,纳入正规。

朕深知,兴起教化,拢系民心,就一定要对人推心置腹,诚心诚意,要学会忘掉自己的利益,救助别人的困难,不惜痛改前非。

然而,时世不顺,命途多舛。

朕继承帝位,统领天下以来,却使祖宗的庙堂失守,连自己这个堂堂大唐天子,也沦落于草莽之间。

朕不断反省,终于意识到,这是由于朕过去,没有遵循德化行事的原则,不能够以身作则,引起一系列灾难所造成。

如今,朕自责内疚,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现在,诚然不能将以往的失误,彻底追回,但朕久久地思考着自己犯下的罪责,希望在将来,能够有所改正。

现在,朕无所掩饰地,将这个意思讲出来,希望天下之人,都能看到听到。

朕继位以来,一直恐怕自己的德行浅薄,不能继承先人的光辉业绩,所以从来不敢,懈怠荒唐,贻误国事。

但是,由于朕生活在深宫之中,不熟悉治理国家政务的规矩和原则,积久成习,容易沉溺,居于平安之地,忘记了可能发生的危险。

朕不懂得收种庄稼的艰难,没有体恤征战屯戍的劳苦,恩泽不能普施于百姓,民情不能上达于朝廷。

既然上下之间,声气阻隔,人们自然便会心怀疑虑。朕却仍然不知深自反省,终于导致了战争。

征调兵马,遍及四方,转运粮饷,连绵千里,征用车辆马匹,致使远近各处**不安。

离家当兵的人,要携带衣食等物,留在家中的人,要辗转相送,大家都受尽了劳苦。

有时在一天之内,屡次短兵相接;有时连续几年,将士们都不能解甲归田。

祭奠祖先时,没有主人,家属无所依靠。生死无定,流离失所,怨恨之气,疑聚盘结。

征发力役没有止息,耕田多已荒芜。残暴的各级长官,严厉索求,疲惫的百姓不再织布,人们辗转流亡,葬身沟壑,离开乡里,致使城邑乡村,化为荒丘废墟,没有人烟。

上有上天的谴责,但朕依然不省悟;下有百姓的愤怨,但朕依然不知道。

以此而致乱,致使京城,发生了变故,万事失去秩序,九庙为之震惊。

朕对上,连累了列宗列祖;对下,辜负了黎民百姓。

朕心中痛切,脸上惭愧,这些罪责都在朕的身上。为此,朕久久地惭愧着,哀悼着,有如坠入深渊山谷。

朕下诏,从今以后,朝廷内外官吏百姓,所进上的书表章奏,不允许再称朕,‘圣神文武’的尊号。

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将领,原都是有功勋的老臣,各自守卫藩镇,维持一方治安。

朕安抚驾驭无方,致使他们疑虑重重,心生畏惧。

这全是因为上面无道,而使下面遭受灾殃,实在是朕丧失了为君的体统,下面有什么罪过呢?

现在,应将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将领大臣,连同他们所管辖的将士官吏等一切人,都象当初一样对待。

朱滔虽然受大哥朱泚的牵连,但相隔遥远,势必不能同谋。

念及朱滔原是朝廷的有功之臣,务必宽大处理。如果能够向朝廷投诚,朕也会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

朱泚改变天道常规,颠倒伦常,盗用名号,与车服仪制,残暴地冒犯列宗列祖的陵园寝庙,令人不忍言状。

他得罪大唐的列祖列宗,实在太重,朕不敢下旨,赦免于他。

那些被朱泚裹胁进来的大臣、将士、官吏、百姓等人,只要在官军没有开到京城以前,就脱离逆军,向朝廷投诚,并且解散自己的队伍,而回到本道本军去的,一概按照赦免之例,进行宽大处理,概不追究。

各军、各道,一切奔赴奉天和进军收复京城的将士,一概赐名,称作‘奉天定难功臣’。

那些加征的除陌钱、间架税、竹、木、茶、漆等赋税,以及专营铸铁等项条例,应该全部免除。

旨意下达之后,立即执行,不得违背。”

7

李适的大赦令颁下以后,各地人心,大为欢悦。

就连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朱滔等反叛的藩镇节度使,也悚然动容,不敢轻举妄动,招惹天下愤怒。

李适君臣,回到长安的第二年,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回到京师,朝见皇帝。

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十分激动地对李适说道:

“陛下:

臣在崤山以东,听到使节宣布陛下的赦文时,臣部下的将士们,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臣看到人情这样,人心如此,便知道,平定朱泚叛军,是不足为虑的了!”

李适听了,大为欢悦。

8

朝廷的大赦令颁下,很快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即令是骄兵悍将,听到皇帝自责的诏书以后,也没有一个,不感激涕零的。

他们心中,也开始有了一丝悔恨之意。

割据一方的赵王王武俊,魏王田悦,齐王李纳,看到李适的罪己诏书,朝廷颁布的大赦令以后,都纷纷自动取消了他们的王号,恢复原来的官职名称,并上疏皇帝,请求宽恕。

只有淮宁镇节度使李希烈,仗势自己的兵力强大,财富充实,依然拒绝接受大唐朝廷的命令。

李希烈还妄自尊大,欲效仿秦帝朱泚称帝,开始积极地筹备,登极大典事宜。

后来,李希烈终于登极称帝,自称天皇,国号“大楚”,年号“武成”。

为了笼络人心,楚帝李希烈一口气地大肆封官任爵,封赏了大批文武百官,并设立了四个节度使,公开自立朝廷,与大唐朝廷,分庭抗礼。

然而不久,狂妄自大、不识时务的大楚皇帝李希烈的扩张计划,就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在东方,楚帝李希烈,畏惧曹王李皋会派军攻打他;在南方,楚帝李希烈,畏惧鄂州都团练使李兼等将领的讨伐。

最终,楚帝李希烈,没有什么作为,也不敢再有,夺取江淮的企图了,只图偏安一隅,过过自己的皇帝瘾,苟延性命而已。

了解反叛藩镇的动向,大唐君臣,稍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