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一百九十二回 汉皇帝众叛亲离 李丞相收复京师

字体:16+-

1

兴元元年(784年)五月二十六日,神策军使李晟,亲临前线,督促神策军将士们,在长安城的光泰门外,挖掘战壕,修筑栅栏营地,准备迎战朱泚叛军。

突然,大汉皇帝朱泚部下的骁将张庭芝、李希倩等,率贼军一部人马,气势汹汹,蜂拥而至。

神策军将士们,看见盗贼士气旺盛,神情有些紧张,急忙慌慌张张地进入自己的营垒,坚守阵地。

李晟看见叛军蜂拥而至的情形,却喜笑颜开,十分高兴,众将士心里十分疑惑。

李晟担心将领们疑虑不安,急忙对各将领解说道:

“兄弟们啊,本帅开始还担心,盗匪们胆小畏惧,躲藏起来,不肯出战呢!

如今,他们却主动前来送死,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真是机不可失啊!”

李晟立即抓住叛军主动来攻的天赐战机,命令副元帅兵马使吴诜等部,分兵进行攻击。

镇国节度使骆元光的大军,在阵地的北部,他的兵力较少。贼军合力攻打骆元光的大军,骆元光的处境,非常危急。

李晟当即派自己的牙前将李演等将领,率兵增援,他的中军也全力配合,攻击朱泚叛军。

李演等将领,无不以一当十,大破朱泚叛军,并乘胜进入了光泰门。

叛军见官军逼近,急忙出来迎战。官军又乘胜大败叛军,光泰门一带,尸横遍野。

夜晚渐渐来临,李晟下令,全军收兵。

那些没被歼灭的叛军将士,急急忙忙地逃返京师,进入了白华门里。

2

兴元元年(784年)五月二十七日,李晟再次出兵,攻击城里的朱泚贼军。

诸将建议李晟道:

“大帅,叛贼兵力强大,我们还是等待浑碱大人率领的西路军赶到,然后再夹攻歼敌。”

李晟器宇轩昂地说道:

“诸君:

我们的神策军乃天下精锐,是陛下的禁军和子弟兵。我们怎么能够让友军,抢了我们的风头呢?

叛贼气势已竭,我们最好乘胜追击,乘敌无备,直接夺取长安城。”

说完,李晟就指挥大军,追赶朱泚叛军。朱泚,见官军近在咫尺,无法躲避,只好亲自率军出战。

然而,叛军士气衰竭,官军是屡战屡胜。

3

兴元元年(784年)五月二十八日,李晟集结诸路将领,镇国节度使骆元光,商州节度使尚可孤,兵马使吴诜,王佖,都虞侯邢君牙,李演,史万顷,神策军将领孟涉,康关俊,华州将领郭审金,权文成,商州将领彭元俊等,号令誓师后,从光泰门外出发,向叛军老巢,发动总攻击。

李晟命令兵马使王佖、都虞侯李演,率领骑兵,都虞侯史万顷带领步卒,直抵林苑神墙村,向皇家林苑挺进。

此时,李晟已经预先派人,在夜里偷偷地打开了苑墙二百余步的地方。

这时,朱泚叛军将士,已经发现苑墙破裂,正用树木作为栅栏,拦住官军进军的路线。

朱泚指挥汉军,拼死抵抗官军的攻击,并从栅栏中,用箭射击官军。唐军攻势受阻,不能前进。

李晟勃然大怒,向各将领咆哮如雷道:

“各位将军:

你们这么放纵敌人,我先把你们,统统斩首示众!”

李晟立即下达,纵贼则先斩诸部首领的命令,下令督战队,随时准备行刑。

各将领十分恐惧,急忙组织、率领敢死队,冒死冲锋前进。

大将都虞侯史万顷,畏惧李晟的严厉军令,率领军队,首先突进,拔栅冲入,兵马使王佖等,率领骑兵,随后继进。

朱泚叛军,终于抵挡不住官军的猛烈攻击了,大军奔溃,将士们拼命逃命。

叛贼勇将段诚谏,也被官军俘获。

官军的大部人马,分头齐进,喊杀声,刀剑声,如迅雷轰鸣,直冲霄汉。

可是,贼将姚令言、张庭芝、李希情等大将,还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依然在依靠林苑的建筑掩护,负隅顽抗。

李晟命决胜军使唐良臣,兵马使赵光铣、杨万荣、孟日华等,步骑齐进,合力攻击顽抗的叛军。

姚令言、张庭芝、李希情等率领的叛军,虽能暂时守住防线,但经官军的十余波攻击后,已渐渐不能支持。

突然,一阵凄厉的呼喊声传来,叛军的阵营,再也不能支持,迅速溃散。

官军乘胜,向前追击。

当官军追赶叛军,至白华门时,突然有数干名汉军,出现在了官兵的背后。

官军将士,顿时惊慌失措。

李晟当即亲率数百余骑士,回头迎击增援的叛军。

李晟身边的人,突然大声喊道:

“李相公来了!你们还不投降归顺!”

数千朱泚敌军,慑于李晟的威名,看见李晟威风凛凛地杀过来,都惊惶地溃散了。

叛军惊慌逃跑,官军追斩不可胜数,汉军彻底溃灭。

4

在此之前,汉帝朱泚,派遣副元帅张光晟,领兵五千人,在九曲(陕西省高陵县)一带屯驻。

张光晟驻扎的九曲,距离东渭桥有十余里。张光晟暗中向李晟表示诚意,愿意归降朝廷。

到朱泚战败之时,张光晟劝说朱泚,立即出城逃走。

朱泚、姚令言、张庭芝等,见大势已去,急急忙忙地率领他们的残余部众一万余人,放弃京师长安,拼命向西逃亡。

城中叛军的残余部队,见日暮途穷,只得缴械投降。官军终于光复了长安城。

张光晟将朱泚送出城以后,急急忙忙回到了城中,归降了神策军使李晟。

李晟见朱泚逃走,急忙派遣兵马使田子奇,率骑兵前去,追歼朱泚的队伍。

5

傍晚来临,林苑的叛军,基本歼灭。

李晟在含元殿右金吾卫司令部前,驻扎军队,在那里的房舍里住下。

李晟命令各军将士说道:

“诸君:

本帅依靠将士们的努力,得以肃清宫禁,逐走叛逆。长安的士子庶民,长期失陷在贼寇的统治之下。如果使他们,稍微受到些震惊,就不是安抚人民、讨伐罪人的本意了。

本帅与诸位,同家里人相见的时候,不会太晚了。

本帅命令,五天以内,诸君不能与家里人互通消息,要一心一意地扫清叛逆,隆重地迎回圣驾,再考虑我们的私事。”

诸将齐声承诺。

李晟命令京兆尹李齐运等官员,安慰居民。他下令各军进城后,不得骚扰和劫掠长安百姓,并派官员负责,去安抚百姓。

官军大将高明曜,擅自夺取了一名汉军的歌女;尚可孤的一位军士,擅自夺取了一匹汉军的战马,违反了军纪。

李晟立即下令,把他们统统抓住,斩首号令。

全军震恐,神策军军中将士,害怕得连大腿都发抖了,没有谁敢稍违主将李晟的军令。

全城军民,都一片平安,公私相安无事。

官军对百姓没有丝毫的侵犯,偏远的坊,又过了一夜以后,才知道官军已经进了都城,京师已经重新回到朝廷的手里。

此次收复长安之战,李晟依靠团结内部,激励将士,部署周到,正确地选择了主攻方向,抓住了有利的战机,终于击败了朱泚叛军的主力,迅速收复京师。

6

这一天,行在都知兵马使浑瑊、奉天行营节度使戴休颜、邠宁节度使韩游瑰,也相继攻克了咸阳等地,打败了敌军三千余人。

浑瑊等人听说,朱泚向西逃走消息,便分兵前去,拦击朱泚的败军。

兴元元年(784年)五月二十九日,官军副元帅李晟,命令京西兵马使孟涉,在白华门驻扎;命令商州节度使尚可孤,在望仙门驻扎;命令镇国节度使骆元光,在章敬寺驻扎;李晟自率牙前兵三千人,在安国寺驻扎,以便镇守京城。

李晟又命令,将朱泚的亲信党羽李希倩、敬釭、彭偃等八人,绑缚闹市中斩杀。

兴元元年(784年)六月初四,李晟派遣掌书记吴地人于公异,草拟告捷文书“露布”,向皇帝报告大捷说:

“陛下:

臣李晟,已经肃清宫禁,恭敬地参谒了皇家陵寝墓园,连钟罄的支架,都没有移动,宗庙的面貌,仍然与过去一样完整。

敬请陛下,回到京师,抚慰百姓!”

李适看到“露布”,心潮澎湃。他流着眼泪说道:

“上天让李晟降生,是为了国家,为了万民,而不是为了朕一个人啊!”

7

当初,神策军使李晟,驻兵渭桥时,火星停留在木星的附近,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彻底消失。

李晟的幕僚将佐,都向李晟庆贺说:

“大帅,火星退离木星,这是皇室的福象啊!应当赶快进兵,攻击叛逆!”

李晟说道:

“不然!圣人置身旷野,为人臣的,只知道为战胜敌人而死罢了。天象高远难测,谁能够弄得清楚呢!”

攻克长安以后,李晟才对幕僚将佐说道:

“诸君请原谅!

以前,可不是本帅要拒绝你们的意见。本帅听说过,金、木、水、火、土五星,早出与晚出,都没有一定的规律,十分难测。

万一火星,再次靠近木星,让我军将士惊慌失措,用不着打仗,就会不战自溃了,这不是坏了大事吗?”

大家都向他道歉说:

“大帅,你实在明智!这些道理,并不是我们这些小卒,所能看得透的啊!”

李晟与幕僚将佐,彼此都很欢喜,哈哈大笑了起来。

8

汉帝朱泚,如丧家之犬,急急忙忙地四处奔逃,他最先本来打算,前去投奔吐蕃王国,寻求吐蕃王国庇护。

但随从朱泚的军士,一路逃亡。

当朱泚一行,抵达泾州之时,跟随朱泚逃亡的一万军队,此刻身边只剩下一百多骑兵了。

朱泚众叛亲离,十分绝望,心里大为愧悔,茫然无措,不知道如何是好。

9

汉帝朱泚,本是幽州府昌平(今北京昌平西南)郡人,最初是卢龙(幽州)节度使李怀仙的部将。

悍将朱希彩,取代李怀仙的节度使位置后,朱泚又得到了朱希彩的信任,步步高升。

大历七年(772年),节度使朱希彩,被他的部下所杀以后,众将士就推举朱泚,担任幽州留后。

不久,朝廷即授朱泚为卢龙(幽州)的节度使。

大历九年(774年),朱泚入朝,觐见皇帝,以示恭顺。朱泚赴京师之后,就以其弟朱滔,留管卢龙(幽州)军务。

后来,朱泚察觉到其弟朱滔,有自立为节度使的野心,心内十分不安。

朱泚遂上表皇帝,请求留任京师任职,代宗皇帝(李豫)同意了朱泚请求。

那时,吐蕃王国军队,多乘秋高马肥的时候,出兵进扰朝廷的边疆地区。

李豫命令朱泚,统领汴宋、淄青的防秋兵,以防备吐蕃军队的入侵。

所以,代宗下旨,藩镇遣兵助防,名叫“防秋兵”。

大历十一年(776年),朱泚因功,加同平章事,出屯奉天(今陕西乾县)。

大历十二年(777年),朱泚又代李抱玉,为陇右(今青海乐都)节度使。

建中元年(780年),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将领刘文喜,反叛大唐朝廷。

朝廷任命朱泚,兼四镇北庭行营及泾原节度使,率兵讨平了刘文喜。

因为战功卓著,朱泚很快被朝廷加授为太尉。

建中三年(782年),朱泚的弟弟朱滔,正式反叛朝廷。朱泚因受到其弟朱滔的牵连,而被皇帝软禁在了京城里。

从此以后,朱泚开始心存不安。

朱泚对自己赤胆忠心,一直效忠朝廷,却得不到皇帝的认可、肯定与信任,不满怨恨。

那时,淮西(今河南汝南)节度使李希烈,也发动了叛变,发兵进攻襄城(今属河南)。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奉命讨伐淮西叛军李希烈的泾原将士,不满微薄的待遇,愤而哗变。

李适仓皇逃往奉天,于是泾原叛军,就迎朱泚为主,史称“泾卒之变”。

不久,朱泚就自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以示自立门户,与大唐朝廷,分庭抗礼。

建中五年(784年)正月,朱泚又改国号,为大汉,改元天皇。

起初,朱泚亲率军队,围攻皇帝李适坚守的奉天,希望挟天子以令诸侯,未能够如愿。

而朝廷的大将朔方镇节度使李怀光、神策军李晟等救援的军队,已逼近长安,朱泚被迫解围,只得退守长安。

李怀光亦反叛以后,就与朱泚联兵,乱事渐渐扩大。李适遂逃奔梁州(今陕西汉中)避贼。

直至兴元元年(784年)五月,神策军使李晟等将领,才终于攻克长安,朱泚逃往泾原躲避。

10

眼见朱泚大势已去,泾原节度使田希鉴,落井下石,紧闭泾原的城门,坚守城池,拒绝迎接大汉皇帝朱泚入城。

大汉皇帝朱泚,恼怒万分,就对田希鉴埋怨道:

“田大帅:

你的官职,可是朕任命的啊!为难之时,田大帅为什么如此地忘恩负义,忘记了旧恩呢!”

泾原节度使田希鉴,十分羞愧,不能回答朱泚的责问。

朱泚下令部众,立即纵火,焚烧泾原城门,打算攻进城去,抢占泾原城池。

泾原节度使田希鉴,率军竭力防守,并把朱泚发放的符节,都投到了火中,大声喊道:

“陛下:

事已至此,我们也要求生,不想与陛下一道灭亡,陛下怪我们不得啊!

陛下的符节,我们如今,奉还与你!”

泾原节度使田希鉴,率军拼死抵抗,不让朱泚一行入内。朱泚势力单薄,无计可施,无力攻破泾原城池。

见此情景,朱泚的部众,都后悔莫及,痛哭失声。全军一片凄惨的哭喊声。

跟随主将原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的原泾原镇所属士兵,此时也是怨愤已极。

无可奈何之下,为了自救,他们只好击斩他们的首领节度使姚令言,向田希鉴投降。

朱泚见部将姚令言被杀,势头不妙,只好急率剩余的范阳亲兵,以及家族宾客,向北仓皇逃命。

直至兴元元年(784年)六月,朱泚一路狂奔,欲按计划,逃往叶蕃王国。

逃亡途中,众人迷路。朱泚亲自下马,向一个路边的老农问路。

老农李启钊,恨恨地打量了朱泚一眼,不卑不亢,冷眉冷眼地问朱泚道:

“来者,可是朱太尉吗?”

源休在一旁呵斥老农李启钊道:

“什么朱太尉!陛下是堂堂的大汉皇帝。”

老农李启钊,不住地摇头叹息道:“唉,天网恢恢,你们又能够逃到哪里去呢?”

朱泚虽然十分恼怒,但也无可奈何。他只好谢过老农老农李启钊,随着老农老农李启钊的指引,惊惶而去。

等到抵达彭原的西城屯之时,汉帝朱泚,更是众叛亲离了。

部将梁庭芬,想卖主求荣,他一箭射中朱泚。朱泚立即落马,掉进了土坑里。

朱泚亲信的大将韩旻等人,一道击斩了朱泚的头颅,携带朱泚的人头,前往泾州,投降朝廷。

朱泚亲信的部下大臣源休、李子平等人,逃奔凤翔郡。凤翔节度使李楚琳,哪敢收留他们,将他们统统逮捕斩杀了。

源休、李子平等人的头颅,也全都被传送到行在(皇帝所在地)梁州示众。

朱泚叛乱,至此完全平息。

11

想当年,朱泚作为割据一方的卢龙(幽州)节度使,首倡入朝面君,被称为忠臣,大受皇帝的亲信。

朝廷在朱泚来京之前,兴建弘丽的大宅,等待和迎接朱泚,恩宠深厚。

当时,朱泚走到半路,忽患急病。朱泚他那时是真病,并不是诸多藩镇诈称的,“称疾不入朝”。

朱泚的左右部属,都劝朱泚,暂回属地,养病。

那时的朱泚,一腔忠烈。他义正词严地拒绝说道:

“即使本帅,死在半路上,也要把本帅的尸体,抬入京城,去拜见皇帝。”

“(朱)泚至京师,代宗御内殿引见,赐御马两匹,战马十匹,金银锦彩甚厚。

又以器物十床、马四十匹、绢二万匹,衣一千七百赐其将士,宴犒之盛,近时未有。”

当时,君臣能够做到推心赤诚,确为天下美谈。

入觐朝见,是藩镇尊崇朝廷的最明显表示。朝见过程中,有一套十分复杂繁缛的,向皇帝舞蹈跪拜的礼仪。

而天子在“内殿”或“便殿”,接见臣下,更是对节度使之类臣下,专门显示“殊宠”的表示。

因为这样做,君臣可以欢宴近谈,从容言事,以示对藩镇的“抚怀优容”。

唐朝的延英殿、紫宸殿、麟德殿,就是皇帝宴赏藩臣勋旧的主要场所。

朱泚所至的宫殿,就是其中之一。

朱泚的弟弟朱滔,比朱泚前去觐见皇帝的时间,还要早一些。那时,朱滔觐见代宗皇帝,也是在“内殿”里。

代宗皇帝,曾经亲切地询问朱滔道:

“爱卿啊:

你与你的大哥相比,谁的才能,更胜一筹呢?”

朱滔答道:

“统御士众,方略明辩,臣下不及大哥(朱泚)。

臣年二十八,就能够有机会,前来拜见进谒天子。大哥比臣大五岁,还没有得见陛下的龙颜。

这一点,大哥赶不上微臣。”

李豫闻言大喜,特下诏,允许朱滔率部下兵将骑马“贯王城而出”,可谓是“天恩已极”。

哪知道,日后兄弟二人,于危乱之时,都因心存怨恨,不能一贯地坚守臣节,相继成为了大唐朝廷的叛逆。

他们的头颅不保,家族也被夷灭。

12

然而此时,昏聩自私的李适,最为关心的,却不是京师收复以后,如何安抚军队百姓,而是处理自己的皇家私事。

李适下旨,命令考功郎中陆贽道:

“先生:

如今,京师已经收复,朕准备即日起驾,回到京师。

麻烦先生你,为朕起草一份诏书,赐给行在都知兵马使浑瑊,命令浑瑊大人,去帮忙访求,曾经在奉天行宫里服役,当朕巡行梁州时,所失散了的裹头内人(女美容师)张思思。

朕非常需要她。”

接到皇帝的旨意,陆贽对皇帝不以国家大事为重,甚为遗憾,闷闷不乐。

他进上奏章,表示不解和困惑道:

“陛下啊:

如今盘踞京师的大盗,才刚刚平定,疲困病苦的人民,和遭受创伤的士兵,朝廷还没有对他们,进行安抚慰问。

可是,陛下所下的第一道诏书,却是皇家的个人私事,首先去查找宫中失落的妇女。

宫中失落的妇女,只需要陛下回京以后,派遣一个中使,去寻找就够了,何须超越国事之上,兴师动众呢?

臣私下以为,恐怕这不是符合天下军民百姓,清新朝政,革新弊政愿望的合适做法啊!

能够将事业的开端,谋划得尽善尽美,同时又能够取得完美的结局的例子,是为数不多的。

如果陛下连事业的开端,都不曾为之殚精竭虑地认真谋划,还有什么好的结局可言呢?

陛下赐给浑瑊的第一道这样的诏书,微臣以为不妥。

陛下轻重不分,因私废公,所以臣不敢接旨草拟。”翰林学士、考功郎中陆贽,拒绝草拟汉帝诏书。

李适怒不可遏,对陆贽的抗旨恨恨不已,大怒道:

“陆贽啊,朕一向宠信你,对你信任备至啊!想不到你一个小小的考功郎中,翰林学士,也居然敢违背朕的旨意。

离开了你,朕就没有办法了吗?”

于是,李适不再下诏,只得直接派遣中使张琪睿,去寻找失散的裹头内人张思思。

13

兴元元年(784年)六月初十,李适打赏功臣。

李适下旨,任命李晟为司徒、中书令,骆元光、尚可孤等立功将领,也各自升官晋爵不等,李适还任命归顺的检校御史中丞田希鉴,为泾原镇节度使。

兴元元年(784年)六月十七日,李适询问陆贽道:

“先生啊:

如今,开到凤翔的迎驾各军,声势甚为强大。朕打算借此机会,派人将李楚琳的凤翔节度使,替代下来,给悖逆的藩镇们,一个深刻的教训。

先生,你看怎么样呢?”

陆贽表示反对,他脸色严肃地对李适说道:

“陛下:

为人必须讲究诚信,遵守承诺,不能过河拆桥,出尔反尔,朝令夕改。

为君者,至高无上,无人束缚,讲究自觉慎行,自我砥砺,更应该严于律己,严格要求自己。

臣以为,如果陛下这样做,事情就如同胁迫拘捕一样。

如果陛下将这种做法,说成是清除变乱,整顿纪律,那是并不能显示陛下的威武的;

如果陛下将这种做法,说成是务求政治修明,那是并不能表明陛下信守诺言的诚意的。

若将此下信守诺言的举动,作为陛下的巡视之举,正常举动,以后陛下,将怎么进入京城呢?

如果这样,臣可以预料,曾经悖逆拒绝过君王的将领们,势必殊死抵御,抗拒陛下,进入京师!

议论此事的人,将这种办法,称为权变之计。臣私下里认为,这是不能明白其中的深刻道理。

一般地说,权变的含义就是,衡量事物轻重而言的。

如今在陛下车驾经过处,首先施行胁迫削官,更换了一个节帅,而使陛下的大义和诺言,受到损害;

结果是,获得了一个地方,而失去了君王的诚信,从而使举国上下疑虑,不再相信君王的诺言。

这乃是看重了本该看轻的东西,而看轻了本该看重的东西,将此称作权变,不是正好说反了吗?

以违背法则诺言为权变,以任用权术奸诈为机智,君主实行起来,必然会失去人心;臣下实行起来,必然会使自身受害。

历朝历代,死丧祸乱频繁而奸邪滋长的原因,就是因为不守诚信,不遵守诺言,玩弄权术这个错误啊!

臣的建议是,不如待陛下安枕于京城以后,再召回李楚琳入朝,授给他一个朝廷官职。

李楚琳因陛下的降恩宽恕,而感激涕零,欢呼雀跃,将会为朝廷奔走效力,都来不及呢!

他怎么敢于,动不动就聚众抗命,需要再次烦劳朝廷,去铲除他呢!

陛下一向聪明智慧,善于明断,以为这样做如何呢?”

李适终于不再固执己见,听从陆贽建议道:

“朕认真思索,觉得先生说得很对,讲究诚信,遵守诺言,是立国之本!

朕不能够因一时之忿,不守承诺,忘记君无戏言的古训,误了朝廷大事。

朕决定,放李楚琳一马,不再追究他聚众抗命,杀害上司之事。”

兴元元年(784年)六月十九日,李适君臣一行,从梁州(汉中)启程,打算返回京师长安。

14

李晟平定叛乱,总揽治理长安事务以后,便着手整顿官府机关,务必使各部门,完备地运转起来。

李晟还主动请求,亲自率军,到凤翔郡,去迎接皇帝,扈从车驾,李适下旨不允。

内常侍尹元贞,奉命出使同州、华州。尹元贞随即到河中去,劝说李怀光抓住时机,重新归顺大唐朝廷,李怀光犹豫不决,没有决定。

李晟上奏,弹劾尹元贞说道:

“陛下:

尹元贞假托朝命,擅自做主,赦免首恶,请将他治罪!”

李适下旨,对尹元贞不予追究:

“爱卿啊,尹元贞希望说服李怀光,也是为了朝廷大计,为了天下和平。请爱卿饶恕他。”

李晟这才停止。

15

兴元元年(784年)七月初七,已经到了秋季,天气开始凉爽了起来。

李适的车驾,经过凤翔。

李适下旨,斩杀了朱泚曾经的部将乔琳、蒋镇、张光晟等人,以警示叛臣。

张光晟虽然曾向朱泚称臣,但后来反正,消灭朱泚之战,张光晟也很出力,立下功勋。

李晟打算保全张光晟,请求皇帝赦免他,李适不肯答应。李晟有些不快,预感皇帝,又会故态复萌。

其时,李怀光部将副元帅判官高郢,见朱泚大势已去,也力劝李怀光,认清形势,早日投诚,及时主动回归中央。

窜至河中驻扎的李怀光,听闻朱泚已灭的消息,非常震惊,也有所醒悟。

李怀光让他的儿子李璀,前往行在,承认自己的罪责,请求皇帝的宽恕,允许他单人匹马,前往中央请罪。

李适见好就收,答应道:

“朕也知道,李怀光被逼反,朕这个皇帝,也有诸多不是,心里十分愧悔。

只要李怀光,愿意回归朝廷,重新归顺,朕怎么会忘记他的功绩呢?

兹派遣孔巢父,为朝廷的使者,前往河中安慰,下诏悉复朔方将士官爵如故。”

兴元元年(784年)七月十一日,李适(Kuò)颁诏,派遣给事中孔巢父,带着封拜李怀光为太子太保的敕书,前往河中,去安抚李怀光,传达中央爱护之意。

李适还下旨,朔方镇特遣兵团的将士,被朝廷剥夺的所有官爵,一律恢复。

16

兴元元年(784年)七月十三日,李适的车驾,回到了长安。

浑瑊、韩游瑰、戴休颜等有功将领,率领自己的部众,扈从皇帝,前往京师。

李晟、骆元光、尚可孤等,也率领自己的部众,前去迎候皇帝车驾回京。

迎接皇帝的步兵、骑兵十余万人,旌旗迎风招展,连绵了几十里,声势浩大。

李适十分满意,有些洋洋得意。

长安百姓,却对皇帝的沾沾自喜很不以为然,私下议论说:

“陛下这位四处流浪、到处逃窜的大唐皇帝,终于过足了一把面子瘾啊!”

李晟等将领,在三桥,晋见皇帝。

李晟跪在道路左侧,代表将士们,上前致辞道:

“陛下:

蒙上天的庇佑,大唐将士,终于平定了叛贼朱泚。臣代表诸位立功将士,特地向陛下道贺。

京师久陷落于盗匪之手,臣十分愧疚。收复京城太迟,臣十分抱歉。请求陛下恕罪。”

李适停下马来,扶起李晟,感激涕零,不停地安抚和慰问李晟诸将说道:

“元帅大人辛苦了!爱卿们辛苦了!

没有诸君的努力,哪里有大唐的复兴呢?朕发誓,一定要善待诸君,犒赏诸君的赫赫功勋!”

诸将被皇帝的承诺,感动得掩而流泪。

李适命令侍从人员,亲自扶李晟上马。见此情形,将士们都是悲喜交集,不由得放声大哭。

17

兴元元年(784年)七月十八日,皇帝的钦差孔巢父,终于抵达了李怀光大军的驻地河中郡。

可是,孔巢父不仅没有如愿地招抚李怀光归顺朝廷,而且激发李怀光,再次公开叛离。

那一天,见钦差孔巢父到来,李怀光立即脱下自己的官服,换上平民服装,表示等待朝廷的定罪。

孔巢父颟顸愚鲁,自恃朱泚已平,文人的轻狂傲慢脾气大发,轻视李怀光及其部下将士。

孔巢父见到“素服待罪”的李怀光后,态度十分傲慢。李怀光下拜行礼,孔巢父也不扶止,没有按普通的正常礼仪,要求李怀光换上官服,迎接钦差。

孔巢父还在朔方军中,狂妄无礼地当众大声喊道:

“诸位:

太尉将会调到朝廷任职。你们当中,有谁能代替太尉领军啊?”

李怀光的治军,虽然严厉,但处事公平,一向厚待自己的部下将士。左右将士,都为李怀光遭到的冷遇蔑视,而愤愤不平。

李怀光的左右侍从,大都是蛮族将士。

他们纷纷叹息和同情起李怀光来:

“哎呀,太尉如今,已经没有了任何官职!这可怎么办呢?”

孔巢父闻听朔方镇将士们的怨言,并不在意。孔巢父依然颟顸如故,根本就没有将士们的不满情绪,放在心里。

见无人回答,孔巢父反而趾高气扬地,再次大声问道:

“将士们,李太尉将被调到朝廷任职。你们想想,军中有谁,可以接替大帅的职务,统御这支大军的啊?”

李怀光的左右侍从将士,闻听此言,顿时气冲斗牛,勃然大怒起来。

将士们根本没有想到,朝廷的钦差,会将他们的意向置若罔闻,一点也不放在眼里。

将士们不约而同地大声地吼叫起来,以表示他们强烈的抗议情绪。

孔巢父的反应,仍是那般迟钝,还在一本正经地,大声宣读着皇帝的诏书。

皇帝的诏书还未读完,将士们已经怒不可遏,失去了控制。

侍从武士们一拥而上,抢夺了孔巢父手中的诏书,并用宝剑斩杀孔巢父,以及钦差宦官啖守盈等使节。

李怀光呆呆地站在那里,袖手旁观,对手下人的暴行,并不加以制止,独自沉吟道:

“到了今天,我李怀光才深深明白,奸佞当道,君王昏聩,朝廷是如此地令人绝望啊!

如今,还在我的大营之中,钦差就如此侮慢蔑视。到了京师,我定是死路一条,还有命吗?我已经无路可去,只有奋起反击了。”

李怀光思索半晌,下令道:

“诸君,不要喧哗!把使节们的尸体,给我拖出去!全军注意,立即进入戒严备战状态!”

朔方镇节度使李怀光怒恨交加,再次拒绝大唐皇帝的招抚,公开地背叛了大唐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