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一百九十五回 颟顸君浑噩理政 贤良臣扭转乾坤

字体:16+-

1

转眼之间,新的一年,贞元元年(785年)春季到了。

贞元元年(785年)正月初一,正逢元旦佳节,李适心有所寄,于是下旨,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贞元元年”。

这些日子以来,在李泌等贤明士大夫和文武大臣的辅佐和协助下,大唐朝廷的日常事务,终于有了一点点起色。

然而,大唐朝廷的诸多危机,并没有完全根除。

从去年开始,就已经越发严重,遍及全国各地的蝗虫等自然灾害,产生的严重后果,如今开始显现了出来。

北方州郡,不仅是草木等植物被蝗虫吃光,一片焦枯,稻子也没有多少收成。

大规模的饥荒,在大唐各道发生了。尤其是北方州郡,形势更加严峻。

北方各地的道路上,横卧着很多饿死路边的穷苦百姓。

到了今年贞元元年(785年)的正月,蝗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险情,依然没有多大的缓解。

朝廷上下,充满着萧索忧虑的气氛。

可是,大唐帝国的最高君王,皇帝李适,衣食无忧,依然颟顸依旧。

李适根本就没有心思,去考虑百姓的生计死活,他一门心思考虑的,却也并不是破解朝廷内忧外患,百姓水深火热这些紧迫焦虑的问题。

李适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如何千方百计去充实大盈库、琼林库,召回他最宠信的臣子卢杞,这个让他的皇帝威严和虚荣心,能够得以充分满足的臣子。

李适一心希望,能够将自己宠爱的臣子卢杞,从卢杞的贬所,召回京中任职,继续掌控朝廷大权,忠心耿耿地辅佐他这个皇帝,完成中兴大业。

2

李适也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卢杞的喜爱和信任,常常对着侍卫大臣抱怨道:

“诸君:

朕有时真不明白,人们常说,君臣同体,可为什么如今,君王和臣属的意见和看法,常常很不一致,令人疑虑不安呢?

比如,朕和大臣们,对待卢杞大人的看法,就很不一致。

朕一直觉得,卢杞大人对朕忠心耿耿,恪尽职守,是帝国数一数二的大忠臣,哪里是什么奸臣佞臣呢?

朕心里百思不得其解,始终想不通的是,为什么朝中大臣,都对卢杞大人,如此的排斥呢?莫不是真如人们所言,为公易遭恨,多才易遭嫉吗?

你们可知道,卢杞大人是多么忠心耿耿,善解人意啊!

卢杞大人,一心为朕效力,为朕解忧尽忠,甚至为了朕,不惜忍受臣民的唾骂和责备。

这样的大臣,不是忠臣是什么呢?

卢杞大人,十分尊重朕这个皇帝,不以为朕年纪轻轻,就看不起朕,而是事事顺从朕的旨意,这样低调听话的臣子,到哪里去找呢?

只有在卢杞大人那里,朕才能够找到一些自信和慰藉啊!只有在卢杞大人那里,朕才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君王感觉。

哪里像那些自恃有功、盛气凌人的老家伙呢?

朕有自知之明,虽不是卢杞大人口里所说的文才武略,天下第一,但也绝不是那些混账臣子口中的昏庸君王啊!”

侍卫大臣看着年青的皇帝,对皇帝的想法,感到有些匪夷所思,暗暗在心底说道:

“人人都知道卢杞奸佞,唯有陛下不知。卢杞对陛下的迷惑,为什么会如此深呢?

泾原将士反叛,朱泚称帝,京师军民怨恨叛离,李怀光怨怒,哪一件事情,与卢杞无关呢?

为什么陛下,依然对卢杞念念不忘呢?”

侍卫大臣看着年青的皇帝,谁也不敢啃声应对。

看见侍卫大臣对卢杞被贬的漠然态度,李适越发难以遏制,想为卢杞鸣不平的态度,继续抱怨道:

“诸君:

难道你们,不认可朕的看法吗?在朕的眼里,卢杞大人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啊!

卢杞大人总能选择恰当的时机,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服朕,让朕心服口服。

那些奸猾的老贼们,满怀嫉妒,却污蔑卢杞大人,用钱帛,金银珠宝等,来讨取朕的欢心,使朕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初,如果没有卢杞大人对国家财赋的贡献,朕怎么能够度过那些艰难的危机呢?

大臣们都指责,朕信任卢杞大人搜刮民脂民膏。可是今天,你们有谁,能够帮助朕,解决那些棘手的问题,挽救帝国的财赋危机,让朕不再烦恼呢?”

想起卢杞的贡献,李适就激动不已,念念不忘卢杞对聚敛财富的超常贡献,深深怀念起卢杞与自己的亲密感情来。

侍卫大臣其实都心知肚明,很清楚知道皇帝陛下的心理,但谁也没有胆量,向皇帝直言进谏:

“陛下总是对臣民声称,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希望用明目张胆的方法,去公开索取,强取豪夺百姓的财富。

然而,皇帝陛下,却又太需要财赋这些东西了。因为财赋这些东西,能够充分满足皇帝的私欲和需要。

自然而然,善于顺从皇帝心意,为皇帝强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的卢杞,就成为了皇帝心中的宝贝了。我们大家,谁不知道呢?

但还有谁,敢于向陛下直言呢?”

侍卫大臣们对皇帝的看法不以为然,但谁也不敢,去捋虎须,招惹皇帝,只好假装糊涂,不敢应声。

见侍卫大臣不敢回话,李适更加失落,继续抱怨道:

“诸君:

你们为什么不敢告诉朕,究竟是为什么呢?

朕始终也想不通,卢杞大人一心为朕分忧,一心为国操劳,为什么朝中大臣,会对卢杞大人如此地不容呢?

难道他们,是想用与朕作对,来彰显他们的正确,博取好的名声吗?

卢杞大人这样一个忠心耿耿,体察圣意的大好人,却如此为世俗所不容,朕实在是义愤填膺,难以理喻啊!

朕作为一国之君,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件发生。”李适对着侍卫之臣,发誓道。

侍卫大臣依然默不作声,谁也不敢说话。

李适刚说出此言,看见侍卫大臣的冷漠表现,心里有些后悔起来,暗自思忖道:

“朕对卢杞的偏爱,是不是太过明显,让大臣们嫉恨不满呢?

如今,抵制卢杞大人的臣民,实在太多,可谓众怒难犯,朕也不能够因为爱惜卢杞,而触犯众怒啊!

朕能够用什么巧妙的办法,让卢杞爱卿,光明正大地重新回到京师,而又不受大臣的责难呢?”

想到这里,李适有些忧郁不安,禁不住沉吟起来:

“呵!呵!呵!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怎么能够难住朕呢?”李适思索了一会,心情突然好了起来,有了自己的好主意。

于是,李适自找台阶,对着侍卫大臣说道:

“诸君:

看样子,你们对卢大人的成见很深,谁也不敢发言,表明态度,朕也不怪你们。

卢大人为政很久,也难免不得罪大臣。

人各有志,朕不是专制之君,怎么能够希望,大家时时、事事,与朕保持一致呢?

好了,你们散去吧!今天,就当朕,什么也没有说过。”

侍卫大臣生怕胡乱发言,惹火烧身,巴不得如此,急急地皇帝行礼,退了下去。

3

不久,李适特意下旨,颁布诏令道:

“为了庆贺光复京师长安,朕下旨,大赦天下。大唐官吏百姓,所有在大赦之前,犯下的过失,一律予以赦免。”

李适希望,卢杞能够借助自己的这一道圣旨,享受浩**皇恩,顺利地回到京师长安。

如此的话,卢杞就可以如愿以偿地再与自己待在一起,共商国是了。

此时,卢杞还在贬谪之地吉州流放。新近,卢杞的处境,刚刚有所改善。李适已经下旨,把卢杞从贬谪之地新州司马任上,调任吉州,担任吉州长史。

卢杞的职位得到了提升了不说,离京城长安的皇帝,也更近了一些。

卢杞果然不愧为李适的宠臣,最了解皇帝的心思。

得到皇帝大赦天下的消息以后,卢杞心领神会,欣喜若狂,喜不自胜。

卢杞越发坚信,不久,自己就会顺利回到京师,见到皇帝。

卢杞掩饰不住内心的得意和欢喜,志得意满意洋洋地对着同僚上司,尽情地吹嘘了起来道:

“诸君:

陛下真是臣的恩人啊!陛下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我卢杞啊!有谁能够同我卢杞一样,受到陛下如此的宠信厚爱呢?

诸君,你们别看我卢杞,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吉州长史,我卢杞是蒙受天恩的人。

过不久,大人们就会发现,我卢杞一定会重返京师长安,重握朝廷大权的!”

同僚上司,知道卢杞眦睚必报的品行,不跟得罪,听着卢杞自吹自擂的话,将信将疑,于是一边恭维,一边请求道:

“恭喜大人!

大人才高八斗,智慧超群!陛下对大人的恩宠,在下等敬慕不已!大人龙飞九天,一定不要忘记提携我们!”

听了僚属的恭维,卢杞更加得意,立即大言不惭地承诺道:

“当然!当然!诸君是我卢杞的患难之交。我卢杞不是忘恩负义之辈!

有朝一日,我卢杞飞黄腾达之日,就是兄弟们享受荣华富贵之时,我卢杞,怎么能够忘记患难与共的兄弟呢?”

卢杞的吹嘘,不久就将变成现实了。卢杞的上司和同僚之间,也纷纷传说此事。

一天,卢杞同僚张思睿,当着卢杞的上司和僚属之面,对大家说道:

“诸君:

今天,张某要告诉你们一件大事。

前些日子,我等还以为,卢杞大人在自我吹嘘。如今看来,我辈真是鼠目寸光,看不清时事啊!

你们知道吗?听京师奏事回来的同僚纷纷传言,皇帝陛下已经下旨,准备提升卢大人,担任饶州(江西省波阳县)刺史了呢!

卢杞大人任官的地域,距离京师长安,不仅越来越近,而且卢大人所做的官,也是越做越大了。

卢杞大人的前途,真是不可限量啊!前不久卢大人所做的的预言,很快就会成为现实了。

如果卢杞大人能够提携我们,那就太好了哦!”

同僚李克星也附和道:

“是啊!张大人说的是真的,我也听说了此事。

当初,我就说,卢大人前途无量,如今看来,果然如此啊!哎呀!卢大人背靠的,可是英明的陛下这棵大树啊!前途怎么不会远大呢?我们千万要对卢大人恭恭敬敬,不要得罪卢大人啊!”

4

卢杞即将皇帝重新起用的传言,不仅在地方广泛流传,京师长安的文武百官,也早就听说了卢杞即将回京任职的消息。

可是,文武大臣却对皇帝的决定,十分不解。大臣们,针对皇帝起用卢杞此事,议论纷纷,众说纷纭,他们互相告诫道:

“诸君:

要是卢杞真的当政,我们可要小心啊!

当初,卢杞弄权,祸乱天下,弄得天怒人怨,至今,流毒不清,祸乱依然不息。

我们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在陛下的心里,卢杞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和影响力呢?

卢杞回京,我辈可都要小心了啊!诸君,我们还是少说为佳,小心一些为上啊!”

大臣们相互告诫道。宰相卢翰、刘从一,散骑常侍李泌等贤良士大夫,皆忧心不已。

5

的的确确,这样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贞元元年(785年)正月中旬的一天,给事中袁高,恰好在宫中轮值,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

突然,中使刘嘉传来传旨,请给事中袁高动笔,书写任命卢杞,为饶州刺史的诏书。

见皇帝的旨意,果然如大臣百姓口中所传说的那样,给事中袁高,心里十分困惑,对僚属们说道:

“诸君:

我袁高始终不明白,为什么皇帝陛下,一直执迷不悟,坚持宠爱卢杞一人,执意要把这么重要的饶州刺史职位,交给卢杞这样一个,曾给大唐帝国,带来巨大伤害的奸佞之人呢?

如果卢杞当政,不是会继续祸国殃民吗?我一定要禀告陛下和执政大臣,驳回这个圣旨。”

给事中袁高,对皇帝任命卢杞,担任饶州刺史,极为不满和愤慨,发誓抗拒。

给事中袁高,立即前往政事堂,把皇帝这项谕旨的内容,报告给了卢翰和刘从一等宰相知道:

“宰相阁下:

当初,卢杞担任宰相时,肆意搜刮民脂民膏,举止失措,闯下滔天大祸,致使朱泚及李怀光的叛乱发生,使皇帝陛下流落在外,主上蒙尘,全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卢杞罪恶昭彰,可以说是人神共愤。

如今,并没有听说,卢杞新近为国家立下了什么丰功伟绩。

朝廷怎么会无缘无故地,突然间调升卢杞,任命他,到大州去担任刺史呢?

这岂不是乱了朝廷奖善惩恶的规矩了吗?

袁某以为,这个指令,已经令文武百官及天下百姓愤愤不平了,严重违背人心民意,有伤朝廷的威信。

请二位宰相,立即向皇帝陛下上书,反映吏民百姓的心声。希望宰相大人,能够阻止陛下,颁布这样违背人心的旨意。”

宰相卢翰当然知道真相,于是急忙给事中袁高解释道:

“袁大人,你当然应该知道,这个意旨,实际上就是来自陛下自己亲自的授意。

我们这些臣子,只需要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就行了。为什么要横生枝节呢?”

宰相卢翰,对晋升卢杞此事,漠不关心,不闻不问,还不忘善意提醒给事中袁高道:

“袁大人,你超越自己的职权行事,多事生非,恐怕不妥啊!你还是明哲保身,少管闲事吧!

袁大人,你这是何苦呢?你何必为朝廷的人事任命,惹恼陛下,坏了你一生的英名呢?”

袁高据理力争道:

“卢相国:

属下这样做,并不是沽名钓誉,与陛下和群臣做对,而是为了朝廷的声誉,百姓的利益。

你作为堂堂的大唐相国,怎么能够顾忌私人前途,不为国家大计做想呢?”

宰相卢翰遂决定,不听从袁高的建议,打算撇开袁高行事,宰相卢翰遂说道:

“好!袁大人有理!大人你既然不愿意起草诏书,就算了吧!本相准备改命李舍人,起草这份诏书。”

宰相刘从一,听着两人争论,不置可否,没有参言。

贞元元年(785年)正月十九日,皇帝的诏书,发到中书省,给事中袁高,立即加以扣留,不让中书省官员,去颁布皇帝的诏书。

给事中袁高,还立即就此事,上书皇帝,表示自己的强烈抗议说道:

“陛下啊:

当初,卢杞独断专横,搜刮民脂民膏,穷凶极恶,一意孤行,犯下导致朱泚,李怀光叛逆朝廷等滔天大罪。

文武百官痛恨卢杞,就像痛恨仇敌一般。全国百姓战士,都想剥卢杞的皮,吃卢杞的肉,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和仇恨。

陛下,如今你怎么可以忘记,卢杞当初犯下的种种罪恶,因为宠信卢杞的一己之私,一意孤行,而再次再用卢杞,担当朝廷的重任,继续危害帝国呢?”

李适见到给事中袁高上奏,勃然大怒,大发雷霆道:

“袁高逆贼,目无君上。朕的旨意,你怎么敢说三道四呢?朕自有主张。

命令有司,立即执行朕的旨意,对给事中袁高抗旨,予以严厉的谴责。”

李适对给事中袁高上疏,置之不理,并且要求有关部门,立即将对卢杞的任命诏书颁下执行,并对给事中袁高,加以严厉的斥责。

左补阙陈京,赵需等大臣,见给事中袁高受到皇帝斥责,毫不畏惧,决心上书进谏。

于是,左补阙陈京,赵需等大臣,也一道联名,上疏皇帝,坚决反对执行提升卢杞的这项旨意道:

“陛下啊:

当初,卢杞掌握朝廷大权,前后三年,可谓祸国殃民,罪大恶极。朝廷正常的官府制度,贤明官员的职务,几乎全被卢杞这个奸贼废弃了。

卢杞的罪行,人神共知,人神共愤。无论中原人民和外国蛮族,全都对卢杞唾弃,愤恨。

如果陛下违背天心民意,非对卢杞这个巨奸大滑,宠爱不可,臣等私下担心,陛下一定会丧失,万民对朝廷的忠诚,甚至招来不可测的罪恶之运。

请陛下三思,万万不可施行!”

贞元元年(785年)正月二十一日,朝廷举行朝会。

在金銮宝殿上,给事中袁高,再次向皇帝当庭抗争,拒绝执行皇帝的旨意。

左补阙陈京,赵需等朝廷文武大臣,也随声附和,反对皇帝下旨,任命卢杞,为饶州刺史。

李适见群情汹汹,众怒难犯,急忙辩解说道:

“各位爱卿,你们的意见,朕已明白。感谢各位的忠贞的谏诤。

朕以为,卢杞既然已经经过朝廷的两次大赦,理应受到朝廷的优待和宽恕。”

给事中袁高,再次出班,反对李适意见道:

“陛下啊:

臣以为,朝廷大赦,只是赦免卢杞犯下的刑责和罪恶,并不是说,卢杞立下了什么功劳,可以因功而晋升为刺史。

希望陛下,分清功劳与罪责,进善黜恶,恰当公正地处理任命卢杞,为饶州刺史这件事情。”

左补阙陈京也出班,发表自己的意见,反对李适的旨意道:

“陛下:

臣以为,袁大人所言有理。

卢杞当权时,一定千方百计地陷害群臣,横征暴敛,掠夺百姓。大家战战兢兢,只求保全自己的性命。大家委曲求全,明哲保身,哪里还会想到为国认真办事呢!

而今,如果陛下下旨,再次擢升卢杞官职,臣担心,那就会顺了奸贼们的心,冷了忠臣的心。

奸党们势必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那么,国家社稷就会危也,何谈中兴大业呢?”

李适声色俱厉地辩解道:

“诸君:

恐怕这件事情,并没有你们所说的那么严重吧!爱卿们啊,你们何必为了个人的私人恩怨,而坚决反对朕对卢杞的任命呢?

你们记住,任命卢杞,是朕的主张。反对任命卢杞,就是与朕做对!

你们不要再议了,朕的心中有杆秤。”

李适一意孤行,一心要提拔卢杞,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然而,群臣都非常清楚,卢杞当政的危害,继续反对皇帝的旨意,依然不肯让步。

李适禁不住犹豫不决起来,暗自思忖道:

“朕没有想到,为什么朕此次对卢杞的任命,居然会招致这么多人的强烈反对和抗议呢?

朕一定要慑服他们,树立朕的皇帝权威。不如此,朕的皇帝权威何在呢?”

李适怒从心来,暴跳如雷起来,他瞪圆自己的双眼,厉声对着给事中袁高、左补阙陈京、左补阙赵需等大臣大喝道:

“袁高,赵需,陈京,你们这些家伙,是活得不耐烦了吗?你们沽名钓誉,公开反对朕的决定,简直是不想活了!你们赶快给朕滚下殿去,不要再议!”

殿外侍从,见此情形,大惊失色,纷纷向后倒退。

大殿上气氛恐怖,大臣们仿佛已经看见了一片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场景。

参与抗争的大臣,见情势不对,知道大臣们触怒皇帝,已经闯下大祸。

有人开始退缩,打算偷偷地溜下殿去。

左补阙陈京,回头看了看左补阙赵需,意志坚定地对左补阙赵需说道:

“赵需,我们不要畏惧退缩!这是国家大事,不是私人小事。向皇帝陛下进谏,本来就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拼死争取才是!

并且,我们应该坚信,陛下是一代明君,一代圣君,一定有着自己的清醒判断的。

只要我们相信陛下的聪明睿智,就一定会坚定相信,陛下最终会看清形势,作出明智的决定!”

左补阙陈京,鼓励左补阙赵需说道。

李适见众臣依然拼死抗争,心里也有些犹豫不安起来,他只好静坐在龙椅上,大声地喘息,让自己冷静下来,好好地思索对策。

等了很久很久,李适的怒气,终于稍稍平息了一些,头脑不再充血。他冷静地下旨道:

“感谢诸君的谏诤。请诸君相信,朕不是不明是非,一意孤行的昏君。

既然爱卿们,大多数人对于卢杞的任命有异议,那么我们就少数服从多数,暂时搁置这件事,以后再议吧!退朝!”

6

贞元元年(785年)正月二十二日,李适召集卢翰和刘从一、李勉等宰相们,举行宰相联合办公会议。

李适再次向宰相们提起任命卢杞饶州刺史这件事,打算暗度陈仓,于是与宰相们共同商议道:

“各位爱卿啊:

朕思索再三,最终决定,听取大臣们忠心的建议,朕不再坚持任命卢杞,当大州刺史。

朕决定,对大臣们做出让步,只是任命卢杞,为一个小州的刺史,诸君以为如何呢?”

宰相李勉出班答道:

“陛下啊:

如果您一心一意一定坚持,要任命卢杞担任刺史,那么卢杞担任大州刺史,当然也是可以的!

臣担心的是,陛下此举,会令天下人再度失望。陛下一定会因此,引来天下人的怨恨,而失掉天下人心的!

请陛下慎重其事,仔细权衡权衡其中的利弊得失!”

卢翰和刘从一等宰相,也一致赞同李勉的意见,趁机劝说道:

“陛下:

的确如此啊,李大人言之有理!如果因任用一人,而失去天下人心,是得不偿失,请陛下三思!”

见没有一个宰相支持自己,李适只好妥协道:

“好吧!既然宰相爱卿们,都如此认为,朕也不能够拂了众意,冷了天下人心。朕的主意已定。”

卢翰和刘从一等宰相,也一致赞同李勉的意见。

正月二十六日,李适发布人事命令,正式下旨,任命卢杞,担任澧州(湖南省澧县)别驾,就是李泌从前任职别驾的澧州。

到了这时,才无人强烈反对对于卢杞的任命。

7

不久,李适亲自带着散骑常侍李泌等人,前去抚慰、奖励给事中袁高、左补阙陈京、左补阙赵需等人说道:

“各位爱卿:

朕并不是你们所认为的,那样一个刚愎自用之君啊!朕慢慢思考你们的话,觉得你们的话,很有道理,全是出自对帝国一片忠心。

你们据理力争的话,也是为了朝廷的中兴大业啊!

请你们以后,继续保持这种,对国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精神,好好弥补朕的疏漏吧!

朕会感激不尽,并会大力奖励你们的!”

李适转过身子,又对散骑常侍李泌说道:

“先生啊,您放心吧,朕已批准袁高大人的建议,不再任命卢杞,担任刺史之职了!”

李泌急忙上前,大声地向李适祝贺道:

“陛下英明!

连日以来,外面的人,私下对此事议论纷纷,把陛下比作了桓帝(刘志),灵帝(刘宏)。

现在,陛下勇于接受群臣的建议,所作的决定,连尧舜二帝,也比不上!

老臣为此极为欣喜,为陛下感到由衷的高兴!”

李适终于露出了笑脸,笑着对李泌等人说道:

“既然先生也这样说,朕还有什么不能够接受的呢?

请爱卿们相信,朕会一切为帝国的长治久安着想,不会一意孤行,坚持自己的错误决定的。”

最后,卢杞在澧州别驾任上去世,没有能够回到京师长安,继续危害朝廷。

不久,讨伐李怀光的好消息,也传到了朝廷。

8

贞元元年(785年)三月二十三日,奉诚军及晋绛慈隰节度并管内诸军行营副元帅马燧,率军在宝鼎驻扎,在陶城打败了李怀光的兵马,斩首一万余级。

马燧又另外分兵,与侍中浑瑊军会合,进逼河中。

贞元元年(785年)四月十八日,官军再次联合发兵,讨伐李怀光,也取得大捷。

马燧、浑瑊联军,在长春宫的南面,打败了朔方镇节度使李怀光的兵马。

于是,讨伐军挖掘壕沟,包围长春宫宫城。

李怀光所属的原朔方镇将领们,接连不断地前来投降马燧、浑瑊。李适颁诏,任命马燧、浑瑊为招抚使。

邠宁节度使韩游瑰,那时要求与侍中浑瑊一道出兵,共同去攻取李怀光驻守的朝邑。

李怀光部下的将领阎晏,准备率兵前去,与邠宁节度使韩游瑰争夺,妄想把朝邑夺回。

当初,邠宁镇也是由朔方镇分割而来。

阎晏部下的士兵罗琦,指着邠宁节度使韩游瑰部下的战士们,对大将阎晏说道:

“阎大人,对面的官军将士,他们不是我们的父兄,就是我们的子弟。

我们为什么要拿着明晃晃的兵器,同室操戈,去对付他们,与他们针锋相对,拼个你死我活呢?”

“是啊,阎大人!罗兄弟说得很对!”

阎晏部下朔方镇的士兵们,大声喧闹,声音很大,拒绝服从阎晏,进攻邠宁节度使韩游瑰的命令。

阎晏见将士们不服从命令,无可奈何,只好率领自己的军队,迅速离开了朝邑,回去向朔方镇节度使李怀光报告。

李怀光得到报告,非常忧虑,知道部将们的心里,已经不肯服从自已这个节度使的军令了。

于是,李怀光再次向部下将士们诈称,准备选择合适时机,重新归顺大唐朝廷。

就这样,李怀光一边聚集财物,整饰车马,诈称等道路畅通以后,就去向朝廷进贡归顺,以挽留军心,一边做着寻找盟友,联合对抗朝廷,以求自保的准备。

就这样,朔方镇节度使李怀光,又得以苟延残喘下去,没有立即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