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七十回 平叛贼君臣设谋 挽危局李泌受命

字体:16+-

1

其实,李亨、李泌君臣,心里都十分明了,灵武新朝廷的权威、法纪和向心力还未建立,大唐官吏大臣和下层百姓,并未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服从灵武新朝廷的指使。

此次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的抗命事件,彰显了局势的严峻性。所以,李亨欲杀鸡骇猴,挫挫藩镇大将的锐气,要他们听从灵武新朝廷的指挥和调度。

这次事件,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李亨的灵武新朝廷与以郭、李二将为代表的地方藩镇将领之间,在最初的君臣磨合阶段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摩擦的实情,为处理朝廷与藩镇的关系,敲醒了一个警钟。

这次君臣之间的小摩擦,无疑也同时暴露了灵武新朝廷,当时面临的难以控制地方藩镇的尴尬甚至无奈的处境。

而要扭转这种有些尴尬的不利局面,必须要有宽宏大度的度量、超常绝顶的智慧和敏锐的判断力、果断的决策力才行。

2

不仅仅是李泌意识到了此次事情的严峻,李亨心里,也非常加清楚事件的严重性。

“上皇虽在西蜀边鄙,但上皇在大唐军民心中的威望和影响,还依然存在,朕在大唐军民中的威信,还需要加紧树立。

如今,自从安禄山反叛以后,藩镇的离心现象,已经十分突出,朕的新朝廷的威望和号召力还不高。

在这种情况下,朕必须首先解决号令不行,政令不通,这一些最为窘迫的问题,才能够让朝廷走上正轨。

然而,有谁知道朕的苦恼呢?

朕在无可奈何之下,依靠先生这一类雕虫小技,施展恩威并施的小计谋,以达到凝聚人心,震慑郭、李诸将,使政令畅通的目的,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并不是长治久安之策啊!”

想到这些,李亨又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

“这次小摩擦所导致的后果,会不会变得更加深远和可怕呢?这次君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大大加重了朕对于依赖藩镇将士的担心和忧虑啊!

如此看来,就连郭子仪、李光弼这些饱受朕恩赐褒奖的藩镇名将,都不值得朕的充分信任,还有哪个藩镇,肯为朕死心塌地,誓死效忠呢?

看样子,朕必须要未雨绸缪,预先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才行啊!不然的话,祸起萧墙,后果堪虞!”

3

当初,李亨被父皇李隆基封为忠王,曾经受命担任过朔方镇节度大使。

每年年终过节,朔方镇将吏们,常常依照朝廷惯例,常来忠王府致启拜谒李亨。可以说,李亨与朔方军,是早有渊源,与朔方镇很多将领官员,都比较熟悉。

然而,与李亨关系最为密切的原朔方镇节度使王忠嗣,早已于天宝六年十一月,因得罪皇帝李隆基,而去职。

此后,立为太子的李亨本人,也屡遭奸相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迫害。到了这时,作为太子的李亨,已经不可能,再与朔方军的官员将领,保持任何实际的联系了。

而此时,又正逢范阳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反叛的危急时刻,藩镇将领也是人心惶惶、或者首鼠两端、人人自危。

因此,灵武新朝廷君臣,不可能一下子就心怀坦**,毫无猜忌地对掌握重权的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河东镇节度使李光弼等藩镇将领,充分信任,毫不猜忌。

当初,自从郭子仪武举异等,补任左卫长史,累迁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振远军使以来,郭子仪曾经多年,没有得到朝廷的升迁。

到了天宝八载(749年),朝廷于木剌山,设置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之时,才命郭子仪领其使,拜左卫大将军。

天宝十三载(754年),朝廷迁移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到永清栅的北面筑城驻扎,并改横塞军为天德军,郭子仪才为天德军使,兼九原郡太守、朔方镇节度右兵马使。

也就是说,朔方军将领郭子仪,只是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夕,才经过李隆基的着力提拔,才得以进入朔方镇的核心领导层,最终成为朔方镇节度使的。

所以可以说,郭子仪担任节度使的资历并不深,此时在群英争雄、山头林立的朔方镇担任节度使,还不能够完全去左右朔方镇的大局,控制朔方镇各路英雄豪杰。

而李光弼进入朔方镇的核心领导层的时间,其实比郭子仪的时间,还要早上一些。李光弼在朔方镇军中的资历、威望和评价,似乎还在郭子仪之上。

天宝初年,李光弼由左卫郎,累迁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朔方都虞候,就已经开始进入了朔方军的核心领导层之中。

天宝五载(746年),朔方镇节度使王忠嗣,调任河西、陇右镇节度使,补李光弼为河西、陇右镇节度兵马使,充赤水军使。

天宝八载(749年),朔方镇节度使安思顺,表奏朝廷,充李光弼为朔方镇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封蓟郡公。这一年,作为朔方镇节度副使的李光弼,他的职位,就已经在作为朔方镇右兵马使的郭子仪之上了。

天宝十一载(752年),朝廷拜李光弼,为单于都护府副都护。

天宝十三载(754年),朔方镇节度使安思顺,欲招李光弼为女婿,李光弼为回避安思顺的盛情,而称疾辞官归家。

河西、陇右镇节度哥舒翰闻之,上奏朝廷,李光弼得以还归京师长安,担任卫将军之类闲职。

就是说,在王忠嗣任朔方镇节度使时代,李光弼就已经任职于朔方镇,开始担任重要职务了。

在安禄山发动叛乱的时候,李光弼实际上处于闲赋在家,没有担任要职的状态。

安禄山叛乱以后,仅是由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的举荐,李光弼才得以被朝廷重新任用,任命为河东镇节度副使。

因此,郭、李二将,作为天宝末期大唐军政界的边缘藩镇将领,实际上处于远离朝廷核心军政层的位置。

虽经偶然的历史机遇,李亨灵武新朝廷建立以后,为了培养效忠和亲近自己的将领,李亨重用郭、李二将,才将郭、李二将,推上了历史剧变的潮头。

但在各方面关系的把握上,尤其是在与灵武新朝廷打交道的经验上,郭、李二将,都不够成熟老道,不够练达,以致与新皇帝,新朝廷产生了误解和隔阂。

无论是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郭、李二将,都尚需要完成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

其实,从前面发生的事件中可以看出,郭子仪的表现,差强人意,好像尚不如李光弼成熟老到。

李光弼前前后后受到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等著名节度使的赏识和信任,不是没有道理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光弼善于为人处世。

郭、李二将,永远也不会想到,他们冒犯新皇帝的举动,已经给被天崩地裂般的安禄山兵变,震慑得惊恐不安的灵武新朝廷君臣,留下了阴影,种下了猜忌的种子。

实际上,这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是很难避免的。

从此后平定安禄山叛乱的发展过程来看,灵武新朝廷这种担忧和恐惧,以及采取的相应的应变措施,可谓是处处暴露无余,费尽了新朝廷君臣的心机。

这件事,对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不仅是局限于影响郭、李两位将军的职位,也不仅局限于影响朔方军和河东军两只功勋卓著的平叛主力军,甚至影响了整个平叛的大局。

这也是在平叛过程中,朔方军和河东军,一直战功卓著,却一直饱受李亨朝廷猜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起因。

4

有了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唐文武大臣,李泌、李辅国以及诸王的襄助、出谋划策,李亨的日常军政事务,减轻了不少。

处理日常的军政事务时,李亨也得心应手,觉得轻松冷静了许多,不再那么时常烦恼,那么着急忧愁了。

时时郁郁寡欢的李亨,心情也随之舒畅了许多。

5

至德元年(756年)九月上旬的一天,室外寒风凛冽,行宫内炉火熊熊。

李亨独自呆坐在简陋的行宫大殿上,处理着军政要务,苦苦思索着应对叛军的良策,不时瑟瑟发抖。

“如今,叛贼安禄山,还依然牢牢地控制着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阳,朕将如何应对呢?

叛军的部众,顽固地坚守在城里,大肆地抢劫、屠戮百姓,给黎民百姓,造成了无尽的灾难,朕将如何去拯救他们呢?

朕到底是先收复两京要地,消除朕的心头之患;还是分兵两路,直捣叛军老巢,切断叛军归路呢?”

是率先发兵,收复两京,稳定自己的皇位;还是率先消灭叛军的主力,一劳永逸地端掉盗贼老巢呢?这些个问题,成为了李亨日思夜想,彻夜忧虑的问题。

“朕应该牢牢记住,朕虽受灵武群臣的拥戴,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朕的宝座,并不安稳,还没有得到全国军民的承认。

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朕坐上宝座以后,朕总是如坐针毡,朕的心里,就从来也没有一种,踏实与安稳的感觉呢?

为什么朕的心里,至始至终,总是隐隐有一种担心和恐惧呢?”这些疑问和忧虑,时刻萦绕在李亨的心里,李亨越想越烦躁。

6

的的确确,从法理、惯例上来说,因为父皇李隆基如今还健在,所以李亨也知道,他的登基称帝,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质疑的声音。

首要的一点,就是李亨这个灵武新皇帝,还难以得到普天之下的大唐帝国官吏百姓的认可和承认。

“太上皇的儿子,朕的兄弟,是那么的多。上皇宠爱的,也不止朕一个儿子。

随时随地,都可能冒出一个皇弟来,成为朕的竞争对手,取代朕的位置。

如果朕的这位兄弟,率先发兵,平定叛逆,收复两京,接回上皇,立下盖世功劳,成就了当年太宗皇帝或太上皇一样的丰功伟绩,那最后,将会是形势比人强,朕即使拼命去争取,也将于事无补,不会赢得天下的人心啊!

那时,留给朕的,将只有无尽的悔恨啊!”

想到这里,李亨忧心忡忡,眉头紧锁了起来。

7

李亨心里最清楚,自己的这种担心和忧虑,并不是空穴来风,也并非多余之举。

其时,太上皇为了掌控天下局势,尽快平定安禄山叛贼,已经下旨,派若干亲王,前去镇抚各地,负责平叛。

李亨最最亲近的小弟永王李璘,就已经被太上皇下旨,任命为江陵府都督,领山南东路、黔中、岭南、江南西路各道;

而盛王李琦,则也被太上皇任命为广陵郡大部督,领江南东路、淮南、河南各道;

丰王李珙,也被太上皇下旨,任命为武威郡都督,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各道。

出镇各地的亲王,实际上都直接听命于太上皇,并不服从李亨这个灵武皇帝的命令。

这就意味着,大唐帝国,实际上有两个实实在在的君王存在,已经分割了李亨这个灵武新皇帝的权力。

甚至还有一种可能,这些出镇各地的亲王,自立为王,会成为新皇帝李亨的新对手和潜在敌人。

一想起这些棘手急迫的问题,李亨就忧郁不堪,愁眉不展,不住地唉声叹气,大声感叹起来。

8

“朕应该时刻叮嘱自己,朕只有为国家,为百姓,平定逆贼,稳定大唐将士社稷,立下盖世的勋业,才能够巩固,朕已经到手的皇位不致旁落。

朕登极称帝,也才能够真正称得上,是官吏百姓众望所归、名正言顺啊!

要是朕不能够用赫赫功绩,盖世功劳,去堵住天下臣民非议的嘴,朕的皇位,怎么能够得到天下人的认可和承认呢?

可是如今,效忠朕的势力,依然是如此微弱;听命于朕的军队,也是如此弱小。而且,大家还心存犹疑,首鼠两端,朕怎样才能建立盖世功业呢?

朕要想得到举世公认的盖世勋业,稳固朕的皇位,究竟应该怎样去完成呢?”

李亨孤独寂寞地呆坐在大殿上,有些茫然地看着奏章,心烦意乱地默默沉思着,仿佛已经忘记了寒冷。

9

突然,李亨的眼前一亮,不禁自言自语起来道:

“叛贼安禄山,如今占据了二京,逼得太上皇的圣驾,只得向西蜀迁移,让上皇蒙羞。

如此看来,朕只要能够率先领军夺回二京,恢复我大唐的宗庙社稷,并从西蜀迎回太上皇,回京养老,收复了京畿要地,就是立下了不朽的功绩,足以号令天下啊!

天下还有什么功劳,能够比得上收复二京的功绩呢?只有收复两京,这才称得上是盖世勋业,才足以对天下发号施令啊!”

李亨灵光闪现,不禁一阵狂喜。讨贼的谋略和部署,在李亨的脑海里里,若隐若现,慢慢成形。

李亨的脸色,也随之明朗了一些。

10

“然而,征讨叛贼安禄山的战略部署、大政方针,究竟应该怎么具体去制定、怎么去安排实施呢?”

只欣喜了片刻时间的李亨,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想了许久,李亨依然是彷徨无计。

“难道朕真的是老了吗?为什么朕苦苦思索许久,就是想不出一个良策来呢?”

李亨焦头烂额,在心里反复问着自己。他彷徨不安,犹豫不定,始终拿不定自己的主意。

“首先,朕独自制定的这个战略,是否真的恰当,没有一丝纰漏呢?

其次,朕到底应该派哪个亲王,去担任讨贼大军的大元帅,率军东征,前去平定安禄山逆贼呢?”

面对着这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李亨又犯了难,不禁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唉,人们只看见臣民对朕,是毕恭毕敬,朕是一呼百应。又有谁知道,朕这个皇帝内心的苦恼呢?”

李亨优柔寡断、迟疑不决的老毛病,又复发了。

11

“选拔大军统帅,首先必须是朕的至亲至信之人,而且还要对朕足够忠诚啊;

其次,他还必须具有统军的才能,能够独当一面,具有应付乱局的本事才行啊!

广平王俶儿,建宁王倓儿,南阳王係儿,都是朕最最喜爱的儿子,他们兄弟,也是朕的至亲至信之人。

只是,南阳王係儿,行事草率,不够稳重,恐怕难以承担兵马元帅的重任。

在朕看来,广平王俶儿,建宁王倓儿,都是非常合适的统帅人选啊!

可是,他们兄弟俩,究竟谁更加适合,担任大军的元帅,统率讨逆大军,东征叛逆呢?”

想到这里,李亨又犯难了,脸上一片茫然。

“人说知子莫若父,的确很有道理。”李亨思忖道,“广平王俶儿,是朕的嫡长子,当然是最佳的人选。他稳重大度,为人处事,十分谨慎,能够顾全大局,也很听从朕的旨意。

问题是,俶儿这人,太像朕了。他为人做事,似乎也有些优柔寡断,不够果断啊!

行军作战、排兵布阵之时,需要元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断,俶儿能够做到吗?

况且,俶儿很少投身军绿,他在禁卫军军中的威信,似乎还赶不上倓儿啊!

俶儿似乎有些缺乏,担当大军统帅必须具备的当机立断的能力,勇往直前的魄力呢?

如果无人辅佐俶儿,让俶儿独立去指挥讨逆军,他能够胜任元帅之职吗?”

李亨忧心忡忡地,不停地在自己的脑中,反复酝酿着任命谁,做兵马元帅这件大事。

“朕的心中,更中意倓儿一些,倓儿应该是更好的人选啊!

倓儿不仅勇武能干,深有谋略,在禁卫军军中,也一向以足智多谋而著称。而且,倓儿他还晓畅军事,善于带兵,很有统军的才能啊!

禁卫军军中的将领士卒,都很敬慕倓儿的勇敢与胆识。

朕相信,倓儿一定能够胜任兵马大元帅之职。朕不选择他,选择谁呢?”

李亨似乎主意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