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七十一回 为大局谋立元帅 谋远策说动君意

字体:16+-

1

一想起自己的三儿子建宁王李倓,李亨就感到十分温馨,充满暖意,心里就有些激动,十分感激。

李亨似乎看见了儿子李倓年青矫健的身影,稚气而又成熟的脸上那种藐视一切的笑容。

建宁王李倓,是李亨的第三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李倓的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才干出众,足智多谋,可说是文武双全。

李倓是李亨的小妻张氏所生的儿子。李倓虽然是庶出,但李倓的性格英明果断,富有才干谋略,李亨一直十分欣赏他,认为儿子李倓很有太宗皇帝的遗风。

“朕怎么能够忘记,朕当初正是因为听从了倓儿的建议,朕一行人马,才有了前进的目标。

朕最终,才能够率领逃亡的将士大臣,顺利地抵达北方重镇灵武郡,受到灵武众臣的拥戴,登基称帝,奠定复国的根基。

这件大事的影响,是多么深远,朕怎么能够忘记呢?

而倓儿,对朕又是多么的孝顺啊!

当初,从马嵬驿北上以来,倓儿就经常不辞辛劳,卫护在朕的身边。

他常常冒着生命危险,率领亲信卫士,去保卫着朕的安全。想起这些记忆犹新的往事,朕是多么感动和感激啊!”

2

往事历历在目,又回到了李亨的记忆里。

李亨清清楚楚地记得,那时在马嵬驿与自己的父皇李隆基分手之时,遂驾护卫太子李亨的禁卫军将士的人数极少,总共不过才两千多人。

而精锐的禁军将士们,大多被分配去担任大军前锋或者后卫部队,承担迎击或者阻挡叛军的任务。

紧跟李亨身边,负责保卫太子以及眷属的士卒,又多是老弱残兵或者受伤的将士。

在逃亡途中,李亨的队伍,经常不断地遇到盗匪与溃军的骚扰与袭击,可说是九死一生。

每当形势危急之时,建宁王李倓,常常亲自挑选勇士,组成敢死队,率领敢死队员,交互充当大军的前锋和殿卫部队,护卫在父亲的前后,保护父亲的安全。

禁卫军将士们浴血奋战,拼死抵抗盗匪的袭击,才保证了太子李亨一行的安全。

到了灵武郡之后,李亨终于找到了一块落脚之地,暂时安顿了下来,稍稍安定了一些。

但国事繁多复杂,李亨常常不知所措,抓不到头绪,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处置。

有时处理国事太忙,已经早就过了用膳的时候,李亨都还没有来得及吃饭。

建宁王李倓,常常独自担负着侍候父亲的任务,守卫着父亲和行宫的安全。

李倓经常饿着肚子,耐心地陪伴着自己的父亲处理国事。一直等到李亨国事处理完毕,父子俩才开始进食。

父子二人,常常一边进膳,一边聊着国事家事。说到悲愤激动之处,父子俩常常悲恸哭泣,不能自制。

建宁王李倓,又特别善待禁卫军将士,常常与禁卫军将士们同甘共苦,同生共死,深得军心。禁卫军中士卒,都对建宁王李倓怀有最大的尊敬。

李倓常常把父皇的赏赐,无私地分与自己的部下将士。所以禁军将士,都乐于为建宁王效命。

“倓儿是如此优秀,对朕是如此忠心耿耿,朕不任命倓儿做天下兵马大元帅,还能够任命谁呢?”

李亨思索了半天,虽然心里还是有些犹疑不决,但已经逐渐拿定了主意。

3

一阵秋风,从门缝里钻进来,李亨突然感到了阵阵寒意,心中有了一丝恐惧之感,不由得担忧起来,沉吟道:

“确定讨贼大军的元帅,是一件十分重大、影响深远的事情,朕敢不慎重吗?

如果一切都由朕自己去做主,独自做出决定、决策,万一朕的措施不当,考虑不周,不是会酿成大错吗?

如果出现了失误,不是会对朝廷的讨贼平叛大计,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和损失吗?

那时,恐怕就悔之晚也了啊!”

想到这里,李亨忽然不太自信起来,心里有些着急和不安,生怕自己做出了草率的决定。

李亨急忙转过身子,拍手叫道:

“来人啊!朕有事吩咐!”

4

正蹲坐在行宫一边靠近火炉的角落里,打着瞌睡的李辅国,听到李亨呼喊,浑身一震,急急忙忙地应声而至。

“陛下辛苦了!请问陛下,您有什么旨意?”

李辅国揉揉自己的睡眼惺忪的眼睛,毕恭毕敬地问李亨道。

“辅国啊,你起早贪黑地陪伴朕躬,废寝忘食,实在太辛苦你了,朕实在不想麻烦你啊!

可是,如今国事繁多,事情紧急,朕不得不劳烦你了。

请你立即传旨下去,宣长源先生,以及广平王,建宁王,南阳王诸王,速速进宫觐见,朕有要事相商!”

李亨心急火燎地吩咐李辅国道。

“谨遵陛下旨意。辅国立即去办!”

李辅国一点也没有怠慢,他的瞌睡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步履矫健地走了下去。

5

李亨的旨意,迅速得到了落实。

接到皇帝的旨令,李泌陪伴着广平王,建宁王,南阳王三王,迅速地来到行宫,拜见李亨。

李泌按照礼制惯例,率先独自跨进了宫门,去拜见皇帝。广平王,越王,建宁王三兄弟,呆在行宫外的房间里,与李瑞等禁卫军将士闲聊着,等待着父皇的旨意。

“陛下,”李泌一踏进行宫,看见李亨神态疲惫,正在奋笔疾书,急切地批阅处理着奏章,就关切地劝解起李亨来。

“微臣看你,一直为国事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很是担心陛下您的身体。

陛下啊,你已经累了几天几夜,也该好好地歇歇了啊!有些事,心急不得,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请陛下不要为国事,累坏了自己的龙体!”

“感谢先生的美意!

朕知道,先生与俶儿、倓儿也非常辛苦。只有係儿这小子,没心没肺、无忧无虑似的,每天优哉游哉,在军营四周闲逛,过得十分滋润惬意。

最近大军云集,国事繁多,需要处理的军国要事,实在是太多太急了,叫朕歇息不得。”

看着李泌仙风道骨的超凡姿容,李亨心里,仿佛踏实平静了许多,他带着笑意对李泌说道。

“先生啊,朕急急忙忙找先生来,是有一件十分重要,又十分紧急的事情,要立即和先生商议。

朕心里已经有了有些打算和主意,但还是有些不安和担忧。朕担心自己处理不当,会误了讨贼平叛大事。

不知道为什么,先生一进宫来,朕的心里就踏实了不少。还要请先生不用客套,帮朕拿拿注意呢!

辅国啊,你通知侍卫们,暂时退下去歇息吧!大家也都辛苦了,就先忙里偷闲,去打打瞌睡,歇息一下吧!

叫李瑞率领接班的禁军将士们,在宫门外好好地守着就行了。

有事的话,朕会宣召你们!”

李亨挥挥手,叫禁卫军侍从们退了下去。李辅国心领神会,带领宫女、太监、禁卫军侍卫,退了下去。

6

“感谢陛下的信任。请问陛下,究竟有什么要事,这么着急?如此隐秘?”

见圣人如此慎重其事,李泌面色凝重,急切地问李亨道。

“先生啊,如今朕的大军已经云集灵武郡,现在平叛讨贼的一切准备,都大略已经就绪。天下百姓,也都翘首以待,等待朝廷大军出兵平叛了。

叛贼安禄山方面的军事部署等,朕如今也差不多是了如指掌了。朕以为,是讨伐叛逆安禄山的时候了。

可是,率领百万大军出征平叛,去讨伐叛逆安禄山,必须要有一个统帅,全权指挥战事才行。

朕先前思来想去,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朕想了好些日子,还是没有找出,一个最合适的元帅人选。

事不宜迟。朕今天之所以急急忙忙请先生过来,就是要与先生一同,商议一下军事部署,决定大军统率,做出最后的决定。

不然,到了出征之时,依然群龙无首,岂不是会坏了平叛大事。

朕现在有一个初步的想法,就是准备立即下旨,任命建宁王孩儿,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率领各将领东征,讨伐安禄山叛贼。

先生啊,你以为朕的这个意见,究竟何如呢?”

一说到自己的决定,李亨心里就有些激动,还似乎有些得意,就像那些渴望得到师长赞誉的孩子一般。

7

“陛下英明,愿意倾听臣的愚见,臣不胜感激!

想来陛下选拔天下兵马元帅的这个决定,定是经过了陛下的深思熟虑,慎重权衡,才决定的吧?”

李泌用十分诚恳真挚的眼神,直视着李亨,态度和蔼缓缓地问李亨道。

“的确如此!朕早就想和安禄山这个叛贼决战了,以尽早解决社稷的危机,把朕的百姓,救出火坑苦海。

先生,你以为朕的这个意见,究竟如何呢?”

看见李泌不急不躁的神态,李亨越发沉不住气了,有些心急火燎地问李泌道。

“陛下啊,既然您叫臣表态,臣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奉旨直言。请陛下恕臣妄言之罪!”

李泌善于洞察人心,当然十分清楚,世人都不喜欢逆耳之言,哪怕是至高无上的天子也是如此。

李泌只好小心翼翼地试探说道。

“先生但说无妨,直言无忌!朕的心中,本来就有一些疑虑担心,所以才急急忙忙地请先生前来,帮朕拿定主意的。”

李亨心情轻松,神态悠闲,面带微笑,豁达大度地对李泌说道。看了李亨的表态,李泌终于放下心来。

8

“陛下啊,您选择讨贼的兵马元帅,的确很有独到的眼光,微臣自愧不如。

建宁王英明果断,深通军事,有雄才大略,真有太宗的遗风,确实是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最佳人选!”

一听李泌的夸奖,李亨喜形于色,按捺不住得意之情。

“不过,俗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微臣私下以为,凡事都应该从长计议,看远一些才好。”

李泌的话题一转,接着提醒李亨道,“不知陛下,您把事情看得长远一些,认真仔细地判断过,平叛胜利以后的形势如何发展这些大事没有?

陛下啊,你认认真真地设想过,更加长远一段的时间里,将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没有啊?”

李泌的一连串发问,令李亨突然有些疑惑,有些担心,有些忐忑不安起来。

9

李亨微笑的脸色,霎时阴郁了下去,意识到自己可能思虑不周,已经无意中犯下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长源啊,你究竟是什么意思啊?在这件事情上,难道朕思虑不周,缺乏深谋远虑吗?”

李亨疑惑不解地问李泌道。

“陛下啊,不是这样!”李泌接着讲了下去。

“陛下啊,微臣并不是认为陛下思虑不周,而是说考虑问题,应该想得更加深远一些,要未雨绸缪才好。

陛下任命建宁王为讨贼元帅,本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广平王却是建宁王的大哥啊!

微臣隐隐不安地觉得,这样做,似乎有些不妥。

如果陛下任命建宁王为大军元帅,将来建宁王一朝平定了天下,大功告成,岂不是要硬逼着自己的大哥广平王,去当吴太伯吗?”

李泌直言不讳地向李亨解说道。

10

见李泌不仅没有赞同自己的意见,反而说出了令自己十分意外的话语,李亨的脸色,突然黑了下去,不禁有些恼怒起来。

李亨阴沉着脸色,生气地对李泌说道:

“先生啊,你是有些多虑了!广平王是朕的嫡长子,将来的太子与储君。

他根本就用不着,借讨贼大元帅这样的虚名,来抬高他自己太子的尊贵身价和地位!”

“陛下息怒!请原谅臣的直言冒犯。

陛下,请您冷静下来,细细认真地思量思量这个问题,再做出自己的决定吧!

陛下啊,现实的情况发展,并不是陛下所说的那样。

如今,广平王并没有被陛下,正式地下旨,封为皇太子啊!怎么能够说,广平王的尊贵地位,已经明确,没有疑问了呢?

现在天下大乱,大唐的官吏百姓渴望和平。全国军民所有的向往和希望,都寄托在讨贼大元帅的身上。

如果将来有一天,建宁王大功告成,建立讨贼平叛的赫赫功绩,陛下就是不封建宁王当太子,请问那些追随建宁王一同立功的文臣武将,谁肯答应呢?

这不是又生变乱吗?

当年的太宗皇帝,以及太上皇当年的往事,不都是非常显明的例子嘛?”

11

听李泌提到这些往事,李亨凛然一惊,如梦初醒,突然有所醒悟。他的脸色终于舒展了一些。

“长源,你的看法非常有理!朕的确有些考虑不周,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李亨赞同道。

“陛下,这就是微臣常常所说的,凡事都必须未雨绸缪,深谋远虑的含义!

对于一个君王,一个决策者来说,是否能够做出恰当、准确的判断和决定,影响着王朝的命运。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也。决策恰当,则万事顺利,判断失误,则全盘皆输,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李泌循循善诱,善意地提醒李亨道。

“先生,你说的很有道理,朕如梦初醒!朕一心把天下兵马元帅之职,寄望在倓儿的身上,的确有些欠妥,想得不够周全。

可是,如果朕不这样做,这不是也会让建宁王心愿落空,大失所望了吗?”

李亨忧心忡忡地说道。

“这一点,陛下其实不用太过担心。

长源十分了解建宁王的个性和品行。建宁王为人,很重大节,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荣辱。他襟怀坦**,聪明果断,没有野心,非常重视兄弟情义。

在陛下宣召微臣进宫议事之时,建宁王也已经隐隐约约地猜出了陛下召见臣与他们兄弟的原因。

为了避免同室操戈、兄弟相争,建宁王已经率先坦诚地向臣表达了,他决心辞让天下兵马元帅职位的心思。

所以,臣才敢毫无忌讳地向陛下提出臣的异议。

最终的决策,还是要请陛下三思裁断!”李泌直率地说出了心中的话语,如释重负,松了一口气。

12

李亨闻言,沉默不语起来。

李亨默默地思索了很久,似乎是在心里,反复地权衡着这样做的利弊。

“昔日太宗皇帝三兄弟,为了争夺皇位,竟然演出了手足相残的玄武门之变,让后人警醒。

英明仁慈的太宗皇帝,竟然也会不顾兄弟之情,冷酷地杀害了自己的亲大哥(李建成)和亲弟弟(李元吉)。

当年,父皇铲除韦皇后,继位皇帝,也曾经在朝廷中引起了不小的麻烦。

幸亏父皇的大哥-宁王(李宪),以大节为重,不愿与父皇争位,甘愿让贤,才避免了意外事件的发生。”

想起往事,李亨不由得黯然神伤起来,倏然觉醒:“长源所忧虑的事,的确应该引起朕的特别重视啊!”

13

沉思良久,李亨脸上终于重新露出了笑脸。他带着歉意,有些不安地对李泌说道:

“先生啊,你说得很对!朕感谢你不避嫌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尽心尽力地为朕出谋划策!

朕细细地斟酌思考以后,觉得你考虑的问题,的确很是周到,释解了朕心中的疑惑。

先生既顾全了朕父子之情,又顾全了建宁王与广平王的兄弟之义,避免了帝国以后可能的纷争。

朕先前的意见,的确没有周全地考虑到这些结果。希望先生,不要怪朕对你发脾气。

先生啊,希望你今后,也一如既往地这样直言规劝朕。如此,则朕所犯的过错,就会少一些,国事也就会更加地顺利。

再次感谢先生的指教!

传广平王、建宁王、南阳王(南阳王李係,后来受封越王。但此时还是南阳王)觐见!”

李亨的态度转变,终于拿定了主意。他急忙下旨,召唤他的三个儿子广平王、南阳王、建宁王,进宫来接受使命。

14

听到父皇的旨令以后,广平王李俶,南阳王李係,建宁王李倓三兄弟,像小时候那样,牵着手,动作敏捷地来到行宫里,接受父皇的旨令。

见三个儿子手拉着手,亲密无间地走进行宫来,李亨心里一阵欣慰。

“但愿朕的儿子们,都能够一直这样地相亲相爱,那该多好啊!这就是朕这个做父亲的最大幸福了啊!”

李亨默默祝愿道。

15

儿子们行礼完毕,用炯炯有神的目光,目不转睛地看着日渐衰老的父亲。

看着眼前英姿飒爽的儿子,李亨心中又是一阵激动。他兴奋起来,用抑扬顿挫的语气,亲自大声宣旨道:

“广平王、南阳王、建宁王孩儿:如今国运衰颓,盗贼猖狂,正是诸王奋发有为的时刻。

如今大军云集,箭在弦上,平叛的重任,就将落在诸王身上。希望诸王克己奉公,为国效力,建立伟业,青史留名。

广平王,上前听旨,朕封你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御天下所有将领士卒。

广平王啊,朕希望你这个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旨以后,能够迅速上任履职,积极集结、操练大军,不辜负朕的信任。如今平叛靖乱任务十分紧急,请你迅速筹备粮草军需,择日东征!

南阳王,上前听旨,朕封你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协助天下兵马大元帅,赞襄军务,运筹帷幄。

建宁王,上前听旨,朕封你为禁卫军都统,命令你亲典禁军,拱卫朕躬,护卫朝廷。

孩子们啊,你们每个人,都肩负平叛靖乱、振兴社稷的重任,一点儿也懈怠不得。

希望孩儿们,不要辜负朕的殷切期望,不要让上皇失望。我们要早日收复两京,迎回上皇的圣驾。”

“请陛下放心!臣等一定竭尽全力,为国尽忠,哪怕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广平王李俶,代表二弟南阳王、三弟建宁王发誓道。

李亨似乎对儿子建宁王李倓有些不放心,特意转过身子,对着建宁王李倓说道:

“倓儿啊,你是不是心里,有一些委屈呢?要是有的话,就请告诉父皇!说出来,心里就会好受一下!”

“启禀父皇,臣儿心里没有什么委屈!臣一定好好地辅佐大哥、二哥,完成靖乱平贼、中兴帝国的重任!”

建宁王李倓,对着父皇恳切真挚地发誓说。

“倓儿啊,很好很好!虽然与先生的交流,朕已经知道了你的志向和心意,但朕心里,还是有些担心。听了你的话语,朕心里非常欣慰。朕有子如此,夫复何求呢?

倓儿啊,你胸襟开阔,有谦让之心,能够顾全大局,顾念兄弟情义,朕对此十分感激。

朕听说了你的表态以后,很为孩儿识大体的举动感慨感动。朕本当重赏于你的,但如今国事维艰,朝廷财赋窘困,只有容后封赏了。希望孩儿,不要介意。

诸位贤儿,你们能够体察朕心,尽忠国事,父皇深感欣慰!

孩儿们,希望你们为了靖乱平叛,为了帝国的复兴,多多做出努力,不辜负朕的殷切希望。朕定会牢记孩儿们立下的功劳,给予你们应得的奖赏的。

南阳王,建宁王,朕要特别希望你们兄弟,用心地体察父皇的心意,尽心尽力地协助你们的大哥,赞襄军务,准备东征事宜,完成平叛靖乱的大业。

孩子们,朕的叮嘱,就点到为止。

请问诸君,你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有助于匡扶社稷,平定叛逆的呢?请不吝赐教!”李亨敦敦嘱咐,叮嘱完诸王,又诚恳地征询大家的意见道。

“陛下的安排尽善尽美,我们没有异议。”诸王说道。

“好了!就这样吧!

朕令你们诸王,着即上任,各履其职,都各忙各负责的大事情去吧!”说到这里,李亨就要吩咐大家下去。

16

就在这时,建宁王李倓,感激地转过身子,向李泌致谢道:

“感谢先生理解倓儿心意!

先生啊,你不避嫌疑,一心为国,让人十分钦佩!小王能够得到父皇的嘉奖和重用,都来自于先生的赐予。本王十分感激!

先生以国家为重的高尚人品,超凡的才略和远见,本王更加佩服不已。

社稷幸甚!苍生幸甚!

先生啊,也许你还没有感觉到,你的一席话,已经拯救了我大唐帝国啊!

先生所建议实施的,正是倓之本意啊!你的建议,避免了我兄弟相争,让我大唐少了许多纷争,得以一心一意地靖乱平叛。

陛下啊,臣儿再次对天发誓,一定会竭尽全力,匡扶社稷,协助大哥、二哥,铲除奸贼,完成平叛靖乱,使国家中兴的重任,这是孩儿的最大心愿!”

李亨听了儿子李倓的表态,越发赞赏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