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七十七回 君臣共谋破敌计 将相旁生嫉怨隙

字体:16+-

1

太上皇的册封使节房琯、韦见素、崔涣等,来到新君李亨的身边不久,就大受李亨的欣赏和重视。

房琯、韦见素、崔涣等,很快被李亨任命为新朝廷的宰相,负责朝廷的主要政事。

裴冕、杜鸿渐、李泌、李涵、郭子仪、李光弼等灵武拥戴的文臣武将,以及李辅国等,心里有些失落失望,对此都不以为然。

在一个恰当的日子里,李亨诸事顺利,心情舒畅,李泌于是趁机进宫,向李亨进言说道:

“陛下:

请恕臣直言无忌。

如今正逢乱世,非拨乱反正的人才,心胸阔达豁达的贤士,练达踏实的才智之人,不足以应付纷繁复杂的乱局,弥补朝政的缺失,对朝廷有所裨益。

普天之下,皇帝之次,以宰相为尊。所以,君王任命宰相,不能不慎之又慎。

长源私下以为,房琯大人喜欢高谈阔论,谈论国事,善于接纳贤士,人望极佳。

实际上,房琯大人却志大才疏,并无处理纷繁政事、拨乱反正的才干。

所以当初,上皇一直没有对房大人委以重任,不是没有道理的。臣私下担心,恐怕房大人难以胜任宰相之职,耽误军国要事,有负陛下重托。请圣明的陛下斟酌。”

“先生勿言,朕自有主张。当初,朕欲任命先生为右相,先生一口拒绝,不肯屈就。

如今,朕任命房爱卿为宰相,让房爱卿主持军国大事,先生却从中阻挠作梗,朕有些不明所以。”

李亨认为李泌嫉妒房琯受到重用,心里有些不高兴,直言不讳地阻止李泌说道。

“我与陛下多年交往,深刻了解陛下的性格。”李泌见状,不敢再次进言,自思道:

“如果陛下认为臣偏私,嫉贤妒能,岂不是坏了我匡扶社稷、弥补朝政缺失的好意。”

李泌听后,不敢再谏,怏怏不乐而去。

2

当时,李亨力排众议,任命房琯为相以后,曾经对房琯寄以厚望,差不多是言听计从。

不料不久,房琯就露出了自己的真正面目,他不过是一个夸夸其谈,喜欢纸上谈兵的人,并不擅长处理国家大事,他的施政理事非常令人不安和担心。

作为宰相的房琯,既不能够运筹帷幄,出谋划策,深谋远虑,也不善于处理实际问题。他对新朝廷平叛所急需的兵源、财源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常常是手足无措,无计可施,想不到任何可行的解决的办法。

李亨大失所望,渐渐对宰相房琯的表现十分灰心,有些失望和后悔,但不愿意认错,承认自己的用人失策。

因此,册封自己为新君的兴奋和喜悦,并没有能够在李亨心里,支持李亨多久。

不久,李亨就又为军队的财赋兵源问题,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整日为军队的财赋、兵源的征集问题,而愁闷不堪,寝食难安,坐卧不宁。

幸好那时,依赖宰相裴冕、杜鸿渐、李泌、北海郡录事参军第五琦等大臣的鼎力相助,才暂时化解了李亨心中的焦虑和不安。

3

宰相房琯,久在官场,老于世故,善于察言观色,已经看出了李亨心里的不满。

于是,房琯对李揖、刘秩、魏少游、邓景山、宋若思、贾至等亲信幕僚说道:

“诸君:

陛下如今,已经对我有些失望和不满,而亲近第五琦等人了。第五琦大有后来居上,对我取而代之的趋势。如果第五琦受到陛下重用,定将取代我的宰相职位。

我怎么能够坐以待毙,失去陛下的信任,甘居人下,最终受制于人呢?我一定要有所作为,不辜负陛下对我的信任。

请问诸君,有什么可以指教本相的呢?”房琯不禁大为恐慌,忙与僚属思考对策。

李揖、刘秩、魏少游、邓景山、宋若思、贾至等亲信幕僚,纷纷出谋划策,为房琯建言。

房琯心里,也一直对第五琦向皇帝提出的粮饷、财赋解决措施,抱有异议。

眼见第五琦受到皇帝信任,房琯如坐针毡,对第五琦更加嫉恨,决心阻挠第五琦的财赋政策的实施。

于是,李揖、刘秩、魏少游、邓景山、宋若思、贾至等亲信幕僚,纷纷建议房琯,说服皇帝,不要新增、加重征收赋税,以免失去天下人心。

房琯深以为然,决心说服李亨。

4

房琯心里其实非常清楚,第五琦很早以前,就与李亨的关系十分亲密,超出一般主子、部属的情义。

后来,眼见第五琦一次次进宫,与李亨多次交流畅谈,情好日密,房琯心里更加恐慌。

见第五琦的意见和建议,越来越受到李亨的重视,房琯心里,越发不安,决心上书反对,阻挠皇帝对第五琦的重用。

一天,江淮租庸使第五琦,与李亨交流研讨政事完毕,前脚刚刚离开皇宫。

房琯见状,后脚也紧跟着,急急忙忙地前去行宫,去拜见皇帝,向李亨进谏道:

“陛下啊:

臣以为,如今,盗贼猖狂,天下动**,应该休养生息,维系天下民心为上。

臣以为,实施第五琦的财赋政策十分不妥,这无异于与民争利,饮鸩止渴。

往昔,国舅杨国忠,拼命地聚敛天下财富,藏富于国,以致天下怨恨,最终身死国灭。

陛下如今,才刚刚即位,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还没有完全见到圣人的皇恩浩**和给予的莫大的恩惠。

陛下怎么能够,一即位就横征暴敛,搜刮无度,想尽千方百计,征集财赋,招致官吏百姓的怨恨呢?

如果陛下宠幸第五琦,任用第五琦实施搜刮百姓财富的决策,无异于是一个杨国忠死去,又一个新的杨国忠降生啊!

臣私下担心,恐怕陛下的施政措施,无法向天下人,展示陛下的无尽慈悲和无上的恩赐啊!”

听了宰相房琯进谏的话语,李亨也认为有些道理,心里一下子就疑惑起来,急忙问房琯道:

“爱卿啊,你所说的话,的确很有道理。

治理天下,以凝聚人心为上,以天下至公,休养生息,爱惜民力,不横征暴敛、搜刮天下为宗旨!

问题是,如今的六军之事正急,朝廷所需甚多。

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征讨盗贼,需要金钱鼓励和支持。如果朝廷没有、粮饷财赋的征集,来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朕的讨贼大军,怎么能够维持呢?

最终,朕的讨贼六军,就会作鸟兽散,一切都会灰飞烟灭,何谈讨贼靖乱,安定社稷呢?

既然爱卿认为,第五琦征集财赋的做法不行,是在掠夺百姓的财富。

那么,朕请问爱卿,你可有什么良策,能够帮助朕征集运输赋税粮饷,度过当前的难关,保证平叛靖乱的胜利呢?

朕的朝廷,将从何处去寻找财源,寻找军队粮饷,维持庞大的财政军事开支,讨贼靖乱呢?

如果有,请宰相大人指教,朕将虚心接受,不遗余力地加以实施!”

“这个,这个!这个—,等臣回去以后,好好想想这件事情,再跟陛下详谈!”

面对李亨的疑问,宰相房琯无言以对,也找不出解决粮饷、财赋的良策。

实际上,新朝廷拮据的财政窘困处境,始终是李亨新朝廷感到最为棘手,也最为要命的一个问题。

李亨对宰相房琯的施政理财才干大失所望,越发怀疑房琯的理政能力,有些不满地对房琯说道:

“爱卿啊,如今军务紧急,事务繁多,朕需要的,不是洗人耳朵的豪言壮语、不切实际的远景规划,而是实实在在的具体措施,解决当前困境的良方!”

房琯听了,无言以对,只好信誓旦旦地向李亨保证道:

“陛下不要着急。车到山前必有路,军饷、赋税问题,臣一定想方设法解决,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5

与宰相房琯的表现相反,江淮租庸使第五琦,却并没有让李亨失望。

第五琦很快就走马上任江淮租庸使。上任以后,第五琦很快就展现出了他的超凡的理财能力。

第五琦上任,首先就创立了榷盐法,制定了食盐专卖法等项制度。榷盐法很快使李亨新朝廷的财政,渐渐地得以富足,基本满足了平叛的军需供应。

李亨的新朝廷,也逐渐摆脱了财赋、粮食供应、军费、财政开支等十分拮据的窘境。

6

不久,朝廷新的麻烦,又接踵而至。李亨又开始惴惴不安,忧心忡忡起来。

这次的危机,正是来自于新朝廷高层大臣的争斗。

当初,左相韦见素、房琯、崔涣等太上皇派遣的册封使节,不远千里,冒险从西蜀前来,对新皇帝李亨,进行册封。

李亨对此,一直心存感激。

左相韦见素,因原来一直是宰相杨国忠一伙,李亨与韦见素一向心存芥蒂,不太看得起他。

所以,李亨就没有特别重用韦见素,而是明升暗降,任命韦见素为太子太师。

为了表示对太上皇的尊崇,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和对房琯才干的信任,李亨力排众议,很快下旨,任命房琯,担任了新朝廷的宰相。

然而,宰相房琯,只是喜欢夸夸其谈,墨守成规,并没有处理军政事务的杰出才干,和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智慧。

面对如何解决朝廷紧要的财赋、粮饷等问题,宰相房琯常常是束手无策,无计可施,李亨对房琯,是越来越失望。

虽然如此,李亨依然不认为,自己重用心中的偶像房琯为相,有什么错误。

于是,第五琦来到彭原之后,李亨遂任命第五琦担任江淮租庸使,专门主持财赋;而令房琯以宰相之职,主持军政,专门去负责主持平叛事宜,担任平叛总指挥,似乎大有撇开广平王李俶、李泌主持的天下兵马元帅府的意味。

李亨甚至打算,让主持平叛要务的宰相房琯,亲自率领由河西、陇右诸镇兵力为主的潼关残军,组成一支东征军,前去讨伐驻守西京长安的大燕名将孙孝哲、崔乾祐统领的安禄山叛军,收回京师长安。

眼见李亨打算剥夺天下兵马元帅府的职责,一心专宠纸上谈兵的宰相房琯主持平叛大局,群臣甚为不满。

不仅是宰相裴冕,天下兵马元帅府长史李泌等文武大臣,竭力反对,就连专程到行在顺化,朝见新君李亨的北海郡太守贺兰进明,也不敢苟同,表示反对。

李亨见反对者甚众,而且大都是像李泌这样的自己宠信的朝廷重臣,不禁满脸阴云,踌躇不决,一时不知如何裁决。

7

当时,北海郡太守贺兰进明,自讨贼前线,不远千里,赶赴彭原,前来朝见李亨,向李亨表示效忠。

不想,虢王李巨当年受到奸相杨国忠陷害的悲剧,再次在新朝廷重演。

朝廷的诏书,很快下达下来,任命贺兰进明摄御史大夫、兼任岭南节度使。

贺兰进明依照朝廷惯例,带着自己新的官职,入宫拜见李亨,叩谢皇恩,准备择日,赴岭南上任。

贺兰进明遵旨进宫,向李亨行礼道:

“臣,摄御史大夫、兼岭南节度使贺兰进明,拜见陛下!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听见贺兰进明自报的官名,李亨感觉十分惊异。

李亨当即不解地问贺兰进明道:

“贺兰爱卿啊,朕告诉宰相房爱卿,下旨任命你为正职御史大夫的。

怎么突然之间,你的官职却变成了代理(摄理)御史大夫了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贺兰进明闻听李亨的话语,知道宰相房琯挟私报复,从中动了手脚,心里大为不满,一下子衔恨起了宰相房琯。

贺兰进明难掩心中的怨怒,遂趁机报复房琯说:

“陛下啊,您知道晋乱的原因吗?只是因为朝廷君臣,崇尚虚名,不尚实际的缘故啊!

晋朝廷任命王衍为宰相,处事浮华,崇尚清谈,不过问天下大事,所以晋朝的失败,理所当然。

微臣以为,如今我们大唐王朝中兴,朝廷应当任用足踏实地,兢兢业业干事的人才才是。

陛下还记得,国舅杨国忠当年,阻挠虢王(李巨)任河南节度使的那些往事吗?

宰相大人性情疏阔,说话大言无当,名不副实。他心胸狭窄,又没有宰相的器量,怎么能够担当帝国的重任呢?

陛下待房相国,是如此的恩厚,然而宰相大人,肯为陛下尽心尽力地做事吗?”

贺兰进明话中有话,似有所指,李亨越发疑惑起来,急忙问贺兰进明道:

“请问贺兰爱卿,你所指何意呢?”

李亨不解地问贺兰进明道,“请问爱卿,你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可有什么事实根据吗?”

贺兰进明直率地回答李亨说道:

“陛下啊,微臣不敢欺骗陛下。微臣所讲的,全是事实,没有半点虚言诳语,对陛下有欺瞒之意。

不久之前,陛下还是大唐的皇太子。按照大唐朝廷一贯的制度,太子出朝,叫做‘抚军’,入朝叫做‘监国’。这本是朝廷惯例,而房相国却不管这些。

上皇避乱西蜀,房相国很受上皇重用。当时,房相国为上皇建言,请求上皇派遣诸王,为都统节度,负责节度诸侯,管理四方。

宰相大人不顾陛下已经是大唐太子,帝国储君的事实,而请求圣皇,托付陛下去管理,朔方、河东、河北,这些北方空虚边鄙之地。

宰相大人却建议上皇,任命永王(李璘,李隆基第十六子,母郭顺仪)为江南节度;

任命颍王(李璬,李隆基第十三子,母高婕妤)为剑南节度;

任命盛王(李琦,李隆基第二十一子,母武惠妃)为淮南节度;

任命丰王(李珙,李隆基第二十六子,母陈才人)为武威郡都督,仍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支度采访使。

四王统率掌控的四大方镇,掌握了天下膏腴之地,比大唐帝国储君的太子殿下,掌控的地盘,还要富裕广大,实属很不合理。

这件事对太上皇来说,好像宰相大人的表现,是一个忠臣的样子;可对陛下而言,却不是一个忠臣的举动啊!

微臣私下推测,宰相大人心里的如意算盘是左右逢源,太上皇诸子,无论谁得到天下,宰相大人自己,都不会失去皇帝的恩宠和信任的。

微臣私下猜测,宰相大人这样做,不过是想多树私党,以巩固自己的权力罢了。

如此推想,既然宰相大人,已经有了私心、偏心,岂肯全心全意地忠实于陛下呢?

陛下当初,任命第五琦为江淮租庸使,是为解决朝廷当前急迫的平叛靖乱所需的财赋、粮食等问题,为天下人谋长远利益的无私英明之举。

陛下的英明举措,怎么能够与杨国忠谋一己之私,为了自己家族利益的举动,相提并论呢?

这岂不是宰相大人,看轻了陛下,认为陛下也是杨国忠一类的奸佞小人了吗?”

岭南节度使贺兰进明的话,说到了李亨的心坎上,触犯了李亨心中的忌讳。

李亨然其语,脸色不悦,开始对房琯有了恶感,赞同贺兰进明的意见道:

“贺兰爱卿所言有理。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叵测啊!朕对房爱卿如此信任宠爱,房爱卿却对朕离心离德,首鼠两端,藏有二心。”

李亨于是亲自对贺兰进明下旨道:

“贺兰进明爱卿说得对啊!看样子,凡事,还是应该朕自己当家作主才好啊!朕如此宠爱信任的人,都会唯利是图,首鼠两端,对朕阳奉阴违,怀有二心。

贺兰爱卿,朕改命你为御史大夫,兼任河南节度使,着即上任。”

宰相房琯心胸狭窄,眦睚必报,吃了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的哑巴亏,分辨不得,只有隐忍在心,伺机寻找机会,报复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

8

当初,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之时,潼关失守,李隆基意识到京师长安不保,于是率领内宫亲属,亲随大臣、皇家禁卫军,苍黄幸蜀。

朝廷重臣陈希烈、驸马张垍、张均、张埱兄弟等亲信大臣,衔恨失掉李隆基的恩宠,没有陪同李隆基一道,赴难西蜀,李隆基深为痛恨。

那时,房琯与张均、张垍、张埱兄弟与韦述等人一道,行至城南十数里的山边寺庙时,张均、张垍、张埱兄弟等,就不想继续前进,跟随李隆基,出行西蜀了。

他们皆以自己的家人,还在长安城中里没有逃出,需要回去接应照顾为借口,逗留不进。

房琯遂单人匹马,前去追赶李隆基一行。

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房琯终于在普安郡(四川省剑阁县),追赶上了玄宗皇帝一行,并急急忙忙前去去谒见护卫皇帝。

李隆基对此,非常高兴,认为房琯忠心耿耿,一片丹心。

即日,李隆基下旨,拜房琯为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紫金鱼袋,担任大唐朝廷宰相。

房琯随从李隆基一道,行幸成都以后,李隆基又加授房琯为银青光禄大夫,还任命房琯的一个儿子,为官。

房琯因此,而倍受李隆基的宠爱和信任。

天宝十五年(756年)八月,宰相房琯接受上皇李隆基的旨意,与左相韦见素、门下侍郎崔涣等人一道,不辞辛劳,奉使灵武,前去册立李亨为帝。

所以那时,李亨看在房琯素有重名,而自己一直倾慕房琯,而房琯又深受太上皇宠信的份上,对房琯很是信任,对房琯委以重任,任命他继续担任新朝廷的宰相。

房琯亦自负其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自从房琯来到彭原,担任新朝廷宰相以后,李泌、李辅国、裴冕、杜鸿渐、郭子仪、李光弼等灵武拥戴旧臣,都大受李亨冷落疏远,心里愤愤不平。

那时,李亨行宫里的机务处理,大多出于房琯的决策。朝廷凡有大事,诸将大臣,没有谁人敢于前去参言。

因此,大家对房琯的不满,也日渐强烈。房琯自大傲慢,全然不以为意。

如今,却因为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的一席话语,刺痛了李亨的心事。李亨怀恨在心,开始对房琯有了一些看法。

李亨逐渐改变了对房琯的一些好感,不再如房琯刚来顺化郡之时,对房琯那么宠信了。

然而,李亨一向喜欢向房琯这样文质彬彬,能言善辩,夸夸其谈,谈吐高雅的士大夫。

因此,李亨对房琯的欣赏和倾慕,也并没有完全消失。

李亨恨铁不成钢,依然对宰相房琯寄以厚望,希望房琯能为平叛靖乱立下绝世大功,挽回君臣的面子。

9

那一天,李泌按照往常的习惯,与广平王李俶、南阳王李係处理完元帅府里的事宜以后,就来到皇帝行宫,向李亨汇报,准备与李亨一道,研讨国事,做出决断。

商讨国事不久,君臣自然而然就谈到了宰相房琯主持率军,讨伐安禄山一事。

李亨率先开言道:

“长源啊,平叛靖乱这件事情,朕已经考虑很久了。非德高望重、满腹韬略的大臣,不足以指挥全军将士,平定叛贼。而房宰相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威望甚高,足以号令群臣。

朕决定任命房宰相担任主将,持节、担任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去主持平叛大事,克日起兵,与郭子仪、李光弼诸藩镇将领一道,讨伐安禄山,收复两京。长源以为如何呢?”

针对李亨决定,任命宰相房琯主持平叛大局一事,李泌一直不以为然,于是与李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其实当时,李泌对李亨一心宠信房琯的不满情绪,已经在心里憋了很久很久了。

见李亨说道让宰相房琯主持军事,克日进兵一事,李泌再也忍不住了。李泌十分坦诚地说出了自己对任命房琯主持平叛大局的反对意见,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道:

“陛下啊:

微臣私下认为,陛下任命宰相房琯大人,去担任招讨使,主持讨伐安禄山的决定,非常不妥。

微臣心里非常理解,陛下感恩父皇养育的心理,渴望早日收复两京、尽孝父皇的急迫心情,也非常了解,陛下知恩图报、一心为国的高尚情怀。

问题是,处理国家大事,为朝廷选拔任用人才,应该慎重其事,任人唯贤,不能够任人唯亲,感情用事,危害社稷大计。

陛下看待一个人的才干品行,不应该只看这个人,是否有一脸忠贞相,或者一味地顺从听话,说话美妙动听,言辞高雅,就认为他才堪大用,智慧超群。

陛下任用一个人才,应该首先看他,是否真正具有真才实学,具备处理朝廷实际问题的才能。

俗言,信誓旦旦,难以实现;夸夸其谈,承诺最难!

直言不讳地说,房琯大人谈论国家大事,描绘国家的美好前途,措辞与表情,都是慷慨激昂,神采飞扬。

陛下十分欣赏他的言辞犀利,语言华美,这是房宰相的强项和长处,臣一向自愧不如。

陛下喜欢把军国大事,朝廷政事,都交给作为宰相的房琯大人去处理裁断,让房琯去专断独行,认真执行陛下的旨意,也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可是,据微臣多年以来,对房琯大人的观察与了解,房琯大人实际上名不符实,却只是一个喜欢高朋满座,热闹相聚,喜欢高谈阔论,纸上谈兵的人。

他说话做事,是振振有词,大言不惭,并没有解决实实在在的军事和行政问题的能力,也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和果断的决断力、执行力。

其他宰相,如裴冕等,见陛下对房琯如此的信任倚重,如此的宠爱重用,就不想与他竞争,关心朝政了。

臣私下以为,宰相等大臣们这样不敢过问政事,就可能对朝廷大局,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危害社稷大计。

陛下当初,接受河南镇节度使贺兰进明等贤良士大夫的建议,没有对房琯大人委以重任,不肯托付他具体繁杂的军国大事,实在是看到了房琯大人理政方面才干的不足,军事方面运筹帷幄的欠缺,这实在是一种明智之举。

为什么如今,陛下却要逆天行事,突然改变陛下的初衷,违背当初做出的明智决策呢?

难道是因为,房琯意识到自己,受到了陛下疏远这一点,而加紧去奉迎、讨好和顺从陛下,就让陛下改变了对他志大才疏的看法,对他委以重任呢?

这是臣心里感到十分迷惑的地方。

微臣以为,陛下这样偏听偏信,专宠宰相,恐怕会有伤陛下的英明睿智,对国事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为人处世,必须要有一个起码的底线和原则。

通观全局,做出决策,必须由具有判断力和执行力的人,去处理;而具体的事务,则需要交由内行之士去办理。

军事行动,必须交给懂得军事的人去指挥运作;财赋征集,必须交由深通理财的人去处理。

而这些方面,房大人都不具备,都不是房大人的长处。房大人的长处,就在唯命是从、循规蹈矩地执行陛下做出的决策,处理一般的政事。

假如由房琯主持军事,一朝失策,造成讨贼大军失利,将士伤残死亡,不仅会有伤陛下的知人之明,悯人之情,还一定会对朝廷的平叛靖乱事业,带来极大的伤害,影响平叛大局,陛下不能不慎之又慎。

现在,房大人急急忙忙地渴望率军出征,讨伐叛贼,不过是因为他揣摩陛下的心理,了解到了陛下急于收复京师,迎归太上皇以尽孝道的心理罢了!

而揣摩房大人怀有这样的私心,不过是迎合陛下的心意。他草率地请求率军出征,实际上是希望建功立业,重新获得陛下的宠信而已,并没有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之举。

准备不足,贼情不明,未能够知己知彼,就草率地请求率军出征,以获得陛下宠信,只是房大人固宠的计策罢了!哪里是为了帝国的长远利益,而设计的万全之策呢?

正因为如此,微臣才不顾一切地请求陛下,千万不要匆忙地做出,如此草率的任命和决定。

微臣不明白,为什么陛下要一心一意急于求成呢?

为什么陛下要舍弃满腹韬略,精通军事的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李栖筠等名将,而要让一个只知道纸上谈兵,军事方面完全外行的人,去指挥平叛靖乱大军,肩负起平叛的使命,让讨贼大军陷入绝境呢?

难道陛下,依然心怀芥蒂,对郭子仪、李光弼等末将的忠诚不放心吗?

微臣绝不希望看到,陛下辛辛苦苦,绞尽脑汁搜罗起来的数万潼关将士,一下子因为房大人的愚蠢和颟顸,而送掉性命,以致全军覆灭,动摇帝国根本,危害讨贼大计。”

李泌绷紧面孔,脸色严肃。他说话有条不紊,直言不讳,竭力劝谏李亨道。

李亨听着,脸色越发阴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