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七十八回 自负君一意孤行 颟顸相出师不利

字体:16+-

1

听李泌说到,宰相房琯一心阿谀逢迎,一味曲意迎合、顺从皇帝之类的话语,一下子触动了李亨的心事,刺痛了李亨的隐秘神经,李亨心里更加不高兴了。

李亨的脸色有些愠怒起来,终于忍不住心中的气恼,怒气冲冲地回怼李泌道:

“先生,朕一向认为你胸襟开阔,不喜与人拉帮结派,品德高尚,不徇私利,所以对你极端宠信。

朕怎么也不会想到,先生你今天,怎么也会嫉妒朕对房琯的任命和宠信呢?甚至无妄猜度朕的心理呢?

难道朕,真的是一个是非不分,没有主见,如桀纣一般的昏庸君王吗?

先生啊,你不明白朕的心思。朕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能力,相信宰相大人处事理政、运筹帷幄的能力!

当初,有很多事情,朕都一直听你的,接受你的意见和建议。这一次,朕要自己当家作主一回,朕的主意已定!

朕对先生有言在先,即使朕的任命错了,即使朕真的做错了,这都是朕的责任,朕绝对不会怪罪先生!

朕绝对不会怪罪先生,指责先生没有事先及时提醒于朕,引起朕的重视。

先生啊,朕一直都非常敬仰你,相信你,一向都喜欢听从你的意见,接受你的建议,不把先生当做一般的臣属看待。

先生啊,这件事,朕已经权衡再三。收复西京、东都,是平叛靖乱的重中之重。

让房大人主持平叛这件大事情,你就不要再多说了,以免另生枝节了吧!

朕作为一国之君,做回主不容易啊!”

见与人为善,不喜欢争执的李泌,也公开出面,反对自己对房琯的任命,李亨不得不更加踌躇起来。

“到了如今,就连朕多年的知心老友,一向胸怀阔达、淡泊名利的长源,也公开站出来,反对朕任命房琯为主将,持节、担任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去主持平叛大事,讨伐安禄山,收复两京。朕怎么能够不慎之又慎呢?”

但李亨始终不认同李泌的看法,想起李泌的不支持,心里更加不高兴,他脸色阴沉地气呼呼地对李泌说道。

李泌看了看李亨,欲言又止。

但见如今,李亨已经把话说到那个份上,李泌也无可奈何了。李泌只得心情不快地起身,与李亨行礼告辞道:

“陛下啊:

臣的谏言,就说到这里。房大人主持讨贼大事,事关社稷安危,还是谨慎为上啊!

陛下即使不相信臣所说的话,也希望陛下,能够听听裴冕、杜鸿渐诸位大人,广平王诸王,郭子仪、李光弼诸将的话语。

臣告辞,回元帅府去了!”

李泌说完,叹息一阵,怅恨而去。李亨目送李泌而去,若有所思。

2

李亨害怕夜长梦多,横生枝节,很快就不顾裴冕、郭子仪等大臣将领的反对,下旨部署讨伐安禄山叛贼的檄文道:

“布告天下:

兹任命宰相房琯,‘持节’,加授招讨西京及防御蒲潼两关节度使官位,可以自择僚佐,兵部尚书王思礼为副将,与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河东镇节度使李光弼配合,择日启程,率军东征,讨平安禄山叛贼,收复两京。

望大唐军民,积极配合,与反正的沦陷区军民一道,直捣黄龙,破灭安禄山叛贼,恢复大唐河山。”

3

大燕西京留守孙孝哲、崔乾祐、张通儒、安守忠等燕将,得到唐军准备进攻长安的消息,急忙向驻守东京洛阳的燕帝安禄山求救。

夜晚,燕帝安禄山接到西京留守孙孝哲、崔乾祐等燕将报告的军情,大吃一惊,急忙连夜连晚,召见御史大夫严庄,中书侍郎高尚等亲近大臣,询问应对之策道:

“诸君:

朕如今后悔不已,没有宜将剩勇,追赶穷寇,致使李亨这个毛头小子坐大。

如今唐军准备反攻,西京近在咫尺,形势十分危急。唐军主将是谁?”

御史大夫严庄急忙答道:

“陛下言之有理!陛下,唐军反攻,我们不可掉以轻心,而该慎之又慎。

唐军主力,由宰相房琯,亲自率领!”

安禄山听后,放下心来,哈哈大笑,对御史大夫严庄,中书侍郎高尚等亲近大臣说道:

“诸君好好安息,好好回去睡你们的大觉!朕实在多虑了。诸君不用管了,孩子们足以应付。”

御史大夫严庄,不明所以,心里疑惑不解,再次出言,提醒安禄山道:

“陛下,千万不可麻痹大意!李亨最信任宰相房琯,必然会派遣唐军的精锐,出征西京!”

燕帝安禄山睡眼朦胧,不耐烦地对御史大夫严庄,中书侍郎高尚等亲近大臣说道:

“诸位爱卿,你们听朕的话就对了。兵者,诡道也!重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朕还没有见过,有谁大张旗鼓地布告天下,宣布出兵,会取得成效的。

告诉孙孝哲、张通儒、崔乾祐、安守忠等将领,好好努力,痛击唐军,不要辜负朕的信任!”

燕帝安禄山丢下御史大夫严庄,中书侍郎高尚等亲近大臣,在李猪儿等侍从护卫下,进内宫去了。

御史大夫严庄不解对中书侍郎对高尚说道:

“高大人,陛下今天是怎么了?为什么一反常态,如此淡定呢?”

中书侍郎高尚脸露微笑,对御史大夫严庄说道:

“严大人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陛下圣明,天机不可泄露。

天佑大燕!

李亨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膏粱子弟,无赖瘪三,不肖子孙,二货皇帝,朝有名将,猜疑不用,偏要任用一个夸夸其谈,只知道醇酒、女人、钱财、权利的赵括担任主将,怎么能够成功呢?”

严庄恍然大悟道:“雄武皇帝果然圣明,在下不如高大人远甚!”

“哪里哪里!在下出生低微,鄙陋不堪,不过是受到雄武皇帝的熏陶罢了!

哪里像严大人那样,出生世家,家学渊源,受的耳濡目染多,见识卓绝呢?”中书侍郎高尚不忘拍拍御史大夫严庄的马屁。

“哈哈哈哈!”御史大夫高尚,御史大夫严庄两人,屏住气息,相视大笑。

4

接到皇帝的任命,讨西京及防御蒲潼两关节度使、宰相房琯,大喜过望,越发得意洋洋、踌躇满志,积极调兵遣将,筹备平叛事宜。

宰相裴冕、杜鸿渐、李勉、李涵、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等文武大臣、朝野的有识之士,却是忧心忡忡。

就连久在深宫侍候李亨的元帅府行军司马的李辅国,都不以为然,对着李亨抱怨道:

“陛下:

房大人华而不实,喜欢高谈阔论,实际上对军事一窍不通,名不符实,怎么能够担当平叛靖乱重任呢?”

李亨置之不理,不以为然地说道:

“房大人忠心耿耿,高瞻远瞩,见识卓绝,对讨贼有独到的见解,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能够理解的。辅国啊。你就不要再说了。”

闻听皇帝所言,李辅国气馁万分,不敢再次进言,只得出宫对侍卫的建宁王李倓说道:

“大王啊:

陛下如今有些过分了。大家心里都十分清楚,房琯此人,好宾客,喜谈论,处理一般朝廷政务,协调大臣关系,还不错,但处理发杂的军事政务,指挥行军作战,本非所长。

陛下怎么能够放弃久经沙场的郭子仪、李光弼不用,而用这样的白面书生,去指挥军事呢?”

建宁王李倓,也惆怅不已,叹道:

“行军司马大人言之有理。哎,陛下一心宠信房宰相,连先生的进谏都听不进去,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又能够怎么样呢?”

李辅国,建宁王李倓,皆叹息不已,但无力改变。

房琯自己,到也有些自知之明,对亲信僚属说道:

“诸君,朝中文武大臣都不看好本相,军事谋略也的确本非本相所长。

为此,本相心中也憋了一口气。

希望诸君多多努力,协助本相,取得胜利,不辜负陛下的知遇之恩,报效朝廷,灭众人之口。”

“宰相大人放心。属下等,一定竭尽全力,痛歼叛贼,洗刷群臣的蔑视。”李揖、刘秩、刘贵哲、邓景山、窦绍、宋若思、魏少游等僚属表态道。

房琯听了,十分满意。

为了尽快消灭叛贼,建立赫赫功绩,打破朝廷文武大臣对自己的藐视态度,房琯迅速行动起来。

房琯坐镇相府,夜以继日,开始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一心一意地与亲信僚属,谋划讨伐叛贼安禄山之事。

5

很快,宰相房琯下令,任命自己的亲信部属,李揖、刘秩、刘贵哲、邓景山、窦绍、宋若思、魏少游等人,担任讨伐军中要职。

军中的一切事务,房琯都放心大胆地交予他们,去全权办理,十分信任。

不久,东征讨伐军正式成立,主要是李亨收集的步军都将李承光部下的潼关散兵,以河西、陇右诸镇主力将士为主,大约五万人。

讨西京及防御蒲潼两关节度使、宰相房琯下令,正式任命兵部尚书王思礼、御史中丞邓景山,为东征军副将;任命户部侍郎李揖,为东征军行军司马;任命御史中丞宋若思、起居郎知制诰贾至、右司郎中魏少游,为东征军判官;任命给事中刘秩,为东征军参谋,参赞军务。

李亨同意,下旨批准。

东征军主将讨西京及防御蒲潼两关节度使、宰相房琯,并不了解坚守西京长安的叛军实际军情,见自己的东征军兵势浩大,越发视安禄山叛军如草芥,不堪一击。

虽然懂得军事的兵部尚书王思礼、御史中丞邓景山,皆为东征军副将,但房琯自以为是,并不肯接受他们的建议。

房琯最终决定,东征军兵分三军,直趋京师长安,力求通过一场大决战,击溃守卫西京长安的大燕叛军,收复京师长安,建立盖世功劳。

战役很快就将打响。

讨西京及防御蒲潼两关节度使、宰相房琯下令,命令部下亲信大将杨希文,率领南军兵团,自宜寿突击;大将刘贵哲,率领中军兵团,自武功突击;大将李光进,率领北军兵团,自奉天突击。

房琯亲自跟随刘贵哲统领的中军一道出发,与大将李光进的北军兵团,作为先锋主力部队。

房琯一心盘算着,自己率领的东征大军,能够一鼓作气,消灭占领长安的大燕叛军,天下扬名。

4

然而,朝廷有识之士,看到房琯的分兵作战计划以后,越发恐惧不安,忧心忡忡。

大唐朝廷稍稍有些见识的文武大臣,如李泌、裴冕、崔涣、李勉、李涵、郭子仪、李光弼等,心里都十分清楚战斗的结局。

宰相崔涣也十分恼火与担心,私下与文武大臣议论道:

“诸君:

此次军事行动,准备并不充分,也不知己知彼。然而,这场军事行动,实际上是陛下按照亲自拟定的军事计划行动的,完全是陛下默认的一场大赌局,本相担心必败无疑。

房宰相大人重用的部属李揖、刘秩、刘贵哲、邓景山、窦绍、宋若思、魏少游等人,不过是一批平凡的儒家士大夫(读书人)而已,有谁懂得军事方略呢?

他们作为军中一般的文书参谋官吏,处理军中一般事务还行,却根本没有什么高瞻远瞩的谋略、突出的军事才能和临场应变的指挥能力,怎么可能依靠他们取胜呢?

就连陛下最亲密亲信的李泌先生,要想阻止这个战略的实施,也都碰得头破血流。我等臣子,何必要鸡蛋碰石头,遭来杀身之祸呢?”

“崔相国言之有理。”宰相裴冕也赞同道,“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尽忠报国,恪尽职守,努力做好平叛靖乱的后勤保障,防患于未然才是!”

“裴大人言之有理。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还是小心谨慎,事先做好战事失利的准备才好。不要到时候兵败如山倒,手忙脚乱,坏了帝国大事。”

大臣们心里都十分清楚战争的结局,但一个个明哲保身,不肯再公开谏言反对。

而房琯却不以为意,常常自鸣得意,在各种场合,大肆吹嘘部下的李揖、刘秩、刘贵哲、邓景山、窦绍、宋若思、魏少游等将领谋臣们道:

“诸君:

叛贼安禄山部下的曳落河部落勇士虽多,怎么能够抵得上我们的刘秩呢?”

兵部尚书王思礼,北军兵团主将李光进等久经沙场的军中老将,却不受主将房琯的重用,被闲在了一边。

兵部尚书王思礼虽然担任军中副将,但主将房琯却将军事要务,统统交由亲信部属李揖、刘秩二人处理。

兵部尚书王思礼,北军兵团主将李光进等,不免心内怏怏,心存怨恨,愤愤不平,甚至巴不得官军失利。

5

至德元年(756年)冬季,十月二十日,宰相房琯统领以中军、北军主力为前锋的唐军先锋部队,抵达长安便桥。

至德元年十月二十一日,唐军继续向前挺进。讨西京及防御蒲潼两关节度使、宰相房琯,亲领刘贵哲的东征军中央兵团及李光进的北方兵团,在咸阳附近的陈涛斜,与燕军大将安守忠的大军相遇了。

东征军的平叛大战,正式开始。

叛军大将安守忠,久经沙场,老奸巨猾。眼见唐军大势来攻,气势汹汹,安守忠故意隐藏自己的精锐燕军主力,用疲弱之兵诱敌,迷惑唐军。

宰相房琯见状,大喜。

当初,刚刚与安守忠的叛军遭遇之时,主将房琯知道大燕叛军的强悍战力,还十分谨慎。

房琯下令东征军中央兵团大军,保持高度警惕,严格坚守自己的阵势,不要轻易去挑战士气旺盛的大燕叛军,打算等叛军士气衰落之后,再行反攻。

然而,东征军监军中使邢延恩,立功心切,不知道叛将安守忠的奸计,欲要抢占头功,却竭力催促房琯,命令唐军出战。

中使邢延恩,没有明白叛军大将安守忠的诱敌之计,催促宰相房琯说道:

“宰相大人,敌军懦弱,不堪一击!此时不坚决一战,立功报国,多得头功,更待何时?”

“哎呀,中使大人,实际上相当于我们唐军主将,代表着陛下的旨意。本相怎么能够违背呢?”

讨西京及防御蒲潼两关节度使、宰相房琯,犹豫不决,立即沉吟起来。

房琯不敢违背皇帝的旨意,不敢得罪中使邢延恩,遂不能坚持自己的主见,只好同意道:

“中使大人言之有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叛军疲惫,我士气正盛,正是报效圣上、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

宰相房琯,抵御不住中使邢延恩的要求,只得仓促布置,改变战略部署,命令大军以攻为守,运用车战的古法,去主动反击安守忠统领的大燕叛军的挑衅。

军队资深将领,东征军副将兵部尚书王思礼、御史中丞邓景山、北军主将李光进等,头脑还算清醒。

闻听房琯的战略部署,立即感觉不妥,将领们坚决反对主将房琯的计谋,决定制止主将房琯运用车战古法,迎战叛军这种愚蠢冒失的举动。

东征军副将兵部尚书王思礼,晓畅军事,仗恃在军中资格很老,出言向房琯进谏道:

“宰相大人:

安守忠久在军中,深明韬略,叛军狡诈,久经沙场,车战古法,已经不合时宜。万万不可采用,以免重蹈覆辙,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东征军副将御史中丞邓景山、北军主将李光进等,也附和王思礼的意见,表示反对。

讨西京及防御蒲潼两关节度使、宰相房琯,迂腐固执,刚愎自用,倔脾气上来了。

见两位副将和北军主将李光进,当面反对自己的战略部署,在中使邢延恩面前,伤了自己宰相的面子,房琯有些恼羞成怒,越发要一意孤行。

房琯大声呵斥兵部尚书王思礼道:

“败军之将,不足言勇!兵部尚书大人休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诸君勿疑,休要乱我军心!本相研读兵书,韬略在胸,我们就是攻其不备,要打叛军一个出其不意,一鼓作气,战胜叛贼!”

兵部尚书王思礼羞愧不已,无地自容。

房琯不理会军中副将兵部尚书王思礼、御史中丞邓景山、北军主将李光进等人的反对,命令唐军四处搜罗战车,筑成壁垒。

唐军将士不敢违背军令,只得遵照命令行事。最后,唐军总算集中了运粮的牛车两千余辆准备以此阻遏叛军行动。

宰相房琯成竹在胸,下令兵部尚书王思礼、御史中丞邓景山、北军主将李光进、中军主将刘贵哲等将领们道:

“诸位将军:

本相将用这两千辆牛车,构成阵势,层层向前推进。你们率领各部步骑兵军马,在本相的左右,进行掩护,分三路出击燕军。

务必要挫败燕贼,全歼叛军。”

6

燕军主将安守忠,看见房琯在唐军士气低落的不利情形下,居然安排如此颟顸糊涂的军事部署,布局如此的车战古法,来阻遏自己燕军的进攻,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对部下燕军将领们说道:

“哈哈哈哈!

孩儿们,给本帅振作起来!天亡大唐!大唐君王将领,昏聩如此,如此布阵,真是不可救药啊!

勇士们,天佑大燕,建功立业,报效陛下,就在近日!雄武皇帝万岁!”

燕将安守忠见壮大喜,亲自骑马上前,指挥士气旺盛、气势汹汹的大燕叛军将士,一路顺风,向前攻击官军。

“雄武皇帝万岁!雄武皇帝万岁!”

兵强马壮、士气高涨的大燕叛军将士,大声呼喊着,结成牢固的阵势,擂动战鼓,嘶叫呐喊着,耀武扬威地冲向官军阵地。

被唐军主将房琯寄以厚望,唐军用来结成阵势,驾驶战车的牛群,本来是用来运输大军的粮草辎重的,从没有经历过战阵的洗礼,也没有见过战场嘈杂的阵势。

群牛受到两军的战鼓声及呐喊声的震动以后,十分惊骇,顿时出现了**。

不久,唐军的牛群越发混乱**了起来,开始冲撞两翼的唐军将士,唐军将士没有力量制止控制。

两翼驾驭牛车的唐军将士,担心被牛角冲撞,被牛脚踩踢到自己,首先恐慌了起来,四处躲避。

大燕叛军将士,还未攻到唐军将士的阵前,唐军将士已经被自家的牛儿冲撞,开始阵脚大乱,自己乱了阵型。

燕将安守忠见唐军阵势混乱,趁势指挥燕军精锐主力,开始大举进攻唐军。

燕军将士得势不饶人,顺势突入唐军的中军阵内,四处纵火,焚烧唐军牛车。

牛儿见火势熊熊,心里更加恐惧,开始四处乱窜。唐军官兵,被惊慌失措的牛儿冲撞,越发恐惧不安,唐军的阵脚,越发不可收拾,出现崩溃。

逃命的唐军将士,与烧痛狂奔的牛群,互相冲撞,践踏**,乱成了一团。

还未与叛军正式接战,唐军已经伤亡惨重,被火烧伤、烧死,被牛踩死、撞伤了不少。

燕军主将安守忠,眼见唐军溃不成军、伤亡惨重的惨状,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对燕军部将们大声说道:

“燕军勇士们,真是天助我也!

唐军主将,如此颟顸愚蠢,能不覆灭吗?兄弟们,给我努力攻击,务必全歼唐军,青史留名!”

安守忠乘势指挥燕军精锐主力,全军出动,向溃败的唐军主力将士,发动了更加猛烈的攻击。

燕军将士勇不可挡。

而桃林之战中遭受惨败的这批河西、陇右镇潼关守关将士,本身在潼关失败以后,就士气未复,留有失败的阴影。

如今,在燕军的猛烈攻击之下,这批早已经经历过多次失败折磨的唐军东征军兵团将士,刹那间死神附体,灰心丧气,再次丧失了斗志。

唐军东征军兵团大败,东征军主将刘贵哲率领的中央兵团,及北军主将李光进率领的北方兵团,溃不成军,死伤累累。

7

眼见中央兵团,北方兵团,被安守忠叛军打得溃不成军,主将房琯勃然大怒。

到了此时,唐军将士,士气低落,兵无战心。

宰相房琯已经被失败急昏了头,丧失了理智,不甘心中央兵团及北方兵团的失败。

至德元年(756年)十月二十三日,宰相房琯孤注一掷,亲自统领指挥大将杨希文统率还算完整的南面兵团主力部队,以及搜罗到的东征军中央兵团、北方兵团残军将士,冒着凛冽的寒风,再次向大燕叛军出击,去反击安守忠统率的士气正旺的燕军将士。

东征军官军将士,大都是由河西、陇右镇为主的潼关散兵组成,经过潼关战斗失利,头脑中失败的魅影,早已经难以消失,已经丧失了胜利的信心。

而唐军中央兵团及北方兵团主力将士,经历十月二十一日的初战失利以后,唐军将士们更是早已经丧魂落魄,没有了必胜的勇气。

房琯再次指挥士气低落的唐军将士,迎战燕军,没有什么奇迹发生。唐军再次遭受重大挫折。

大将杨希文统率的东征军主力南面兵团,再次遭受燕军的沉重打击,南面兵团遭受惨败,唐军士卒,四散逃离。

南面兵团主将杨希文,中央兵团主将刘贵哲,见官军的情形不妙,保命要紧,先后率军,投降了叛将安守忠。

东征军的两次失利,唐军的损失非常惨重。由河西、陇右镇的潼关守军散卒为主而组成的东征兵团官军将士四万多人,生还者不过几千人而已。

战事的结局,正同裴冕、李泌等人预料的那样。

李亨寄以厚望,千辛万苦,好不容易由河西、陇右诸镇的潼关残兵,临时拼凑成的嫡系部队-东征兵团,就这样在宰相房琯的瞎指挥下,全军覆灭了。

叛将安守忠乘胜指挥燕军将士,追击狼狈逃窜的唐军官兵,迅速向彭原郡逼近。

彭原的局势,一下子非常危殆。李亨下旨,封锁彭原郡城门,派军固守,派人命令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河东镇节度使李光弼等将领,领兵支援反击。

刚刚有所好转的新朝廷的平叛局势,一下子又变得非常危险、非常紧张起来。

李亨见状,忧心如焚,愧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