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七十九回 扭乾坤顺化抉择 平叛乱彭原对策

字体:16+-

1

闻听宰相房琯食古不化,一味瞎指挥,统率五万东征兵团将士,在陈涛斜全军覆灭的消息,李亨大怒欲狂,震怒不已,心中痛惜不安。

李亨气愤填膺,怒火中烧,立即下旨,申斥房琯道:

“房琯颟顸糊涂,不晓军事,颟顸冒进,丧师误国。着即下狱关押,审明罪责以后,立即严正典刑,以申军纪。其他官将,连降三级!”

朝中群臣震怒,无敢言者。

2

“先生啊,官军大败,陛下追究主将失利之责,准备下旨,处死房琯大人。”

从行宫侍卫李亨下岗回来的李瑞,回到元帅府,就急忙禀告行军长史李泌道。

听到李亨准备处死宰相房琯的圣旨,李泌十分吃惊,对李瑞说道:

“瑞儿啊,多亏你告诉这个消息。

房琯指挥不当,丧师辱国,的确罪该万死!但此时此刻,国家用人之际,而房琯是上皇欣赏托付的大臣。陛下这样做,似乎有些不妥。你在元帅府好好侍候保护元帅,我进宫去去就回!”

李泌听闻消息,立即向李瑞吩咐几句,急冲冲地连夜进宫,向李亨进谏,为房琯求情。

此时此刻,李亨还没有从东征官军失利的阴影中,苏醒过来。他独坐宫中,阴沉着脸,闷闷不乐,满脸的不高兴。

见李泌进来,李亨连平日里的君臣礼节,也似乎忘记了,没有同李泌寒暄问候。

李亨一言不发,用食指指了指身边的坐席,用生气恼怒的眼睛,恨恨地盯着李泌,似乎要将心中的愤怒,向李泌发泄。

“臣来得真的不是时候。万一陛下迁怒别人。臣不是会被误伤吗?但既然来了,臣也只好硬着头皮,一直装下去了。”

李泌故意埋着头,熟视无睹,装着没有看见李亨生气恼怒的样子。

“我还是随意地找着了一些话题,与陛下天南海北地闲聊一会,等陛下的怒气,稍稍消散一些之后,臣才慢慢地转入正题,为房琯求情吧!”

李泌默默沉思,暗自盘算着。

3

李泌发挥自己所长,从修仙悟道、养生辟谷之类话题,随意地与李亨聊了起来。

天马行空地闲聊了一大会,李亨的心情,果然好了许多。他阴沉的脸色,渐渐地舒展开来,不再那么阴云密布了。

李泌时机成熟,急忙抓住机会,委婉地劝说李亨道:

“陛下啊,臣领悟道家先哲之言,深知修身养性,讲究的是天人合一,顺其自然。

处理国家大事,也是如此,不可逆天行事。房琯刚愎自用,不听人劝,最终丧师辱国,也是大唐的一劫吧!

劫后余生,必将遇难成祥,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陛下啊,你就不要为此事,再难过自责了吧!东征军失利,与陛下无关,都是房琯处理不当、瞎指挥所造成的。

这是房琯自以为是犯下的重大过错,陛下并没有一丝责任,陛下为什么要自伤呢?

陛下啊,你乃千金之躯,身系国家安危,您何苦要深自责备自己,伤害自己的龙体呢?

微臣也十分清楚,房琯的这次失利,让数万将士丧身,造成的损失,实在是太大太大了。虽死,也难以推脱自己的罪责。

房琯不仅损兵折将,挫了我军锐气,而且完全打乱了陛下平叛的战略部署,助长了安禄山等叛贼气焰。的确是罪该万死。就是一死,也难以赎罪!

微臣心里非常清楚,房琯的罪业非常深重,已经严重地触犯了朝廷法纪,难以饶恕。

陛下也绝不希望,有任何一个大臣士大夫,来为房琯的失利开脱,为房琯求情!

微臣私下也认为,陛下下旨,处死房琯,实在是他罪有应得,并不是因为君臣之间,存在什么私人恩怨。

陛下是为了严明朝廷法纪,整肃军队,维护法律的尊严,才忍痛割爱,舍弃房琯的。

房琯犯下如此多的大罪,陛下处死房琯,是理所应当的。可以说,房琯完全是咎由自取。”

听到李泌也赞同处死房琯,李亨稍稍安心,语气和缓地对李泌说道:

“是啊,长源说得很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赏罚分明,有错必纠是治理准则。

如果军法不行,赏罚不分,怎么约束将士,鼓励将士们奋勇杀敌呢?

房琯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让朕的护驾班底受到严重损失,如果不受到法令惩处,朕怎么号令天下,申明军纪呢?”

见李亨的内心不再抗拒,李泌接着对李亨讲道:

“陛下说得很对!

微臣了解陛下,公正无私,赏罚分明,深知陛下,最讨厌结党营私,徇情枉法,祸国殃民的行为。

陛下英明睿智,一定十分了解,微臣与房琯之间的关系,一向淡漠疏远,交往不多。

臣认识房琯几十年来,与房琯之间,也并没有什么太深的交情。房琯对臣,也没有什么恩德情分可言。

既然如此,臣与房琯,没有恩情可报。从人之常情来说,微臣当然犯不着冒着危险,与陛下唱对台戏,来为房琯等罪臣求情,惹怒陛下,触犯龙颜了。”

李泌知道李亨多疑猜忌的个性,最忌恨大臣朋比为奸,他和颜悦色,慢条斯理地为李亨解释道。

李亨的脸色,越发晴朗了起来,对李泌更加推心置腹,恢复了平日的和谐融洽。

4

“先生说得很对!

不瞒先生,实际上,房琯这个家伙,很讨朕喜欢。他知书识礼,风度翩翩,谈吐高雅,引人入胜,在朝廷的人缘极好,很有清誉!

朕当初,也算是他的粉丝之一,对房琯倾慕不已。

既然先生今天,不是特意来为房琯说情来的。那么请问先生,又急急忙忙地进宫,要干什么呢?”

李亨依然有些愤怒猜疑,不解地问李泌道。

“陛下:

请听长源解释几句。朝廷上下,甚至乡野百姓,都一致认为,陛下处死房琯的决定,英明睿智,公正严明,合理合法,合情合理。

臣私下以为,很多事情,如果士大夫或者百姓们,都是一窝蜂地肯定或者否定,反而说明,其中潜伏有很大的问题。

房琯此次领军失败,造成的损失,的确非常惨重。造成的后遗症,也一时难以消除。

房琯不仅大伤了官军士气,而且打乱了朝廷的平叛进程,于情于理,于公于法,的确是罪不容诛的。

微臣这次前来,并不是想冒死为房琯说一些好话,为他个人求情,以博取虚名,获得某些人的好感,让房琯感激臣。

臣此次进宫,是考虑到朝廷的长远利益,欲避免陛下,遭遇人们非议啊!

陛下啊,你还记得,房琯大人的特殊身份吗?”李泌突然问李亨道。

5

“房琯不是朕封的西京招讨使,大唐宰相吗?先生为什么明知故问呢?”

李亨不知道李泌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满脸狐疑,不解地问李泌道。

“的确是这样。

陛下啊,房琯不仅是陛下所封的西京招讨使,还是太上皇的册封使节,大唐帝国德高望重的宰相,具有很大声望、很好声誉的士大夫啊!

臣知道,上皇一向非常欣赏房琯的忠心耿耿,对房琯宠爱信任,委以重任。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的母亲!不知陛下认真地反思过没有,造成此次官军失利的诸多因素呢?

朝野大臣百姓心里,其实都非常清楚,房琯不过是是一个循规蹈矩文臣,一个儒雅好学的士大夫,根本就不懂军事,不知道兵者,国之大事,死伤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的道理。

房琯擅长处理一般政事,协调君臣上下关系,指挥作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本非所长。

到了最后,陛下却被房琯言之凿凿、纸上谈兵的高谈阔论所迷惑,任命房琯,担任西京招讨使,主持讨贼大事,开始领兵平叛。

房琯志大才疏,刚愎自用,眼光甚高,自负才华。

接到陛下重托任命之后,房琯明知道自己的才干,根本就无法完成陛下的使命,但他也不敢推脱。

最后,房琯无计可施,不得不将军事行动,交给手下的亲信部属去办理,希望凭借运气,力图一时侥幸,取得成功,报效陛下知遇之恩。

加之,敌我力量悬殊,士气迥异。我军势单力薄,曾遭受挫折,士气未振,而叛军气势汹汹,兵强马壮,士气旺盛。叛将安守忠久在沙场,熟悉军事,又老奸巨猾,城府很深。

我东征军平叛的准备,也很不充分。除了两军主将高下立判之外,我军平叛的作战兵力,也并没有绝对优势。

战争谋略,阵势的设置,兵力部署,进攻策略,也存在重大失误。在存在重大失误的情况下,我军就心浮气躁,急于求胜,仓促挑战叛军,与叛军做战。官军的失败,就在情理中了。

由此客观地说来,东征军大军的失利,其实并不完全是房琯一个人的责任啊!即使侥幸胜利,也并不值得庆幸。

朝中的文武大臣,包括微臣,以及中使邢延恩等,都没有尽到向陛下进谏的职责,也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果陛下愤怒之下,贸然诛杀人望很高的宰相房琯,臣担心,就可能彰显出陛下的责任和过失,引来议论。

普通的臣民百姓,不了解这件事情的真相以及前因后果,可能就有无知百姓,会在下面胡乱猜测,说陛下借刀杀人,推卸自己决策失误的责任之类。

如果这样做,恐怕不足以显示陛下,恢宏大度,有错必纠,胸襟开阔的高贵品质!”

李泌诚恳地劝解李亨道。

“先生所言,的确很有道理!朕襟怀坦**,并非有错不改的君王,如今回想起来,朕任人失察,用人不当,也负有重大责任。

朕悔不当初,朕为什么就一意孤行,没有听从先生和贺兰进明的进谏呢?”

“陛下反躬自省,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历朝历代,没有那个君王有如此的胸怀,令人钦佩不已!君王如此坦**,胸襟扩大,勇于认错,还用担心帝国不能复兴吗?

陛下啊,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房琯不仅仅是大唐帝国的宰相,还是太上皇最最亲信宠爱的人啊!

这就是臣起初询问陛下,还是否记得房琯大人的特殊身份地位的原因。

我们做臣子的,处置这一类事情的时候,不能不想得长远广泛一些,也不能不考虑到太上皇的感受,考虑到太上皇的反应啊!

我们的太上皇,毕竟是已经当了好几十年圣人的太上皇,具有赫赫声威的天可汗啊!

陛下如今,刚刚荣登皇帝宝座,羽翼未丰,号召力不足,还需要仰仗太上皇的庇护,群臣的拥护,将领的支持,和百姓的拥戴才行。

陛下怎么能够因为这一件事情,而去违背太上皇的意愿,招致天下人的背离,让天下贤才失望疏远呢?

房琯虽志大才疏,但却忠心耿耿,在士大夫中间很有清誉和人缘,可说是德高望重、众望所归之辈。

微臣私下担心,如果陛下执意处死房琯,士大夫们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会因此感到不安,可能会影响陛下的威信,影响群臣和士大夫们对陛下的忠诚。”

李泌细致入微地为李亨剖析道。

6

听到这里,李亨悚然一惊,恍然大悟。

“先生所讲的,的确是深谋远虑之言,很有警示启迪意义。”李亨不得不叹服道。

看见李亨醒悟的样子,李泌心知事情,已经有了转机,立即趁热打铁建议道:

“何况如今,我们朝中的人才,还十分缺乏呢!也需要陛下,用宽宏大量的胸怀,宽容与仁慈的气度,去笼络人心,收复天下士大夫效忠之心!

当初,陛下下旨,处死李承光,虽然维护了朝廷法纪,整顿了军纪,震慑了骄兵悍将的嚣张气焰,遏制了骄兵悍将的野心,但也让藩镇将领们,心怀恐惧,心里惴惴不安,对陛下有了戒备之心,不敢亲近。

而陛下最初在灵武登基时,亲密跟随陛下的文武大臣,也不过二三十人的样子,人才非常缺乏。

就是到了现在,我们大唐朝廷内部,也是人才凋零,还远远没有达到,人才济济,人尽其才的地步。

房琯这人,死不足惜,但微臣希望陛下,在贬斥审讯房琯之后,能够暂时留下房琯的老命,让他戴罪立功,为国效命。

陛下这样做,既能够显示朝廷的法纪森严,也不会损害贤才烈士的上进之心。

如果陛下能够饶恕赦免房琯的死罪,不仅能够显示陛下,有恩必报,有错必改的宽广胸怀,也能彰显陛下,对太上皇的一片孝心啊!

如果对房琯这样处理的话,就不会影响天下士大夫,对陛下的追随、感激之心啊!”

李泌恳切地向李亨进谏道。

7

李亨的脸色,终于越发开朗了开来。他的神色,也不再那么阴沉可怖了。

李亨坐在皇帝的宝座上,挺直了他的身子,默默地注视了李泌很久很久。

李泌依然是一脸诚恳,无私无畏,一副问心无愧的神态。李亨见此,不由得肃然起敬。

李亨终于让步说道:

“先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真是令人敬佩!为了帝国前途,不惜惹火烧身。

先生言之有理,就依先生的建议去做吧!

朕决定,暂时留下房琯的老命。辅国爱卿,传旨下去,对房琯撤职处理,申明法纪,以警示其他将领大臣。”

赖李泌的说情,房琯终于逃过一劫。

8

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底,出使回纥的敦煌王李承寀、朔方镇兵马使仆固怀恩等大唐王朝使者,终于顺利地抵达了回纥汗国的中央御帐。

回纥汗国二任可汗药罗葛延啜,见到大唐使节,欣喜异常,下令举行宴会,盛情款待敦煌王李承寀、朔方镇兵马使仆固怀恩等大唐王朝使者。

敦煌王李承寀,英俊潇洒、谈吐高雅稳重。他魁梧高大的雄姿,不亢不卑,有礼有节的态度,让可汗药罗葛延啜,十分欣赏。

药罗葛延啜对敦煌王李承寀的表现十分中意,当场决定,把心爱的女儿药罗葛佳慧,嫁给敦煌王李承寀为妻,加深唐回两国情谊。

可汗药罗葛延啜,慨然承诺,当场向大唐使节敦煌王李承寀,朔方镇兵马使仆固怀恩拍板承诺道:

“诸位使节大人:

安禄山逆贼,扭天行事,扰乱天下,罪该万死!本可汗与大唐陛下,亲如兄弟,怎么能够见死不救呢?

本可汗愿意立即派汗国重要高官,率领前锋部队,陪同李大人、仆固大人回朝,向大唐皇帝报命。”

9

闻听唐回盟约迅速达成,李亨非常高兴。

大喜之余,李亨欣然下旨,册封回纥汗国可汗药罗葛延啜的女儿药罗葛佳慧,为“毗伽公主”。李亨设宴,隆重招待回纥汗国使节,用盛大的礼物,送回纥使节,回国复命。

李亨借兵回纥汗国的协议,终于顺利达成。李亨讨伐安禄山的信心,也更足了。

10

至德元年(756年)十一月八日,回纥汗国援军冒着寒冷,抵达呼延谷(内蒙古包头市),与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率领的朔方镇唐军,在呼延谷顺利会师。

至德元年(756年)十一月十一日,郭子仪率领朔方镇唐军与回纥汗国援军,组成唐回联军,在榆林(内蒙古托克托县)的黄河北岸,展开了第一次联合作战。

唐回联军,初显神威。唐回联军联合出击,大破叛将右金吾卫将军阿史那从礼统领的突厥部落、同罗部落大军,杀叛军将士三万人,俘虏叛军将士一万余人。

边塞诸蛮震撼,叛军胆寒归降,河套地区完全被唐回联军平定。河套地区诸蛮部落,重归大唐朝廷的阵营。

北方塞外的胜利消息传到彭原,后顾之忧解除,李亨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安心了一些。

这次唐回联军取得的大捷,萎靡不振的大唐官军的士气,终于重新拯作了起来,挽救了唐朝廷陈涛斜战败的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