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九十回 李泌妙策安天下 李亨急谋收二京

字体:16+-

1

至德二年(757年)明媚的春天到了,天气转暖,李亨心里,更是充满了春意。

至德二年(757年)二月,李亨亲自率领大军,按照与李泌的设计,从彭原郡出发,向凤翔(今属陕西凤翔县)郡一带挺进。

此时,大燕雄武皇帝安禄山被杀的消息,也传遍了整个凤翔郡,大燕叛军士气渐衰。

自从安庆绪杀其父安禄山,在洛阳自立为帝后,大燕叛军内部,各个强权将领之间,相互争权夺利,已达白热化之境。

大燕伪政权内部,也发生了分裂,对大唐朝廷的平叛行动,更加有利。

抵达凤翔郡刚刚十天,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率领的朔方镇得胜之军,也奉皇帝的旨意,从河东郡赶来凤翔郡,与皇帝会师。

陇右、河西、安西、西域等镇的勤王军队,也已经陆续在凤翔郡会齐。

从江淮等地征发的物资粮赋,也已运抵洋川(陕西省洋县),汉中(陕西省南郑县)等地。

大唐王朝反击叛军的各路兵马,终于集结完毕。万事俱备,一切似乎都已经准备就绪了。

好消息接踵而至,李亨的心情,显得更加激动和迫切,恨不得能够一鼓作气,彻底地消灭叛贼军队,夺回二京,回归两京,迎回太上皇。

到了凤翔郡不久,李亨就急急忙忙地召集文武百官,举行御前会议,商讨下一步具体的进军方略。

2

“诸君,我大唐官军现今是兵强马壮,兵精粮足,势不可挡。而叛军是日趋窘困,士气衰微,日落西山

朕私下认为,反攻叛军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朕决定,大军先行收复两京,以便号令天下,大振民心。”

御前军事会议上,李亨神采奕奕,神态威严地向文武大臣们宣布讨伐大燕叛军的进军方略道。

“陛下英明!擒贼擒王!陛下发布的策略,首先攻击二京,然后扫清残敌的决定,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英明决策。”

前宰相房琯,率先表态道。

军中将领和朝廷大臣、宰相等三公九卿也纷纷进言,表示赞同道:“陛下英明!擒贼擒王,夺取两京,迎回上皇,正当其时。”

宰相等文武大臣,与皇帝的意见,是出乎意料的完全一致。

他们都异口同声,一致赞同李亨的进军方略。李亨耳边,几乎没有听见一点反对的声音。

李亨听了文武大臣的赞同之语后,极为欣慰,不免有些洋洋自得,沾沾自喜起来,对群臣说道:

“多谢诸君努力!这些都是诸君忠心耿耿,尽职尽责的结果!希望诸位爱卿,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早日光复京师,迎回上皇。”

李亨成竹在胸,心中已经打算,拒绝采纳当初与李泌在彭原议定好的战略决策,不再派军,去直取叛军老巢范阳。

3

侍谋军国元帅府长史李泌,突然听见李亨出尔反尔,违背先前彭原方略,宣布直接进军京师的计划,不禁大吃一惊,急忙出列反对道:

“陛下:

微臣私下以为,贸然进军京师,首先夺回西京,并不是最佳的作战方案。”

李泌走出自己的队列,上前禀告李亨道。

“微臣以为,还是按照此前,微臣与陛下以及诸大臣商定的彭原方案,去实施讨贼战略为宜!”

李泌发言,再次重提了从前与李亨在彭原制定妥当的彭原战略。

李亨听后,深感意外,不由得有些惊异,反驳道:

“先生,此一时,彼一时。时则事异。那时,建宁王还健在。我军军力弱小,兵力不济,所以朕才同意,采取侧面攻击叛军,分兵两路,直捣叛军老巢范阳、擒贼擒王的战略。

如今,我们兵强马壮,军威整齐,士气旺盛,不直接消灭驻守两京的叛军主力,与叛军决战,消灭叛军有生力量,反而要绕道东向,直捣叛军的老巢范阳,不是劳师远征,多此一举吗?如果一军失利,岂不是要影响平叛全局吗?”

李亨质疑李泌意见道。

“陛下啊,现在朝廷的讨伐大军云集,我军兵强马壮,准备已经非常充分,这些都是事实。

然而,微臣依然建议,我们应当兵分两路,派遣安西四镇大军,及西域各国蛮族部众的武装为一路,依照当初微臣与陛下制定的彭原对策,沿着西北边塞,向东北方向进击。

自妫川郡,密云郡出发,南下夺取范阳,首先使叛贼的老巢覆灭。此为上策。

臣以为,这是有充足完善的理由,并不是多此一举!”

4

李亨见李泌固执己见,当众反对他的意见,立时有些不高兴起来。他晴朗的脸色,一下布上了阴云。

李亨马上出言,反驳李泌道:

“先生啊,为什么你要固执己见呢?你的计策,针对那时的形势,的确很好!运用于当时的实际情况,的的确确也十分恰当。

朕已经对先生说过,此一时,彼一时也。安庆绪鸩杀其父安禄山盗贼,大燕叛贼内讧,天下的局势,如今已经大大地有利于我军了。我们的应对策略,也应该因时而改变才行。

朝廷的各路勤王大军,如今已经集结完成。我军斗志昂扬,士气旺盛,可谓兵强马壮。

大军进军所需的捐税物质,马匹辎重等,也全都到位,准备非常充分。

我们正应该趁着锐利的士气,直捣盗贼的心脏二京,与叛军决战,一鼓作气,消灭盗贼主力。

这样做,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天下官吏百姓的士气,而且能够狠狠地打击大燕叛贼的嚣张气焰,一举两得。

如果不这么做,反而行军数千里,远到东北边塞,先去夺取范阳诸地,岂不是绕得太远,与胜利的战略,南辕北辙吗?

先生啊,朕以为,你的战略,放在如今的形势下,显然已经有些过时,恐怕不行啊!”

5

前宰相房琯等群臣,也大声呼好道:

“圣人英明,好计!好计!我军军势强大,大燕叛贼根本就无法招架,只会一败涂地。

圣人深谋远虑的战略,切中安庆绪叛贼的要害,实在是高明至极!”

李亨听后,更感得意。

6

李泌的脸上,掠过了一丝阴影,反驳道:

“陛下:

骄兵必败的古训,一直是征战的重要警示。大燕叛军,都是蛮族部落勇士,并非不堪一击。

而今,朝廷上下,是一片盲目乐观情绪。如果官军遭到挫败,后果是不堪设想。陛下还记得当初陈涛斜之败吗?”

说到这里,李泌的担心越发地强烈,继续阐述道:

“也许,圣人会认为微臣固执己见,墨守成规吧!”李泌坚持自己的意见道,“为了社稷的长远大局,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我李泌怎么能够,本知道战略计划有问题,有瑕疵,而不据理力争,阐明自己的看法呢?”

说起陈涛斜之败,李亨与房琯脸色不虞,恶狠狠地看着李泌。李泌不顾李亨、房琯脸色的不快,继续阐述自己反对的理由道:

“陛下,请原谅微臣固执己见!微臣并不是真要一意孤行,自以为臣的谋略与计划,才绝对正确。

陛下攻打两京的战略,也的确是目光远大,深谋远虑,很有道理,不失为一条妙计!

我们现在的军力,的确十分强大,正如陛下所分析的那样。用我们现有的军队,直接去攻击叛贼盘踞的二京,的的确确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克两城,收复两京。

但问题是,我们这样直接攻打守卫两京的叛军,必将遗留重大的,难以彻底根除的诸多后遗症。

大燕盗贼见我军攻打两京,兵临城下,情势不妙,形势不利,他们就会选择,加强团结,有序撤退,退出两京,保存实力,而不是慌不择路地各自为战,被我军各个歼灭。

如果大燕盗贼的各路军队,都退回他们的老巢范阳,则各股盗贼的力量,势必就会重新聚合在一起,团结在一起,报团取暖,则大燕盗贼的力量,反而会转弱为强。

结果,我们平叛的大军,反而会陷入困境之中,会与叛军无休无止地反复征战,攻占各个郡县。

微臣以为,这样下去,大燕叛军不容易很快解决,不是谋求和平安宁的长远之策!”

李泌固执己见,继续进言道。李亨听后,脸色不虞。

7

越听,李亨的脸色,更加阴沉下来,李亨越发感到十分的诧异和不满,沉吟道:

“先生今天,究竟是怎么了呢?

难道建宁王之死,先生还念念不忘吗?彭原决策,是建宁王在世之时的决策。

如今,建宁王早已经过世,已经没有合适的统帅人选了,朕将派那个亲王领兵,直捣叛贼老巢范阳呢?

这明明白白,已经是不可能实施的战略决策了。

朕没有想到,先生居然会在朝堂御前会议之上,不顾朕的面子,公开地反对朕的旨意。而这并不是先生平时为人处世的风格啊!

平心而论,朕在私下里,也承认先生的计策,的确是最好的选择,可以达到一劳永逸制敌的目的。

但朕为什么那么急吼吼地想要攻占二京呢?朕心中的这点秘密,却无法对人公开地挑明,朕怎么能够当着群臣,对先生道之呢?

朕心里很清楚,朕虽接受灵武郡群臣的拥戴,登极称帝,但如果朕这个新君,没有为大唐朝廷建立盖世奇功,就像太宗皇帝和父皇当年那样,建立诛灭韦氏家族的功勋,也难以服众。

就连朕继位登极,另立朝廷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也可能会受到天下人的挑战和质疑。

这些问题,是朕最为担心的了。朕岂能够与先生和群臣言说,朕决心一意孤行的真正原因呢?

况且,朕的兄弟—太上皇的儿子是那么的多,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再次出现,一个如永王一样的兄弟,建立诛灭叛贼的盖世奇功以后,来与朕争权夺利,甚至争夺皇帝宝座呢?”

李亨一想起这些不可言说的问题,心里就十分焦虑。

8

李亨努力地忍住心中的怒火。他耐住自己性急暴躁的毛病,缓缓地问李泌道:

“既然先生这么说,是一定有先生的道理的了。请先生细细地为朕以及爱卿们,剖析两种战略决策的利弊,以释朕与众位爱卿的疑虑,先生以为如何呢?”

李泌从李亨说话的语言和神色中,已经隐隐约约地嗅出了一点火药味。

李泌却没有考虑这些。他仍旧耐心地向李亨及众臣详细地解释自己的主张,希望李亨不要急于求成,能够深刻领会自己一力坚持的原因道:

“陛下啊,微臣重申一遍,微臣并非固持己见,刚愎自用,非要强词夺理地认为,微臣的主张,一定就是对的,就是最佳的战略决策。

而是因为,微臣的的确确,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啊!

陛下啊,你知道我们当前所仗恃的武装部队,用来讨伐大燕叛贼的大军主力,主要都是西北的边防军和各蛮族部落的军队。

这些军队,长期生活在北方边塞。他们这些军队将士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忍受寒冷的天气,却难以忍受炎热的气候。

如果我们趁着他们刚来的一股锐气,直接攻击大燕叛贼已经疲惫不堪的军队,当然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大燕叛贼,夺回二京。

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情况却是,春季已经来临,两京的气候,已经逐渐转暖。

如果平叛战事,稍稍对叛军不利,大燕盗贼们受挫,他们就一定会收拾他们的残兵败将,逃回他们的北方巢穴去固守。

这样,就会使大燕叛贼的力量,重新集中到一起,对我军以后的攻击十分不利。

春季来临,关东地区渐渐地炎热了起来。

西北边防军和西域塞外各蛮族部落军,因不能适应炎热的天气,军中必定会发生瘟疫和疾病,困扰我军。

他们行军作战,就可能会遭受到气候和疾病多种因素的困扰,面临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而影响大军的士气。

西北边防军和西域塞外各蛮族部落军将士,必然不能够继续努力,去追击演叛贼,而是渴望早日班师,领受皇帝赏赐,退回他们各自的后方基地去。

大军归心一动,势必难以挽留。西北边防军和各蛮族部落军的优势力量,就难以充分地运用和发挥了。

而大燕盗贼大军的情形呢,却恰好相反。他们回到他们熟悉的老巢,就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有利的条件。

大燕叛军,就可以从容地休整和补足士卒,喂饱战马,做好各项战斗准备。

等到我们攻击叛贼的官军主力撤退,大燕叛军定会再度南下,攻城略地,侵扰大唐内地郡县。

最终造成的局势,就只能是:敌我拉锯,长期相持,战争没完没了,人民始终不得安宁,叛乱难以迅速平定。

所以,微臣坚持认为,我们不如用自己所长,先派西北边防军和各蛮族部落军精锐主力,到北方的寒冷地带,与大燕叛军作战,先行扫**盗贼的巢穴范阳等地为宜。

这样做,就可以使大燕盗贼,进无可进,退又无家可归。到了最后,他们走投无路,势必只有,投降归顺或被彻底消灭一条路可行,此为上策。

请陛下三思!”

9

这时,朝廷文武大臣,藩镇将领,听了李泌的透彻分析,也议论纷纷起来,动摇起来。

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等军队资深将领,不得不暗中承认道:

“怪不得先生,受到陛下宠信,果然非同小可,不是浪得虚名之辈。

先生的剖析,句句在理,知己知彼,高瞻远瞩,实在是最佳的谋略。先前进攻两京的战略,还不是尽善尽美啊!”

李亨已经感受到了群臣议论时发出的**声,知道很多大臣将领,已经被李泌说服了。

但李亨依然自以为是,拒不采纳李泌的建议,对李泌说道:

“先生,你不要再讲了。朕的计策,朝中大臣们、西北边防军以及各蛮族部落军首领,都十分支持,朕意已决!

“陛下,”李泌还想坚持自己的主张,于是再次对李亨建议道,“请恕微臣直言冒犯。

不知道陛下是否还记得,当初,臣曾经建议陛下,军事征讨之事,要交给内行的将军和武将们去协商和办理。

臣多次向陛下推荐郭子仪,李光弼等资深将领,去主持军事,负责讨伐大局。

陛下却被房琯大人的豪言壮语所迷惑,认为房琯大人的才能足以胜任。

结果房琯大人不过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官军遭受挫折,陛下一心搜罗的潼关数万精锐,毁于一旦。

至今想来,臣还十分痛惜,陛下也愧悔不已。

今天,房琯大人又站出来,首先赞同陛下的作战方略。其实,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并非尽善尽美。军事行动和战略部署等,并不是房琯大人的强项,房琯大人自己也承认这一点。

房琯大人今天首先站出来,赞同陛下的作战方略,不过是表明房大人对陛下的忠心而已。

臣不是表功,认为臣的计策,有多么高明。而是觉得,满朝文武大臣,不敢出声,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对国事非常不利,不能够弥补阙疑,不是一件好事。

君王自以为是,自以为才干天下第一,才能超出于群臣之上,正是当初隋炀帝杨广之所以覆灭的原因。只有兼听则明,才能够集思广益,有所裨益。

今天,大臣们异口同声,一致赞同陛下的方略。

老实说,并不是大臣们觉得,朝廷的征讨发略,就已经尽善尽美,没有纰漏了。而是因为,他们畏惧陛下的威严,不敢触犯陛下的龙威罢了!

他们害怕,被弄上妄议朝政,诽谤君王之罪,锒铛入狱,最终身败名裂,所以一个个噤若寒蝉,曲意逢迎。

西北边防军和各蛮族部落军首领,也口口声声,声称他们都支持陛下的伟大谋略,是因为他们心里,打着各自的小算盘、怀有私心,渴望掠夺二京的丰富财富,贪图陛下的赏赐。

微臣坚持认为,我们与其这样长期地陷入与叛贼相互拉锯,久战不决的状态,不如直捣叛军的老巢范阳,擒贼擒王,一劳永逸地一战解决叛乱问题为好。

郭子仪,李光弼二将,久经沙场,晓畅军事,最擅长大兵团作战,已经经过了无数次战争的检验,最适宜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之职,去指挥讨伐叛贼大局。

而陛下,却把征讨的指挥重任,交给身处内宫,不懂军事方略的中使邢延恩之类外行去负责,怎么能够成功呢?”

“先生,实在抱歉!朕心里有些苦衷,实在无法向先生你直接挑明!”

李亨的脸上,又掠过了一片阴影,他似乎也有了一些醒悟,神态中带着一丝歉意对李泌说道。

“先生的计策目光远大,高瞻远瞩,确实很有道理!但朕现在,只是急切地盼望迅速地收复京师,然后迎接太上皇回京奉养,不可能实行先生的计策。请先生见谅!

还望先生和诸位大臣将军今后,依然对朕,提出中肯的建议,不吝赐教,朕一定会认真听取。”

李亨想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急忙转移话题道。

“众卿家,你们还有什么意见没有?请畅所欲言,朕会虚心听取的!如果没有,那就马上退朝,各就其位,各司其职!

进军的具体事宜,以及行军作战的具体安排,后勤供应补给等等问题,统统交由天下兵马元帅府去全权处置。

由侍谋军国行军长史李泌先生,和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兵马副元帅南阳王李係全权处理,最终交由朕做出决策!”

李亨不想再次没完没了地讨论,害怕节外生枝,就一意孤行,匆匆忙忙地发出了他的进军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