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相

第九十一回 讨叛逆初战失利 急慌慌谋搬援军

字体:16+-

1

平叛的一切军事部署、作战计划,都按照李亨的旨令开始执行。

李亨决定,唐军各路主力大军,迅速集结,先行攻击叛贼盘踞的西京长安。

李亨完全拒绝采纳,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李泌,先直捣叛军巢穴范阳(今北京城西南),使叛军退无所归的建议。

李亨下旨,兵分三路,进军西京长安,务必全歼西京守城叛军。

李亨派遣关内镇(陕西省)节度使王思礼,驻军武功(陕西省武功县);派遣御史中丞陇右节度使郭英乂,驻军武功东郊;派遣兴平军使,兼凤翔都司兵马使王难得,驻军武功西郊附近。

三路官军,三路出击,向坚守长安的大燕叛军步步逼近,施加军事压力。

2

却说这个兴平军使,兼凤翔都司兵马使王难得,乃唐军中一员骁勇善战的著名将领。

王难得武艺纯熟,善于骑马射箭,立下了显赫战功,在大唐军中非常出名。

天宝初年(742年),王难得担任河源镇军使,负责守卫西北边疆的河源军基地,防备吐蕃军队偷袭。

有一次,吐蕃军队入侵,侵犯河源军基地。

吐蕃王国赞普之子郎支都,亲自率军亲征,务必要拿下河源军基地,扫清进军障碍。

郎支都倚仗自己武艺高强,乘着名马,装上珮宝钿鞍,到唐军营前挑战。

唐军将士恐惧,一时无人敢上前,去和吐蕃军队主将郎支都较量。

主将河源军使王难得见此,勃然大怒。他安排迎战方略以后,立即手持长矛,飞身跃马,冲上前去,亲自与郎支都进行决斗。

经过几番激战,郎支都不是王难得的对手,败下阵来。郎支都正欲策马逃跑回营,被王难得飞马追赶而上,直斩其首。

吐蕃军队震撼,大败撤退,不敢侵犯边塞。

自此,河源军使王难得,一战成名,威震天下。

李隆基闻奏大喜,特地召见河源军使王难得,令他于殿前,演示乘马挟矛,作刺杀敌将郎支都之状,以娱众臣。

李隆基还赐给河源军使王难得锦袍和金带,以示奖励。

后来,王难得在河源军基地,屡立军功,被朝廷任命为金吾将军。

天宝七年(748年),金吾将军王难得,跟随大将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攻击吐蕃与吐谷浑大军于积石堡,俘虏了吐谷浑王子悉弄参,及吐谷浑王子婿悉弄藏(悉颊藏)等人而还。

王难得累功,迁为左武卫将军、关西游奕使。

天宝九年(750年),王难得再次率军攻击吐蕃军队。不久,王难得就收复五桥,攻克了树惇城,因功补为白水军使。

天宝十三年(754年),唐军收复九曲。在诸战役中,王难得都立有战功,加官为特进。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

王难得跟随主将哥舒翰,率军守卫潼关。

潼关失守后,王难得率先率领自己的残军,逃到了灵武郡,投奔了太子李亨,很受李亨重用。

李亨在灵武即位之时,军费政费等资金十分甚缺。

王难得将自家的丝绢三千匹,及金银珠宝等财产,全部捐献出来,以解决灵武新朝廷的军饷困难。

李亨大为欣赏,着力奖赏,任命王难得为卫尉卿。

不久,李亨下旨,任命王难得为兴平军军使,兼凤翔都司兵马使。

所以,此次讨伐叛贼,受到亲信重用的王难得同关内镇节度使王思礼,与陇右节度使禁军将领郭英乂一道,被任命为一方主帅,一道攻打守卫西京的大燕叛军。

3

唐军初次与叛军作战,却很不顺利。

至德二载(757年)二月十九日,燕军将领安守忠,率军攻击武功东郊的大唐官军。

陇右节度使郭英乂,率军迎战,战斗失利。

郭英乂的双颊,被大燕叛军的利箭射穿,血染战袍,无力再战,只得忍痛逃走。

兴平军使,兼凤翔都司兵马使王难得,看见郭英乂的官军败绩,决意坚守自己的营垒,拒绝去救援陇右节度使郭英乂。

最后,王难得独自坚守,也孤掌难鸣,难以对抗叛军主力的进攻。

见势不妙,王难得无可奈何,只得率军,落荒而逃。

关内节度使王思礼,见郭、王两军失利,自己独木难支,也率军撤退,到了扶风郡,保卫行宫。

叛军乘胜追击,游击至大和关(今陕西岐山南)一带,离凤翔郡仅仅五十里。

皇帝驻跸的凤翔郡,大为震动。朝野上下惊慌不已,李亨宣布,在全城戒严,派军坚守城池。

官军其他方面军,也进展不利。

4

至德二载(757年)二月二十二日,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遣其次子郭旰,及朔方镇兵马使李韶光、大将王祚等将领,从河东渡河,攻打守卫潼关的大燕叛军。

官军击败潼关守军,杀叛军五百余人。

不料,安庆绪紧急派兵,援救潼关守军。郭旰等将领率领的唐军大败,朔方镇官军死亡一万余人。

朔方镇兵马使李韶光、大将王祚等,皆战死沙场。朔方镇勇将仆固怀恩抱着马头,渡过渭水,退保河东,才逃得一命。

至德二载(757年)三月二十三日,叛军大将安守忠,率领骑兵二万,乘胜进军,攻打河东郡。

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率军,奋力反击叛将安守忠。安守忠惨败,朔方镇唐军杀叛军八千人,俘虏五千人。

但杀敌三千,自伤八百。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统领的朔方镇人马,在此役中,也伤亡惨重,大军十分疲惫。

5

与叛军的初战不利,令唐军将士沮丧不安,士气不振。唐军将士心灵上,开始笼罩上失败的阴影。

可是,李亨急火攻心,他还是急于率军,收复西京长安,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

至德二载(757年)四月,李亨继续固执己见,不接受李泌等文武大臣的建议,继续派军,攻打西京长安城,务必一战破敌,收复京师长安。

然而,依然劳而无功,官军损失惨重。

6

经过多次挫折,李亨终于有些醒悟。

李亨开始明白,负责前线实际军事指挥的人,应该是晓畅军事,擅长大兵团指挥的资深将领。

于是,李亨终于接受了天下兵马大元帅广平王李俶、兵马副元帅南阳王李係和行军长史李泌的建议,召回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任命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为大司空,兼天下兵马副元帅,负指挥军事的实际责任。

李亨下令郭子仪,把全部朔方镇人马,从河东郡调回,让郭子仪率军,迅速前来凤翔郡,与皇帝会师。

李亨准备,与天下兵马元帅李俶、行军长史李泌、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副元帅南阳王李係等大臣将领谋划,打算让郭子仪率领东征大军主力,直接去强攻长安城,夺下西京。

至德二载(757年)四月十三日,燕军著名将领李归仁,听见了郭子仪撤军,准备回凤翔郡的消息。

李归仁率领叛军骑兵五千人,在三原(陕西省三原县)的北郊,拦截郭子仪回师的朔方镇军队。

得知李归仁叛军拦截朔方镇军队的消息,郭子仪立即派部将兵马使仆固怀恩、王仲升、浑释之、李若幽等著名将领,伏兵白渠留连桥。

叛军中伏,李归仁的大部人马,都被郭子仪的官军歼灭。叛将李归仁,侥幸游水游走,才逃得一命。

三原之战的胜利,暂时缓解了长安叛军的攻势。

7

至德二载(757年)五月,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跟关内镇(陕西省)节度使王思礼,在西渭桥顺利会师,进驻潏水西岸,准备进攻叛军。

燕军大将安守忠、李归仁,率军驻扎长安西郊清渠。敌我两军对峙七天,官军无法前进。

至德二载(757年)五月六日,燕军将领安守忠,假装撤退。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不知是计,下令全军追击安守忠叛军。

安守忠命令燕军用敢死队九千人,组成一字长蛇阵,迎击郭子仪率领的官军主力。

官军猛攻安守忠统领的燕军。燕军的长蛇阵,霎时变成了首尾两翼,夹击唐军。

官军两面受敌,再次大败。朔方镇节度使判官韩液,监军孙知古,都被燕军安守忠生擒。

官军损失惨重,军需物资,武器准备,全部抛弃。

官军再次失利,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只得率军败退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驻军坚守,请求朝廷贬斥。

李亨的驻地凤翔郡,再次受到关内叛军的威胁,郡县震动,凤翔郡城内戒严。

至德二载(757年)五月十七日,李亨下旨,贬司空郭子仪,为左仆射,继续戴罪立功,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

那时,大唐朝廷的府库十分空虚,没有多少积蓄。李亨只得依靠官职爵位,来作为将士们的赏赐。

等到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清渠之败后,大唐朝廷更加窘困,只得继续以官职爵位来收集散兵,作为朝廷的赏赐。

大唐朝廷的官职爵位,遂逐渐开始泛滥贬值,失去了激励官吏将士的应有价值。

8

当初,天宝十四年(755年),在安禄山发动叛乱的紧急关头,李隆基下旨,提拔朔方镇节度右兵马使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

朔方镇是大唐王朝著名的北方方镇,朔方镇治所在今宁夏灵武的西南方向。

没过多久,郭子仪就被朝廷升任为朔方镇节度使,奉命率朔方镇兵,东讨安禄山叛军。

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接到李隆基的旨令以后,立即亲赴校场,检阅三军,誓师出征。

至德元年(756年)四月,郭子仪率领朔方军,迎头痛击驻守云中的叛军,旗开得胜。

朔方军一举大败叛将薛忠义,收复了被叛军占领的北方重镇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坑其骑兵两千人。

不久,郭子仪又派遣别将公孙琼岩,率两千骑兵,攻击马邑(今山西省朔县东北)。朔方军再次大获全胜,给予了安禄山叛军以沉重打击。

马邑的收复,使东陉关得以重开,从而打通了朔方军与太原军的联系。

安禄山下太原,入永济,夹攻关中的军事策略,宣布破产。

安禄山叛军的战略意图无法实现,从而让大唐朝廷,赢得了反击叛军的主动权,缓解了朝廷军事上的危急。

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一战成名。

云中、马邑大胜的捷报,迅速传到了京城长安,朝廷内外人心稍安。

郭子仪以功,加授御史大夫。

接着,朝廷命令节度使郭子仪,率军回到他的基地朔方郡,补充兵员,给养,准备再战。

朝廷打算,从正面战场出击叛军,以图收复东京洛阳。

郭子仪当时认为不妥,于是上奏皇帝建议道:

“陛下,臣久在沙场,清楚了解安禄山叛贼的形势。

臣认为,不宜急急忙忙地攻打东京,而应该首先夺取河北各郡,切断洛阳与安禄山的老巢范阳之间的联系最好。

只有断绝叛军的后方补给线以后,才能有效地打击叛军的有生力量,达到彻底歼灭叛贼的目的。”

朝廷文武百官,商讨以后也赞同郭子仪的意见道:

“陛下,郭子仪将军的这一出击方向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请陛下批准!”

李隆基也认为有理,同意了郭子仪的建议。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的,经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的推荐,朝廷又任命郭子仪的同僚契丹族人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副大使,去开辟第二战场,牵制安禄山叛军。

天宝十五年(756年)初,节度使郭子仪分了一万朔方镇军队,给李光弼,送李光弼出征。

河东郡节度使李光弼由太原出井陉口,一连收复了河北七座县城,直奔常山(今河北正定)郡。

叛将史思明闻讯,急率五万大军从西而来,包围李光弼军队于常山郡。

官军,叛军双方,展开激战,持续四十多天。

河东镇节度使李光弼的军力消耗很大,寡不敌众,被迫困守。李光弼还秘密派人,去向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请求救援。

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急率马邑之战的得胜之师东进,火速驰至常山郡。

朔方军与李光弼的河东军会合,以十万官军,与史思明的叛军会战于九门城(今河北省藁城西北)南,官军大获全胜。

史思明失败后,又收整了五万叛军,退守博陵,抵御郭李二将军的攻击。

博陵是河北重镇,易守难攻。

郭、李两部,久攻博陵不下。郭子仪决定退守常山郡,采取先疲后打的战略,转战歼敌。

史思明求胜心切,采取了跟踪追击官军的策略,企图从追击中寻找破绽,重创唐军。

郭子仪很快识破了史思明的战略意图,遂将计就计,我行亦行,我止亦止,**叛军。

郭子仪亲选五百精锐骑兵,交相掩护,作为诱饵,牵着史思明叛军的鼻子,疾速北退。

史思明不知是计,率领大军,一连追了三天三夜,叛军已经筋疲力尽。

追到唐县时,史思明所率领的叛军这才发现,前面只有诱敌的五百官军骑兵。

叛贼史思明方知上当,但叛军此时,已经人困马乏,无力支持。

郭子仪乘着史思明率领的叛军,疲惫不堪之机,返军掩杀史思明叛军的主力。

郭子仪率领的官军,大败史思明率领的叛军于沙河,又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

贼首燕帝安禄山,忽闻史思明的败报,心惊胆寒。他急忙从洛阳,抽调二万兵马,派蔡希德率领,北上增缓史思明。

安禄山又调发范阳老巢的精兵万余人,令大将牛廷蚧率领南下,为史思明助战。

叛贼几路援军,与史思明的五万叛军会合,准备卷土重来,反击官军。

郭子仪的大军,这时正驻扎在恒阳(今河北曲阳)。

郭子仪见贼兵兵锋甚锐,兵力大增,欲求决战,便依然决定,采取疲敌战术。

郭子仪下令全军将士,加紧修缮防御工事,深沟高垒,严阵以待叛军。

郭子仪果断运用机智灵活的战略,贼来则我守,贼去则我追,昼扬其兵,夜袭其幕,大大挫伤了叛军的锐气。

史思明的叛军欲战不得,欲退不能,欲袭无隙。

郭子仪的扰敌、疲敌战术,使叛军整日提心吊胆,不得安宁。史思明叛军主力,终于被拖到了极度疲劳的境地。

郭子仪见有机可乘,就对李光弼说:

“光弼啊,如今,叛贼已经十分疲惫,是好好地收拾盗匪的时候了。”

“郭大帅所言极是!”李光弼也十分赞同,同意联合作战。

于是,官军在嘉山(今河北定县)摆开了战场,布好战阵,严阵以待史思明。

这时,叛将史思明等,也不甘示弱,率领叛军而至,列阵以待,希望一逞。

见叛军进入官军的埋伏圈,郭子仪指挥若定,立即挥军攻击。唐军以一当十,锐不可当,猛攻叛军史思明军队。

史思明叛军的士气低落,而又疲惫不堪。受到官军的猛烈冲击,队伍一下子混乱,阵势很快崩溃,士卒们只有四处溃逃。

叛军主将史思明,见败局已定,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暴虐与自信之气,吓得慌不择路,只想逃离战场。

恐惧中,史思明竟然坠下了战马,丢掉了头盔,连靴子也跑掉了。史思明狼狈不堪,光着两脚,拄着一条断枪,拼命奔跑,才侥幸逃回了博陵。

此次战役,叛军被官军斩杀四万多人,被官军生擒五千余人,损失战马五千余匹。

接着,郭子仪指挥官军,乘胜追击,进围史思明于博陵,官军声威大振。

嘉山一战的胜利,对坚持抗战的大唐朝廷的军心民心,都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河北十多郡,自发集结武装,支援和响应官军。敌占区的军民,也纷纷诛杀叛兵叛将,归迎朝廷。

安禄山丢失了河北诸郡,则后方的交通线,就有可能被官军切断了。

那些叛军将士,家在范阳的,都惶惶不安起来,忧虑自己后退无路,全军覆灭。

当时的局势,确实对大唐朝廷平叛,极为有利。

就这样,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河东镇节度使李光弼在河北的辉煌战绩,很快扭转了安禄山叛乱之初,唐军仓卒应战的被动局面,改变了整个平叛的战争形势。

此时,郭子仪又上书朝廷,再次提出了坚守潼关,挥军北上,直捣范阳叛军老巢的方略。

如果朝廷当时采纳郭子仪这个战略的话,那么平定安禄山的叛乱,则指日可待了。

然而,大唐最高决策者李隆基,他对国舅杨国忠的建议,言听计从,却没有能够听进郭子仪的正确意见。

最终,造成了潼关失守,朝廷战事,重新陷入困局。

安禄山叛军,终于从困境中得以解脱,大唐朝廷平叛形势急剧恶化起来。

郭子仪、李光弼听说潼关失守,皇帝西幸的消息之后,知道独木难支,遂撤兵坚守井陉关。

于是,河北大部分郡县,重新落入了叛军的控制之中,平叛形势越发严峻。

七月,李亨在灵武郡即位。

八月,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与河东郡节度使李光弼,率领步骑兵五万人,从河北回到灵武,朝拜新君李亨。

9

李亨亲自领导的大唐朝廷的平叛战争,一开始,就在错误的战略方针的指导下,盲目地进行着,所以遭受了一次次失利。

而像李亨那样,没有知己知彼,采取以劳攻逸,与叛军主力决战,和叛军打硬仗,并想断绝叛军归路的战略,实际上完全违背了当初李亨与李泌在彭原制定好的用兵策略,犯了兵家大忌。

至德二年(757年)五月,郭子仪统领朔方镇的官军,在长安西郊清渠(谲水西)之战失利的消息,传到了凤翔行宫,李亨急火攻心,开始为自己的瞎指挥后悔起来。

那时,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率领的朔方镇大军,经过多次征战以后,将士疲惫,士气十分低落。

所以最终,哪怕是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这样久经沙场的勇将,遭遇大燕劲敌,也会战场折戟,损失惨重。

官军的屡次失利,终于让李亨觉醒。

李亨清醒过来,开始与宰相裴冕,行军长史李泌等文武大臣商议,改变战略决策,扭转颓势。

李亨开始反省,对李泌说道:

“长源啊,朕如今十分后悔,没有听从你的话。朕终于慢慢意识到,朕自己的心情太急躁,总想强攻叛军坚守的城池,一举破敌,是失策之举。

叛军并非像想象中那样的不堪一击啊!大唐官军进攻的准备,也并不像朕想象中准备的那么充分啊!

骄兵必败,的确是兵家良训。朕一定要吸取失败教训,改变战斗策略。”

见李亨自责,李泌急忙安慰李亨道:

“陛下已经在为官军的失利,而深深地自责愧悔,臣十分欣慰。

臣以为,如今,陛下再为战场的失利,而忧虑于心,表示愧悔不安,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如今唯有直接经验教训,从头再来为好。

臣十分了解陛下渴望早日破灭叛贼、拯救百姓的急切心理,但什么事情都要一步一步来,着急不得。

臣只是希望,这次官军的失利,能够让朝廷君臣能够更加清醒一些,不再那么自以为是,认为叛贼不堪一击了。”

行军长史李泌安慰李亨道。

李亨怅然,感叹道:

“哎,先生言之有理!朕有时太过心急,总是办不好事情!还望先生和众卿家,多多指正为好!”

李亨忧心忡忡,忙与李泌等文武大臣,商议对策,协商破贼之计。

幸遇此时,睢阳方面,传来官军大胜的捷报,才暂时将李亨从绝望中挽救过来。

10

真源县县令张巡、睢阳郡太守许远率领的睢阳郡守军,再次大败燕将尹子奇大军,屠杀叛军将士二万余人,取得大捷。

南方江南方面,如同李泌、高适当初所预料的那样,李亨的弟弟-永王李璘,终于兵败被杀,儿子、智囊等亲信部属,也全被官军处死。

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到李亨驻扎的凤翔行宫。

李亨闻听胜利消息,终于长舒了一口大气,心情稍稍轻松了一些,不再日夜忧虑所面临的那些窘迫不安的局势。

11

当初,至德二年(757年)正月,燕帝安庆绪任命大将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二十五日,大燕河南节度使尹子奇率领妫州(今河北怀来)、檀州(今北京密云)将士及同罗部落兵十三万人,前去攻打睢阳太守许远坚守的睢阳(今河南商丘南)。

睢阳郡太守许远,见睢阳郡的形势危急,急忙告急于真源县令张巡。

真源县县令张巡,遂从自己坚守的宁陵(今河南宁陵)率兵出发,进入睢阳城里守卫。

那时,真源县县令张巡部下只有将士三千人,与睢阳郡太守许远合兵以后,睢阳城守军也不过六千八百人。

睢阳太守许远,顾全大局,他对真源县县令张巡说:

“张大人,我不习军旅之事,君则智勇兼备。从今以后,我为君守卫城池,请君为我指挥作战。”

真源县县令张巡答应道:

“许大人,让我们共同为国,坚守城池,哪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在所不惜!”

于是,睢阳郡太守许远负责调拨军粮,修备战具,居中应接,战斗筹划皆由真源县县令张巡指挥。

叛军将领大燕河南节度使尹子奇,见睢阳官军守军人少,遂投入全部兵力,前来攻打睢阳城,务必夺下城池,扫除心腹大患。

真源县县令张巡鼓励将士,昼夜苦战。有时一日战至二十回合。经过十六日,官军擒获叛军将领六十余人,杀敌卒二万余。

大燕河南节度使尹子奇统领的叛军失利,遂乘夜而逃,去搬救兵,欲再次攻陷睢阳。

12

那时,南方永王李璘方面的局势,也朝着对李亨灵武新朝廷有利的方向发展。

广陵郡长史李成式,与河北招讨判官李铣等,听到永王李璘不奉新君李亨之命、背叛李亨新朝廷的消息以后,遂发布文告,声称奉皇帝李亨之命,合兵讨伐永王李璘。

河北招讨判官李铣,率官军数千人马,驻扎在扬子(今江苏扬州西南)一带。

广陵郡长史李成式,派其判官裴茂,率军三千,驻扎在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一带。

官军河北招讨判官李铣与广陵郡长史李成式两军,广张旗帜,列于长江对岸,与永王李璘的军队,隔江对垒。

永王李璘与其子李玚,登上丹阳城城头,望见讨伐官军的浩大气势,心生恐惧,开始胆怯。

永王李璘部下将领,见讨伐官军势大,也开始心生叛意。永王李璘见状,十分不安,不知道怎么办。

其时,永王李璘的部将季广琛,暗生叛意,遂秘密召集永王帐下志同道合的诸将,商议自保之策说:

“诸位:

我们跟从永王到此,本来是想讨伐安禄山叛贼,为国立功,名留史册的。

不想阴差阳错,却跟随永王叛逆,恐将遗臭万年,家族被诛,身死名灭。

如今,形势已十分危急,我们当早图出路,不然战败身死,则永为逆臣,为人不齿。”

诸将赞同道:“季大人言之有理,我们唯命是从,愿意跟随大人,回归反正。”

于是,永王李璘部将季广琛等将领率军,投奔了广陵郡长史李成式;部将浑惟明等投奔了江宁;部将冯季康等则投奔了白沙(今江苏仪征)。

永王李璘父子,众叛亲离,穷途末路,无计可施,越发心生后悔之意。

江北官军多列炬火,光照水中。永王李璘父子胆怯,以为官军已经过江,遂抛弃部属军队,带领家属秘密潜逃异地。

至天明之时,不见有官军过江作战,永王李璘父子稍稍心安,才又重新入城收兵,乘船而逃。

不久,广陵郡长史李成式,见永王李璘父子心生怯意,于是命令部将赵侃等领军,渡江至新丰(今江苏常州),讨伐永王李璘父子。

永王李璘急忙派遣其嫡长子李玚,与部将高仙琦,率军攻击过江讨伐的官军。

广陵郡长史李成式的部将赵侃等,迎战永王李璘叛军,射中叛军将主将李玚的肩膀。

主将李玚受伤,群龙无首,不能够组织军队有效抵抗官军进攻,永王李璘的大军遂全军溃败。

永王李璘与部将高仙琦,收集残兵,西逃至鄱阳,搜罗其府库物资武器,想南奔岭南,躲避官军搜捕。

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派兵追击永王李璘与部将高仙琦,擒获了永王李璘,囚禁于传舍。

至德二年(七五七)二月二十日,江西采访使皇甫侁,生怕夜长梦多,留下后患,遂派人潜于传舍,将永王李璘秘密处死。

永王李璘的死党忠实部将薛缪鞥也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杀害,而李璘的嫡长子李玚,则死于乱兵之中。

江西采访使皇甫侁,秘密派人,将李璘苟延性命的家属送到成都,交给太上皇去处理。

13

闻听永王李璘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侁逮捕处死的消息,李亨故作愠怒,当着文武百官大怒道:

“诸君:

皇甫侁这厮该死!既然俘获我弟,为何不送来行宫,向朕请罪,而要擅自做主,杀害幼弟呢?

朕将下旨,废弃皇甫侁而不任用,以示对太上皇的歉意,表达朕的哀伤同胞之情。”

江西采访使皇甫侁,立下擒获叛乱首脑永王李璘的大功,却因此事,无辜受到惩罚,心里愤愤不平,后悔不已,对部属说道:

“我真是高估了陛下的心胸、度量和智慧。官家有功不奖不说,还要臣担负如此欺君罔上罪名,教人如何尽忠呢?”

14

睢阳、江南两地的胜利消息,前前后后传到凤翔郡,终于消散了李亨心中官军屡次失败的浓厚阴影。

因官军攻打京师长安清渠失利,而留下的不安和恐惧,也渐渐从李亨心中消失,李亨有了战胜大燕叛贼的更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