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遺夢

第十六章 自梳成風巧賣絲綢

字體:16+-

所謂自梳女就是指未婚女子把頭發像已婚婦女那樣盤起,以表示終身不嫁的女子,也稱為姑婆,她們所住的地方就叫姑婆屋。

小蘭的父母雙亡,從小就被已自梳的大姑收養。她的大姑是個廣繡高手,平時靠著高超的廣繡技藝有著不錯的收入。黃埔村內的姑婆屋起初就隻有小蘭大姑她們住的這一間。姑婆屋內一共住有六人,互相都是要好的姐妹,而且都是廣繡技術的好手。

因為乾隆帝在廣州實行一口通商,所以廣絲廣綢銷量開始大增起來,這也帶動了廣州及周邊地方的蠶絲業的發展,許多肥沃的稻田都變成了桑基魚塘。而蠶絲業的發展,又使女子有了許多工作機會,不少手工業和作坊都需要大量女工。

小蘭的大姑和她的幾個姐妹原先在黃埔村裏的作坊裏做刺繡工,後來積攢下足夠的錢後,幾個姐妹就在黃埔村裏買了一間舊屋以安身立命,而且把手工活都接到這間屋做。因為能自食其力,所以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為了不受苛嚴禮法的限製,為了不用被迫服從於盲婚啞嫁,所以她們幾人一起相約好終身不嫁,心甘情願地做起了自梳女。

小蘭懂事後曾問過她大姑對自梳後悔過嗎?大姑說她從來沒後悔過,因為她就喜歡自由自在的。她從青春時期開始就對婚姻生活產生恐懼。那時候流傳著一首歌謠:“雞公仔,尾彎彎,做人心抱(媳婦)甚艱難,早早起身都話晏(遲),眼淚唔幹入下間(廚房)。問過老爺(家翁)煮定(或)蒸?老爺話煮,安人(不喜歡),拍起台頭鬧(罵)一番,三朝打爛三條夾木棍!”因為自己可以養活自己,所以不想自己陷入那種悲慘的境況。大姑自梳後,嫁出去的姐妹都說羨慕她。其中有些嫁到窮苦人家的,說起她們在婆家受到的精神和身體上的苦楚,都眼淚直流。而有些嫁到富貴人家的,又說每天都要在妻妾爭寵鬥爭中度過,令她們心力交瘁。所以小蘭的大姑還慶幸自己自梳了,她還和小蘭說了關於自梳怎樣源起的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