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自伯顏率軍進入宋都臨安,將德祐帝擄往大都之後,偏安一百多年的南宋,差不多就滅亡了。隨後,陸秀夫、張世傑等一些大臣,在福州立益王趙昰為帝。隻是這南宋小朝廷,在強大的元軍打擊下,已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了。江淮製置使李庭芝、都統薑才等,兵敗身死,餘者或死或降,江浙大地,已無一麵宋旗飄揚了。張世傑等隻好保了小皇帝趙昰,乘船逃往廣東。
在珠江口時,小皇帝不耐風浪顛簸之苦,不久病逝。張世傑等隻好再立八歲的廣王趙昺為帝,以延宋祚,年號祥興。
為避元軍,小朝廷更向南行。至元十五年(1278年)、祥興元年六月,駐蹕於廣州外海的厓山。這厓山號稱天險之地,其西有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潮汐漲退均由此處出入。飄航到此的大小船隻,有兩千多艘,軍民亦有二十餘萬人,但大多為老弱婦孺,均是懷著一顆赤誠之心、民族氣節而來。這個小朝廷雖已沒有什麽實力,但仍有相當的號召力。元廷自然不肯放過,命張弘範率兵尾隨窮追。
是年冬,文天祥江西兵敗,乃率殘部往南來尋朝廷。來至海豐五坡嶺時,被張弘範部下王惟義俘獲。當文天祥知曉其姓名時,歎道:“你也配稱一個‘義’字?我把你改個姓名,就叫‘忘大義’如何?”懾於文天祥的聲望,王惟義不好發作,隻好環顧左右而言他。
張弘範見俘獲了文天祥,如獲至寶,以為握了一張招降宋廷的王牌,乃優禮相待,將其挾持,同往厓山,脅文天祥寫信勸張世傑等投降。文天祥大義凜然道:“我既不能捍衛父母之邦,豈有教人背叛君父之理?”
張弘範先是脅迫,後竟親自鋪紙磨墨,再三乞求文天祥作書勸降。文天祥被糾纏不過,冷冷一笑,揮毫寫下流傳千古的《過零丁洋》一詩相示,以明己誌。詩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