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摇篮

第115章 醍醐灌顶迷津点 评报今欢方释然

字体:16+-

“你的两个肺都已经发黑!”

……

在泉珠病房里开的“临时支部会议”,几位年长戚科夫的老党员一致提出了让他戒掉香烟的建议。

可戚科夫认为,自己已习惯用抽烟缓解压力、与男同事们交流谈话也难免要“香烟往来”,这烟是戒不掉的。

无奈之下,杨长珍和马维民就想到了让他挂号拍片子的主意。戚科夫拗不过他们,被他们硬拉软劝到了内科门诊:

“长珍姐、马警官,我感觉蛮好的,真不需要拍片子!如果我真有什么不舒服,单位安排体检,我老早就去检查了!”

开了拍片单,两人又亲自陪着戚科夫到了放射科门口,让他想逃也逃不掉,戚科夫只好勉为其难地进去拍片。

谁知一个小时后,出来的报告与医生的诊断,让他与杨长珍两人都吓了一跳!

“戚科夫,你必须要戒烟了!”医生用灯光照着那X光摄片,明确诊断,“你的支气管也有问题,只怕会出大问题!”

清楚地看着片子上的肺影,再看杨长珍与马维民的紧张,戚科夫知道,医生的话不是危言耸听。

可是戒烟,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啊!他身边多少同事说戒了,转眼又抽起来,更何况烟瘾犯起来,那股难过的劲头,会影响他的工作!

戚科夫只好寻找自认为“折中”的办法:“戒是戒不掉的,我可以注意,少抽一些。”

“呵呵,真有志气戒烟,就一根都不要抽,内心想戒怎会戒不断呢?”一声低沉却带着乐观的声音从戚科夫身后响起。

几人转身,看见一个头发雪白的老人,被家属推了进来。

虽然老人脸上皱纹深深、身体老迈,但戚科夫认出了,这是当时他给安安吃错了安眠药,救安安脱离危险的高教授,赶紧与他握手。

高老教授医治的病患太多,年纪又太大了,并没有回想起戚科夫来,可看着戚科夫的目光却是明亮的,听到杨长珍他们问好,简单说着情况,便点了点头,冲戚科夫叮嘱:“无论做什么工作,要对自己的事业负责!烟戒不掉,就像沉迷‘黄赌毒’一样,纵容了坏习惯,弄糟了身体,对不起家人与关心你的朋友,更对不起培育你的党和国家!”

“像沉迷‘黄赌毒’一样”这句话,听在戚科夫耳朵里,振聋发聩!红色滚烫了他的脸!是啊,他在做着报刊检察的工作,阻止不良信息危害社会,可自己呢?却纵容在烟瘾里,还拼命找理由么?

当着老教授的面,他向大家保证:“我戒烟!一定戒掉!”

“你能有戒烟的志气,好啊!”

戚科夫进入报刊处开始工作后,石依闻离休了,可他还时不时到戚科夫所在的办公室来,看到他与同志们或来访的编辑、作家谈论工作,却不再抽烟,相当高兴。

更让他高兴的是,戚科夫主动要求加入了由离退休老干部们最新组成的“评报评刊小组”,承担了更加艰巨的工作。

“怎么,前面调你来报刊处时还有些脾气,现在倒好,自己去‘关口的关口’岗位了?”石依闻见戚科夫的办公桌被多种报刊“包围”,打趣着。

“我是真心想感谢您!”戚科夫搬开报刊,好让出位置给石依闻坐下,“之前,我目光短浅,是想着基层出版公司的工作相对活络轻松,又有资金,局里的岗位相对枯燥、工作量大、收入少,也做不出什么成绩,就有一点情绪。”

“呵呵,那现在呢?”

“多亏您是了解我的,将我放到更合适的岗位上来了!”戚科夫感叹,“我现在与新闻出版系统离退休的老干部同志一起工作,从他们身上可以学习更多的经验,提升思想的高度,更可以经常阅读到《收获》《萌芽》《海上文坛》里的好文章,还有了巴老、叶老师、周老师等这些好老师、好朋友,打开了我的眼界与心胸!”

“哈哈哈!”石依闻欣慰地笑起来,“我当时就是这个意思。你的理想与志气是用笔、用口‘千歌万曲向党颂’,用党的摇篮给你的光,去照亮别人,可是你这个‘电筒’也要更多的充电啊,所以我觉得这个‘报刊检察官’比声像出版的编辑岗位更适合你。你今天说出的感想不错,我建议你,写出来,给局里的同志们看看。”

“我不但要写出来,我还要带大家去更深地体会!”戚科夫思索道,“我们新闻出版局为了正确宣传党的光辉业绩与革命精神、宣示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与进步,带动广大市民群众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激励与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积体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护文艺阵地的纯洁性,近期一直带领我们‘双管齐下’。通过我们审读,从文明标准、艺术风格、社会效果方面去评估报刊质量,一方面制止不良内容与不实信息的传播,一方面通过对《雨夜、追捕在华山险道上》《中尼边境的骠骑员》等好作品的表扬与推荐,让更多类似的好作品有机会获得刊载!”。

“说得对!”

“那我感觉无论是出版工作者还是创作人员都应当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所在,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为己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不能见利忘义,只顾赚钱而不顾后果。他们自己的思想素质更要抓紧!”

“你想怎么办?”

“我想向局里建议:分批组织报刊单位的出版工作队伍,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包括听老红军、劳模、先进讲话,去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我们自己呢,要走出去,到《上海故事》《现代家庭》《青年一代》等办得比较好的杂志社去,现场与编辑部的同志们座谈,细致了解他们工作的实际情况,与他们一起取长补短、博**华,办出特色,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再请进来,请《故事大王》《大江南北》《文化艺术报》《老年报》等不同种类的报刊向业内分享经验,与他们共同听取意见、交流经验,一同提高办刊水平。这样,我们这些站在出版关口的人,就可以减少浮躁,更有力地当好‘把关的人’!”

“设想的很好!”石依闻与同办公室的几位老干部都赞成,“到时候,你忙不过来,我们一起帮你落实!”

话音未落,办公室的门被推开,报刊处负责人又交来了新的任务:“市里领导希望了解全国各地对上海工作的意见。你们从今年第一季度全国二十种报刊中梳理、收集、汇总有关外地对上海工作的报道,从上海市政建设、市容风貌、市民风气等多个角度进行意见分类统计,一周之内做出简报,提交市府,作为改进提升上海工作的参考。戚科夫,你在办公室里,相对年纪较轻,文笔又好,这项工作由你牵头,写简报也由你负责”

“好的,放心!”戚科夫响亮地答应,他感觉自己戒烟以后,气息顺畅了不少,与前辈们一起推动的工作越做越有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