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摇篮

第65章 联家校常揣惊喜 同身世马不停蹄

字体:16+-

点亮的心愿更让戚科夫扎到了偏远的闸北区小学。

为了做好支援教育工作,他不仅延续了师范附小的工作模式与习惯:每天早起、晚睡、无午休地教育与陪伴学生,很快又成为孩子们最喜欢亲近的“戚老师大哥哥”,而且为了配合市教育局落实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活动,开始每月挨家逐户地进行家访,进一步联络家长,加强对孩子的了解和教育。

与部分老师家访不同,戚科夫的家访从来不会让学生紧张的感觉“老师是来告状的”,反而能给受访家庭带来许多欢乐与助益。

“哟,戚老师来啦!您又带点心来给孩子吃,还送给孩子课外书,免费辅导,我们怎么好意思呢?”

家长对于戚科夫家访的到来,总是期待又不安的,因为这位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轻男老师上门的时候,常常怀揣着惊喜:自掏腰包给孩子买来糖果或糕点等;又变魔术一样,从包中拿出孩子们喜欢的课外书,有时候是连环画,有时候是名著小说,还有时候是童话等。看见这些,孩子们总是将雀跃欢呼堆满了屋里。而在谈话过程中,他常常是表扬孩子们的优点,哪怕是班级里的“皮大王”落后生,在戚科夫这里,也都是可爱的孩子,在他眼里,也都有闪闪发光的优点,让家长惊喜万分!因此,大人小孩都愿意听戚科夫的细细评讲,乐于接受他给予的意见与建议,甘于配合他告知的“三结合”活动。

而在交流一段时间过后,戚科夫并不着急返回宿舍,反而会花更多的时间坐下来,帮学生分析学习中的问题、辅导他们不会的功课。对于那些因家里病困而缺少课外书阅读的学生,戚科夫更是心怀同情,感觉他们就像自己小时候,对书本是那样的渴望,所以更乐意在桌前带他们共读那些课外书,细细告诉他们其中的情节与道理。这让孩子的眼中更多了一份对知识的渴望、多了一份对人生的理想!

讲到夜深,戚科夫便会推辞家长送上的各类感谢,自己一个人摸黑回家。

闸北区老旧的里弄路况不佳,有的地方没有路灯,家长们与孩子目送着他打着一束微弱的手电筒,高一脚低一脚渐渐离开的时候,有的感叹,说将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怎能不放心;有的会对孩子反复叮咛,一定要感谢并尊重这样的老师,好好将学习抓起来;也有家中困难,勉强供孩子上学的家长,因此坚定了让孩子读下去的意愿……

戚科夫对于家长写来的感谢信与表扬信,总是淡淡一笑,回头又在星期天配合教导处举办座谈会,对孩子们开展思想教育,告诉他们新中国需要怎样的人才及应有的品德。

课程中,常少不了戚科夫的讲故事节目或口技表演,这是无论哪个年级的学生都最喜欢的环节。那绘声绘色的讲述、形象生动的模仿,都让他们身临其境,越发感受到生活在新中国的骄傲,生长在党的摇篮里的幸福。

“戚老师,你能讲的故事好像越来越多啦!”“你今天这一段雷锋叔叔帮助老大娘回家的表演,又是新排的吧?”

吴校长与老教师们开心地看着这位年轻教师出类拔萃地成长,对他的称赞总是毫不吝啬,而同事们对此也多无嫉妒之意,反喜欢围着戚科夫要求合作。

“戚老师,不能光你一个人演,你这样能编能写,不如下次你像拍小电影一样写个片段,我们一起来配合你分角色表演。你正好演雷锋同志!”

“我,我哪像雷锋同志啊?”戚科夫憨厚地摸着自己的头发,“他为人民服务,做了那样多的好事,我却只做了这一点点事体。”

这一年,正是毛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学雷锋运动的时候。

戚科夫对雷锋有着别样的情愫与钦佩!因为他认为:雷锋虽然年纪比他小,可雷锋在红色摇篮中为人民所做的贡献,远比他要多、要大!

雷锋与他一样,在旧社会有着极为惨痛的经历!雷锋的爷爷也是农民,以租种地主的田地谋生,多年辛辛苦苦地劳作,却没有办法让家人吃饱,甚至在年关时,被地主逼债加重了病情,在富人家的鞭炮声中被活活逼死。

而雷锋的父亲虽然参加过湖南的农民运动,可是抗日战争中,被不顾老百姓死活、放火烧了长沙城的国民败军毒打,积了内伤,在日本人侵略长沙的时候,又被鬼子拉去做挑夫,吐血越来越重却无钱医治,最后惨死在日本人投降之前。

惨剧接踵而来,在雷锋的母亲也被逼死之后,大哥又因做童工得了肺结核,昏倒在机器旁,轧伤了胳膊和手指,被无情解雇后带着伤病去印染坊继续做工,终因劳累过度而死。雷锋沦为孤儿后,只能在六叔公和六叔奶奶的拉扯下,艰难地活下来,而他年幼的小弟没有长大,就因重度营养不良而夭折了。

感恩的泪水打湿了声音:“雷锋叔叔的身世,比我还要凄苦!他们一家在旧社会的黑暗中,遭受的折磨与苦难,比我还要重!是党给雷锋叔叔带来希望,让他这个苦孩子能在新中国的摇篮中得到了哺育!”戚科夫面对着围拥在身边的孩子们,讲述雷锋的故事时,总是强调这样的话,并拿出自己口袋中的那支笔:“你们知道吗?雷锋叔叔也有一支类似的钢笔。1949年,湖南解放的时候,他找到路过的解放军队伍要求当兵,可是因为年龄太小,连长没有同意,就送给了他那支钢笔,告诉他要好好学习。后来,雷锋叔叔做了儿童团团长,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分得了土地,还得到了乡政府党支部的关怀,免费进入刘家祠堂小学读书,后来又做了少先队员,成为青年团团员,做了通信员,当了兵……那支钢笔他一直珍藏着,告诉自己要好好读书,好好报答共产党!”

“老师,那你这支笔呢?”好奇的小学生看着戚科夫手中的钢笔。

戚科夫凝目在笔上,看着已磨得发亮的笔杆:“我也是在党的关怀中重新有了免费读书的机会。我的乡亲们也是因为土地改革才有了自己的田地。我这支笔也是党组织送给我的,所以,不但你们要学习雷锋叔叔,我更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好好报答共产党,千歌万曲向党颂!马不停蹄奋起追!”

年轻教师深情的话语不但让身边的孩子们连连点头,眼睛中闪烁着星星,窗外,另一双丹凤明眸也闪动着欣喜。

“哎呀,这位老师讲得可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