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年轻的心种在闸北区恒通路小学的校园中,随着日常工作的相伴相助越加贴近,逐渐发芽。个人感情方面被老教师们笑作“后知后觉”的戚科夫知道,个性温柔明朗、对待工作与他一样热情执著的朱佩光已深深植入了心中。
朱佩光嘴上虽未承认,时不时用俏皮的言语将憨直的戚科夫怼得没有话讲,但在课程教学中、在带领学生劳动时、在开展家访间、在落实团总支活动里,总是一心一意配合、支持着身为班主任、团支部委员的戚科夫,不顾疲倦、奔前跑后,用细致、体贴的心为戚科夫解决了不少难题。
老教师们看在眼里、喜在眉梢,除了大力支持年轻教师的工作,给他们提供指导、分享教学经验,还经常制造些机会,让这对讨人喜爱的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相处。这一天,年级组负责人看到报纸上的一则新闻,立即喊来了戚科夫与朱佩光两人。
“快看!今天报纸登出的消息:驻扎在我们上海南京路上的第一团八连(依据当时《解放日报》报道的部队番号,现报道为上海警备区特务团三营第八连),被国家授予‘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光荣称号并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
“呀,真好!”朱佩光赶紧将报纸接了过来。喜悦跳跃着铺满了报纸。
戚科夫站在她的身后读着报道:“上海市第一团八连住在繁华的南京路上,保持着节俭的风气,多年如一日。艰苦朴素是我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八连保持了这种传统……八连的同志在繁华的地方过着俭朴的生活,把节省下来的钱存入银行或寄回家乡去支援生产……更值得学习的是八连同志拾金不昧的共产主义道德。据报道,仅在最近六个月中,他们就拾得财物三十多件,全部归还了失主……”
“他们真是从进驻上海,就一直保持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奋斗的本色呀!”朱佩光与围拢来的老师们都由衷地称赞着。
年级负责人建议说:“你们团总支几个年轻人之前一直在谈论,在学校与家访中都发现个别孩子出现比吃穿,比打扮,对家长百般要求、不满足要求就连哭带闹不读书的情况。想要加强孩子们的品德思想教育,让他们珍惜新中国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看这可是个好机会——在思想品德课里给他们讲讲‘好八连’。小戚老师,你可以参考报纸多编几个故事讲一讲。小朱老师,你帮着小戚老师多修改修改。”
“我今天就开始编写。”“嗯,好的!”戚科夫、朱佩光不约而同地点头答应。
政治老师随即又提议:“我看,光讲不够,最好,能安排几个年轻老师带一批学生到南京路上去亲眼看一看‘好八连’的战士,看看他们是怎样保持解放军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的!”
“我同意!”朱佩光毫不犹豫地赞成,拉着戚科夫的衣袖,“我和你带学生去。”
戚科夫稍一愣怔,立即挺起坚定的胸膛:“这是我们团员的责任,由我带队,放心吧。”
“我帮你们带带学生。”已然退休的老吴校长从门外进来,也主动请缨,“向人民解放军学习优良传统,越快越好!”
南京路,比戚科夫初见它时显得更加繁华、热闹!新中国在坎坷中走过了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时期,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与发展。整条路上,店铺栉比鳞次,有许多上海市民与外来游客拿着拎袋、吃着点心、高高兴兴地欣赏风光、购买东西。
学生们虽然身在上海,但不少人平时也难得能到南京路来,此时个个兴奋,东看看西望望,对于新鲜的东西好奇又羡慕。
戚科夫与朱佩光努力打听、寻找着好八连,直到在路口站岗的岗哨上才看到手拿步枪、身姿笔挺的战士,又在拥挤的来往人群中,看到了整齐列队前行的巡逻小队。
两位年轻教师知道不能打扰战士站岗、放哨与巡逻,只能带着学生们向他们郑重地敬少先队礼,看着战士们面带亲切的笑容,向他们回致军礼,师生们都相当开心。
戚科夫抓住机会,教导身边的学生们:“你们知道南京路是我们上海最繁华的地方!好八连从1949上海解放后,就担负了保卫大上海的责任。他们一心一意像钉子一样钉在这个‘新战场’上,一直保持着革命者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有一些潜伏下来的坏人,想利用‘糖衣炮弹’引诱他们,好做祸害国家与人民的坏事体,可是他们防微杜渐、保持了阶级警惕性与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让坏人的计谋没能得逞!”
“他们可真厉害!”跟来的学生们个个拍起巴掌来。
朱佩光紧跟着讲:“你们看到没有?刚刚站岗的叔叔与巡逻过去的解放军,他们有的军装的袖口有些磨破了、有的脚上袜子是打过补丁的,可是他们没有嫌弃丢掉。不要看这南京路上有这许多店家与好吃的东西,他们站在那里目不斜视、站岗巡逻一点不受影响。报纸上说,不少战士到上海后,从来没有逛过一次街,也从来没买过任何东西,拾到群众丢失的东西,就千方百计还给人家,而他们为了减轻国家负担,要求自己在平日生活中节约一滴水、一粒米!你们说,解放军叔叔这些优良传统,我们少先队员要不要学习?”
“要——”小学生们个个坚定地挺起骄傲的小胸膛,包括几个被发觉有攀比苗头的小家伙,都回答得很响亮!明亮的决心在阳光中**漾着!
戚科夫与朱佩光相视一笑,轻舒一口气,感觉这一趟课外教育来对了!
“哎呀,那不是韩大哥吗?”戚科夫正想带着学生们寻找休息的地方,恰好看到一队身形挺拔的解放军军官正与巡逻的好八连战士相互敬礼、握手,分辨出其中一位军官正是到家来探望过他们的韩伢子,兴冲冲地领着学生与朱佩光就向他们跑了过去,还不忘介绍,“那一位就是我给你们讲过的,打下美国王牌飞行员的志愿军英雄韩德忠,小名韩伢子!”
在报刊、收音机中,朱佩光等年轻教师早已认识并知晓了韩德忠的事迹,今天能跟着戚科夫近身亲眼看到战斗英雄就甭提多激动啦,甚至比围拥着英雄的小学生们还要兴奋!
韩德忠看见了师生们,对于戚科夫作为人民教师、带领学生来看望好八连战士也很是高兴,不仅耐心应答老师与孩子们的提问,而且还为他们介绍了身边的几位军人——他们不仅有参加过解放战争的战士、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还有几个竟是跟着毛主席走过草地、爬过雪山的红军,他们都是相约前来探访南京路上好八连的!
戚科夫与朱佩光真是又惊又喜,急忙“趁热打铁”,带了学生们拜见老战士与战斗英雄,更向孩子们保证:回去要给他们讲红军艰苦奋斗与志愿军保家卫国的故事。
看着令人尊敬的几代战士相聚在一起,说着建国后的幸福生活、相互勉励着要紧跟党、保卫国家、为民服务,师生们心情澎湃,紧紧围绕在他们身边听着、问着,好奇将声音喧闹着。戚科夫则不忘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纸笔,不停地记录着。
直到战士们、英雄们挥手告别,师生们才依依不舍地目送他们离开。戚科夫只觉得心中千言万语想要表达,想要与学生们讲说,他觉得自己可以做的事,越来越多啦!
“科夫,你又带学生又做记录又做介绍,累了吧?喝点茶。”朱佩光带着学生寻了个地方休息,给他们买了点心分着吃,回头看戚科夫满头是汗、嘴唇有点干得起皮,急忙递上了关心的水壶,又拉他转身,背着学生掏出了自己的小手绢,伸手给他擦汗。
戚科夫就算再憨直,也明白姑娘对他的心意,虽不好意思却是心里盛满了幸福,一边喝着水,一边看着姑娘傻笑。
朱佩光轻点了他的额头一下:“你呀,有时候聪明,有时候可真笨!”
“佩光——佩光?”前方,忽然有人在叫她的名字。
戚科夫循声看去,只见一个穿着漂亮连衣裙的姑娘正拉着一个穿着挺括衬衫与锃亮皮鞋的男士向这边跑来,转头再看身边的朱佩光时,却发现她似乎有些慌张地说要去再买些冰水,就匆匆忙忙地走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