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一般的作戰隊伍,宋室君臣在東南沿海的漂航,多數的文臣武將把整個家庭甚至家族帶在身邊,隨軍作戰。
臨安失陷之後,浙、贛、閩、粵各地追隨皇帝趙昰的諸大臣及戰將,這類情況更是普遍。
朝中重臣陳宜中、張世傑、江萬載、陸秀夫等皆是如此。
那些皇親國戚更是這樣。
文天祥當然也不例外,早在他開府南劍州時,江西的眾鄉親皆投效到他帳下,後來轉戰於汀州、漳州、興國,他的家人也在軍帳之中。
李恒把趙時賞誤當文天祥抓了,發現上當之後,立即下令嚴追文天祥的下落。
文天祥得到杜滸、鄒渢等近身將領的保護,輕騎逃至循州(廣東惠州),各路人馬也都陸續趕到循州重新集結。
然而,李恒卻把文天祥的家人抓到了,將他的妻子兒女囚送大都,文天祥的兩個兒子在押往大都的途中,由於水土不服,加上長期在戰亂的環境中奔逃,不幸病死。
皇帝趙昰在甲子門停駐一段時間,元軍的攻勢又發生變化,進攻力度加大,忽必烈命塔出、李恒、呂師夔等人,從大庾嶺由江西進入廣東,從陸上由北往南推進,忙兀台、唆都、蒲壽庚和劉深等由福建順海路往廣東,追擊宋室君臣。
陳宜中和陸秀夫不得不將皇帝趙昰的船隊帶離甲子門,繼續順海道逃亡,停駐在一個叫淺灣的海岸(後之澳門)。
為了把元軍的戰力吸引到別處,張世傑奉命進攻福建沿海的城池,他命令自己的部下謝洪水進攻泉州,當時宋軍中有一些佘兵,蒲壽庚秘密派人賄賂佘將,那些佘兵便消極怠戰,這個時候,從江西進入福建的唆都前來支援蒲壽庚,張世傑不得不撤走,趕到淺灣與皇帝趙昰會和。
在宋室君臣中有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朝中之事皆決於陳宜中,楊太後雖垂簾聽政,但從不自作主張,這與當初謝太皇太後的性格有點類似,特別是楊太後由於年輕,隻有二十幾歲的一婦人,事實上對很多事情皆不明白,也屬不得已者,她甚至在垂簾聽政過程中,還以“奴”自稱,對諸大臣多稱官名,朝中諸人也無人糾正,皆聽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