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與康有為的交情有多深?這也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戊戌事變後,為了避禍,翁同龢曾將自己的日記做了一些刪改,使有些事實撲朔迷離。但是,據專家考證,《翁同龢日記》的真實性還是比較高的。通過日記的一係列記載,仍然能夠比較清晰地看出他與康有為的交往過程,更能看清康有為在他心目中的真實地位。
1888年11月16日,康有為揣著《上清帝第一書》,登門求見翁同龢。《翁同龢日記》記載:“南海布衣康祖詒上書於我,意欲一見,拒之。”⒅
但康有為並不甘心,他將《上清帝第一書》“遞與祭酒盛伯羲先生昱,祭酒素亢直,許之上。”⒆轉交翁同龢,請其代遞皇上,仍被翁同龢拒絕。
1894年,兩廣總督李瀚章奉旨查究康有為所著《新學偽經考》。為了平息此事,梁啟超曾登門向翁同龢求助。“初十日,……康之弟子梁啟超卓如來,未見。”⒇翁同龢此前曾讀過《新學偽經考》。“初二日,……看康長素(祖詒,廣東舉人,名士)《新學偽經考》,以為劉歆古文無一不偽,竄亂六經,而鄭康成以下皆為所惑雲雲。真說經家一野狐也,驚詫不已。”(21)
甲午戰敗後,民族危機空前嚴峻,國難當頭,變法已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全國興起了上書熱潮。1895年7月1日,康有為前往翁府拜訪。翁同龢將當天見麵的情況寫進日記。但戊戌事變後,他在刪改日記時,將康有為的名字改為李慈銘。孔祥吉在《清人日記瑣談》中指出,翁氏忙亂之中,忘了李慈銘已在1894年就已謝世。因此,改刪的漏洞一目了然。孔先生參考翁氏後人翁萬戈提供的日記原稿本,發現李慈銘三字是事後剪貼上去的,做工精細,不仔細端詳,幾乎看不出來。那天的日記是:“飯後,李蓴客先生來長談,此君舉世目為狂生,自餘觀之,蓋策士也。”當時,李慈銘已是花甲老人,稱做“狂生”顯然不妥,如改為康有為,就比較好理解。因為在翁同龢眼中,他頂多隻是一個口若懸河而無多少政治經驗的“策士”,而“狂生”也符合翁同龢對康有為的一貫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