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將傾之帝國突圍

#第二節 帝後矛盾驟然尖銳

字體:16+-

伊藤博文和李提摩太同時到達北京,引起朝野極大震動,慈禧對此是什麽態度,沒有直接的史料記載,但是,通過光緒帝的異常反應,可以看出,“帝、後矛盾”在這一時段驟然尖銳。

9月16日(八月初一),光緒即賜密詔給楊銳:“即如(七)十九日之朱諭(指罷免禮部六堂官之諭),皇太後已以為過重,故不得不徐留之,此近來之實在為難之情形也。……朕位且不能保,何況其他?今朕問汝:可有何良策,使舊法可以漸變,將老謬昏庸之大臣盡行罷黜,而登進通達英勇之人令其議政,使中國轉危為安,化弱為強,而又不致有拂聖意。爾等與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及諸同誌妥速籌商,密繕封奏,由軍機大臣代遞。侯朕熟思審處,再行辦理,朕實不勝緊急翹盼之至。”光緒帝已預感到“朕位不能保”。老成持重的楊銳鑒於康有為的負麵作用越來越大,就向皇上直接建議“康不得去,禍不得息也。”⑾

次日(八月初二),經過深思熟慮,光緒帝采納這一建議,特別下了一道明詔:

工部主事康有為前命其督辦官報局,此時聞尚未出京,實堪詫異!朕深念時艱,思得通達時務之人,與商治法,聞康有為素日講求,是以召見一次。令其督辦官報,誠以報館為開民智之本,職任不為不重,現在籌有的款,著康有為迅速前往上海開辦,毋得遷延觀望!

按照清朝慣例,沒有重大急迫的政事不明降諭旨,一般事務都是軍機大臣傳旨。這道明詔,表麵上是嚴令康有為“迅速前往上海”,實質上是光緒向慈禧交底:“聞康有為素日講求,是以召見一次。”言外之意,是說自己與康有為並無深交。由此推測,康黨屢次建議開“懋勤殿”,已經讓慈禧感到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於讓光緒自建顧問班底搶班奪權;康黨更進一步,又把伊藤博文和李提摩太引進北京擔任顧問大臣,以洋人勢力相威懾,更讓慈禧暴跳如雷。因此,初二這一天,她一方麵要拿康有為開刀(光緒做出讓步,發布明詔,既催促他早日離京,做出姿態給太後等頑固派看,說明光緒是個有謀略之君);另一方麵,決定從次日(八月初三)開始,從光緒手裏收回變法等重大問題事權,隻給光緒留下一般政務的處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