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將傾之帝國突圍

#第四節 定性之誤:變法、維新、改良不是改革

字體:16+-

“戊戌變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這一論斷,至今還屬於主流話語。

中國人喜歡玩文字遊戲。這或許是在文字獄的**威之下,人們為求生存而做出的無奈選擇?現在都進入新時代了,還是實話實說為好。

我認為,變法、維新、改良,都是改革的同義詞,至少是近義詞。改革與革命卻是兩個性質的問題。

我們不妨簡要對比一下:

“變法”是指改變成法,也就是政府對國家的法令、製度做出重大變革。

“維新”一詞出自《詩經·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意思是說周文王稟受天命,昭示天下:周雖然是舊的邦國,但其使命在革新。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馬勇的解釋是:“維新”就是在舊有國家形態上進行體製創新、製度創新。⒆

“改良”是指改正事物的個別缺點,使其更適合要求。金德群指出:“改良和維新是同一政治含義,即改革舊法而行新政。”

“改革”是指把事物中舊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適應客觀情況的。據悉,這一概念是龔自珍自創的。北宋年間,王安石曾將自己推行的變法稱之為“改易更革天下之事”。1814-1815年間,麵對這樣衰敗、腐朽、沉悶、窒息的晚清社會,龔自珍在《乙丙之際箸議》中,首次將“改易更革”縮成“改革”二字。他在《乙丙之際著議第七》中大聲疾呼:“一祖之法無不敝,千夫之議無不靡,與其贈來者以勁改革,孰若自改革?”警告清統治當局,如果不主動進行改革,將來就會有人起來“勁改革”(即革命),以推翻其統治。龔自珍因此成為第一個“自改革”或“改革”一詞的倡導者。⒇

孔乙己會“回”字的四種寫法,四種寫法的“回”字還是回字啊。同理,變法、維新、改良都是改革,都是政府在內憂外患的特殊形勢下,主動采取的興利除弊、富國強兵的重大舉措,其出發點都是為了維護、鞏固現政權。因此,戊戌變法是光緒帝順應時代發展需要而發動、領導的救亡圖存的改革運動,是中國由封建社會向近代化社會轉型的艱難探索和有益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