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將傾之帝國突圍

第八講 試論孫家鼐的七大曆史性貢獻

字體:16+-

在中國近代教育史、晚清史,特別是戊戌變法史的研究中,由於種種原因,晚清重臣、開明政治家、著名教育家孫家鼐一直待在遺忘的角落裏,鮮有人問津,其曆史性貢獻更沒有得到應有的肯定。正如李振東在《北大的校長們》中指出的那樣:“在維新人物中,孫家鼐常被忽視,或者被誤認為 ‘帝黨’' 中的思想保守的‘`右派’。其實,孫家鼐是當時統治階級特別是高級官吏中愛國、開明並對維新運動作出過一定貢獻的曆史人物,他的作用和功績不可忽略。”

2008年春,在紀念戊戌變法暨北京大學創建110周年之際,筆者懷著重估曆史、緬懷先賢的心情,特撰此文。希望拂去時間的塵埃,糾正曆史的偏見,正本清源,讓孫家鼐的功績大白於天下,給至今還在享受他的改革成果的億萬讀者以深刻啟迪。

孫家鼐 (1827—1909),壽州 (今安徽壽縣 )人,字燮臣,鹹豐九年狀元。同治七年,奉旨在上書房行走;光緒四年,奉旨在毓慶宮行走,擔任皇帝師傅。曆任工部、吏部、禮部等部尚書。1898年 7月,擔任管理京師大學堂事務大臣 (也稱管學大臣)、協辦大學士,創辦京師大學堂。戊戌變法夭折後,慈禧企圖廢除光緒皇位,朝臣多阿附, 唯獨他堅決反對。不久,他以病為由辭去官職,以示抗爭。庚子國變發生後,他訣別家鄉,抱病北上,共赴國難。1904年,任學務大臣, 參與“新政”。1907年,任武英殿大學士,為資政院兩總裁之一。1908年賞太子太傅。1909年病逝,諡號文正。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教育部長、最後一個擁有文正諡號者。經過深入研究,我認為,孫家鼐主要有七大曆史性貢獻: